中國副外長何亞非作為特使赴印巴斡旋印巴矛盾,是2008年中國外交界的最后一件大事,不過很可惜他只交了張50分的答卷,而及格線在60分。
印度媒體用“中國特使一到,巴基斯坦態度就軟化”來贊嘆中國在這個被印度視為敵國的鄰國的影響力,12月28日,在印巴關系劍拔弩張之際,中國政府緊急派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作為特使赴巴基斯坦進行斡旋。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斯瓦蘭·辛格教授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滅火”舉動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通過何副外長的說服和努力,巴基斯坦政府和軍隊已經在和印度的強烈對抗中漸漸軟化。
但就在印度媒體和外交專家發出這樣的“贊嘆”的同時,何副外長卻在結束對巴基斯坦的訪問后,又取消了原訂飛向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行程。據媒體報道:“印情緒化對待中國善意調停”。
據某外交人士表示,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交惡之后,北京試圖插足其間扮演“誠實的仲裁者”角色,但對北京與伊斯蘭堡關系密切早已不滿的印度故意不理不睬。印度主要媒體《印度時報》外交新聞主筆英德拉尼•巴格奇今天透露,北京特使副外長何亞非昨天訪問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受到巴國領導人熱烈歡迎,但由于印度政府直到最后關頭仍故作不理不睬,使得何亞非被迫臨時取消訪問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行程。
巴格奇又說,12月27日,北京外長楊潔篪打電話給印度外長慕克吉,建議新德里與伊斯蘭堡恢復對話,可能對解決問題會比較有建設性,但對北京與伊斯蘭堡關系密切早有心結的慕克吉正在氣頭上,斷然回絕了楊潔篪提出的任何有關建議。不過,在印巴對峙上處于劣勢的巴基斯坦,對北京的及時介入則是感激涕零。巴格奇指出,巴國外長沙阿•馬哈茂德•庫雷因此在今天又重覆北京提出的印巴對話建議。
印巴緊張關系,不但是這兩個國家的事,因為這兩個國家和中國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關系,它們之間的緊張對峙,顯然也會破壞中國南部邊境的和平環境,而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大國能夠承受兩個與自己領土接壤的有核國家爆發大規模沖突,所以印巴沖突對中國的干系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大,中國沒有任何袖手旁觀的理由,而且作為外交手段,從中調整印巴矛盾,對中國來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但現在看來,至少何亞非的調停是失敗的,他只搞定了巴基斯坦,而連印度領土都沒有沾。
不知道何亞非外交斡旋的結果是不是在他出差之初外交部已經料到的,也不知對于并未緩解的印巴局勢,中國外交部還會拿出什么樣的調停手段。
或任由印巴關系緊張上升?
當然,直觀此事,中國作為一個正在成為“世界公認”的大國在南亞次大陸的影響力也受到了質疑。
看來南亞次大陸真的不是中國的碼頭,混不開。
為什么中國能這么容易搞定巴基斯坦,卻對印度無能為力?
其實,或者2008年底登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中國外交學院現任吳建民院長、前中國駐法國大使的訪問可以給何亞非的這個答卷一個注解。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認為中國外交硬就好是淺薄表現》,吳建民先生為報紙讀者認真梳理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外交重大方略,對所謂的“韜光養晦”、“ 解放思想”進行了細致解釋,不過我覺得這篇采訪更多是對“民族主義”和“價值輸出”的批判。
按吳先生的解釋,首先那個拒絕了中國外長楊潔篪和副外長何亞非的印度外長慕吉克顯然是標準的“淺薄”,他對巴基斯坦和從中調停的中國的態度都傲慢,如果相信吳先生的話是對的,那么印度外長就是錯誤的。
但這回是“不淺薄”的我們不得不面對斡旋的失敗。
這次何亞非的外交斡旋也可以說是吳先生所言的“韜光養晦”外交政策的具體表現,吳先生在訪問中說:
有人反對韜光養晦,我不同意。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是夾起尾巴做人好,還是張牙舞爪、鋒芒畢露好?當然是前者好。很多反對韜光養晦的人,我想他們很多問題還沒有想清楚,比較淺薄。
所以,這次不但我們要“夾著尾巴做人”,又派出副外長去勸說小兄弟一起“夾著尾巴做人”,小兄弟還很中國面子,正如印度媒體所言:“中國特使一到,巴基斯坦態度就軟化”,當然,我們原訂的計劃是說服印度也要“夾著尾巴做人”的,如果兩家都“夾著尾巴做人”,肯定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但萬萬沒料到印度出了個“張牙舞爪、鋒芒畢露”的外長慕吉克,慕吉克肯定是代表了現在印度政府的“張牙舞爪、鋒芒畢露”,所以,何亞非的調停只能無功而返——現在,在中國的勸說下“夾著尾巴做人”的巴基斯坦眼中,我們這個“夾著尾巴做人”的大哥會是什么形象呢?
其實,“夾著尾巴做人”和“張牙舞爪、鋒芒畢露”確實是國家外交的兩種典型形象,比如現在巴以局勢的兩端哈馬斯和以色列,就是兩個“張牙舞爪、鋒芒畢露”的敵對力量,恐怕如吳先生所言,有一方“夾著尾巴做人”也不會至此,但為什么以色列不這么干,而比它弱小的多的哈馬斯也不這么干呢?
好,我們各送它們一個“淺薄”吧。
但這次“淺薄”的還不止是以色列和哈馬斯,還有美國和英國,它們不但沒有勸以色列見好就收“夾著尾巴做人”,還在不斷明支持以色列一輪比一輪更猛烈的對巴勒斯坦的軍事打擊,而且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架式――不知道如果讓“夾著尾巴做人”的吳院長現在去當巴勒斯坦的外交官,他會如何讓兩個敵對方都“夾著尾巴做人”――其實誰都知道讓兩個敵對者都“夾著尾巴做人”是不可能是,只能是在一方“張牙舞爪、鋒芒畢露”面前,它的對手最后選擇“夾著尾巴做人”,甚至舉白旗投降了事。
如果外交上可以把舉白旗投降當成最后的底線,“夾著尾巴做人”當然是行得通的。
這也正是我佩服哈馬斯而不佩服吳先生的地方,前者當然是寧死不屈的(以色列應該也一樣),但吳先生的外交主張卻有把舉白旗投降當成外交底線的嫌疑。
為吳先生和一切主張“夾尾巴做人”比“張牙舞爪、鋒芒畢露”更好的先生們再找一個反面例子:
1965年9月2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的陳毅在北京舉行了一個記者招待會,就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當時國際局勢中的許多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香港《正午報》、《香港夜報》、《國際文摘》等報社的記者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政府怎樣看待美國利用香港作為侵越戰爭的據點?
聽完提問,陳毅神情頓時嚴肅起來,他嚴正指出:“如果美帝國主義決心要把侵略戰爭強加于我們,那就歡迎他們早點來,歡迎他們明天就來。中國人民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來保衛自己神圣的祖國不受凌辱侵犯!”他聲若洪鐘,語氣嚴厲:“我們等候美帝國主義打進來,已經等了16年。我的頭發都等白了。或許我沒有這種幸運能看到美帝國主義打進中國,我的兒子會看到,他們也會堅決打下去……”
如果陳毅元帥在世,不知道他的副外長會帶著什么樣的旨意赴巴基斯坦調停,如果他的副外長被印度外長狠狠地卷了面子后,他是會憤怒地發出咆哮,還是轉過頭來奉勸國人“夾著尾巴做人”比“張牙舞爪、鋒芒畢露”好。
吳先生現在是外交學院的院長,他在《南方周末》上的這篇訪問可以看成有外交教科書式意義的東西,但顯然它不是得自陳毅元帥及毛周等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真傳。
中國的外交,在何亞非印巴斡旋半途而廢中從2008年過渡到2009年,這個起點一點兒也不好。
莫說別的,只在印巴問題,我們的下一步外交動作是什么?
軟的手段,“夾著尾巴做人”的,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巴基斯坦,都用過了,但對印度來說看來沒什么大用處,這也是為什么外交部最后決定讓何副外長回京的主量用意,是不是緊接著中國的“淺薄”的硬手段要上場了呢?如吳先生在這篇采訪中說的:硬和軟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但中國在印巴沖突事件上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說過,在這件事上,中國不可以也不可能袖手旁觀,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對抗太悠關中國利益了,而現在中國仍不能如吳先生所說的用“深刻”的手段制止戰爭危險的升級,所以,也就必須面對那種戰爭發生的可能。
那么,這時中國的“目的”是什么呢?
當然是勝利――第一,讓印巴之間的對立在中國的強大壓力下瓦解;第二,即使戰爭真的發生,中國必須站在巴基斯坦一方,盡全力讓戰局有利于我們。也就是說,即使我們采取了“夾尾巴做人”的手段,早晚有一天也不得不重新回到“張牙舞爪,鋒芒畢露”的“淺薄”上來。
就是讓中國的軍隊代替所有的外交官們發言。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一開始就讓中國的軍隊代替外交官們發言呢?
關于此,我看到一篇《中國軍方保衛巴的決心為何如此堅定?》的帖子,覺得說得很有道理:
印度在戰略上對巴基斯坦方面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一點是中國所無法容忍的和漠視的。更何況,印度的背后,美國也在推波助瀾,更需要高度警惕。印度已經在美國的幫助下,開始謀求徹底改變中印邊界現狀。
巴基斯坦親華的狀態就是中印關系中最重要的一個現狀。印度謀求改變這個現狀也就觸及到了中國最核心的利益,一旦巴基斯坦改變現有立場或者實力結構被摧毀,將對中國力量部署的整體格局產生致命的負面影響,巴基斯坦方向的現狀被改變的后果之嚴重,實在是中國所不能承受的
在前一個階段,中國為了建立雙邊戰略互信的努力也讓印度對中國產生了一個不大的戰略誤判。然而,這個戰略誤判自產生伊始便似多米諾骨牌一般產生了連鎖的反應。印度不斷加強自己的試探,在涉華問題上日益反動,最后終于還是走上了觸碰巴基斯坦方向現狀的道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現今,印度還沒有最終進行改變現狀的致命一搏,中國還有機會來讓事態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一方面,支持巴基斯坦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敲打印度也是必須的。甚至,中國要在孟買問題上表現出與美國截然不同的立場。
從理論上說,我們當然可以時刻準備著應對危機升級。可是俗話說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中國不可能時刻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應對巴基斯坦方向。因而,還是要將真正的危機扼殺于萌芽階段,逼迫印度回到互信的道路上來。壓力會讓印度認識到,在現狀的壓制下,沒有中印互信,印度的腳步很難走出南亞和印度洋這一區域。
事涉中國核心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用堅決的態度協同巴基斯坦(用軍事手段)打消印度改變安全邊界現狀的任何企圖,這是發展中印互信不得不走的道路。如果印度始終無法接受現狀,那么他就不適應大國之間的游戲。對付這樣一個不成熟的國家,恐怕進一步升級沖突直至走向戰場,都是無奈中不得已的選擇。適當的時候,確實應該展現一下中巴友誼的力量。
其實,做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有時候難免會采取一點兒桌子下的手段,有時候也會有迂回和隱忍,但如吳先生這樣,堂堂正正地把這樣一個尊嚴大國的外交政策歸結為“夾起尾巴做人好”,說實話,我實在是第一次聽說。
聯系吳院長曾經服務的中國駐法大使館在2008年劇烈動蕩的中法關系中的負作為,是不是就因為我們太過信奉“夾起尾巴做人好”而將另一種中國軟弱可欺的信號傳達給了法國政府和薩科奇呢?再聯系現在美國政府對以色列在與巴勒斯坦人的戰爭中的強硬支持,以及印度政府在印巴緊強對峙上的強硬態度,以及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等諸國際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我們是不是需要檢討一下那種曾被奉為圭臬的實用外交策略和極可能被吳先生寫進外交學院教材中的“夾著尾巴做人”比“張牙舞爪、鋒芒畢露”更好的外交原則已經和現在的中國,這樣一個可以與美國、印度、俄羅斯這樣的世界大國并列的大國應該奉行的外交政府或外交原則非常不相稱、甚至背道而馳了呢?
時至今日,我們既要承受何副外長被印度外長卷面子的尷尬,又不能制止印巴沖突的升級,試問,中國外交將這樣的尾巴夾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呢?
親愛的中國的外交家們,中國既不需要你們“夾著尾巴做人”,也不需要“張牙舞爪,鋒芒畢露”。而是要不亢不卑,有禮有節--但該硬氣的時候一定要硬氣,既有原則又維護尊嚴,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