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奧運開幕式上少女們模仿和平鴿飛翔、祈禱奧運和平的前一天,南奧塞梯爆發了戰爭。或許這就是普金在觀看美麗舞蹈時陰沉著臉的原因。這也說明,不論人類發出什么樣的呼吁,戰爭總會不期而至。于是,我只能一眼看著奧運賽場的奪金大戰,另一眼盯著俄格戰爭的進展。以下是觀戰的一點心得。主要內容已經發在了紙質媒體上。
從8月7日到12日,格魯吉亞和俄羅斯之間爆發了一場“短平快”的戰爭。這場匆匆來去的“6日戰爭”剛落下帷幕,就已經引起了國際政治和軍事界的廣泛評論。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教授斯蒂芬·布蘭克認為,俄羅斯軍隊在戰爭中的表現證明 “他們仍然很落后……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對付一支像格魯吉亞一樣的小型常規部隊”,離世界一流軍事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有人對俄羅斯軍隊的作戰戰術提出了批評,認為俄羅斯的指揮官仍然堅持這樣的觀念:只有莫斯科大批坦克開進第比利斯,對手才會舉手投降。“這種觀念在二十世紀80年代的阿富汗或是1995年的車臣就已經不管用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論這些看法的準確性如何,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加強對這場戰爭的研究。因為,這是當代難得一見的非美式戰爭的樣板。
從戰略上看,俄羅斯采取的是“后發制人”的戰略,此一役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首先是“有理”。誰也無法否認,這次是格魯吉亞先發起了軍事進攻,而俄羅斯是反擊。此前俄羅斯一直在“示弱”,在格魯吉亞扣押俄羅斯軍人和武器的幾次的沖突中隱忍不發,而格魯吉亞和它的支持者則據此以為俄羅斯的確不行。有趣的是,在格魯吉亞發起進攻后,俄羅斯駐聯合國代表即提出停止使用武力的呼吁,結果被支持格魯吉亞和支持格的西方國家否決。隨即,俄羅斯發起所謂“迫使格魯吉亞當局實現和平” 的軍事行動,在戰場上獲得了主動,支持格魯吉亞的西方國家又要求立即停火。因失算而數日數變,頗為狼狽。而俄羅斯注意師出有名,盡管以所謂“迫使格魯吉亞當局實現和平”為軍事行動冠名,有些拗口卻非常貼切,卻遠較美國的“無限正義”或“持久自由行動”之類的稱呼顯得目標有限,因而也要高明許多。其次是“有利”。經此一戰俄羅斯基本解決了南奧塞梯問題,而格魯吉亞的貿然舉動卻使它像外電評論的那樣,徹底失去了對南奧塞梯的控制。最后卻同樣重要的是“有節”。俄羅斯軍隊投入戰斗后勢如破竹,離第比利斯只有幾十公里的路程。此時俄政府卻接受歐盟的調停,果斷停火,表現出收放自如的戰略控制力。同樣具有說服力的細節是,俄羅斯對通過南奧塞梯和格魯吉亞境內的石油管線刻意保護,對滯留于此的格軍只是驅趕并不攻擊。因為這條承擔著世界1%石油消費的管線對歐洲經濟和歐元走勢來說,實在是命脈所系。實際上,歐洲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的依賴與俄羅斯對歐洲石油市場的依賴是雙刃劍,俄羅斯不會因格魯吉亞這個大國棋子打亂大戰略格局。這種戰略上的精準拿捏,對比格魯吉亞和支持格的西方國家進退失據,俄羅斯在此戰的戰略上堪稱完美。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是政治新格局的開端。這場“6日戰爭”開始扭轉了俄羅斯自冷戰結束后每況愈下的地緣政治格局,甚至可以說,這是至冷戰結束以來,西方與俄羅斯攻守易位的開端。至少,這一仗標志著北約在俄羅斯周邊進行“代理人”式的戰爭,已再難像以往那樣穩操勝券。2004年當時的普京總統曾經說,“一支高效的、有戰斗力的武裝力量是保衛俄羅斯不受任何形式的軍事政治壓力或潛在侵略的最重要因素,是鞏固俄羅斯國際地位的最重要因素”。經過多年的努力,2008年8月12日的普京總理或許可以松一口氣了。因為盡管停戰后美軍正在加緊向格魯吉亞運送支援物資,薩卡什維利極力邀請美軍進駐格魯吉亞港口和機場,近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在北約會議上再三強調:美國和北約絕不接受“新的界線”,但這多為挽回顏面之舉。從美國向俄羅斯提供駐格美軍詳細分布圖的情況看,美國至少目前還不打算挑戰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可事情并未結束。近日俄羅斯采取了進一步的行動:正式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俄羅斯顯然打算在法律上把此戰的成果固定下來。梅德韋杰夫說:“我們的行為中只有冷靜的算計”。對已經習慣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不斷讓步的美國和歐洲來說,困難的是如何把這枚由普京和他的接班人冷靜算計出的冷酷之果吞咽下去。人們已經看見,大國間古老的地緣游戲正在強勢回歸。
從軍事角度看,這場戰爭給予我們許多的重要啟示。俄羅斯軍隊有不少可圈可點的表現。首先是計劃周密。自2005年開始,俄軍就啟用了全新的作戰計劃。新作戰計劃包括在各種應急情況下對戰區力量與艦隊的調遣,甚至細化到連一級分隊的調動。俄羅斯武裝力量作訓總局局長沙曼諾夫曾任58集團軍司令,參加過兩次車臣戰爭,是聲名遠播的野戰將軍,對當面局勢和部隊情況爛熟于心。他在上任后,根據俄羅斯面臨的威脅制訂了有針對性的作戰與訓練計劃。另一則關于沙曼諾夫中將的趣聞是,他要求高級軍官和將軍們必須參加引體向上、100米跑、1000米跑和100米游泳等體能測試項目,以去掉他們的“將軍肚”,并要考核他們的射擊本領。
二是準備充分。今年7月份俄羅斯在格魯吉亞北部邊境舉行過代號為“高加索-2008”的軍事演習,參演兵力8000人,出動約700輛裝甲車及30架飛機和直升機。演習總導演、北高加索軍區司令馬卡羅夫稱,演習模擬在俄南方出現恐怖威脅的情況下俄武裝力量與邊防部隊展開協同作戰。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俄羅斯問題專家戴爾·赫斯伯靈說:“這一演習與他們數周后在格魯吉亞實施的行動一模一樣,這場演習完全就是一場彩排”。 其實早在今年5月,俄羅俄羅斯就派出的工兵部隊對邊境公路進行了修復。
三是反應迅速。此戰格魯吉亞軍隊本以突然襲擊開始,不料俄羅斯軍隊在5個小時內迅速調集兩萬官兵和500輛坦克開始反擊,,并派蘇-25、蘇-24、蘇-27和圖-22戰斗轟炸機參戰,以霹靂手段打垮了格軍的閃電戰。五角大樓的一高級軍官承認,“我們知道南奧塞梯的局勢會發生突變,所以一直對那里的情況實施跟蹤,可我現在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事先已料到俄軍的行動速度,可他們實際的行動還是比我們預料得要快得多。五角大樓現在有許多人把它稱為‘俄羅斯速度’,接下來會對它進行更仔細的研究。”
其四是協同良好。在俄軍今年計劃舉行的各種演習中,特別強調了陸軍同戰略空軍以及戰術空軍之間的協調。實戰中俄陸海空三軍精密協同,聯合作戰,收到了良好的戰果。據外電報道,在俄羅斯戰斗機出現之前,格魯吉亞坦克與步兵在進攻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的戰斗中勢如破竹,勝利在望。正是俄羅斯戰斗機和轟炸機對格魯吉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空中打擊,戲劇性地改變了戰爭的發展方向。就像《紐約時報》所說的那樣,俄軍的作戰行動延續了集中兵力的傳統,也吸收了新的軍事理念。
實際上,俄羅斯軍隊所吸收的新軍事理念,遠不止于突出了空中打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俄軍突擊集團的“模塊化編組”。俄58集團軍除了常規的摩托化師、機械化旅外,根據外高加索地區作戰需要還編制有空降師、山地作戰旅、直升機團和5個工程團,重要的是戰術航空兵第4軍也編在其中。這就為作戰中陸空聯合作戰奠定了編制體制的基礎。盡管與“打破方陣”的美國陸軍相比,俄式“模塊化”有幾分土氣,但卻是對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兵種條塊分割、難以統一指揮使用、造成大量傷亡的流血教訓的總結,因此很實用。
此戰具有標志意義的還有網絡戰的牛刀小試。當俄軍對格魯吉亞的軍事行動全面開始后,對格魯吉亞的網絡攻擊也全面鋪開。據美國網絡安全專家分析,大規模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的網絡攻擊行動,使格魯吉亞官方網站、格媒體、通訊和交通運輸系統均陷入癱瘓之中,對格實際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通訊與運輸能力的癱瘓,直接影響了格魯吉亞的戰爭調度能力。
此外,還有心理戰和輿論戰,包括要把薩卡什維利告上國際法庭的法規戰,都受到了廣泛關注和討論。然而在我看來,與這些或新或舊的戰爭樣式和手作戰段運用于戰場的影響相比,真正有深遠革命意義的是諸多戰法的超限組合運用。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超限戰”的一次實際展示。五角大樓一名官員評論說,俄羅斯以一種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動用了國家力量的所有工具——軍事、外交及信息,“一切都像是事先經過周密思考和策劃過的,展現出了俄羅斯政府層面在軍方和其他民事機構及部門間的協調力”。這種超越多種領域的組織協調能力,才是俄羅斯獲勝、也是任何希望獲得未來戰爭勝利的國家應該擁有的最關鍵能力。
除了沒有先期摧毀格軍防空武器系統而導致4架飛機被擊落外,俄軍此戰的主要瑕疵是58集團軍司令赫魯廖夫中將的負傷。將軍負傷固然可以理解為是作戰英勇,只是,赫魯廖夫中將不遵守隱蔽指揮的原則,居然帶著一批記者隨戰斗部隊行動,途中記者不斷打手機發訊息。導致使用美國設備的格軍特種兵因此精確定位,及時襲擊了俄軍指揮部,擊傷俄前線統帥。可見,電視鏡頭可以給將軍帶來聲譽,也可能威脅將軍的生命。為將者必須扼制自己的“鏡頭欲”,這不僅是為了隱蔽指揮,更重要的是養成并保有“大將無功”的淡泊襟懷。
必須承認,對這場剛剛結束的戰爭的研究才是開始,目前所用多為媒體的材料。因此,籠罩在戰爭之上的迷霧還遠未揭開。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戰爭再次證明,進行任何戰爭都必須一切從戰場的實際出發,不迷信條條包括所謂當代軍事革命的條條。這就是孫子所謂: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