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贏得“新斯大林格勒戰役”
2008年10月31日 《環球財經》
俄羅斯主要出口是能源和原材料,可以在全球輕易找到買家,進口的工業品及消費品在世界上并不緊缺。這構成了梅德韋杰夫 “冷戰嚇不倒俄羅斯”的經濟基礎
□ 彭曉光/文
短短幾天的俄格戰爭不是一次戰役戰術行動,而是俄羅斯對美國控制中亞—里海油氣資源企圖的一次戰略反擊。
過去俄羅斯面對西方的進攻,基本反應是色厲內荏的虛聲恫嚇和苦苦哀求的好言相勸,而這次的戰略反擊的反應速度和烈度都大大超出對方預料,并將美國的戰略疲態、歐洲的戰略虛弱及北約組織的束手無策充分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美國疲 歐洲虛
本來,美國為了保護對自己如此重要的地緣盟友格魯吉亞,不僅可以通過讓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也可以通過簽訂類似美日、美韓那樣的雙邊條約對格的安全承擔法律義務。但是即使是美國最強硬路線的捍衛者——副總統切尼,都絲毫沒有提到這樣的可能性,只是反復重申支持格加入北約,充分表明美國沒有能力和意愿單獨直面俄羅斯的戰略反擊,而是希望把歐洲綁上美俄對抗的戰車。這暴露了視“單邊主義”為自己天然權利的美國現政府的戰略疲態。
歐洲為擺脫對俄的能源依賴,主觀上是支持中亞—里海油氣資源西向管道的,但歐洲現在三分之一的油氣供應來自俄羅斯,這樣的戰略虛弱地位使其根本無力采取同俄對抗的方針。很難想象歐洲幾個大國在俄的堅決反對下能夠不惜犧牲切身利益支持美國繼續推動格加入北約的進程(新成員加入北約需北約現有成員國的一致同意),更別說俄格戰爭后即使要使格滿足加入北約的法律條件,西方和格魯吉亞都必須徹底改變現行政策: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獨立地位,從而使格魯吉亞成為沒有領土爭端的國家。
美歐威脅俄將失去的所謂“主流文明社會中的地位”,無非是G8成員、WTO成員等等,這只能使其顯得更加軟弱。以這類“虛假的面子”換取俄的實質國家利益,對所謂“民主派”這類對西方抱弱智般天真幻想的人或許有些作用,從梅德韋杰夫—普京政府得到的只能是不屑一顧。
俄羅斯何以“小”而無畏
俄羅斯國內不存在支撐大量就業、依賴西方市場的龐大加工制造業,其出口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金屬、木材資源等),今天和未來,俄的能源資源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輕易找到買家,俄大量進口的工業品及消費品在今天的世界上并不緊缺,而是產能過剩。以上幾點構成了梅德韋杰夫 “冷戰嚇不倒俄羅斯”的資源經濟基礎。
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俄的國力遠遠弱于美國西方,采取“對抗”措施是俄的戰略失誤。堅持對俄采取強硬路線的波蘭官員,就反復提及“美國歐洲的財富比俄大二十倍”。這樣的觀點即使在純學術理論上也是片面偏頗的,因為歷史上既有弱小一方不自量力招致強大一方毀滅性打擊的眾多案例,也有數不勝數的相反案例。
俄格戰爭,俄面對西方不僅占有地緣優勢,在道義上也是不吃虧的(美國在科索沃、格魯吉亞問題上公然推行的“雙重標準”,早就在世界上失守了他們自認還存在的“道德高地”)。
而且,俄政府在俄格戰爭后的外交還是頗有技巧的,包括強調同美歐的全面合作,指責美國政策時盡量回避布什總統本人(這也是普京一貫的風格),盡量使歐盟顯得重要,給歐盟以必要體面的臺階。
除了“能源武器”,不用揮舞核大棒,俄依然擁有強大有效的應對方式。
首先是環境合作。歐盟日本主導的“京都議定書”被美國嚴詞拒絕之際,俄基于國際責任和對歐合作考慮加入進來,但普京曾說過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俄羅斯并不怕全球變暖”。顯然,擁有眾多低洼瀕海地區的歐日,同擁有大面積凍土的俄羅斯對全球變暖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俄羅斯退出同歐盟日本的環境合作,最起碼在道義上也不低于西方的盟主美國。
其次,是全球核不擴散體系和導彈技術控制體系。俄退出這個領域同西方的合作,肯定會對自身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但對西方的全球政治安全體系,將造成嚴重性完全不對稱的的沖擊。
西方媒體指責俄挑起“新冷戰”是基于其一貫的話語霸權邏輯:美國西方對俄國家戰略利益的步步緊逼侵吞是合理的,俄的任何其他反應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如俄羅斯人所說,“我們張開雙臂擁抱西方,卻被他們認為是來投降的”)。
俄羅斯通過俄格戰爭、通過敢于為捍衛自己的根本利益動用軍事力量的行動向美歐發出了堅定清晰的信號:“舊的邏輯失效了,繼續這樣對待俄羅斯是不行的”。
發酵效應
俄羅斯擊潰了對美歐能源地緣戰略如此重要的格魯吉亞的軍隊,美、歐、北約除了“口頭譴責”高度一致之外,不僅無法實質制裁俄羅斯,甚至至今還是不敢給格魯吉亞提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雙邊或多邊安全承諾,事情已經開始發酵:
美歐在格魯吉亞的軟弱無力已經導致烏克蘭支持加入北約的親西方陣營的分裂,因為烏克蘭同樣有克里米亞和東南部親俄地區問題,還有俄羅斯黑海艦隊租借烏克蘭基地2017年到期問題。原本是俄極為頭疼的烏克蘭問題也開始讓美國歐洲頭疼了。
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不僅拒絕了美國加快修建聯接中亞的里海海底油氣管道的建議,甚至認為自己的油氣資源通過北面的俄羅斯管道輸送比通過格魯吉亞更安全,同時阿塞拜疆也沒有隨格魯吉亞一起退出獨聯體。
在阿塞拜疆都開始動搖,俄羅斯又堅持所有里海油氣管道都必須經過里海沿岸所有國家同意(這就包括俄羅斯、伊朗的同意)的情況下,美歐在格魯吉亞的表現肯定更無法說服中亞各國頂住俄羅斯的巨大壓力修建通往巴庫的里海油氣管道。
俄羅斯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定態度,使美國對于一旦軍事打擊伊朗俄羅斯的反應感到更沒把握。這顯然給美國的對伊朗政策增加了更大的不確定因素,而美國本來就因為對伊朗軍事打擊的難有把握而遲遲下不了決心。
金融危機火上澆油
美國金融危機正在進入了更大規模的金融“海嘯”階段。金融“海嘯”的出現,是美國經濟社會運行主要特征決定的,這一特征主要表現為大舉借債消費、拉動經濟需求并實現個人生活方式的所謂“美國夢”,同時,還通過美元—華爾街的貨幣金融霸主地位,通過連專業人士都看不懂的所謂“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將風險賣向全世界。
這場危機的影響還需要時間來觀察,但美國繼續靠“印刷紙幣”向全世界舉債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對美國的民族自信心、世界霸權和國內社會穩定而言是災難性的。
俄羅斯不會放過金融“海嘯”導致的美國行動能力下降的機會,肯定會不僅在中亞—里海、還會在世界其他主要產油區加速推進實現“能源超級大國”的構想(包括建立盧布及其他非美元貨幣結算體系)。
至于美國,一方面,冷戰結束以來形成的“超級優越感”第一次受到實質性挫折,另一方面,美國強化對世界主要油氣資源地區的控制、拯救處于困境中的美元霸權的沖動也更具有了緊迫性。
金融“海嘯”將大大加劇美俄全球能源地緣較量的烈度。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 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