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奧塞梯戰場上的三場戰役
2008年09月04日 來源:新華網
8月10日,在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自治州的賈瓦區,俄羅斯士兵坐在一輛裝甲車上。新華社/路透
南奧塞梯是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州,面積3900平方公里,對于波瀾壯闊的世界格局來說,實在是一滴小得不起眼的“毛毛雨”。然而,就在這不起眼的戰場上,如今正在同時上演三場戰役,這三場戰役對世界大格局的影響之深、之遠,目前還難以估量。有人說,南奧塞梯引發的戰事,將成為“9·11”之后世界格局的又一個拐點。
攻城掠地的熱戰
1.格魯吉亞:收復“失地”加入北約。2003年,格魯吉亞“玫瑰革命”成功,親美的薩卡什維利上臺,獲得了加入西方“民主陣營”的“入場卷”。然而,格魯吉亞要想完全投入西方懷抱,尤其是躲進北約的保護傘,還需要一張“身份證”,就是要解決自己的領土問題。北約明文規定,新入約國不能存在領土和主權糾紛。而格魯吉亞的兩個自治州——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一直和格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不服管轄,企圖另立門口。格主動挑起事端,意圖在收復“失地”,整理門戶,盡快加入北約。
武裝收復南奧塞梯,龐大的俄羅斯軍團是格軍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南奧塞梯大多數人持有俄國護照,格出兵南奧塞梯,俄羅斯自然不會袖手旁觀。要想讓俄羅斯不敢輕舉妄動,就必須找到一個更為強大的靠山。7月,美國國務卿賴斯到訪格魯吉亞,薩卡什維利在與賴斯會晤后,高興得“手舞足蹈”——在南奧塞梯問題上“得到了美國毫不含糊的支持”。難怪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格俄戰爭爆發后,宣稱沒有美國的支持,格魯吉亞斷然不敢出兵。
美國表態,相當于給薩氏吃了一顆定心丸。剩下的,就是擇機而戰。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日,適時,恰值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度假,總理普京身在北京,無暇他顧。薩卡什維利認為,此乃天賜良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待生米煮成熟飯,俄羅斯反應過來,一切已晚。8月7日深夜,月黑風高,格魯吉亞軍隊在重型武器掩護下,對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采取了閃電行動,由于南奧塞梯軍隊只有3000士兵,武器庫里只有87輛老掉牙的T-72和T-55系列坦克,格軍幾乎沒碰到像樣的抵抗。8日上午,格軍已占領了茨欣瓦利。
2.俄羅斯:我的地盤我作主
然而,格軍前腳未穩,俄軍已緊跟而至。格魯吉亞、烏克蘭一直被俄羅斯視為抵抗北約東擴、維護自己勢力范圍的最后一道屏障。格烏加入北約,就等于北約把大炮架在了俄羅斯人的家門口,俄羅斯人豈會輕易同意?
“梅總統”和“普總理”會晤后,兩人意見高度一致:“絕不能輕易放過侵略者”。這是俄羅斯30多年來第一次參加國外戰斗,這一仗不僅關系勝負,更關系俄軍在世界軍事上的地位和形象,不僅要勝,而且要勝得干脆、漂亮。梅普組合一聲令下,曾經在車臣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俄第58軍作為先頭部隊,開拔南奧塞梯,20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獨立陸航團、防空導彈旅緊隨其后。同時,北高加索軍區空軍第4軍出動60架蘇-24前線轟炸機、100架米格-29戰機、60架蘇27戰機、40架L-39輕型教練機、30架Su-24MR戰斗偵察機以及75架米-24武裝直升機,對格境內軍事目標進行打擊,為陸軍提供空中支援。
這是拳擊臺上超重量級拳手與次輕量級拳手的一次較量,未經交手,勝負已分。俄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路狂掃戰斗力薄弱的格魯吉亞軍隊。格部隊潰不成軍,很快就迫退回原點。總統薩卡什維利連連向美國和北約求援,聲稱“民主正在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原蘇聯外長、在格總統大選中敗給薩卡什維利的謝瓦爾德納澤揶揄道,“俄羅斯坦克縱隊隆隆開進格魯吉亞,顯示這只大老虎終于發怒,猛擊那只挑逗自己多年的小老鼠”。
北極熊以實際行動向格魯吉亞及其背后的美歐支持者宣布:“我的地盤我做主”,俄羅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戰,美歐對俄地盤的侵蝕,應該適可而止了!
3.北約:東擴沒商量
眼看“小弟”被毆,對手又如此囂張,北約又豈會善罷甘休?北約東擴,侵蝕俄國在前蘇聯時代的勢力范圍,壓縮其戰略空間,是美國長期戰略,豈會輕易讓其破產?
8月26日,美國迅速派遣海軍“麥克福爾”號導彈驅逐艦、海岸警衛隊“達拉斯”號大型執法艦和海軍第6艦隊旗艦“惠特尼山”號等5艘艦船前往黑海。同時,8艘北約軍艦已在黑海北部集結待命,另外還有9艘北約艦艇也正風風火火趕赴現場。北約大軍來勢洶洶,擺出了一副唯我獨尊的架勢。
俄羅斯毫不示弱,黑海艦隊旗艦、剛剛擊沉一艘小型格軍戰艦的“莫斯科”號立即重新出港,當著北約軍艦的面,大搞包括導彈試射在內的一系列“武器測試”。雙方劍拔弩張,橫眉怒目,“擁擠”的黑海巨浪滔天,戰云密布,隨時都有“擦槍走火”的可能!黑海水域是中亞地區能源往歐洲輸送的關鍵區域,也是西方和北約國家滲透俄羅斯中亞腹地的重要通道。這也再次印證了搶奪地盤才是這次各方因南奧塞梯大打出手的真實目的。
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北約戰艦和俄國戰艦在黑海一字擺開,勝利的天平便再次發生逆轉。8月29日,俄黑海艦隊前司令放言:“20分鐘內可全殲北約軍艦集群!”這種過于夸大的自信恰恰顯示出某種底氣不足。對俄武裝部隊來說,擊敗比自己規模小得多、裝備差得多的格魯吉亞軍隊,相當于一次“例行演習”。但這場“演習戰”卻暴露出了俄軍的缺陷——開戰第二天,第58軍司令官阿納托利·赫魯利耶夫便在格軍的一次伏擊中負傷,險些喪命;俄4架戰機,包括一架圖—22超音速轟炸機,被格防空武器擊落。這都顯示出俄軍戰術的落后,制空、精確制導能力的不足。相對經過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實戰考驗的美國“天軍”,一旦“擦槍走火”,俄軍勝算確實不大。
合縱連橫的外交戰
8月24日,美軍“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麥克福爾”號抵達格魯吉亞 新華社/路透
格魯吉亞閃電戰術攻入南奧塞梯,俄羅斯大軍一舉擊潰格作戰部隊,北約戰艦集結黑海,向俄羅斯炫耀武力,這些都說明這場地盤爭奪戰依然靠拳頭說話。但21世紀的當今世界,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早已為世人所棄,各強在不斷揮舞胳膊顯示實力的同時,在外交場上也合縱連橫,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外交支持。
格俄沖突發生后,美歐對俄羅斯一邊倒地譴責,明目張膽地“拉偏架”,除白俄羅斯、敘利亞、委內瑞拉表態支持俄羅斯之外,大部分國家選擇了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中立姿態。
8月26日,梅德韋杰夫總統宣布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當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聲明,對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表示關切,認為俄羅斯此舉可能會影響高加索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美國總統布什發表聲明,譴責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并要求俄方“重新考慮這一不負責任的決定”。美國方面明確表示,將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否決權,以阻止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加拿大、保加利亞、波蘭、捷克、烏克蘭、瑞典、羅馬尼亞等國也發表聲明,對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表示“遺憾”、“關切”或“譴責”。歐盟領袖9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應對之策。法國外長庫什內說:“歐盟27個成員國、5億人口及歐洲的經濟實力,必須在這場危機中顯現出來。”看來,俄羅斯要想在歐洲獲得一丁點同情票,幾乎是不可能的。
隱藏幕后的“新冷戰”
8月26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南部城市索契接受電視臺采訪。梅德韋杰夫當天表示,俄羅斯不希望發生新的冷戰,但對于這一前景并不懼怕。 新華社/法新
美俄之間是不是在進行一場新的冷戰?目前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美歐俄各方表態耐人尋味:8月26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南部城市索契接受電視臺采訪表示,俄羅斯并不懼怕“新冷戰”;而美歐政要則紛紛回避新冷戰之說,布什總統否認美俄正在冷戰,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稱,西方不想與俄羅斯進行一場“新的冷戰”。
其實,冷戰之所以成為冷戰,并非因為主角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而是因為它是兩個對立的意識形態陣營之間的對抗、遏制、斗爭。南奧塞梯引發的這場戰事,究竟有沒有冷戰的影子,不在卷入國家的多少,也不在雙方對峙的強度多大,而是要看背后的意識形態因素。從這一角度看,美俄這一場較量的冷戰陰影便依稀可見。
蘇聯解體以后,世界大勢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美國領銜的資本主義權力體系,一方面沒有放棄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繼續追擊,且變本加厲,加強了對七零八落的社會主義陣營窮追猛打,置之死地而后快;另一方面,隨著美國新保守主義掌權,在意識形態領域擴大了斗爭范圍,一切“非民主”意識形態,一切“異我族類”,全部在打擊范圍,反恐擴大化、伊拉克戰爭、朝鮮核危機(社會主義國家、視為邪惡軸心)、伊朗核危機(伊斯蘭政權)、以及前蘇聯和獨聯體地區接連上演的“顏色革命”,都與美國自冷戰期間沿襲下來的意識形態戰略難脫干系。
這種意識形態對抗特征鮮明的“新冷戰”,表現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就是美國的“兩手抓”戰略:“一手軟”——對前蘇聯的衛星國,獨聯體國家,采取綏靖政策,從內部加速政權更迭,加快其民主化進程;“一手硬”——至于俄羅斯這只當年社會主義陣營的“領頭羊”,盡管早已“幡然醒悟”,走上“民主道路”,但美國并不放心,認為“社會主義的惡魔”在俄羅斯的影響并未消失,所以,轉型后的俄羅斯也從未真正被視為“民主陣營的一員”。正基于此,有專家指出,俄格戰爭標志著美歐一直奉行的將俄羅斯拉進西方陣營的戰略已經破產。
(《時事報告》主編 王萬征)
“新冷戰”來臨?
作者:焦建
《經濟觀察網》網絡版專稿 記者 焦建 冷戰剛剛開始時的1947年,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家喬治凱南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了《蘇聯行為的根源》,在文中,他這樣寫到:“蘇聯對外擴張行為的根源是其意識形態和環境的綜合產物,但蘇聯會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因此西方陣營如能對蘇聯采取足夠強硬的遏制措施,將使蘇聯退縮回去并面臨一種被和平演變的前景。”
類似這樣的,對俄羅斯保持的“審慎的警惕”,成為整整一代人的冷戰記憶。它們至今仍然保留在西方政治觀察家腦海中,并構成他們思維的基本框架。面對著新的、擁有與其不同價值觀的新勢力的崛起,從他們的角度來講——任何不想對其價值觀毫無保留接受下來的新勢力,都是一種“危險的存在”。
他們從來不吝采用“新冷戰”來冊封雙方的關系。整整3個月之前,西方世界公認的對手還是伊朗。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撰文宣稱,一個“新冷戰”的時代即將來臨。他提前使用了“新冷戰”這一稱號,他把握住了西方與“異見者”總會發生沖突的規律,但他用錯了對象。
這一次,沖突的對象依舊還是俄羅斯。
強硬的背后
但隨著8月8日格魯吉亞戰爭的爆發,一場本以為隨著經濟關系的不斷加強已經構建了足夠牢固的安全網、再也不會發生的軍事沖突,還是在現實中發生了。
一年以前,就在凱南《蘇》發表后過去整整六十年這個節點上,烏克蘭政壇人物季莫申科也在《外交》上發表了名為《遏制俄羅斯——俄羅斯行為的根源》的文章。在文中,作者更加強調了俄羅斯冷酷的擴張主義的帝國傳統。
現在看來,這篇原本是季莫申科為了給烏克蘭和自己在一場“新冷戰”里贏得一個“參戰”位置的文章,不啻于一篇明確無誤的“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宣言書。
有學者這樣分析冷戰之后的俄羅斯:北約東擴之初,俄羅斯國力衰退,只能“貓著腰”反對;之后的顏色革命、反導部署,俄羅斯國力開始復蘇,是“直著腰”周旋;而這一次俄格沖突,俄羅斯不惜與北約決裂,不惜“入市”受阻,已經能夠“挺著腰”與西方對抗。
“8月8日事件成為西方個別階層近年來推行的反俄政策的壯麗尾聲。”這是俄外交部官方發言人涅斯捷連科就這一事件的評論,也是俄羅斯“挺著腰”站起來的標志。
有多種方式可以解釋這樣的崛起。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是最為簡單便捷的方式。我們可以說,正是俄羅斯豐富的資源使得它擁有了說話的底氣,而正是對這些資源的渴求使得西方不得不低聲下氣。以至于,來自西方自己的媒體在評論西方對俄羅斯行為的聲明時都不得不這樣寫到:“雖然在俄羅斯宣布支持南奧塞梯及阿布哈茲獨立之后,西方立即明確表示反對。但這也許只不過是一種外交上的辭令。”
西方底氣不足更明顯的例子發生在9月3日,俄塔斯社轉載美國《華盛頓時報》的報道稱,美國國務院負責歐洲和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弗里德已經承認,格魯吉亞侵犯南奧塞梯是個“錯誤”。 他已經承認,美國政府正在重新考慮與俄羅斯的合作計劃。
也許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被紛繁的事件給忽略掉了。這分析來自911事件之前出版的一本當時同樣被人忽略掉但事后又被人記起的著作。查默斯·約翰遜教授在這本名為《反彈》的著作中,令人信服的證實了以下觀點:“美國這個帝國一直以來在全球各個角落部署軍隊,并且運用資本和市場的力量迫使全球經濟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整合。從美國士兵在沖繩的強奸案,到美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扮演的角色從早期對薩達姆的支持,到始于1979年的在阿富汗的行動,美國的錯誤政策將為未來的災難埋下種子。”
正是由于美國在冷戰之后仍然延續冷戰思維,魯莽地擴展了自己在過去四十年中做出的各種承諾引發了一系列后果——這后果中就包含著俄羅斯的“觸底反彈”。任何一個對俄羅斯的歷史有著稍微粗淺了解的人都會相信,俄羅斯不可能成為一個單憑西方擺布的木偶。普京的強勢回歸是一個引子,經濟上的強大提供了能量,但基本的立場仍然是由其最基礎的本質所決定。
所以在最近庫爾斯克的一次講話中,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對一群退休的老紅軍說,“我們并不想侵犯國際政治當下的局勢,我們只想為國家贏得尊重,為了我們的人民,為了我們的價值觀。”
這一切給俄羅斯所做出的一切決定提供了條件。而在奧賽梯的戰爭不僅的確給北約的繼續東擴劃下了一條不能侵犯的“紅線”,并且這也給了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一個明確的強烈的信號——俄羅斯不會同意被人推來推去。
掣肘的西方
西方的外交政策制定者們肯定正在匆忙的做著決定。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究竟如何去面對如今對自己的安全局勢有著強硬判斷并且已經表示出強硬立場的俄羅斯?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便是真正弄清楚上文所提到的,究竟為什么俄羅斯會如此強硬?這與俄羅斯的崛起是否有關?是否與俄羅斯保衛自己的底線有關?
而考慮了上述的種種因素以后便可以發現,西方真正可用的措施并不多見。
在軍事打擊肯定會帶來劇烈的使雙方都難以承受的后果的前提之下,這種可能不太應該成為必選項。西方還可以告訴俄羅斯,它必須忍受無法加入世貿組織,無法加入G8集團,來自西方的投資減少、與西方的貿易降低等等這一系列的代價。有人相信,正在準備重建俄羅斯經濟實力的普京知道,在今天的世界中,經濟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但就像《新聞周刊》的聲音所說的那樣:這是一種錯誤的方法。相信普京會因為經濟上的損失停止目前行動這一邏輯最大的問題是:普京并不僅僅考慮他一系列行動的潛在真實經濟代價。假如需要的話,他還是將這一代價承受下來。因為,考慮經濟發展的普京只是將之當成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他的最終目的仍然是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而普京會不惜犧牲一切代價維護它。
而假如西方真的用經濟手段來制裁俄羅斯的話,那些與俄方聯合進行的空間開發及核能源項的廢止將使得西方人反遭其害。不僅如此,切斷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系還意味著西方將失去很多的機會。
正是借助著西方掛起的石油高價風,憑借原油發了大財的俄羅斯如今財大氣粗,俄羅斯的石油財富源源不斷的運到西方銀行的保險箱里,投資到西方的市場中,正是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西方的經濟。假如沒有這一切,很難想象將會發生什么事情。
對此,有種說法是,俄羅斯是亞洲居中國和日本之后第三個掌握西方政府安全局勢的國家。
西方人還有一個擔心:假如真的使用經濟作為武器懲罰俄羅斯的話,這將會把整個全球經濟系統推向高風險的境地之中。因為這一經濟系統的假設的前提便是——更加相互依賴緊密的經濟才能不斷制造繁榮、增強安全。各個國家們為了服務更加有效率的經濟運行這一目的,有時候會犧牲一些自身的控制權及獨立性。
這場游戲在所有人都公平競爭的時候將玩得很好。但假如一些重要的選手不參加,將使得整個收益黯淡不少。俄羅斯的能源及金融儲備,已經使得它變成了國際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選手。
用游戲來比喻整個國際經濟局勢也許只是一種西方人遮遮掩掩的說法。也許問題的關鍵核心便是,西方不可能在缺少了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的前提下,還將這個游戲平穩無恙的繼續下去。
面對這一個并沒有太多懲罰措施可以制約的俄羅斯,西方世界,究竟該如何應對?
“新冷戰”來臨?
現在,對于俄羅斯的鄰居們來說,最讓人頭疼的是,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之中,很多前蘇聯的人來到了這些國家,他們也已經構成了這些國家人口的一部分。舉例來說,烏克蘭就有17%的人是俄羅斯人種,哈薩克斯坦是26.1%,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是接近40%。現在有證據表面,俄羅斯正憑借著一系列的文化項目希望在這些講俄語的地區獲得文化上的軟實力。另外還有一些行動,更加具備政治意味。
假如俄羅斯入侵奧賽梯地區終止了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希望,下一個將是克里米亞半島的某些國家么?當他還是總統的時候,普京曾經說過,假如烏克蘭繼續做著加入北約的大夢的話,俄羅斯將會把它“肢解”掉。但當時的局勢使得烏克蘭人把這樣的威脅當成了耳旁風。現在,是烏克蘭重新考慮一下這些話的現實實現機會的時候了。
按照巴索夫的說法,“烏克蘭很容易就會被分裂開——因為它是由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構成的。”,“東部的經濟依靠俄羅斯,而西部的則依靠歐洲;東部人說的是俄語信仰的是東正教,而西部則是說著烏克蘭語,相信羅馬天主教。”
烏克蘭政府現在的擔心是,假如俄羅斯達到了入侵格魯吉亞的最終目的,這將引發克里米亞半島的脫離論分子的活躍氣氛。烏克蘭采取的現實行動是,它立刻檢查了到底多少克里米亞人擁有俄羅斯的護照(按照烏克蘭的法律,雙重國籍是違法的行為)。
雖然現實的景象看起來并不太讓人擔心。檢查的結果是,在烏克蘭的大約100萬俄羅斯人口中,只有大約6000人擁有俄羅斯護照。而更讓基輔可以安心的一個現實是,曾經支持重新加入俄羅斯的支持率,已經從過去九十年代中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25%。但情形是否會一直如此,沒有人可以保證。
北約本身在面臨俄羅斯時已經面臨著深刻的分裂:面對俄羅斯對北約潛在成員的威脅,北約到底該如何應對?德國和意大利——它們是俄羅斯最大的兩個天然氣客戶——希望的是一種以默克爾的“以一種開放對話”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美國則給予了格魯吉亞堅定的支持,他威脅俄羅斯說,假如俄羅斯不從格魯吉亞撤軍,將面臨著“危險的后果”。而波蘭則立即與美國簽署了戰略導彈防御系統,這讓俄羅斯萬分惱火,并威脅說“波蘭,假如真正展開這一系統的話,將讓它自身暴露在核打擊的危險之下——百分之百。”
這場戰爭使俄羅斯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俄羅斯是否要那些完全由西方掌控的國際組織,或者是回到另外一個極端的角落。這場戰爭也許并不能夠給爭辯的雙方提供任何砝碼,但假如它讓俄羅斯開始了一次持續的與西方爭辯的過程的話,這標志著俄羅斯將進入一個新的不可預期的新方向。重要的是,這將的確意味著,一場“新冷戰”的開端。
好在,還有樂觀的估計說,“目前俄羅斯所做的一切只是源于一種在復興背景下對西方滲透的反應,現在俄羅斯的階段性目標已經達成,它跟歐美都沒有繼續全面沖突的意愿、力量和希望。”
新冷戰危機和俄羅斯行為的根源
南方網 ◎莊禮偉 暨南大學教授
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并宣布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質疑俄羅斯正在走沙俄、蘇聯老路,“新冷戰”正在降臨。俄羅斯上述舉動的最大忌諱,是俄羅斯以現在的實力和盟友的數量、質量并不足以與西方展開全面的對抗,俄羅斯將孤獨地與龐大的西方陣營PK.那么,俄羅斯為何如此涉險并且還自稱是經過“慎重考慮”才這么做的?
地緣戰略上的被動防御
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從表面來看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主動進攻(盡管格軍在南奧塞梯動手在先),但從總體態勢來看,俄羅斯此舉是地緣戰略上的被動防御。在國際主流媒體中,歐洲的安全、美國的安全被廣泛討論,俄羅斯的安全訴求卻被忽視。自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美國在中亞、高加索—黑海、東歐的軍事存在日益擴大,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作為經歷了冷戰的專業情報人員,普京的冷戰記憶使他對美國在俄羅斯周邊的種種作為并不感到陌生。俄羅斯政界的普遍反應是:如果將發生“新冷戰”,那也是西方先發動的,俄羅斯只是在做被動防御。
西方在冷戰后繼續遏制俄羅斯是基于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邏輯———無論俄羅斯是不是在向西方靠攏、無論姓“資”姓“社”,擁有超強核武器和超強常規武力并擁有廣泛地緣利益的俄羅斯,仍然是西方的重大威脅。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提醒說:盡管冷戰后俄羅斯國力有所下降,但人們忽略了一個令人不快卻不容否認的事實:俄羅斯是當今世界唯一有能力摧毀美國的國家。
正是出于對俄羅斯的不信任,西方才會積極尋求來自中亞的能源供應以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并且希望開辟一條不經過俄羅斯領土的從中亞到歐洲的能源供應線,而格魯吉亞正好是這條線路上的一個關鍵環節,因此格魯吉亞不能不發生顏色革命以服從西方的戰略需求。西方推動的烏克蘭的顏色革命,則將最終導致俄羅斯黑海艦隊從它所租借的烏克蘭軍港被驅逐出去,尤先科已經在想辦法提早結束這項租約。
地緣政治博弈具有強烈的零和效應,一方所得便是另一方所失,西方對上述地區的蠶食不僅使俄羅斯南方下腹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它經黑海南下地中海和經高加索遙指波斯灣的地緣戰略輻射能力也將大打折扣。
從波羅的海向南經格魯吉亞到中亞,西方建立了封堵俄羅斯的一條弧形鎖鏈,俄羅斯歐洲部分沒有受到圍堵的區域只剩下冰天雪地的北極圈。不過那里近年來也不太平,美國、加拿大、挪威、冰島等北約國家為爭奪北冰洋海底資源和海上通道已經與俄羅斯展開了一場“冷”戰。
基于上述地緣戰略壓力,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表示,若再不做出強硬回應而仍然是逆來順受,俄羅斯就會被看成一個三流國家。當然,俄羅斯希望它在格魯吉亞的軍事行動獲得多方面的效應,既包括警告北約不要得寸進尺,報復西方對南斯拉夫的肢解,震懾那些“北約候選國”,也包括試探西方對俄羅斯對外政策行為的心理底線。
面對往昔的光榮……
盡管俄羅斯目前處于戰略防御狀態,但它仍然持有一個更長遠的目標,那就是凝聚東正教—斯拉夫人松散聯合體的士氣,顯示俄羅斯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利益和領導一個文明圈,并有能力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最終擴大到南方的溫暖地帶。
也許冰天雪地的領土太多,俄羅斯輕易地把阿拉斯加廉價賣給了美國(有意思的是阿拉斯加現在也有一些人想鬧獨立并為此成立了一個政黨,據該黨領導人說麥凱恩的競選搭檔佩林女士也曾加入過這個黨)。但為了走向溫暖的南方,俄羅斯在黑海—高加索地區經歷了數百年的來回廝殺,對該地區的控制權曾失而復得,又得而復失,其中以19世紀中葉的克里米亞戰爭最為慘烈。現在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與當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出兵黑海沿岸地區并招致英法艦隊駛入黑海頗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在戰略態勢上很不一樣。當年沙俄是在戰略上主動進攻,以強化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并蠶食土耳其的領土,現在俄羅斯是在戰略上被動防御,鞏固有限的陣地。
面對俄羅斯依然超大的版圖,不能不令人聯想起俄羅斯往昔時代的種種光榮。俄羅斯近數百年來的歷史是一部對外擴張和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帝國霸業的歷史。漢斯·摩根索在《國家間政治》一書中援引19世紀中葉美國駐俄羅斯公使的話說:“俄國人普遍地具有一種奇怪的迷信,以為他們注定要征服世界。正是這種感情使俄國士兵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具有驚人的堅韌和耐性”。摩根索分析說:在俄國,服從政府權威的傳統以及對外國人傳統的恐懼,使人民接受了龐大的永久的軍事編制。延至今日,普京強調俄羅斯的復興必須在統一的國民意志、統一的意識形態及各種必要的管制措施之下才能實現,確實暗合了俄羅斯人的傳統秉性。索爾仁尼琴拒絕了戈爾巴喬夫、葉利欽頒發的獎章,卻接受了普京頒發的獎章,因為他認同普京恢復“強大俄羅斯”的努力。作為在野人士,索氏坦率地主張俄羅斯應兼并烏克蘭與哈薩克。
大國沙文主義和軍事極權主義影響下的國民,往往會認同巨大的、過分的對外政策目標,傾心于征服世界的榮耀。19世紀的俄羅斯人還仍然認為俄羅斯將是新的羅馬帝國,世界政治中心將轉移到俄羅斯。在俄羅斯人眼中,俄羅斯近數百年來的歷史也是一部“拯救世界”的歷史———至少拯救了歐洲:是俄羅斯減弱了蒙古對歐洲的奴役,是俄羅斯打敗了拿破侖的法國、威廉二世的德國和希特勒的德國。
不過現在大多數俄羅斯人已不再熱衷談論“新羅馬帝國”、“拯救世界”這類宏大的史詩級話題了,他們的政治領導人關注的也都是有限目標。主張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日里諾夫斯基旋風”早已平息,面對俄羅斯往昔的光榮,現在的俄羅斯人只能沉潛于謙卑、隱忍的民族性格中,以平常心去尋找、醞釀爆發力。只是在內心深處游移的潛意識中,他們知道,他們也知道別人知道:那個光榮的俄羅斯將會回來。
行為動機中的復雜與簡單
冷戰之初,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分析了蘇聯對外政策行為中的復雜性:俄羅斯人是一個自傲與自卑心理同時存在的民族,對西方文明存在羨慕與拒斥的雙重心理。強烈的自傲與自卑、恐慌心態導致了俄羅斯人在歷史上連續的四處擴張,與西方的貌合神離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不過凱南認為,俄羅斯人在對外政策上具有一定的理性,一旦遇到強硬抵抗就會退縮。
2007年烏克蘭女政客季莫申科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遏制俄羅斯———俄羅斯行為的根源》,遙遙呼應1947年喬治·凱南在《外交》上發表的《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她與凱南的共同觀點是:克里姆林宮已被擴張主義者主導。她認為,俄羅斯試圖在損害鄰國利益的基礎上重獲巨大的權力地位,試圖重新控制原屬蘇聯的國家。
但是在分析俄羅斯行為根源的時候,季莫申科沒有聚焦玄虛復雜的“民族性格”,而是依據一種簡單的物理結構決定論。她認為俄羅斯對外政策是對現實政治中實力對比的本能反應,正如歷史上納粹德國與其鄰國的關系取決于力量現狀對比,而不是既有的國家意圖,無論誰統治德國,強大的德國對它弱小的鄰國都是一種威脅;相應地,強大的俄羅斯與其弱小鄰國的關系,無論如何也不會和睦。季莫申科道出了現實政治中簡單、冷酷的一面:大國總是本能地要去欺負、控制小國,與民族性、與制度沒關系,實力對比是最關鍵的行為根源。
拿俄羅斯與歐盟關系來說,實力對比可以使俄羅斯做出簡捷明快的動作。俄羅斯擁有可以迅速毀滅歐盟的核武庫,同時又擁有讓歐盟暖和起來的油氣資源,因此俄羅斯在出兵格魯吉亞之前,已預想到歐盟的反應不會特別激烈。果然此后召開的歐盟特別峰會只是決定暫時推遲歐盟與俄羅斯雙邊關系框架協定的談判。這算什么“嚴厲的制裁”啊?俄羅斯人差點笑出聲來。
同樣地,基于俄羅斯在實力上的弱點,它并沒有把與西方關系完全搞糟的打算。這一點波蘭外長已經替俄羅斯計算過,這位外長說:歐洲要比俄羅斯富裕10倍。歐洲再加上美國要比俄羅斯富裕20倍,俄羅斯若要與西方再度冷戰,只能是再度失敗。俄《共青團真理報》的計算結果則是:“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俄羅斯的23倍,其國防支出接近6000億美元,而我們只有300億美元。”
除了在物質實力上的弱點之外,俄羅斯也缺乏軟實力,特別是它的國際威望和感召力。此次俄格沖突,即便是在上合組織內俄羅斯也沒能得到支持;在與西方關系不睦的伊斯蘭世界,俄羅斯挑戰西方的舉動居然也同情者寥寥。此外,俄羅斯還有大量可怕的國內問題,俄羅斯在經濟復興和加入世貿組織方面,也需要西方的支持。最后,俄羅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它向外擴張的血性也淡薄了不少。
因此,俄羅斯的對外政策中仍會體現出其傳統中的謙卑與靈活的一面。比起冷戰時期的快意恩仇,現在的俄羅斯已經學會了委婉與韜晦。俄羅斯的對外政策中還殘留多少歷史上的宏大理想(如沙俄時期的“新羅馬帝國”、蘇聯時期的“埋葬西方資本主義”)?現在,形勢比人強,良好的防御與謀求一些短期的、權宜的目標,仍是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主導內容。
俄羅斯將向何處去?
前景1:無所適從的國家
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俄羅斯自彼得大帝起就一直是一個無所適從的國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還是自成一種獨特的歐亞東正教文明。冷戰后的俄羅斯仍然無所適從,因為它的人民和精英不能確定他們是應當加入西方,還是向西方挑戰。
因此,格魯吉亞這一仗,真的是打得既堅決,又茫然。
俄羅斯對西方長期存在的羨慕—拒斥心態,表現在統治者的政治風格上,是一方面學習西方的經濟與社會現代化,一方面保持與亞洲類似的東方集權體制。這種現象從彼得大帝延綿到蘇聯時代,并殘留到后冷戰時代。
在俄羅斯民間,西化論者與斯拉夫本位者也各持一端,像極了俄羅斯國徽上的東張西望的那只雙頭鷹。作家索爾仁尼琴就是一位堅定的斯拉夫本位者,他堅信斯拉夫文明優于西方文明,他反對蘇聯政權不是基于西方的立場,而是痛心于蘇聯政權對斯拉夫精神傳統的破壞。政客日里諾夫斯基則提出了一套斯拉夫軍國主義目標。盡管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將西化潮流引入了俄羅斯,但普京與索爾仁尼琴的惺惺相惜,表明斯拉夫本位主義在俄羅斯仍有深厚的基礎。
關于西方應如何應對這只雙頭鷹,美國的國際政治戰略家、前總統尼克松所建議的對策也是雙重的:強硬遏制與溫和接觸并重。他在1994年寫道:“俄羅斯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但莫斯科必須被明確地告知,它在其鄰國的魯莽行為應有一個界限”。
俄羅斯無所適從的心態與西方的狐疑心理,將使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繼續維持不冷不熱的狀態。
前景2:東正教—斯拉夫文明的核心國家?
俄羅斯屬于一種獨一無二的歐亞大陸型文明,它的內核包括東正教與斯拉夫民族主義。在原屬蘇聯的地區,與俄羅斯同屬這一文明的典型國家還包括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此外烏克蘭、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的部分地區也屬于這種文明類型(“部分屬于”也意味著這幾個國家有可能鬧分裂)。在原蘇聯范圍之外,東正教—斯拉夫文明存在于前南斯拉夫地區、保加利亞、希臘等地。
不過,俄羅斯要組建一個以它為核心國家的東正教—斯拉夫文明陣營是比較困難的,保加利亞、希臘已經加入北約,烏克蘭與格魯吉亞也正在積極謀求加入北約,剩下的鐵桿隨從只有白俄羅斯。不過東正教—斯拉夫文明仍將是相關國家間一條深藏的紐帶,今后如果俄羅斯能夠全面復興,將強化這一紐帶的現實作用。
前景3:下一個南奧塞梯與新冷戰
承認南奧塞梯與阿布哈茲的獨立,已經使俄羅斯與西方關系中出現了火藥味,而下一個類似問題將更加震撼:原蘇聯陣營中人口第二多、經濟第二發達的烏克蘭有可能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烏克蘭存在一條明顯的文明斷層線:東部居民多數說俄語,信東正教;西部居民多數說烏克蘭語,信天主教,因此在政治上烏克蘭也呈現出明顯的兩個板塊:東部親俄,西部親歐。
烏克蘭東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將可能成為下一個南奧塞梯,那里地理位置優越,主要居民是俄羅斯族,在歷史上俄羅斯經過與土耳其的反復浴血奮戰才獲得這一寶地。1954年克里米亞被赫魯曉夫從俄羅斯劃入烏克蘭,不過烏克蘭獨立后克里米亞人曾要求回歸俄羅斯,俄羅斯議會也宣布1954年的決定無效。俄羅斯將直接用武力保護克里米亞的“回歸”,還是將克里米亞作為與烏克蘭、與西方討價還價的籌碼?基于俄羅斯與西方的總體實力對比,后者的可能性還是要大一些。
值得回顧一下的是,一個半世紀前的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第一場慘烈對決,約100萬人在戰爭中死亡。
反美俱樂部隱約可現 俄羅斯當然盟主
搜弧論壇
由俄格沖突引發的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特別是俄美關系的緊張,讓一個月來人們想的最多的就是“新冷戰”。許多人認為,由于俄羅斯自身力量不足,自蘇聯跨塌以來整體戰略空間已經大為收縮,俄羅斯不足以應對新冷戰。但是,一些國家,特別是被美國長期打壓和威脅的國家,卻在俄格沖突中看到了曙光。我們從8月份俄羅斯的一些外交活動中可以一窺端倪,應該說,這些決不僅僅是“巧合”。
長期遭受美國打壓的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在8月20日訪問俄羅斯,并與俄總統梅德韋杰夫會談。據報道,巴沙爾在訪俄前曾表示,將利用此次訪問擴大與俄方的軍事合作。21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索契表示,根據兩國總統會談的成果,俄羅斯將向敘利亞提供新型防御性武器。
屢受美國戰爭威脅,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杜尚別上合組織第八屆峰會的伊朗總統內賈德,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將危機歸咎于外部勢力的干涉及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的魯莽。內賈德用比較委婉的口氣稱:“格魯吉亞管理者們本應更認真地處理好事端,不允許本地區以外的國家干涉他們的事務。”而俄羅斯總理普京則警告稱,西方國家如果拒絕與俄羅斯就格魯吉亞危機進行合作,俄羅斯對解決伊朗核問題不會提供幫助。
一直是西方顏色革命的重點突破方向的白俄羅斯,其駐俄羅斯大使28日稱,白俄羅斯將在未來一兩天內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白總統盧卡申科28日在致俄羅斯總統的一個信息中稱,白俄羅斯仍然是俄羅斯可信賴的盟國。同時他還出了狠招,呼吁讓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就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尋找一個共同立場。由于該組織9月5日將舉行會議,該組織的其他成員國--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態度值得關注。
而被美國等國妖魔化為“恐怖組織”的巴勒斯坦哈馬斯政府,則公開對俄羅斯表示支持。
如果在回顧俄羅斯表示將恢復在古巴的軍事存在,以及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的軍事合作不斷升溫,和俄羅斯與朝鮮的傳統軍事合作,可以看出,一個反美俱樂部正在隱約形成,而盟主則當然非俄羅斯莫屬。
舊冷戰結束后,由于蘇聯不復存在,一些原來依托蘇聯而與美國對著干的國家紛紛被迫低調行事。而美國則一鼓作氣,2003年推翻了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此舉導致原來中東高調反美的利比亞不得已投降,主動向美國示好。而敘利亞也在西方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從黎巴嫩撤軍,伊朗則被戰爭的陰影籠罩。盡管這些國家也做出了自身的抗爭,比如伊敘兩國就建立了戰略同盟,但實際意義不大,如果美國進攻其中一國,另一國又能提供什么實質性幫助?而查韋斯在國際上的奔走,對美國的利益也構不成實質性威脅。
但是,如果俄羅斯公開或不公開地走到美國的對立面,這些國家就會受到莫大鼓舞。畢竟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能在軍事上與美國抗衡的國家,俄美在一些事關俄羅斯切身利益上又爭吵不斷。如果美俄出現明顯對抗,則給這些國家就提供了一定的回旋空間,其生存處境將大大改善。
可以預料,白俄羅斯、伊朗、敘利亞、古巴、委內瑞拉、哈馬斯等將主動依靠俄羅斯,而俄羅斯也正好利用這些國家作為在地區問題上對付美國的籌碼,以及作為武器的主要出口市場。一些國家,如利比亞有可能“回心轉意”,蘇丹等也應該很有興趣加入。
當然,由于美國在防核擴散,裁軍,反恐等方面,必須與俄羅斯合作,俄羅斯本身也明白自身的實力不足以與北約完全對抗,美俄關系今后肯定還是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但是,俄羅斯在今后對美國的反擊中,將不再是孤掌難鳴。同時,由于俄羅斯借機高調重返中東,一些遺留問題不排除出現新的激化,如巴以沖突,敘以矛盾,美伊對立等,這些,都將對一些熱點地區的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