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革命造就的薩卡什維利讓格魯吉亞墜入深淵
作者:屯田之印 發表于:2008-09-04 中華網論壇
“現行格魯吉亞政府已‘破產’,而總統薩卡什維利只是‘政治僵尸’”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9月2日接受意大利電視臺采訪時表示
一段時間以來,中亞小國格魯吉亞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先是一頭扎進美國人懷里,處處與俄羅斯作對,不時引發爭端;繼而錯誤領會主子意圖,于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發動戰爭;從而使自己國家被脫的精光:被老毛子打的屁滾尿流,不僅丟失了在兩塊分裂地區——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名譽”主權,而且使國土遭受涂炭,人民顛沛流離。
格俄戰爭、俄羅斯與北約對峙、俄美圍繞中亞進行持續的戰略角力……從8月7日至今,被梅德韋杰夫稱為“政治僵尸”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在俄、美、歐洲大國博弈的“賽場”上表現的十分搶眼——不管是揮兵北上的瀟灑,還是倉皇避彈的狼狽;不管是坐以待斃的悲愴,還是負隅頑抗的凄涼——薩卡什維利以出乎絕大多數人意料的“逆行為”,引起世人矚目和驚嘆。
■■平地青云:薩卡什維利的“美國制造”
今年才41歲的薩卡什維利,全名叫做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其平地青云、一飛沖天的政治軌跡,是徹頭徹尾的“美國制造”。
薩卡什維利1967年12月出生于第比利斯市,早年畢業于基輔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并曾先后在法國斯特拉斯堡人權學院和意大利佛羅倫薩法學院學習,是個少年風流的知識精英。1994年,27歲的薩卡什維利獲得美國國會獎學金赴紐約,先后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和喬治·華盛頓大學學習,并在美一家律師事務所短期工作。
從此,薩卡什維利踏上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家也為之驚羨的“快車道”——1995年,28歲的薩卡什維利回國并當選為議會議員;2000年10月33歲出任司法部長;2001年以對政府內存在的腐敗現象不滿為理由辭職,組建“民族運動黨”(現稱“統一民族運動黨”),2002年6月的第比利斯市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勝,當選第比利斯市議會議長。2003年11月初,薩卡什維利作為反對派領袖之一,組織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通過“顏色革命”抗議格魯吉亞議會選舉計票工作中的“舞弊”行為,迫使時任總統謝瓦爾德納澤辭職。隨后,參加2004年1月4日舉行的總統選舉,37歲的薩卡什維利大獲全勝,出任格魯吉亞總統。
許多分析家指出,美國留學是薩卡什維利政治生涯的“能量庫”——因為他飛速升遷的過程,絕不是個人才華和能力可以主宰的,背后必須具備強大的政治支撐。因此,有輿論認為,薩卡什維利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優秀學生”。
■■禍起蕭墻:薩卡什維利的“聲東擊西”
“美國制造”也好,與中央情報局有關也罷,畢竟這些都是猜測和分析。對于格魯吉亞及其人民而言,如果薩卡什維利能夠興利除弊、富民強國,那么所有的猜測與分析,都是過眼煙云,自然能夠隨風飄散。
事實上,薩卡什維利上臺后,也的確通過實行“根除腐敗”、“振興經濟”和“與歐洲一體化”等政策,運用壓縮行政開支、修改反腐敗法、設立稅警等措施,增加財政收入,減少稅收流失,使格經濟有所好轉,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好景不長,隨著薩卡什維利政權的穩固,新的利益集團逐漸暴露出其逐利趨益的本性,效能與效率也開始下降,利益分配新的不公以及外交政策完全倒向美國從而損害國家利益的狀況,引起了國家局勢出現新的劇烈動蕩。
2007年11月初,為了穩定政局,薩卡什維利宣布,將原定于2008年秋季舉行的總統選舉提前至1月5日。2008年1月9日,格魯吉亞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席宣布,根據對99%的投票站計票結果,薩卡什維利在總統選舉中以52.21%的得票率勝出。同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圍繞選舉過程的舞弊嫌疑和薩卡什維利可疑的“微弱優勢”,格魯吉亞曾接連爆發示威游行和各種抗議活動。而此次在奧運會開幕前夜悍然發動對南奧塞梯的軍事進攻,其主要原因不排除薩卡什維利用民族矛盾轉移國內不滿,只是這種為穩定政局而慣用的“聲東擊西”伎倆,由于運用在錯誤的對象身上,而禍起蕭墻。
■■自取其辱:薩卡什維利的“黃梁美夢”
對于外人而言,薩卡什維利選擇出兵南奧塞梯應該是轉移國內矛盾的理想對象——一個面積只有3900平方公里、人口僅7萬的“分離主義”地區,謂之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既師出有名,出手一擊、所向披靡又具有十拿九穩的把握。
其實不然。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南奧塞梯問題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去透視格魯吉亞與南奧塞梯的矛盾。格魯吉亞在歷史上的最早政治形態是公元前6世紀建立的奴隸制科爾希達王國,到公元6—10世紀基本形成格魯吉亞民族,并形成了卡赫季亞、埃列季亞、陶-克拉爾杰特三個封建公國以及阿布哈茲王國的政治統治格局。此后的800多年,格魯吉亞一直沒有形成統一國家政體,到1864年,格魯吉亞各公國先后并入俄羅斯帝國,改為梯弗里斯和庫塔伊西省。1921年2月25日成立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后加入蘇聯成為加盟共和國之一,南奧塞梯地區才正式劃入其版圖。
而南奧塞梯,1774年就作為一個完整國家(南奧塞梯及北奧塞梯)并入沙俄版圖。雖然名為領地,但南奧塞梯憑借高山的阻隔,一直不在沙皇行政管制之下。1830年,沙皇軍隊遠征,讓南奧塞梯依附了格魯吉亞封建貴族公爵——當時沙皇認為,桀驁不馴的高山民族難以征服,于是讓格魯吉亞貴族幫助照看這片高山荒地。按照沙皇命令,南奧塞梯人被定為國家農奴。因此,南奧塞梯人在政治上不受格魯吉亞貴族轄制,而這也正是南奧塞梯后來在政治上尋求獨立的根本原因之一。現在的南奧塞梯境內的奧塞梯族已經成為少數民族,多數人口是俄羅斯族,前蘇解體后,這些人大多申領了俄羅斯護照。
薩卡什維利選擇這樣一個與俄羅斯血肉相連又毗鄰而居的地區下手,其風險本來就不言而喻。再加上格魯吉亞近年來全面倒向美國、積極謀劃加入北約、拼命進行反俄,早已讓俄羅斯憋著一肚子火氣,等待機會發泄。此時,自以為聰明而事實上愚蠢透頂的薩卡什維利自己送上門來,一頓暴打自然在所難免。
■■發人深省:薩卡什維利的“樣本意義”
現在,由薩卡什維利上竄下跳而拉開的“中亞大戲”,已經轉入了另外的場景:作為小丑,薩卡什維利已經沒有多少“戲份”,追光燈再也很難聚焦在他的身上。但是,我們在欣賞著老毛子鐵血、美國佬狡猾和歐洲人勢利的角色表演同時,也應該玩味一下薩卡什維利的“樣本意義”。
首先是薩卡什維利——這個由“顏色革命”造就的的精英是不是把祖國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美國制造”的薩卡什維利就一定不愛格魯吉亞。但是,薩卡什維利的所作所為,的確讓人不解:由于歷史和現實利益原因,美俄戰略博弈已經進行幾十年并將繼續進行下去。蘇聯解體以后,美國一直到處尋找地緣角力的“支點”,對此,被“顏色革命”搞下臺的謝瓦爾德納澤心知肚明,但老辣的謝瓦爾德納澤虛于委蛇,絕不上鉤,因為他知道做美國的“楔子”,對格魯吉亞國際利益得大于失。但是,就讀過5所著名大學的知識精英、28歲就出任議員的政治精英——薩卡什維利,卻奮不顧身的充當反俄先鋒,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慮???
其次,具有“精英標志”的薩卡什維利,到底有沒有維護國家利益的政治智慧?眾所周知,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是人民賦予的當權者的最大責任之一。“弱國無外交”,國際關系和秩序是依靠實力形成的。但是,“弱國”的當政者要更加善于外交,用過人的政治智慧去彌補國力不足的差距。薩卡什維利似乎并不明白這個基本道理,也不具備智慧。否則,怎么可能一錯再錯,為國家樹立強敵、把國家拖入戰爭、從而讓國家和人民墜入深淵呢???
有網友認為,薩卡什維利是格魯吉亞人選出來的,格魯吉亞人理所當然的應該為薩卡什維利的愚蠢“埋單”。其實不然,以52.21%得票率當選的薩卡什維利,昭示著所謂選舉的悲哀——有選民資格的人只是全體人民的一部分。而參加投票的只是選民的一部分,最后的簡單多數又僅僅是參加投票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格魯吉亞人并不應該為政治制度設計上的缺失負責。
不管怎樣說,顏色革命造就的薩卡什維利讓格魯吉亞墜入深淵,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中,值得我們咀嚼的東西有很多很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