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美國外國媒體“收買計劃”
新華網 ( 2008-08-04 ) 來源: 《環球》雜志
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國“外媒發展”項目實施主體增多了,手段和任務也日益多元化,不再由中情局一家獨攬,而由各個機構分工協作,其活動方式也從過去的秘密狀態轉為公開,并被精心包裝成“援助行動”。
文川
對外援助一直是美國對別國施加影響、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的重要手段,而美國的外援重點,甚至還包括了外國媒體。
無論是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國際開發署、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和美國駐外使領館等政府機構,還是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自由之家”以及和平研究所等披著非政府組織外衣的半官方機構,都在通過各自所謂的“外國媒體發展”項目,扶植和資助著一批國外媒體機構、記者協會、高校新聞學系、新聞培訓機構以及新聞記者。
其范圍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捐助金額從幾千美元到上百萬美元不等。這些項目在不同機構中也有不同稱號,有的被稱作“媒體援助”,有的被列入“公共外交”,還有的被稱為“心理戰行動”。
關于這些“外媒發展”項目,美國國際開發署發言人科什查克說得冠冕堂皇:“我們的底線是向外國媒體傳授新聞技能,包括報刊和廣播電視,如何寫新聞,如何平衡報道……總之是所有你能想到的關于新聞作品的一切知識。”
但一些媒體監督人士和別國外交官卻并不這么看。總部設在紐約的新聞監督機構“公正與準確報道”通聯主任伊莎貝爾·麥克唐納指出,這些所謂的“外媒發展”項目,盡管自稱恪守客觀原則,但經常做著反民主的事情,包括“挑起爭端和幫助美國政府傳播謠言,說到底是為實現美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服務。”當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是顛覆別國政權時,這些項目就會成為美國破壞其不喜歡的別國民選政府的工具。
曾經當過記者的玻利維亞駐美國大使古斯塔沃·古斯曼意味深長地說:“拿了(美國)好處的記者就已經不是一個記者了,而是變成了雇傭軍。”
頭號“媒體資助者”
由于美國各種“外媒發展”項目分散在多個機構和實體當中,因此很難觀其全貌。2007年12月,美國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下屬的國際媒體援助中心發表報告說,在2006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共撥出約5300萬美元用于“外媒發展”項目。該中心預計,同一年國務院和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的相關開支分別為1500萬美元和1100萬美元。規模較小的美國和平研究所出資140萬美元。
但國防部和中情局的相關資金使用情況屬于美國的國家機密,無從得知。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捐助的許多非政府機構、政府承包商和駐外使領館間接資助外國媒體和記者。但即使不算國防部、中情局以及通過第三方的間接捐助,美國也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媒體資助者。
作為外援的一項重要內容,美國資助外國媒體的做法由來已久,但在很長時間內一直由中情局秘密操作,只做不說。1972年“水門事件”后,美國社會要求行政透明的呼聲日益高漲,尤其對中情局等情報機構的無法無天十分憤慨。由此,國會先后成立了兩個委員會和一個獨立委員會調查中情局的秘密行動。
中情局官員在接受公開調查時承認,他們秘密資助了許多境外平面和廣電媒體。比如當時在英國出版的一份反共文學雜志《遭遇》,就與中情局1967年的一次秘密行動有關。
國會的調查發現,美國資助外媒的行動在美國實施對外政策過程中有時起到決定性作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上世紀70年代中情局策劃顛覆智利阿連德政府的行動。美國政府檔案研究專家科恩布魯說,中情局資助的智利反對派報紙《信使報》在促成這場血腥政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情局如今是否還從事類似活動?該局發言人吉米利亞諾在接受美國《當代》雜志采訪時說:“作為慣例,中情局既不承認,也不否認這種說法。”
親手打造親美媒體
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國“外媒發展”項目實施主體增多了,手段和任務也日益多元化,不再由中情局一家獨攬,而由各個機構分工協作,其活動方式也從過去的秘密狀態轉為公開,并被精心包裝成“援助行動”。
手段之一是親手打造親美媒體,這主要由美國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和國防部操作。
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實際上是美國的外宣機構,旗下的“美國之音”電臺是美國政府的主要喉舌。該委員會稱其宗旨是“管理美國所有政府和政府資助下的非軍事國際廣播任務,用60種語言向全世界人民提供新聞和信息。”
近年來,美國政府加大了對該委員會的投入。從1999年起,它升格為獨立聯邦機構。到2006年為止,它總共得到了6.5億美元的政府撥款。
除了維持“美國之音”的運作外,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還出資組建了面向中東地區的“自由人”阿拉伯語衛星電視網,總部設在華盛頓附近,在中東各地設有分部,24小時不間斷播放節目,向中東民眾宣傳美國的政策。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迄今已投入3.5億美元建設的這個電視網,被美國傳媒界稱為其自1942年創辦“美國之音”后的又一“外宣大手筆”。這個電視網原本是要在中東地區與很有影響的卡塔爾半島電視臺進行競爭,但事實上“自由人”在中東地區收視率很低,只有2%,與“半島”54%的收視率相差甚遠。
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還經營著面向中東年輕聽眾的“薩瓦”電臺,面向伊朗的“法爾達”電臺和面向亞洲的“自由亞洲”電臺。同時,它還資助向古巴進行宣傳的電視節目,僅此一項在本財政年度的預算就達3900萬美元。
美國軍事外宣和戰地外媒發展事務由國防部主管。用美國的軍事術語來說,叫做“心理戰行動”。據《紐約時報》披露,國防部是伊拉克和阿富汗多個電臺、報刊和網站的幕后老板,但表面上卻不點破這一層關系。國防部還收買當地記者,讓他們撰寫美化美國和美軍的文章。
美國賓州大學傳媒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披露,國防部還曾與國防承包商科學應用國際公司簽下8000萬美元的合同,要把伊拉克原有的一個國家電視臺改造成堪與“半島”匹敵的新聞網,但最后因管理不善而夭折。美軍資助的一家伊拉克新聞網站也遭到了同樣命運。
邀請外媒訪美“學習”
2002年8月,委內瑞拉記者拉卡約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訪問。這個人選是美國駐委大使館推薦的,理由在一封電文中說得很清楚:“我們認為,拉卡約訪美的效果將直接體現在他今后的政治和國際報道當中。在他的事業不斷上升的同時,我們與他加強關系意味著我們在該國輿論界有了一個重要朋友。”
事實上,從1961年開始,美國國務院就設立了一個邀請外國媒體記者訪問美國的計劃,美方負責全部費用。據悉,去年這個計劃邀請了大約467名外國記者來美訪問,耗資近1000萬美元。
對于這一計劃的目的,“公正與準確報道”通聯主任伊莎貝爾·麥克唐納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訪問計劃的意圖是要在來訪記者和支持美國外交政策和美國企業利益的機構之間建立關系。”
參與這一計劃的有國務院下屬的多個機構,包括教育和文化事務局、情報和研究局以及民主、人權和勞工局,還有遍及世界各地的美國使領館。
當過總統發言人的玻利維亞記者孔特雷拉斯證實,2006年,為阻止玻利維亞有左翼思想的莫拉雷斯當選總統,美國國務院曾經積極活動,不僅邀請玻利維亞記者訪美,而且還舉辦過多次所謂的“媒體工作會議”。
扶植資助代理機構
較之前兩種手段,扶植、資助代理機構更為隱蔽。這項任務主要由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自由之家”以及和平研究所等所謂非官方機構負責,他們資助和扶植的對象是一些國際和外國媒體組織,并以此作為代理機構間接地影響外國媒體和記者。
隸屬國務院的國際開發署名義上是美國的外援機構,但華盛頓智庫經濟和政策發展中心學者韋斯布羅特指出,“在包括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在內的許多國家,國際開發署的行為更像中情局,而不像援助或發展機構。”
目前該機構主要資助三個所謂的“國際媒體組織”,包括“國際研究和交流委員會”、“媒體間網絡”和“尋求共同立場”。根據“國際研究和交流委員會”2006年的稅務報表,它當年的經費主要用于資助和培訓數百名外國記者和媒體組織。該組織在50多個國家進行活動。“媒體間網絡”主要在原來的蘇聯和東歐地區活動,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獨立媒體”的主要網絡之一。
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雖然名為非官方機構,但其實是美國政府在全球推廣其價值觀的重要工具,有“第二中情局”之稱。英國的威斯敏斯特基金會和加拿大的權利與民主組織是其姊妹機構。他們互相協作,在世界上扶植和培養了一批親美和親西方的媒體組織。
據一些國際媒體監督人士調查,成立于1992年的國際言論自由交流組織的72個成員組織中,有17個接受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的資助。這些組織進而再在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媒體中發展親美勢力。而號稱全球最大記者協會的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也曾至少接受過兩筆來自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的資助,要該組織分別用于在塞黑和索馬里培養“獨立新聞機構”。由于擾亂北京奧運而被國人所知的、總部設在巴黎的“記者無國界”組織,雖不在全國維護民主捐贈基金會的捐助名單上,但其實兩者關系密切。“記者無國界”的秘書長梅納德甚至以獲得該基金會捐助作為炫耀的資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