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通貨膨脹
基本商品價格將很難回到從前,因此將在企業生產成本中占據更大比重;對民眾而言,食品開支將會增加。不管是未來我們將為養活自己付出太多,或是過去我們事實上付出得太少,我們都需要去適應這種改變
本月5日,來自歐洲各地的上萬名工人聚集在歐盟輪值主席國--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示威,要求歐盟當局為他們加薪;
今年1月以來,數千名巴基斯坦士兵被派去守護運送小麥和面粉的卡車;
在印尼,大豆的短缺引起了騷亂;
在美國,卡車司機由于過高的柴油價格舉行了罷工;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包括越南、墨西哥、烏茲別克斯坦……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通貨膨脹。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去5年經濟的"高增長、低通脹"已經離我們遠去。
通脹從來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當人們接受了紙幣的同時,我們就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從此生活在一個通脹的年代。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對通脹并不十分敏感--因為收入增長得更快,因此通脹的表現通常顯得較為溫和。各國政府也很清楚,幣值的穩定是紙幣被信賴的基礎,并因而成為整個經濟的基礎。
但從2007年開始,經濟學家突然發現,乖巧的"寵物"變成了"猛獸",而情況正愈演愈烈。根據高盛公司發布的全球通脹指數,全球通脹水平在去年11月達到了4.8%,比上年同期高出兩個百分點。該指數追蹤的國家中,80%出現了通脹水平加速的情況。
更令人擔憂的是,通脹壓力大增的同時,全球經濟增長卻出現了困難。相信在4月份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春季年會上,全球通脹將和經濟增長放緩一樣成為主題。
基本商品引發全球性通脹
與單一國家由于政治動蕩導致惡性通脹的情形不同,當前這輪通脹失控源于基本商品價格的全球性增長,包括能源、基本金屬及農產品。
如果說基本金屬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持續了數年,那么農產品價格卻是在最近"崛起"的。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40%,而之前一年中的漲幅只有9%。
過去3個月中,全球稻米價格幾乎翻了一番,即使是那些稻米生產大國,如越南、印度、埃及和柬埔寨,也承受著米價大幅上漲的壓力。
本輪基本商品價格上漲并不是因為供應方面出現問題,這讓我們更加擔憂通脹的前景,因為由需求推動的通脹往往難以抑制。
如果說溫和的通脹水準有利于經濟增長,那么惡性通脹將有百害而無一利。通脹不僅意味著消費者要為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也會對商業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對于未來價格的不確定將阻礙商業企業簽署長期合約,妨礙其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企業行為將呈短期化,這對整體經濟將是一種傷害。
全球化分工之惑
近20年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這樣的分工合作: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對本幣匯率實行管制,將匯率水平維持在較低的位置,同時利用較低的人力成本來大力發展制造業;發達國家則輸出資本和技術、提供市場。
這種情況下,雙方各取所需,發展中國家找到了經濟增長的契機,建立起了龐大的外匯儲備(特別是亞洲國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享受到了廉價的商品,這就是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雖然很多發達國家抱怨工作機會出現了流失,但卻難以否認其得到的好處。
全球經濟在過去幾年中可以在低通脹的水平下實現高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述分工。全球化有助于控制通脹,但前提是基本生產資料的價格維持穩定。但是這一點難以實現,全球化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卻無力控制原材料的消耗。當供需緊張狀況到達一定程度時,我們就會看到基本商品價格開始大幅走高。
由于大量制造業已經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所以基本商品價格上漲對這些國家影響更大。發展中國家突然覺得它們的經濟是如此脆弱,如果通脹失控,那么多年以來在抗擊貧困方面的取得的成果將付諸東流,而手里剩下的不過是不斷貶值的紙幣。IFPRI就表示,食品價格上漲對發展中國家窮人的影響令他們非常擔憂,而在一些國家,通脹已經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
金融市場埋藏通脹種子
另外,蓬勃興盛的全球金融市場之下也埋藏著通脹的種子。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擁有的賬面財富比我們實際擁有的東西要多。
企業主擁有企業已經創造出來的財富。但有了金融市場,情況就不同了,這時,市場將會公司進行估價。我們有了諸如市盈率(PE)這樣的指標,公司所有者會突然發現他們手中拿著公司未來所有的現金流。如果對整個金融市場而言,市場價值就是所有相關產品未來的現金流折現,那么理論上我們就在用我們的整個未來去消費。
金融市場可以吸收市場中過剩的流動性,這取決于投資者對該市場的信心。如果因為過高的通脹預期、對經濟前景的擔憂或政治不穩定,金融市場的信心受到沖擊,那么資金可能大舉回流至實體市場,要是同時我們并沒有如此多的實物去承接這些資金,金融市場就可能從通脹的緩沖墊一下子變成加速器。
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資金從金融市場進入商品市場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treetTracksGoldShares,截至8日持有的黃金總價值為188.8億美元,只相當于一個較大公司的市值,但已相當于全球黃金年產量的1/4。在最近幾年,涌入商品指數基金的資金不過數千億美元,甚至不如埃克森-美孚一家公司的市值,卻成為了這個整體市場走高的重要動力。
"看起來,我們依靠著有限規模的實體經濟來支撐著過于龐大的金融市場,而后者小小的動蕩都將帶來災難。"P.White & Co首席分析師菲利普·懷特(Philip White)表示。
央行們的不同傾向
通脹表現為貨幣對商品和服務的貶值,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所以中央銀行被認為通脹問題的首要責任人。所有央行都希望通脹可以維持在可控的水平,而手段往往是短期利率工具。
通常來說,各大央行的政策并沒有多大區別。因為一般來說。通脹威脅存在于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高于潛在增長率),這時,央行傾向于調高利率;而在經濟增長低迷的時期,通脹壓力也不大,央行可以從容調低利率,就像2001年美聯儲做的那樣。
但如果處在通脹壓力上升、經濟增長減速兩種情況共存的年代,央行的傾向性就顯得更加重要,相關的因素包括央行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目標。
我們很難不相信很多政府更傾向于經濟增長而不是控制通脹,因為在宴會到達高潮時拿走酒杯,往往是令人討厭的舉動,得不到選民的歡心,但這種傾向可能造成通脹的失控。
另外,一家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也是關鍵點。目前,超過20家央行(比如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印度央行)有具體的通脹控制目標,這些央行在面對滯脹問題時,需要捍衛自己在通脹問題上的底線;而如美聯儲這樣的央行,則有著多重目標,選擇卻可能不同。所以在過去幾個月中,我們看到了歐洲央行和美聯儲完全不同的貨幣政策傾向。
"自私"的美聯儲
過去幾個月中,我們看到了各國推出的控脹措施:冰島央行3月底緊急加息125個基點,將基準利率提高至15%,該國其后公布的3月份CPI為8.7%;而歐洲央行還在為了打壓通脹維持著利率水平不變;消極者如美聯儲,在面對經濟低迷的壓力時,將控脹的希望寄托于商品價格的下跌。
另一些國家的措施更顯極端,比如對某類商品禁止出口或給予進口補貼;或者對基本生產資料及食品的價格進行管制,使本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割裂。
最后一項看起來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因為如果該商品呈全球性的短缺,那么一個國家控制價格的行為將造成國際價格的上揚,從而反過來對這個國家的價格造成壓力,讓政府疲于應付。
一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通脹的成因是全球性的商品價格上揚,一個國家是否有能力去對抗,是否值得犧牲經濟增速?
"這是全球性的問題,我們應該共同行動。最壞的結果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放棄,"懷特表示,"從這個角度而言,美聯儲令人失望,他們對于通脹的放任以及過度向市場注入資金使其他國家陷入了困境。"
未來已經改變
本輪全球通脹潮將改變我們的社會,而有一些影響將是永久性的。"我們不能與(過高的)通脹和平共處,"美聯儲成員、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理查德·費舍爾(Richard W. Fisher)表示,"一旦(惡性)通脹出現,它將改變人們的習慣,對于投資者、對于持有存款的人們、對于勞動者、對于固定收益市場的參與者都將有著負面影響。"
在外匯市場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將進一步允許曾經被低估的本幣升值,來抗擊輸入型通脹帶來的壓力。
而那些曾經源源不斷輸入發達國家的廉價商品將消失,這會令發達國家面臨本國經濟不振導致的通縮壓力和輸入型的通脹,這與前幾年的狀況剛好相反。"美國將會成為全球通縮的中心,源頭是房地產市場,再加上其他相關行業。但是同時,我們會看到從亞洲輸入的通脹壓力。"Allegiant資產管理集團國際證券主管馬丁·舒爾茨(Martin Schulz)表示。
通脹將會越來越難對付。通脹對于經濟增長依舊強勁的國家來說,可能只是導致增速略微放緩,而存在滯脹風險的經濟體,則可能進入難熬的時期。因此,更多的國際合作將成為必要,我們需要全球性的貨幣緊縮而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一些重要的國際性經濟組織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對生產資料和基本生活品進行補貼的政策,將令一些在新興市場國家不堪重負,從而減少或放棄這些補貼,正如印度在燃油價格上已經做的那樣。這可能會引發一些政治壓力,卻將成為一種潮流。補貼的減少或者取消,將讓價格更直接地影響需求,從長期看,也更有利于控制價格。
基本商品價格將很難回到從前,因此將在企業生產成本中占據更大比重;對民眾而言,食品開支將會增加。不管是未來我們將為養活自己付出太多,或是過去我們事實上付出得太少,我們都需要去適應這種改變。
最后,我們還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渡過了目前的難關,未來還是會有更多的通脹問題,因為我們接受了理論上可以無限供給的貨幣,而且不能回頭。(林純潔 第一財經日報 2008年04月11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