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姓的生活水平還不如過去的蘇聯和東歐(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除外)
看到有的網友對小臺灣和小香港的生活盲目羨慕,其實完全沒必要,計劃經濟蘇聯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他們強得多。1990年,蘇聯各行業工狀況:水運工人370盧布,金融職工347,建筑系職工339,科研工作者333鐵路系統職工308,國企工廠的工人293,最低的是文化教育,衛生系統的職員160---190.不過不同的是教授工資高,一級教授月工資780這一年,俄羅斯共和國人均月工資是300盧布折當時500美元當時物價水平:單缸摩托車360元,收錄機200到260元,20英寸彩電600(有趣的是,當時東歐國家普遍視彩電為硬通貨),黑白的180元日古利型家庭小汽車6000到7000盧布(這個牌子沒聽過,不知性能如何)伏爾加小汽車9千盧布.兩層樓的上下各兩間屋的小別墅倒是只需8000盧布蘇聯城市居民的福利:24小時冷熱皆備的供水,每月不限用水,一律只交13戈比每戶(即一毛三分錢)市內電話不論打多久,每月只收9毛錢.公共汽車,電車,地軌不管市民坐多少次,多久,每人每月只交5戈比(即5分錢)
免費醫療,住院者伙食,用品,藥品,病服全免費.和免費教育,免費水電電話費,加免費課間餐
國營企工人和事業人員每年有15---48天的帶工資休假.去療養院的路費全免,只需付療養實際三成的費用.另外飯菜,娛樂,桑拿,按摩全免.去中亞各國的則吃住完全由Government單位負擔,帶飛機只花120盧布,每4人一導游.
3,蘇聯百姓在郊外普遍有別墅
1980年開始,蘇聯Government開始給所有市民按人頭分0.06公頃的鄉下份地,(這個記不大清,也好像是0.006)到90年代全俄有六成市民分到了這些郊外份地,市民們常在閑暇時刻去郊外的別墅在房前屋后種種植瓜果蔬菜和土豆,這些收獲非常可觀,它們使解體后的俄羅斯大蕭條期間的市民渡過了食品缺乏的日子
另外,蘇聯的帳面統計人均收入西方88年統計竟是8600美元,美國不超過2萬這是取自當時的參考消息報
而據中國1986年出版的<<蘇聯經濟發展現狀>>數據要比西方情報機構統計的低一些,則是:1983年蘇聯人均國民產值6014美元,(人均收入為5106美元)美國人均產值是12900元,人均收入則高,為非14200美元,西德為10600,法國9576,荷蘭9071,英國8044,
另外,某網友說的蘇聯職工月收入水平只及西方的1/3,并不能真實反映雙方實際購買力,當時城鄉居民收入用于買食品的比例蘇聯為25--30%,西歐平均為20--25%,美國為17--19%.
食品開支以外,蘇聯的公民可以節省購買力的地方是:免費醫療,上學,幾乎免費的房租,電話,公交和水電以及體假療養.因此,單純的收入水平不一定能真實的反應出生活水平.
1990年蘇聯居民每百戶擁有的耐用消費品:電視機111臺,收錄機58臺,冰箱95臺,洗衣機52臺,轎車18輛,摩托21輛東歐國家生活水平最好的是東德(德國的確優秀,姓社也是第一名),居世界第24位(80年代末)
1988年東德人均收入1.9萬東德馬克,約合當時9900美元.人均居住面積26平米,每百戶居民擁有:冰箱152臺,洗衣機105臺,電視機動122臺,小汽車53輛,
東德在二戰蘇聯掠奪的廢墟上以占世界0.4%的人口,創造了2.5%的工業產值,為十大工業強國之一。
捷克斯洛伐克僅次于東德,早在60年代后期,其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已達世界先進水平,1987年捷克每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147臺,冰箱118臺,電視機145臺,小汽車51輛。可見,不要說香港臺灣,就是什么吹牛吹上天的小小新加坡,其百姓生活水平也未必比得上二十年前即八十年代的蘇聯東歐的國家百姓。
他們是沒資格說什么計劃經濟制度的,要想吹,先把自己活得比二十年前的蘇聯百姓更好才是正理,其實自49年以以來除大躍進和文革外計劃經濟制度被沖擊和破壞外,計劃經濟制度完全正確并符合時事變化的
中國人完全應該雄心勃勃的繼續走下去,直到美歐神話被徹底打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