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億美元的破局游戲
四代重殲
文章主要內容:本文的核心內容在于解讀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困窘局面并展望未來。在21世紀的今天,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都期望國家以一個東方大國的姿態進入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可是,事情并不像國人想象的那么簡單。東海之困、臺海之困、南海之困、中印矛盾、中美矛盾等等因素似乎讓中國束手束腳。這也就讓國人對于中國崛起的前景樂觀不起來。事實上,中國崛起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遭遇困難是必然。即便仿佛進入了一個困局也沒有什么奇怪。筆者本文正是為了剖析中國當前所面臨的被動局面,并找出最終打破這種被動局面的方法,同時揭示國際較量的一些基本方向和規律。
歷史上的大國崛起,總是顯得波瀾壯闊。當自己的祖國面對大國崛起的歷史課題的時候就更顯得激動人心了。一個沒有激情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正是激情,伴隨著每一個大國崛起進程,成為大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動力。激情來自于何方?
英國、德國、日本等等歷史上崛起的國家無疑都在崛起過程中擁有著澎湃的激情。在他們崛起的那個時代,整個國家都在為著國家崛起而奮斗。因為他們看到了崛起的希望。對,正是希望,激勵著人向前進。希望越大,則激發出來的激情就越多,反過來又將促進希望成為現實。因此,認清中國崛起的光明前景,對于中國人激情的激發就顯得尤其重要。
同時,中國人也應該看到。盲目的激情會將一個國家推向毀滅。德國和日本的歷史已經對盲目的激情所帶來的危害進行了最好的詮釋。激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即一種難以把握而又不符合現狀的沖動。也正因為激情在國家崛起過程中的兩個方面的作用,筆者認為,無論是人為忽略國家崛起道路上的困難還是惡意地放大國家崛起道路上的障礙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某些情況下,還可以認為這種行為是帶有不良傾向的。當然,這里的不良傾向僅指少數人。
當前,最讓中國人對于國家前景懷疑的現象還是國家在多個方向的無力感。這其中,有對日本的東海和釣魚島問題、有對臺灣方面的臺灣問題、也有對東南亞國家的南海問題以及對印度的領土糾紛問題。這幾個問題,對于中國來說,仿佛都陷入到了僵局狀態。給人的感覺就是,很難以理想的方式順利解決。這也讓國人很憋氣。浩蕩中華,卻在屑小面前不得不采用相對保守的應對方法,怎能讓國人順氣。
事實上,筆者同樣一直郁悶著。這個問題,對于中國人來說有點如梗在喉的感覺。如果世界就僅僅只有中國和中國的鄰國。那筆者也認為現在的狀態是難以忍受的。可惜的是,世界上還有美國——這個對于中國崛起抱有本能敵視的世界頭號大國,也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美國力量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這個問題恐怕是很難量化的。筆者只能這樣形容,很大,非常大,已經大到了中國在各個問題的解決上不得不考慮他的強大存在的地步。不要認為這種考慮是一種畏懼。事實上,中國并不畏懼美國,從半個多世紀前的朝鮮戰爭到現在的朝核危機。仿佛一個輪回,卻客觀上說明了中國從來也沒有害怕過美國。如果在考慮國家外交策略的時候忽略美國力量的客觀存在,那才是一種從頭到腳的無知。美國力量的影響是客觀的。僅僅以主觀熱情去忽略客觀狀態,最終只能受到事物運行規律的懲罰。
在美國確定中國是他的主要競爭對手之后,他就已經開始布局了。美國人并沒有選擇針對蘇聯一樣的冷戰。那種敵對的狀態美國已經有了一次深刻的記憶,很難想象美國希望進入第二次冷戰。一顆小小的火星都可能引發一場大戰。而大戰的結果無論如何,對于美國的世界霸權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這一點,對于今天的美中關系同樣適用。
當然,并不僅僅是因為記憶才導致美國做出了現在這種既競爭又接觸的行為。事實上,世界霸權形態的變化也同樣促使美國把中國定義為利益攸關方。隨著世界聯系的日益深入,金融對于美國確保自身霸權的意義也日益明顯。自己做,效果永遠不及讓別人給自己做。美國以其金融霸主的地位,讓世界為他服務。他在花世界人民的錢。看起來美國負債不少。這種負債對于美國來說是有風險的。可是這種負債方式同時又有著巨大的難以忽視的收益。
一方面,美國是在借全世界的錢發展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美國是在借明天的錢消費。無論從那種角度上來看,美國都是在貸款。正如商業貸款一樣,只不過這個貸款放大到了國家層面。某種意義上,只要投資方向合適合理,貸款就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否則,商業貸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美國通過借明天的錢發展自己,早就把那點不多的利息賺回來了。美國人正是通過這種周而復始的運作體制支撐著美國的長期領先。
一旦有一天,美國的借錢能力消失了,對于美國的打擊絕對是相當大的。促使世界愿意把錢借給美國的因素很多。美國的投資回報率高,美國的國家安全程度高,美國的金融安全程度高。這些意味著什么呢?錢放在美國就更安全了!
現在的美國,比之半個多世紀前冷戰發生的時候更看中金融中心的地位。他的行為也必然將更為謹慎。當年,除了美國、蘇聯就是歐洲。蘇聯自然體現不出比美國更安全,而歐洲處于對抗的前沿,和美國比起來就更談不上安全了。從今天的角度去看歷史,我們有理由懷疑,冷戰本身就是一個防止歐洲再次成為資本主義體系金融中心的手段。
今天呢?如果中美發生大規模的對抗以至于戰爭,那么歐洲就將比美國安全。歐洲不會再把自己放在中美對抗的大棋局之下。因而,美國不得不單獨承受中美惡性對抗的后果。從金融角度上考慮,就是原本在美國或者正準備流入美國的錢流向歐洲。時間一長,美國對于歐洲的領先地位將因此發生動搖。
美國愿意為打壓自己的競爭對手付出一定的代價,不過這個代價絕對應該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美國當然能夠認識到,他在世界上不僅僅只有中國一個對手。挑戰者本來就是層出不窮的。他從整體棋局上考慮,即便和中國拼消耗也是不可取的。因而,美國在對中國的策略中選擇了等待。他在等待中國主動犯錯誤而不是像和蘇聯那樣拼消耗。
中國,依靠自己的改革開放和塌實建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投資,金融市場也已經初步建立了。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讓世界,特別是中國的周邊地區國家認識到了中國的實力和潛力。中國的物質實力的增長客觀上支持了這樣一個印象。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已經認識到了中國有抗擊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已經初步具備成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潛力。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成為世界級別的金融中心的路還很長。不過這種可能畢竟已經出現了。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又或者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都不可能忽略這種可能性。這種成為金融中心的潛力是很致命的。也就是別的實力體一旦出現某種意外,就能夠吸引和接受大量流過來的錢。這些錢,都將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這也就是說,中國在世界體系內已經具備了借錢的基本資格。只不過,現在世界上擁有錢的人還沒有把錢借給中國,因為他們現在有更為理想的被借錢方向。
有兩種情況下,讓大量的錢被借到中國。第一種是別的被借錢方向已經不適合借錢了,第二種則是中國自己的借錢資格更為良好。第二種情況下,中國還要做很長時間的工作。包括自身經濟、市場的發展以及金融制度的完善等等。雖然漫長,但是這一切畢竟是可以預期的。
無論發生哪一種情況,都是美國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兩種情況,本質上都是借錢資格的變化。美國為了保持其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和金融霸主的地位,必然的選擇一是加強自己借錢的資格,二是打壓中國的借錢資格。
中國要做的正好相反,一是打壓美國的借錢資格,二是加強自身的借錢資格。然而,現在打壓美國的借錢資格的手段相對比較少,作用也比較小,因為有一個歐洲實際上比今天的中國更適合成為被借錢的方向。中國的主要方向還放在加強自身的借錢資格之上。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有一個遠遠超過美國的人口規模,這也就意味著總體潛力上,中國還是要超過美國的。龐大的人口規模讓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同樣也會在某些方面給中國帶來收益。中國的快速發展正是抵消美國兩種手段的基礎。
金融的基礎仍然是實物經濟。物質的價值本身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美國的實物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飽和的階段,而中國的潛力則大得多。這就是完成了工業化的美國和正在工業化的中國之間的區別。美國不愿意賭上自己的一切來遏制中國,那是得不償失的做法。除了讓歐洲接收果實以外,美國不會從這種兩敗俱傷的斗爭中獲得太多的收益,付出的代價卻會相當沉重。因此,美國選擇了一種等待中國犯錯誤的方法。
美國與歐洲類似,都進入到了工業化的后期。同樣是工業化后期的國家,卻又存在很大的區別。美國強大的武力讓他看起來比歐洲要安全得多,美國的地緣政治位置也讓他看起來比歐洲安全得多。錢對于安全的向往是必然的趨向。因此,中國的安全程度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對于錢的吸引力。中國人應當不會陌生于當年臺海危機發生時臺灣島內市值大量蒸發的事件。另外還有香港回歸時資金大量流向新加坡的例子也很清晰。
中國的地理位置從當前條件下來看與美國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美國接壤的就兩個國家,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個兩個國家從國家規模上都無法與美國相提并論,自身國家又比較安全。這就造就了美國穩定的安全環境。同時,美國還擁有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于是,世界都相信,美國的實物經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因此,基于最安全的實物經濟之上的金融系統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金融系統。錢進入這樣的金融系統也就自然是最安全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盲目地與周邊國家爆發沖突,特別是長期化的沖突,則必然造成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未來的借錢資格因此受到打擊,甚至連原本借來的錢也會流失掉。
有人會說,美國還不是老打仗,為什么美國人打仗越打越富了呢?其實道理很淺顯,美國打仗卻并沒有太多影響到本國的實物經濟。大量的軍用物資的消耗反而刺激了國內實物經濟的發展,會讓更多的錢或者說是資本進入到美國。這也就自然地造就了美國越打越富這一現象。
中國能夠做到像美國那樣打仗嗎?答案很明顯,不能。圍繞著中國的利益所引發的可能戰爭區域都在中國周邊地區,而中國的軍事力量在這種戰爭中既無法做到快速地結束戰爭,也不能完全制止對方打擊我國本土,同時也不能完全保證自身海洋運輸的絕對安全。中國的周邊地區,數得上可能爆發戰爭級別的熱點目前就五個。一是朝鮮半島問題。二個是東海、釣魚島問題。三是臺灣問題。四是南海問題。五是中印領土爭端問題。
朝鮮半島問題存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了。如果說,這個問題對于中國以前是個地緣政治問題,那么現在就可以認為,這個問題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緣政治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金融斗爭問題。朝鮮問題的存在,對于中國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不安定因素。特別是美國力量在朝鮮半島的前沿存在,不僅僅威脅到了我國的國家安全,同時也對于我國的金融安全是一個極大的威脅。這個威脅,足夠讓很多資本對于我國望而卻步。
因此,朝鮮半島的目前狀態,從遠景看來,必須得到改變。否則,我國的金融安全就將長期得不到金融資本的認同。哪怕這里的確不爆發戰爭也是一樣。對于金融資本而言,存在可能性就是一個極大的隱患了。美軍在朝鮮半島的存在,說到底是因為半島存在著兩個敵對的政權。在這種狀態消失之前,美軍似乎是有充分的理由駐留于朝鮮半島。包括韓國,同樣也有理由留下美國人。一方面,美國人的這種存在能夠讓韓國的國家安全更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夠緩沖對日本的關系。
因而,朝鮮半島的最終統一,對于中國來說是相當必要的。即便不存在駐韓美軍也是如此。畢竟,兩國之間存在一個國家統一的趨勢。這種趨勢又牽扯到了中國。只有當朝鮮半島真正實現統一,這個熱點才能夠不再成為熱點。朝鮮爆炸核武器,這對于半島局勢是一個巨大的沖擊。相對于其他任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言,朝鮮的國家安全體系更為脆弱。這也就是說,朝鮮比其他國家都更有可能因為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而首先使用核武器。也正因為這一點,朝鮮擁有核武器對于中國的客觀影響要遠遠高于印度和巴基斯坦。
因此,可以認為,朝鮮擁有核武器終究是中國國家政策的失敗。無論從情報角度還是從外交角度而言,都是如此。美國也并不愿意在朝鮮問題上和中國徹底地決裂。在朝鮮問題上,美國的耐心要遠遠好于世界其他地區。原因也就在于朝鮮對中國的巨大意義。
朝鮮,不僅僅是金融系統穩定的問題,還關系到中國的國家安全邊界問題。也就是說,朝鮮問題已經從兩個層面上關系到了中國的核心利益。一旦在朝鮮問題上過分刺激中國,將有可能導致中國采取更為激烈的手段,最終引發中美沖突。美國只是希望讓朝鮮半島成為一個熱點區域持續出現在人們面前。如果上升到更高的層面,特別是戰爭意味過于濃厚,同樣會影響到金融資本對于美國國家安全程度的考量。比如說,如果中國忍受不了美國在朝鮮半島所到來的負面影響,有可能促使朝鮮在中國的支持下做出某種美國無法從地緣政治角度上接受的行為。那么美國將不得不以軍事力量直接應對。這又可能引發中美對抗。后果難以計量。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這個度的把握,美國掌握得很不錯。
中國同樣認識到了朝核問題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希望通過各方之間的談判與合作來解決朝核問題。只要能夠把朝核問題限制在談判桌上,那么影響就還不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的最終目的,仍然是通過相對平緩的方式解決朝鮮半島的各項矛盾。
對于我國來說,朝鮮半島無核化是我國支持朝鮮半島統一的前提條件。與美國不同,我國應該長期堅持核不擴散的原則。我國周邊國家中,已經出現了三個事實核國家,同時還存在不少的潛在核國家。事實核國家的存在每多一個,對于我國的國家安全和資本安全就多一分威脅。我國應該努力遏制這種勢頭的繼續。甚至某種條件下,我國可以以安全承諾的形式履行防止核擴散的國家義務。
朝鮮半島也是我國和美國接觸的兩個主要方向之一。因而,朝鮮半島問題也不僅僅是美國打擊我國的工具,我國同樣可以利用朝鮮半島的問題來壓制美國。美國可以一定程度之內容忍朝鮮成為事實核國家。可是同時,也有很多區域內的潛在核國家。正是因為中美之間的默契,才讓一個擁有核武器的朝鮮仍然顯得謹慎。如果中國在其它方面忍受不了美國的政策的話,就可能通過朝鮮半島放出信號,以求得美國在其它方面的讓步。這一作用,在朝鮮成為事實核國家之前也是一樣客觀存在。世界的印象很深刻,朝鮮半島曾經是中美較量的場所。半個多世紀前,美國沒有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在半個多世紀之后,結果又會怎么樣呢?如果朝鮮向別的國家輸出核技術又會怎么樣呢?
可以認為,在朝鮮半島這個區域內,中國以付出一定代價的結果占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而這個主動權,對于我國統一臺灣的意義不言而喻。因為臺灣恰恰就是中美的第二個主要接觸方向。與朝鮮半島比起來,在臺灣方向,顯然更易引發中國所不得不參與的戰爭。包括戰爭的進程以及戰爭的結果也都難以預料。朝鮮半島的局勢無論對于中國還是美國來說都更容易掌控。畢竟,雙方之間的空間還很大。在國際政治游戲中。只要利益足夠,很多東西都可以交換和犧牲,這一點在朝鮮半島是適合的。不過難度稍微有點大。
可是一旦到了臺灣問題上,中國政府不可能像朝鮮半島那樣運作。畢竟,臺灣是作為中國一部分存在。不能完全從表面的經濟、政治以及軍事角度來衡量。它還關系到民族精神甚至政府的威信度乃至于存亡。關于臺海戰爭美國真正參與的可能性,其實不難看出來。關鍵是,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著,而且也并沒有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這就使得世界的眼睛都盯著臺灣。當然,如果臺灣問題僅僅是個三方問題的話,那么恐怕解放軍的大軍早就跨過臺灣海峽收復祖國的寶島了。臺灣問題到現在,已經確確實實地變成一個重大的地緣政治難題了。
中日爭端,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爭端,都有可能因為臺灣問題而被誘發。哪怕單獨面對日本,中國仍然占據著戰略力量的優勢。只有美國真正具備了在付出相當代價的情況下摧毀我國的實力結構的能力。這種能力又會給其他國家以信心。從可能爆發的戰爭的目的來看,無論是中日之間還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沖突都是有限目的的。唯有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沖突目的不能以有限來衡量。如果單從實體角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來看,大陸的目標就是占領并吞并臺灣。
中日爭端以及南海沖突,中國的目標都沒有達到臺海的等級。無法想象中國會選擇吞并日本和東盟國家。因而,即便戰爭的結果很理想,對于中國來說,矛盾仍然不會就此結束,美國對于中國的包圍網也不會就此徹底崩潰。這會讓美國有個接受的時間。過程不至于激烈到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
只有臺灣,一旦與大陸發生戰爭級別的沖突而最終大陸方面如愿的話,結果就是臺灣不再成為國家地緣政治的障礙,反而成為了國家地緣政治的助力。臺灣良好的地理位置,將大大有利于我海軍前出到西太平洋方向。最為密集有效的第一島鏈也將就此徹底崩潰。
日本和東盟,無論是否嘴上承認,卻都看到了中國力量的快速上升。他們和中國之間的沖突卻很難以令他們滿意的方式結束。他們很可能期望在大陸臺灣之間爆發沖突之際找到突破口。即便不能徹底解決他們手上的問題,也可以大大拖延問題的解決。他們的參與又將從另一個角度加強美國介入的決心。投入的勢力越多,美國所需要的投入就越小,而對于中國的傷害則越大。
由于現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共識,反而讓臺灣問題成為了最拖得起的問題。畢竟,只要中國的綜合國力沒有大的崩潰,這個共識就不會改變。包括美國,同樣對于可能的臺海戰爭帶有深深的擔憂。美國并不知道中國愿意為臺海戰爭付出多大的代價。不過可以想象的是,臺海戰爭一旦爆發,就幾乎可以綁架中國政府了。因此,這個選擇其實相當明顯。基本上是不死不休。中國擁有的武器并非不會落到美國本土上。如果美國本土被迫進入戰爭狀態,那么對于投資者的打擊將會是決定性的。即便在戰場上贏得勝利,從國家利益層面來說,這場戰爭美國仍然就輸掉了。當然,在這之前,中國恐怕同樣要面臨巨大的資本流失。這一點,即便是美國沒有參與到戰爭中來也非常有可能發生。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除非局勢惡化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否則,在國家內部發展形勢沒有發生決定性改變之前,一場主動的統一戰爭并不符合國家利益。特別是隨之而來的則是外部環境的迅速惡化。美國因素的重要性是客觀的,這一點不會由中國人的態度來決定。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即便是主動的統一戰爭也是合情合理的。可是要注意到,美國人絕對不會按照中國的方式來進行解讀。美國人只會認為是中國的政策變得激進了。這也就大大增加了美國決心干涉的可能性。要降低這種可能性的存在,需要漫長的時間進行準備,需要強大的國力和軍力從實力層面遏制美國的干涉意圖。
的確,當前臺灣島內的不良政治風向讓人擔憂。為數不少的人認為臺海已經失去了和統的可能性。事實上,這種看法并不正確。隨著兩岸力量對比的變化,有利的變化仍然是可能出現的。一方面,是大陸整體經濟力量的提升,使得大陸對臺經濟的吸引力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大陸人均經濟水平的提高,讓大陸與臺灣之間經濟水平差距的鴻溝慢慢減少甚至消失。
當人均經濟水平接近的時候,也是兩岸最容易銜接的時候。很多的擔憂其實本質上都是經濟利益方面的擔憂。一旦這種擔憂的起因消失了,對于大陸方面巨大的經濟機遇,在正常情況下,是很難拒絕的。當然,軍事力量同樣也是統一的必要保障。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會讓臺灣方面抵抗的成本越發增加而預期的結果越發悲慘。種種跡象都顯示了在臺海問題中,時間是對大陸有利的。
南海問題,涉及到了多個國家。東盟地區,對于中國的經濟意義之大,很容易想象得到。未來的中國必然要走產業鏈升級的道路。那么,我們的投資應該走向何方。東盟從規模到地理位置成本上來看都是合適的。如果南海問題僅僅是與一個國家的沖突,我國所可能的選擇余地還大一些。問題在于,南海問題的沖突對象不僅只一個。
筆者不敢否認在南海地區正發生著的事情,我國的油氣資源正被瘋狂地開采,快速地流失。然而,與這些油氣資源相比起來,中國經濟建設的大環境顯然重要程度更高。無論是針對一個爭議國家或者是針對所有爭議國家的戰爭,結果都是南向沖突加劇,中國的投資安全受到質疑,長遠的貨幣前景受到沖擊。
然后就是釣魚島問題和中印領土爭端問題,也是類似的考慮。相信前面詳細描述了兩個沖突點之后,已經不需要再繼續就同樣的內容進行再一遍的重復。總結起來就是“和受氣,打受累”。筆者不禁想到曾經看到的對于中國近代史的一個歸納語句——“戰則喪師,和則辱國”。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是“戰則喪利,和則憋氣”。筆者也曾因為這些而感到深深的困惑,懷疑我們是不是只能混吃等死了。然而,筆者絕對不會承認中國人的命運就應該是混吃等死的。
國際政治較量的本質是實力的游戲。既需要謀略也需要實力。實力是玩的資本,沒有資本就沒有上桌的機會。既然暫時,謀略上很難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那么是否我們就應該換一個思維了。對,這個思路就是實力。中國的希望正在于實力的快速增長。清王朝的最終崩潰不是因為忍錯了,而是因為內部發展的問題。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實力不夠,問題很難解決。美國人的戰爭模式是一個榜樣。我們能夠把戰爭當成美國那種模式的游戲的話,那么現在困擾我們的問題將不再成為問題。
我們可以為了收復領土,為了國家尊嚴承受一定的損失,只要這個損失是可接受范圍內的。現在打,損失太大。我國無論在進攻和防御層面上的力量都顯得相當不充分。筆者這里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將南海問題與越南的沖突單獨割裂出來。如果我國在當前以戰爭方式解決和越南的沖突的話,會是什么樣的狀況呢?很難想象我國可以實現美國那種空中打擊的程度,僅僅以空中力量就瓦解越南武裝力量的實力結構。如果要徹底戰勝越南,恐怕我國不得不走地面推進的這條路。這樣的話,就意味著戰爭的長期話。長期化的直接結果就是讓更多的資金流失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我國的武裝力量非常之強大,已經到了世界頂尖的水平,那么即便是爆發戰爭,世界對于中國的信心也將大大增加。那么可以預見,資金從中國逃跑的速度會大大下降。同時,由于軍事力量系統效能的提升,戰爭的速度也將大大加快。這樣又減少了資金流失的時間。兩下對比,很明顯可以發現,在軍事力量強大的情況之下,進行戰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會大大減少。
上面,筆者僅僅是以越南做例子來說明問題,卻并不說明筆者認為我國未來破局的切入點是越南或者其他東盟國家。戰爭只是國家實現利益的手段。當有更好的手段實現同樣甚至更大的利益的時候,國家自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即便是必然選擇戰爭的時候,不同的方向也有利益的區別。而筆者就從來沒有認為應該把切入點放在南海方向。
長久以來,筆者對于破局切入點的看法有過動搖。曾經在臺灣和日本之間搖擺過,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認為破局方向就應該是臺灣。現在,筆者卻把破局的切入點定在了日本方向。這里面,最大的因素是認識的改變,也有國際局勢變幻的因素存在。畢竟,世界大棋盤上從來不缺乏難以預料的事件。為什么選擇日本呢?當然不僅僅是因為日本歷史上與我國的血海深仇。在筆者看來,這種選擇不僅僅是歷史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當歷史的需要與現實的需要重疊在一起之后,那就沒有理由繼續猶豫。當然,這里筆者還是略去那訴說不完的歷史原因。畢竟,譴責日本在歷史上的錯誤并非本文的重點部分。
日本是一個強國,他比臺灣地區實力強,也比越南等東盟國家強。中國在崛起的道路上,理論上,戰爭的數量是以少為佳。因而,中國不應以從弱到強的方式來解決當前存在的沖突。的確,首先解決與弱勢力的沖突難度比較低。但是難度低也就意味著收益低。同時,中國所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的戰爭風險也大。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存在著僥幸心理。中國軍事力量沒有通過戰場驗證之前,總有人敢于冒險去爭奪那巨大的利益。當利益大到某一程度之后,自然不乏瘋狂之人。
相對來說,無論是臺灣問題還是南海問題,敵對程度都要遠遠低于對日矛盾。中日之間的領土領海糾紛,至少從筆者的角度上來看,和平解決的難度很大。無論中國之前是否解決了臺灣問題或者南海問題,對于日本來說都缺乏足夠的威懾力。
中日之間在東海與釣魚島問題上的沖突,是歷史與現實糾葛在一起形成的一個死結。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看待這個問題都不可能純利益化,或多或少會帶有感性的思維方式。更何況,從東亞地區的未來看,筆者不得不說一句,也許一場戰爭,反而能夠讓兩個國家的心態回歸正常。中國人的復仇心理。日本的優越感加上恐懼被報復的心理,實際上也是東亞地區兩大實力體之間無法像其它雙邊關系那樣運作的原因。當然,這個觀點,只是提出來參考,并沒有確切的事例來印證。僅能夠作為從心理角度上的一個推測。
山比虎大,所以敲山能夠震虎。敲日本,就足以震動臺灣和東盟國家。在強大軍事力量的支撐下,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結果都不能改變,那就是釣魚島和東海回到我國的手上。如果日本退縮,那么他就是個榜樣。如果日本選擇戰爭,那就用日本的戰敗做一個最生動的警告。
日本自身也是一個借錢大戶,是世界的一個重要金融中心。這一點,是臺灣和東盟國家所難以比擬的。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只要中日沖突以中國的勝利告終,那就足可以證明中日之間的國家安全程度。區別在于,如果戰爭,錢跑得快點。無論是快是慢,這部分錢恐怕不少將選擇比日本更具有潛力也更具有實力的中國作為終點。試想,當周邊地區連日本也無法威脅到我國的國家安全環境的時候,那么誰又能夠威脅到我國的國家安全環境呢?臺灣問題和南海問題無論是否馬上解決,外界對于中國安全的信心都將上升一個臺階。這也就是用事實在說話。
暫且不論日本妥協的情況,僅說假如發生戰爭情況。一場戰爭,以最小卻必須的代價,達到三場戰爭的效果,這才是最合算的戰爭。雖然筆者也想在越南挑釁的時候打越南,在印尼挑釁的時候打印尼,但是筆者知道,不能。當前的國家競爭,已經不僅僅是本國生產力發展的問題,更要考慮潛在的資源利用。即便中國的實物生產力趕上或者超過美國,也都不意味著中國會擁有美國現在所擁有的優勢地位。那只能證明,中國已經擁有了獲得如美國一般優勢地位的潛在基礎罷了。
如果說科索沃戰爭是一場打擊歐洲貨幣的戰爭的話,那么我們有理由認為,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現在的伊朗問題都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美國的本土遭到9.11恐怖主義襲擊之前,美國對于恐怖主義的反應之遲鈍和美國本土遭到空前的恐怖襲擊之后的反應就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恐怖主義體現出了他對于美國本土的巨大威脅。這種威脅已經足夠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
因此,美國立刻發動了戰爭。美國要證明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安全。無論誰惹到了美國,他都會把場子給找回來。于是,人們在阿富汗見識到了美國顛覆一個國家政權的能力。塔利班政權控制了阿富汗百分之九十的面積,卻最終迅速敗給了有美國支持的北方聯盟。在獲得美國的支持之前,北方聯盟卻只能夠偏居一隅,苦苦支撐。于是,世界對于美國的信心有回來了。世人都看到了美國強大的戰爭機器可以戰勝一切對手,雖然這種狀況未必會一直持續下去。
當然,附帶效果同樣也有。俄羅斯由于國家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要再次威脅到美國的地位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事情。可是中國卻受到了明顯了影響。不論美國是否有意從西面圍堵中國。至少全世界都認為中美關系是競爭的。美國進入到了中國的西面,那就意味著中國在和美國的競爭中的安全程度又下降了。
中國的發展趨勢是明顯的,潛力是巨大的,不過畢竟不是美國當前最現實的金融競爭者。從科索沃戰爭可以看出來,美國對于歐洲的威脅還是看得非常清楚的。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而衰落的歐洲真正復興起來了。當歐元出現的時候,美國意識到了他最佳借錢方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地緣政治上,美國和歐洲仍然是盟友的關系。然而,金融角度上,美歐之間的矛盾是非常明顯的。冷戰結束了。激烈的對抗不再存在于歐洲大陸的土地上。華約的消失和蘇聯的崩潰讓歐洲的安全程度大大上升了。在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撐下,歐洲的借錢資格馬上就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于是乎,伊拉克戰爭爆發了。美國又一次用他的武裝力量證明了他對世界的控制權。也將更多的部隊留在了中東。巴以沖突,黎以沖突,更是讓整個中東地區顯得動蕩不安。世界石油價格上漲了。美國害怕嗎?很多人都認為美國需要低油價。可是事實上,虛擬經濟支撐下的美國對于高價能源的承受能力要遠遠強于中國,甚至也要強于歐洲。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的潛意識在美國的軍事力量的不斷展示下形成了。世界上,只有美國的石油安全最有保證。誰用不上油,美國都用得上油。真到了石油不夠分的一天,美國人將可以用他們的飛機坦克去獲得石油。在伊拉克,美國人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美國人在中東停留的決心是非常強烈的。在中東地區保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是支撐世界對于美國信心的最好手段。在美國人的刺刀面前,無論是沙特還是科威特又或者阿聯酋都是一樣。他們需要和美國搞好關系。
薩達姆政權存在了那么長的時間。即便從海灣戰爭開始算,也有十多年時間了。美國人又為什么選擇在2003年要鏟除之呢?僅僅是反恐戰爭的延續嗎?筆者清晰地記得。薩達姆在戰爭爆發之前曾經宣布過一件事情,那就是石油出口將轉變為以歐元結算。
美國的借力,讓世界給他打工的一個最重要手段就是其鑄幣權。石油以美元結算替代了黃金確保了美國的貨幣信用。現在的伊拉克石油出口以什么結算?筆者沒有去調查,實際上也用不著調查。薩達姆當初的行動一方面是一個石油出口國的轉變,另一方面則可能起到一個負面的帶頭作用。于是,美國人行動了。美國人要讓中東產油過都認識到,想威脅美國的借錢能力的結果。
歐洲,德國法國當初都是反對的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那是他們的利益。他們互相之間是在爭奪歐元的領導權。可是在對待伊拉克戰爭的態度上,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伊拉克選擇石油以歐元結算,絕對是歐元的一大機會。同時還可能會有更大的難以估量的帶動作用。因此,哪怕是與美國針鋒相對,他們也在所不惜。為了達到目的,他們還聯合了俄羅斯。問題是,他們低估了美國的決心。甚至美國人就根本不在乎安理會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在龐大的現實利益面前,美國愿意以軟實力的損失作為代價。于是,歐元只得繼續以弱勢姿態在與美元的較量中等待機會。
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解決了。如果事情就這樣的話,美國人不可能無限制地留在中東地區。至少,美國人不可能讓規模龐大的陸軍長期滯留中東。如果伊拉克很快穩定了,美國人得走。如果伊拉克長期不穩定,美國人民也不會允許第二次越南戰爭出現的。于是,伊朗核問題適時地走上了前臺。有了伊朗核問題,那么伊拉克的穩定似乎又不僅僅是個單獨的問題了。伊朗,被美國有意無意地塑造成了解決伊拉克問題的關鍵。甚至連伊朗自己也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世界同樣也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美國人還為了伊拉克問題與伊朗談判了。全世界都看到了。
美國人長期滯留中東地區變得順理成章了。他不用為此損失更多的軟實力。因為那方面的代價早在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時候就已經付出了。雖然現在伊拉克境內的事態有一點失控,但是絕對沒有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美軍的傷亡人數在伊拉克范圍內并沒有大到難以想象的地步。這種損失,和收益相比,完全是可以承受的。相比歐洲每天因此而損失的利益,可以以十億甚至百億為單位來計算。由此可見,美國并不像他自己所標榜的那樣人人平等。士兵的生命在利益面前仍然可以交換。只要這個利益足夠大。美國政府就會用他們的士兵那年輕的生命卻交換資本家們滿意的笑容。美國政府在此之前是否將這種交換關系告訴過那些本應當享有知情權的士兵呢?當然,這個問題不是重點,筆者這里也僅僅是略微這么一感慨罷了。
伊朗現也轉變為歐元結算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歐元結算能夠拉攏歐洲。實際上這是伊朗的錯覺。他這樣做只會讓他更危險。伊拉克戰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歐洲的政治阻撓事實上根本不可能阻擋住美國的軍事打擊。這也就是道理在強權面前的無力。相信大家也都看到歐洲在伊朗問題上和伊拉克問題上的態度變化了。在認清了力量對比之后,歐洲沒有再次妄圖靠自己來遏制美國,而是選擇了壓迫伊朗向美國妥協。
之所以現在伊朗還沒有受到美國的打擊,事實上是美國的策略而已。無論是歐洲所做的,又或者伊朗所做的,對于美國的影響都不是特別大。美國還沒有打擊伊朗,那是因為伊朗對他造成的損害還比不上伊朗問題存在所帶來的巨大利益。
畢竟,在美國占領了伊拉克之后,伊朗的影響力無法滲透。也就是說,伊朗所能夠影響到的基本上就只有他自己了。通過這種對峙卻不戰爭的狀態,讓美國繼續盤踞伊拉克的理由顯得越發充分。即便普通民眾認識到了他們的丈夫、兒子是為了資本家的利益在打仗,他們也不得不考慮到伊朗擁有核武器對于美國在中東地區進行民主改造的打擊。在美國普通人民中,傳播民主信仰的理念的存在已經有很長一段歷史了。
試想,一旦美國占領了伊朗,而伊拉克也平靜下來了,之后呢?現在,伊拉克不平靜,即便平靜了,伊拉克政府也需要美國的力量抵抗來自伊朗的“威脅”。可是,一旦伊朗和伊拉克問題都解決了,那么就得重新洗牌了。誰又知道在自己的大兵離開伊拉克以及伊朗之后,兩國政府會怎樣抉擇。如果美國不得不自己去干掉他曾經大力支持的“民主政權”的話,那可是一個絕大的諷刺呀。與其這樣,還不如以相對保守的策略確保美元在石油結算中的絕對統治地位。僅僅一個伊朗,還是無力從整體上撼動美國的借錢資格的。歐元,也絕對不可能因為一個伊朗就成為真正的世界級貨幣。
因而,筆者預計,伊朗在一個階段里應當是安全的。現在伊朗自己老是制造緊張的氣氛,而美國又總是喜歡推波助瀾。搞得似乎明天戰爭就會爆發一般。不可否認,伊朗的行動一直在向美國證明他的抗打擊能力的強大,也在展示他殺傷美軍的能力,能夠起到一定的嚇阻作用。可是當利潤大到某種程度的時候,什么風險都是值得冒的。伊朗現在的行動相信很合美國人的意圖。對抗的感覺越是濃烈,歐洲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美國的底線相信應該是核武器。伊朗不是朝鮮。朝鮮的北后有中國。歐洲是絕對無力在中東地區保衛伊朗的。不僅僅力量不夠,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決心。一旦伊朗真正擁有了核武器。那對于美國的中東政策又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了。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已經讓美國遏制中東產油國擁有核武器的欲望很有難度了。如果再加上一個伊朗,那么這個砝碼就太重了。
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之下,中東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大量的有核國家,那美國以后的中東政策就將被這些核武器所捆綁。美國不可能坐視這種局面的出現。事實上,從伊拉克戰爭開始,中國的利益也伴隨著歐洲利益的受損而受損。當然,人民幣現在還不可能達到歐元的程度。因此我們受到的傷害暫時看來要遠遠小于歐洲。如果更長久的未來,這種局面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變的話,我國同樣也要大大受害于這種的局勢。
伊朗問題,相當考驗中國的政治智慧。說服伊朗與美國對話,尋求一個讓美國動武必然付出巨大軟實力作為代價的局勢。要知道,近些年來,美國的軟實力大大受損。一方面,藐視聯合國的存在,另外一方面,又出現虐囚丑聞。而中國現在的軟實力反而要超過硬實力。軟實力之所以能夠稱為實力,就是因為最終軟實力是可以轉化為硬實力的。如果美國的軟實力再次受到決定性創傷的話,那么對于美國未來國家政策的實施絕對有極大的負面影響。軟實力的損失與硬實力的損失的特點不一樣。軟實力損失的影響是長期的,很難精確計算。也正因為沒有辦法精確計算,才會讓美國人更為忌憚。
早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中國的態度就是趨向公理卻不明言。因為那場斗爭的性質并不由中國或者伊拉克來決定。美歐矛盾已經決定了那是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交鋒。中國沒有必要為此而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如果歐洲的力量都沒有辦法在中東地區阻止住美國的話,中國也就更沒有這個能力的。在伊拉克問題上,中國能夠給予伊拉克的實質幫助幾乎為零。
伊朗問題中國的態度顯得更積極了。伊朗問題對于中國而言還涉及到了美國的地緣政治斗爭行動。如果最終伊朗也被美國控制,中國向西就基本失去了陸路前進的可能性。雖然那是很久遠的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今天同樣也需要為之進行布局。否則到了我們想要實施戰略行動的時候,卻尷尬地發現那個行動已經根本不可能去執行了。
伊朗是一個歐洲不可能靠陸地聯系到的區域,對于中國卻完全不一樣。巴基斯坦這個中國的全天候盟友的存在讓我們在伊朗有了發揮的余地。再加上和伊朗的高額合同。大量向伊朗提供武器。這一切都決定了伊朗將會認真考慮中國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在伊朗,不僅僅是中國和歐洲,俄羅斯也將發揮自己的作用。
曾經一度國內出現過伊朗問題交換臺灣問題的說法。且不說這種做法從技術上能否實現,戰略上就不可取。臺灣問題,我們的確不是沒辦法解決。只是希望以最優方式來解決罷了。而伊朗問題,一旦脫離控制,想要再回到起點,難度就不是能夠輕易想象的了。因此,這個說法甚至比那個中國專門找一場戰爭來練兵的說法更可笑。
前段時間,就說美國在設立非洲司令部。美國為什么這么多年沒有搞?等到現在搞。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去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聲勢的確浩大。這方面,對美國已經形成了壓力。這種壓力,現在是在軟實力方面為主,可是并不排除轉變為硬實力的條件。
一方面,非洲有大量的資源。資源在二十一世紀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極其重要的。脫離了世界格局,或許對于美國這個當今的世界霸權來說,非洲資源的重要性并不凸顯。可是世界上還存在中國。中國與非洲之間的合作,相對來說非洲的收益會更大。這里,這種收益大不僅僅是從中國團結第三世界的原則來說的。還有經濟結構本身。客觀上,利潤的剪刀差是必然存在的。這一點,對于歐美、中國、非洲來說都是一樣的。不一樣體現在中國與非洲之間的經濟差距相對較小。中國所能夠獲得得剪刀差利潤也相對較小。非洲需要的不是來自美國的高端產品,非洲需要廉價的商品。廉價對于非洲來說意味著生活水平的相對提高。
從資本和技術轉移的角度來看,中國也是非洲更為適合的方向。美國的產業鏈已經完成了升級,完成了工業化之后并沒有更多的可以轉移到非洲地區的產業。當然,非洲本身的教育水平、勞動力素質相對比較低也是一個原因。對于中國來說,這個障礙要小得多。中國自身是靠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的。可是中國同樣必然會走上產業升級的道路。非洲,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和技術轉移的良好方向。
正因為中國在非洲地區的前景廣闊,美國才坐不住了,要建立非洲司令部。在政治、軍事、經濟這三個方面里,美國在非洲地區的政治運作能力并不顯得比中國強。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所表現出來的親和力是美國作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所難以比擬的。經濟上說,美國對于非洲的掠奪比重要厲害得多,給非洲帶來的改變卻很少。只有軍事力量,是美國能夠在非洲占據優勢地位的力量。
通過軍事進入,來改變其政治和經濟上與非洲之間合作相對薄弱的現狀,遏制中國在非洲地區的大好前景。能不能夠在非洲站住腳,對于世界是否看好中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美國,恰恰則準備將非洲中東化。當然,政治經濟對抗軍事并非沒有勝算。事實上,美國的反應已經有點遲鈍了。或者說,美國以前沒有認識到非洲對于中國的意義。
歐洲在非洲問題上具有地理優勢。可是歐洲的經濟情況和美國類似。政治上又不能形成合力。軍事上更無法與美國相提并論。因而,在中國的影響于非洲地區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之前,美國并沒有足夠重視。不過,美國建立非洲司令部,對于歐洲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最近很值得關注的一個話題就是美國的反導系統的建設。一方面,是東歐,另一方面,是東亞。這里,所謂的防備伊朗或者朝鮮的說法,當成一個笑話就行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也不會相信美國人的這種小小伎倆。
歐洲其實也很無奈。歐洲不是一個國家,歐盟的眾多成員很難從一個整體的角度來解讀利益。對于利益,他們各自有各自的需要。在歐洲大陸上,法國和德國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這一點,從國家規模和地理位置以及綜合國力的角度上都是沒有疑問的。
試想,如果歐洲成為了和美國一個等級的金融中心,那么誰又將在這種環境下受益最大呢?還是德國和法國。也正因為這樣,德國和法國對于反導系統進駐東歐是最不積極的。波蘭和捷克都是北約成員國,同時也是歐盟成員國。從政治上來,他們又和德國法國無法割裂開來。
俄羅斯在冷戰結束之后國家安全最有利的保障就是戰略核導彈。反導系統從心理上就大大刺激了俄羅斯。俄羅斯不可能對于這種舉動沒有反映。很自然的,東歐地區的矛盾加劇了。這個矛盾有美俄矛盾,也有歐俄矛盾。在這種沖突中,相對代價最大的是俄羅斯,絕對代價最大的卻是歐洲。
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回來之后曾經對毛主席說過:“美國真.他.媽.太富了。”
軍備競賽,蘇聯輸了。愿因很多。蘇聯汲取的資源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社會主義陣營就那么多國家。中國還和蘇聯不是一條心。東歐國家能有多少給蘇聯掠奪呢?殺雞取卵式的掠奪過后,換來的則是戰略線的徹底崩潰。相信俄羅斯人不會看不到這一點。葉利欽為什么那么熱衷于擁抱西方,進行休克療法呢?因為在葉利欽的想象中,這樣做可以給俄羅斯帶來大量的資金。最終,這些東西沒有來。
俄羅斯如果想再次成為世界一流國家,就需要成為世界資金流的一個聚集地。僅僅靠自己做,那太困難了。要想給未來打下基礎,俄羅斯有兩個任務。一是發展自己,第二個就是讓自己的國家更安全。在俄羅斯開始有起色的時候,美國的殺招卻來了。暫且不論美國是不是有意針對俄羅斯的,但是可以看出來的是,這個招數對于俄羅斯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在和中國走向合作之后,俄羅斯的主要戰略方向是西面。北靠中國反而成了他的地掾政治優勢。這種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了。可是俄羅斯主要戰略方向卻在安全度又所提高之后馬上又下降了。車臣問題這里不談,主要還是談東歐地區。
人是一種有思想的生物。可是人的思想卻并不如計算機一樣精確。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很難搞清楚反導系統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他們只知道,反導系統是反導的。而俄羅斯最有力的國家安全保障又是反導系統。這就讓世界覺得俄羅斯最有力的國家保障似乎并不如從前那么犀利了。特別是,美國完全可以在未來保留擴大東歐地區反導系統規模的手段。這一保留手段,對于俄羅斯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俄羅斯當然不愿意束手就擒。那樣就不是俄羅斯了。俄羅斯的反擊將怎么玩呢?當然不可能僅僅針對美國了。無論是波蘭和捷克都成為了俄羅斯的目標。如果德國和法國這樣的國家不在這種歐俄較量的問題上站在歐洲的立場上,他們就可能在歐洲地區被政治上孤立掉。畢竟,德國和法國不是一個國家。他們誰要是在這種問題上落后了,雖說是獨樹一幟了,看起來很風光,卻未必對于歐洲地區的主導權爭奪有正面意義。
歐俄矛盾的加劇對于俄羅斯的未來并不是一個好消息。現在的俄羅斯已經不是前蘇聯了。想要從戰略上對于歐洲形成以前的優勢太困難了。如果不能扭轉當前這種與歐洲關系惡化的局面。俄羅斯很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擺脫這種不安全的狀態。這倒并不是說俄羅斯在可能的戰爭中就一定會失敗,而是說投資者對于俄羅斯的信心會不足。
對于俄羅斯來說,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反而不是歐洲,而是美國。歐洲哪怕與俄羅斯對抗,那些歐洲國家不會是一個整體。他們本身是守勢戰略,只不過在美國的推動和支持下才會出現攻勢。反導系統卻讓世界認識到了,冷戰并沒有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結束。至少美國就沒有放過俄羅斯的意思。這樣一個訊號,對于俄羅斯人來說,是非常殘酷的打擊。美國的全球打擊能力世所共見,而俄羅斯早就沒有前蘇聯當年的實力了。除了戰略核武器,在局部問題上,美國對于俄羅斯也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筆者不想去懷疑俄羅斯對美國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在筆者的這個論述中,討論核武器使用的可能性基本上沒有價值。對于投資者而言,當核武器在對美戰爭中被使用,一切的討論都是廢話。因為世界再也沒有安全的地方了。
然而,歐洲卻在這其中沒有撈到什么太多的好處,反而有不小的損失。和俄羅斯一樣,歐洲同樣會被世界認為不安全。俄羅斯的力量擺在那兒。這種對抗,一旦緊張起來,大量的資金會流向看起來似乎安全的美國。由于歐洲經濟的絕對值大,因此這種流動的絕對損失也必然將遠遠大于經濟規模大大落后的俄羅斯。
東歐地區對抗的第三個參與者美國,安全度也略微下降。可是,他的下降和俄羅斯與歐洲比起來,那都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俄羅斯的資金相對少些。可是歐洲,卻會給美國帶來資金。于是,美國絕對安全度下降的情況下卻在東歐對抗的這個封閉體系中獲得了相對安全度上升的結果,或快或慢地大量吸引著來自歐洲的資本。
再看亞洲。日本和中國的關系有點類似于歐洲和俄羅斯的關系。歐洲出現錯誤的決策,是因為他本身不是一個國家,利益分歧導致必然的利益評估取向發生改變。日本,則是由于其和中國之間難解的死結。無論未來中國的核戰略以及核政策是否發生改變,保持對美國的核威懾這一條都不會改變。反導系統在日本建立,無論是出于何種目的,中國必將加強對日本本土反導基地的打擊能力,以確保戰時我國的核威懾體系完整有效。
只不過,在亞洲地區,這種行動對于中國的影響要遠比在歐洲地區對于俄羅斯的影響小。畢竟,中日之間,原本緩和關系的難度就很大。在日本方面做出這樣的選擇之后,已經可以看做日本缺乏在東亞地區與中國合作的態度了。那么,在日本選擇了對抗這條道路的時候,是否部署反導系統,反而不重要了。當然,美國還不僅僅拉上了日本,更拉上了臺灣。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真正到了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也未必就愿意為了保護自己的反導系統的完整性而和中國發生戰爭。然而,在資本所有者的眼里,中美沖突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加了。
在美國看來,部署反導系統與美國從中國以及日本方向搶走的資本比起來,恐怕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反導系統本身的存在還不就是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嗎?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個反導系統舍棄了又能怎么樣呢?何況是一個本來就未必能夠發揮作用的反導系統。這種類似于子彈打子彈的手段,并沒有把攔截的子彈打在來襲的子彈上,卻直接打在了資本所有者的心窩。
選擇臺灣,是因為中國必然會統一臺灣,臺灣方向爆發戰爭的概率大。選擇日本,則是因為日本實力夠強。在東亞地區,日本也是唯一能夠和中國扛一扛的國家了。反過來看,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未來的破局關鍵實際上還是日本方向。
眼前,無論是中國和日本,都還沒有到最后攤牌的時候。雙方都還會互相玩一玩和解。這種動作,是共贏的動作。然而,長遠來看,由日本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地位來看,雙方要求得進一步的增長空間,最終必將爆發決定性的沖突。或戰爭,或一方退縮。雙方所等待的,實際上只是攤牌的那個時刻。中國在這段時間里要積累國力,同時加強軍力。日本則主要是擺脫和平憲法的限制,進一步加強軍隊。沖突一旦進入不可逆轉的狀態,也就意味在這個體系內,必然出現某一個國家將相對于另一個國家安全得多的局面。如果沖突達到了戰爭級別,則還意味著兩國實物經濟不同程度的受損。敗者從兩個方面受到沖擊,自然在歷史舞臺上的地位將大大滑落。
日本在未來的中日沖突中缺乏足夠的利益刺激。這一點和中國是有區別的。這與日本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即便日本戰勝了中國,只要他的軍事力量不如美國,終究還是會被美國壓制。美國體系和日本體系在太平洋的沖突要遠遠較中國更為顯著。同時,日本還有一個心態,就是等中美關系變化的時候。中美關系原本就復雜多變,特別是隨著中國國力的繼續增長,在某一個臨界點到達之前,美國對于中國力量的敵視從正常情況下來看也是上升趨勢。對于臨界點的判斷,則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結果,筆者也不敢妄言。而美國如果放棄了日本,則意味意味著美國在世界的面前放棄了與中國的對抗。那么,中美之間的關系又將發生一次重大轉變。
關于中日沖突的時間,在前面,筆者也并沒有說明。事實上,由于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計劃與變化的差距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大。筆者只能認為,當我國軍費投入從現在起累積達到萬億美元數量級的時候,時機開始成熟。到了那個時候,日本在綜合國力與軍力上都和我國拉開了差距的情況下卻仍然不愿意正視現實,偏執于錯誤的歷史觀并謀求繼續對我領土及相關海域無理侵占,這很難想象繼續等待還會有足夠的意義。我們渴望和平,但絕對不能為了和平而放棄領土及相關海域的主權。當然,還有個下限,那就是應當選擇我國的美元匯率計算的GDP超越美國之前,并且理論上,在軍力對比達到一個合適的程度下,還應該盡量早一些。如果是之后,中國所吸引的錢多了,損失就大了。畢竟,很難想象中日戰爭對本土沒有影響。
談到這里,朝鮮半島又不得不提一下。即便是一個在中日較量中落敗的日本,也需要一股平衡力量來牽制。韓國所具有的基礎還是非常讓筆者看好的。當然,韓國在很多國人的眼里似乎很猖狂,很無恥。筆者對此并不想多發表意見。筆者只想說,我們不管他們說什么,我們把國家做強了,他怎么說也就是個放屁。不是想給他們好處,而僅僅是把他們當作我國國際關系運作的一個棋子。
一個統一的朝鮮半島,既失去了動蕩的根源,也不再會有韓國和中國之間存在一個緩沖的局面。統一之后的朝鮮,將事實上面對中國巨大的壓力。而陸地上的接壤,日本的失敗又將讓美國無法繼續給統一后的朝鮮以足夠的安全保障。統一后的朝鮮所做出的選擇,筆者是可以想象的。在爭第一無望的情況下,自然要爭第二。統一之后的朝鮮背靠中國,反而將非常可能在未來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圈中占據對日本的優勢地位。
統一后的朝鮮與日本之間的互相牽制則又可以大大減少我國在東亞體系內的投入。如果能夠讓中日關系真正正常化的話,那么未來在東亞地區的運作,我國將更顯得游刃有余。同時,這兩個國家能夠成為中國經濟圈的一個組成部分,所帶來的必然是更大的經濟規模和更強烈的信心。通過這兩個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國家,也可以讓中國的貨幣在更大范圍內成為硬通貨。這一步無疑漫長,卻絕對必要。既然墨西哥在美國手上丟了那么多土地打了那么多戰爭都可以和解,那么日本呢?要記得,還是他們侵略了我們。并非不可和解。關鍵是要打疼他,打醒他。
美國,始終是不得不注意的角色。美國的決策,對于中國國家利益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特別是在臺灣和日本方向,很難說美國的決策者會放棄干涉的機會。通過對于美國霸權實質的解析,我們看到的是,這種幾率比較小,遠沒有某些人所想象的那么大。可是,這種概率,卻必然存在。因此,針對性的準備同樣是必要的。
前面也有分析,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對于美國的影響肯定相當大。甚至可能讓他的金融霸權從此崩潰。而歐洲,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必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當然,這一說法的前提仍然是歐洲本身不出問題。那么,對于美國而言,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這一行動的本身,已經觸犯到了國家的核心利益。與阻礙中國崛起比起來,美國自己的金融地位不被動搖才是美國人最關心的。阻礙中國崛起反而成為了一個只能歸類為重要利益的目標。可以想象,中國本土遭到打擊之后,中國的反擊不可能不包括美國本土。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已經沒有太多可以保留的東西了。
美國人最有可能的還是以局部戰爭的形式參與到中國未來可能的戰爭中來。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將不首先以中國的本土為目標。在不打擊中國本土的前提之下,美國是否有獲得勝利的機會呢?當前,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希望是存在的。不過這種可能性,又基于另一個前提條件,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前線基地完好。如果僅僅憑借美國的海軍力量和空軍戰略轟炸力量而不包括空軍前線戰術力量,則很難想象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后,美國能夠在西太平洋地區中國周邊的局部戰爭中戰勝中國。中國可以利用的手段相對來說要比美國豐富得多。
中國在這里面對著一個問題,是否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進行打擊。在筆者眼里,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打,而且要堅決地打。只要美國參與戰爭了,不論是日本還是韓國的基地或者美國自己的西太平洋領土,我們都要打。要打掉他以西太平洋地區的前線基地加上海軍共同戰勝中國的幻想。
這也是筆者認為破局的方向應該選在日本的一個重要原因。韓國與日本的立場不同,韓國方面表現出了不允許美國人使用駐韓軍事基地參與與中國沖突的傾向。因此,即便進入到戰爭狀態,韓國也未必一定要成為我們的打擊目標。日本則不一樣了。中日矛盾的尖銳決定了日本的態度。既然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方向突破,美國參戰之后日本介入戰爭的可能性都非常大,那么將破局方向選擇到日本方向反而減少了敵人的變數,甚至某種意義上也減少了敵人的力量。
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軍事投入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西太平洋地區發動主動的軍事打擊對于我國來說的難度是越來越小了。只要能夠不讓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前線基地運作起來,對抗美國航母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在十幾幾十年后,這將成為一個非常有把握的事情。
從美國的全球戰略來看,他也不可能為了一場局部戰爭而調動他所有的海軍力量來冒險。美國海軍是美國全球體系的支撐力量。中國所擁有的整體力量并非不可能殲滅或者重創整個美國海軍。因而,僅僅是中美的局部戰爭的話,也很難想象我們會遭遇到整個美國海軍。據此,也同樣可以看出,我國在局部戰爭中獲得勝利的概率大大增加了。
如果,美國被逼迫到了局部戰爭形勢極為不妙的時候。作為美國政府,會做出什么樣的抉擇呢?中國走到這個階段,就等于已經把難題拋給了美國方面。想要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則必然要以犧牲金融帝國的地位為前提對中國本土進行打擊,并全方位地付出慘重的代價。
美國又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歐洲和美國的文化和思維模式接近。可是歐洲畢竟不是美國。美國沒有義務為歐洲犧牲掉自己的金融霸主的地位。筆者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國人最終會和當年在朝鮮以及越南一樣,選擇退縮。
里的確僅僅是筆者的個人看法。有風險嗎?有。如果美國一意孤行,那么結局肯定不妙。甚至戰場上戰爭勝利了,也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可是如果想沒有風險地崛起,那還比不上守株待兔的概率大。守株待兔所等待的畢竟是智慧相對低下的兔子。而國家崛起所需要面對的則是一個又一個深具政治智慧的強國。因而,沒有一點理由讓我們等待。
退一步,對于美國來說并非不可忍受的事情。美國相對于中國仍然具備了很多優勢,在未來的金融中心的爭奪中,美國仍然還有機會。美國當然沒有必要參與一場必然失敗的戰爭。既然中國哪怕在戰場上勝利了實際上也是失敗了,對于美國來說,當然就更是如此。
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崛起的經歷美國人自己更清楚。雖然說美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參戰了。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美國的本土沒有戰火洗禮,所以他迅速地替代了之前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成為的新的超級大國。蘇聯,雖然取得了戰爭勝利,并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可是卻被隔絕在了鐵幕的另一邊,也處于對抗的最前沿,結果自然就和美國有著天壤之別了。
很難想象歐洲會在中美戰爭中參與進來。那么歐洲將極有可能像當年的美國一樣,成為最理想的金融中心。當美國人和中國人在前線流血的時候,歐洲人卻躲在后面數錢的局面,美國人會想象不到嗎?正如曹操一生慣斷他人糧道,所以他的糧道一直防守嚴密。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中國最終能夠在亞洲地區取代美國的金融地位,這個過程也是漫長的。而美國則仍然將享有大西洋周邊的絕對金融中心地位。無論怎么看,美國仍然要比歐洲安全。美國的邊上只有個加拿大,而不是俄羅斯。中國,恐怕也很難從國家安全度上趕上美國。這就決定了即便美國的金融霸權衰落了,也僅僅是相對衰落,而非絕對衰落。對于美國來說,他的貨幣優勢只是縮小,而非消失。他借的錢也只是減少,而不會成為被借錢者。這也就是說,在不發生大變故的前提之下,在很長的時間內,美國仍然將是世界權力金字塔的頂端力量。
再看伊朗,相信現在大家已經更能理解筆者關于伊朗很安全的這樣一個說法了。事實上,有一個伊朗在,看起來中、俄、歐在那一地區合作了。可是三方影響伊朗的角度和立場都不一樣。一個伊朗分成三份,對于誰都失去意義了。三方都想要在伊朗獲得優勢的影響力。那么,自然就會有矛盾。反而是美國占領了伊朗的話,這種矛盾將消失,變成了對于美國的共同敵視。
盲目以一些表象斷言中國在伊朗獲得了多大多大的利益,絕對是可笑的。不出意外的話,在伊朗地區所發生的角力是長期的。伊朗自身和美國在伊拉克的角力以及美、歐、俄、中在伊朗未來問題上的角力現在都還無法看出最后的結果來。對于中國而言,我們現在也不宜在伊朗問題上沖得太前面。只要發揮一些作用,讓其他各方面知道我國在伊朗問題上的存在,不能繞開我國解決伊朗問題也就足夠了。具體的標準,則是任何雙方或者三方想要撇開中國利益解決伊朗問題的結果都是失敗。
歐洲的存在比俄羅斯的存在對于中國的意義要更大。只有歐洲的經濟規模才可能在當前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的條件下接受來自美國的龐大資金。否則,美國將可以肆無忌憚地行動。只要他愿意付出一定的代價。可是這個代價絕對會比歐洲存在的情況下要小得多。
如果說在冷戰期間,蘇聯是靠其軍事力量限制美國的行動,則現在,歐洲就是靠其經濟力量的存在限制了美國行動。只不過,當年蘇聯的限制無論對于大小國家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現在歐洲對于美國的限制,則只在美國與世界上相對強大的勢力的雙邊關系中起著良好的第三方作用。至于一些小國,則歐洲難以保全。
伊朗問題,對于中國來說還有一個很大的隱患。這也一直是中國人所擔心的。一旦伊朗被美國人干掉了。中國在中東未來很難尋找戰略據點。畢竟,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戰略線形成之后,中國要強行突破,無論難度和代價,都會大得驚人。
美國肯定也能看到這一點。美國為什么不做呢?因為這樣會刺激中國在未來的行動中更加堅決。甚至不再走和平的經濟崛起的道路,而改走軍事崛起的道路。因為中國要獲得能源安全以保障經濟建設的成果。沒有陸地保障,中國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擁有打通陸地的陸軍力量,二個則是擁有打通海洋的軍事力量。無論如何,中國的資源都會更多地偏向軍事力量的建設,而中美沖突的概率將大大上升。美國不愿意把中國逼到軍事崛起的道路上來的。雖然中國也會受損,可是美國卻也必將長期受到影響。另外,中國手上掌握的大量外匯儲備也讓美國不得不考慮占領伊朗之后中國可能的轉變。中國對于美歐貨幣態度的轉變,比之伊拉克,恐怕影響還要更大。這是兩敗俱傷的選擇,美國人至少在當前情況下還沒有必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筆者前段時間看到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地緣戰爭到幣緣戰爭改變。這一點筆者不是非常贊同。事實上,幣緣戰爭只能認為是地緣戰爭的一種經濟利益結果。這并非地緣戰爭的結束。貨幣霸權,仍然是一種經濟利益。地緣政治,無論哪種形態之下,追求的都是經濟利益。從最初物產經濟到物流經濟再到貨幣經濟,仍然沒有改變以地緣為基礎的運作模式。
事實上,在人類主要經濟活動脫離不了地球表面的前提下,地緣政治的絕對主導地位不會發生轉變。改變的,只是經濟利益體現的形式。在不同的經濟利益體現形式之下,則國家的地緣政治目標也必然發生改變。這也就是美國從越南、蘇比克到現在的伊拉克、阿富汗的原因。
中國,想要成為世界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所需要努力的方向還是地緣政治。這一點,沒有什么可動搖。依托地緣政治基礎為前提,中國的運作自然也會體現出幣緣戰爭的特性。這并非誰取代誰的較量,而是一種平行的,依存的形式。
貨幣霸權的一個基礎就是自身的經濟規模。對于中國而言,本國人口規模的龐大提供了這種基礎。可是僅僅這樣,我們所最終達到的巔峰必然與美國有著不小的差距。原因則是前文中提到過的,中國的安全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是肯定不能與美國相提并論的。要彌補這個劣勢,我們就要從周邊地區上來做文章。
北面和西面,大量的資源,這是一個優厚的天然條件。東面和南面,則有希望和中國組成一個更為龐大的經濟體。日本和韓國或者統一之后的朝鮮半島必然有不小的經濟規模。然后則是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我們當然沒有必要期望以歐盟類似的形式去組建一個聯盟。中國周邊地區的復雜程度要遠遠高于歐洲。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發展好自己。然后很自然地,就會吸引到周邊國家。有錢,相信沒有人不想賺。
可能很多人會說,有印度的存在,這個體系的中心為什么會是中國。其實,包括世界輿論也經常炒作這個問題。這讓許多人很擔心。特別是前段又說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過萬億了,讓中國人特別揪心。這是中國人不自信的表現。同時又體現出了很大一部分中國人并沒有看清楚局勢,才會有此種擔心。當然,筆者也無法否認這里面還有國際輿論希望加深中印矛盾的因素。而享有世界輿論最大控制力的國家,相信不用筆者明說了。一方面,美國搞得好象印度和中國差不多,另一方面,美國又在聯合印度圍堵中國。真是夠矛盾,卻又說明了問題。
印度所在的地理位置,比之中國,看起來似乎更優越。問題是,世界經濟版圖也是地緣政治的重要考慮成分。畢竟,地緣政治版圖不是地理政治版圖。印度北靠中國這一個大經濟體,其余主要經濟體與印度的距離都要遠很多。在美國稱霸世界的基礎上,印度的地緣政治方面反而處于劣勢位置。
假設中國和印度的實物經濟同時發展起來改變了世界的經濟版圖,卻依然改變不了印度在歐洲-美國-中國-印度這條經濟軸心中的偏遠位置。這個位置就意味著印度在基礎比不上歐洲的情況下甚至沒有歐洲有吸引力。中國和美國則不一樣。中美都處于經濟軸心的中間位置。互相之間擁有相對便利和廉價的交通運輸。
印度對比中國,在國家規模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了土地面積上。這個面積也就意味著戰略縱身相對比較小。看起來,印度也很大。包括世界軍事技術的發展,武器的打擊距離越來越遠。然而,終究戰略縱深大比戰略縱深小要更給人以安全感。
印度的西面是巴基斯坦這樣一個和他存在大規模領土爭端的國家,北面是中國這個競爭關系的國家,這也限制了印度的地緣政治前景。而印度洋本身又有波斯灣。這就意味著印度未來的海洋形勢同樣復雜。與廣闊的太平洋成為中美之間的緩沖不一樣,印度離波斯灣的距離有點近,絕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成為斗爭的焦點,甚至可能出現多個勢力共同壓制印度的情況。
基于以上理由,在貨幣經濟仍然一定程度上基于實物經濟的前提之下,可以認為,印度將很難對實物經濟最為活躍的中美軸心形成決定性的威脅。
甚至可以這么說,從各自利益的角度。在自己不可能成為經濟軸心中的唯一核心的前提下,歐洲必然期望核心是美國。美國則會期望這個核心是中國或者歐洲。中國則會期望這個核心是印度或是美國。印度則會期望這個核心是中國。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火力較多。若中國和美國同時選擇印度和歐洲成為另一個核心,無疑中美本身的核心地位會被削弱。那么,合作似乎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這也是很多人所期待的中美攜手的基礎。
說到這里。破局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了。以日本為契機,以歐洲為策應,打開西太平洋困局。至于之后的一系列運作,實際上筆者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有寫過。包括了海權運作和后續的戰略步驟。這里,筆者就不再贅述了。其實換個角度的話,美國何嘗不是一個困局中。發現一個可能分享自身金融中心和貨幣霸權地位的實力體,只能零敲碎打而無法一勞永逸,卻還發現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恐怕,在美國眼里,中國也是一只棘手的刺猬了。
筆者最后想說的就是,我們要認識到形勢的嚴峻,也要認識到未來的美好。破局的基礎還是自身的實力,正是因為中國自身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崛起才成為一個美國難以逆轉的歷史進程。靠埋怨和單純的憤怒是不可能讓破局時刻早日到來的。將仇恨的種子以另一種形式萌芽,變成共和國前進的動力,才是早日擺脫當前尷尬困局的最好方式。即便到了那個時候,想不理智一把,也更有不理智的資本了。
萬億美元數量級的軍費總額,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等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