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外儲體系成期待
香港《經濟導報》2007年第22期張太元/
第十屆東盟和中日韓(簡稱“10+3”)財長會議本月初在日本京都發表的聯合聲明,同意建立一個共同的外匯儲備庫,任一國家在面臨貨幣危機時都可動用。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不希望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悲劇”重演。而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日中兩國將在穩定東亞金融秩序上承擔更加強大的領導力。
從雙邊到多邊模式
“建立區域性外匯儲備”成為該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新體制是將外匯儲備余額的一部份轉入共同管理的另計賬戶。當任何一個國家發生通貨危機時,將迅速從這一賬戶出資購買該國貨幣,以起到穩定該國貨幣的作用。與會者認為這一新體制“將對對沖基金等投機交易起到牽制效果”,并使相關國家的貨幣免遭境外投機資金的洗劫,減少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依賴。該機制的基礎是2000年成立的“清邁倡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泰銖的暴跌波及各國貨幣,沉重打擊了地區經濟發展,“清邁倡議”是東盟10+3 在痛定思痛后采取的防備策略,它建議在兩國間個別協商,發生貨幣貶值時,雙方將外匯儲備相互通融以解燃眉之急,防止危機的擴大。截至今年3月底,這種雙邊協議已在東盟10+3的八個國家之間達成16項,資金調度總額約800億美元。
此次京都會議制定的新機制,在“清邁倡議”機制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把兩國間的協議擴展到多國之間,而且是在危機發生之前把各國的部份外匯儲備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未雨綢繆,隨時可用。東盟10+3的13個成員國,將全部參加新的多邊機制。
在當前全球面臨資產價格泡沫威脅的情況下,上述機制的出臺很有必要,能夠預防重演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現在中國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比如流動性過剩,比如資產價格泡沫,其實在全球都存在。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全球或是地區性的新的金融體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一個直接導火線,就是外匯儲備短缺危機。亞洲13國提出的這個思路,是一個新的地區性的防范金融危機體系。
亞洲國家為之振奮
早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日本就曾提出過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的想法。由于日本希望這一組織是以日本為主導,因此既遭到亞洲諸國的懷疑,也遭到了美國的反對。再加上當時亞洲各國的外匯儲備資金也很有限,成立貨幣基金組織的內部條件還不成熟,這一設想最終不了了之。此次京都財長會議提出的新機制,令亞洲國家為之一振。
成立亞洲共同外匯儲備庫,既有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IMF的依賴,有助于與美國抗衡。它相當于一個互助會,不但能在危難時刻幫助亞洲國家渡過難關,而且有助于亞洲金融力量的獨立,可以將其看成是亞洲版的IMF。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印尼和泰國等國的貨幣儲備很快就耗盡。它們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緊急援助。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緊急援助時附帶的苛刻條件激怒了該地區,并引發了亞洲人對這個機構的激烈反對?,F在,很多亞洲的金融力量中都有美國的影子,即便在IMF中,美國也居主導地位,具有否決權。而且IMF在實施援助的同時會附加苛刻的條件,比如要按照IMF的意愿對受援國進行金融改革,一些做法甚至侵犯了受援國的金融主權,韓國、泰國等接受過IMF援助的國家一直對其作用持有爭議。
如今的亞洲各國外匯儲備逐漸增多,經濟實力增強。目前,世界的外匯儲備接近5萬億,其中有一半以上在亞洲,而且現在區域合作已成為全球的發展趨勢,在10 +3的范圍內搞區域經濟名正言順。成立基金的條件已較為成熟。如果再次發生類似十年前的金融危機,這一協議將使亞洲國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危機,避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援助。
此外,通過“10+3”共同的貨幣升值,而不是人民幣的單獨升值,更有助于糾正全球國際收支不平衡,避免匯率單獨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匯率失調現象。
政治鴻溝有待逾越
建立亞洲外匯儲備互助機制對穩定亞洲金融環境、改善各國金融系統、避免可能出現的金融危機是件好事,但具體操作起來,卻有相當大的難度,主要阻力將來自政治方面。
和歐盟不同的是,亞洲國家缺乏政治認同感,并沒有共同的政治目標。但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亞洲需要推出一個獨立的危機救助機制,加強地區金融聯系。但目前看來,操作起來比較困難。這也是建立共同的外匯儲備庫醞釀已久,卻遲遲未浮出水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亞洲主要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改善,雖然目前由單一契約協議約束的自我管理外匯儲備庫安排是適宜的多邊合作形式。也就是說,目前并沒有統一的機構去管理,一旦面臨金融危機,由誰來動,怎么調動,各個國家調度多少等等都是很復雜的問題,解決起來并不輕松。
亞洲各國政治關系不和諧,必然使具體操作受到影響,建立這樣一種機制,盡管愿望十分美好,但實施起來仍將有一定的距離。
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由于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大幅增長,使亞洲國家對匯市的影響增大。亞洲各國央行外匯儲備結構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對外匯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因為亞洲持有的外匯儲備在全球占據主要份額。截至2006年末,中國和日本的外匯儲備是“10+3”各國中最多的。雖然新基金的負擔比例將根據日后的談判情況而定,但事實上可以說,日中兩國構成了撐起東亞金融體系的框架。建立外匯儲備庫將升級目前各國間總金額達800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定網絡,并標志著亞洲金融一體化向前邁進了一步。
由于是單一契約協議約束的自我管理外匯儲備庫安排,如果發生金融危機,各國會分攤一些責任,但即使這樣,每個國家拿出來“外儲”也是非常有限,因為現在大多數國家都在想方設法去“經營”本國的外匯儲備,資金永遠向回報率高的地方流動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此次的最新機制實際上是將現存雙邊性質的“清邁倡議” 多邊化,但13國財長只是原則上同意這一計劃,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就協定的具體細節達成一致。
此外,亞洲13國財長的聯合聲明,也許又會讓美國以及一些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因為IMF框架下本身就有這樣一個危機救助機制,現在亞洲推出一個獨立的機制有挑戰IMF權威的“嫌疑”。美國是不愿意看到這樣一個機制的建立的,當初歐元的誕生,已經夠美國頭痛的了,如果再出現一個亞洲外匯儲備庫這樣類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FM)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與之抗衡,他更是不會鼓掌歡迎的。
建立外儲互助機制,現在還不完全是AMF的概念,但這個外匯互助機制可能會慢慢升級,盡管說將來到底會發展到什么地步現在還很難定論,但這卻是一個前景美好而又值得亞洲各國期待的好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