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這里”的關鍵是“干什么”
中國藥科大學 張志坤
“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里”
中國外交終于煥發出了有點振聾發聵的一響。這句話是針對美國說的。前不久,奧巴馬對亞洲四國進行了重要的國事訪問,當有人問到,奧巴馬訪問中國周邊四個國家而沒有訪問中國,中國對此有何評價的時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出“我就在這里”這句詩意般的語言。應該說,奧巴馬訪問不管有多么重要,總是余波漸減。但是,這句名言卻至今依然回聲繚繞、繞梁不絕,令人回味無窮。
奧巴馬訪問亞洲的戰略意義是深奧的,可這句話的意義恐怕比奧巴馬訪問的意義還更深奧。所以,對這樣一句有可能成為中國外交名言的話,非認真研讀不能得其真義,筆者也只好不揣冒昧,來一番管窺蠡測了。
第一,不同的人說這樣的話有不同的涵義
有人可能要把“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里”這句話理解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即“你愛來不來”。但是,仔細品味前言后語,又好像這并不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是意有所指。但究竟意有何指呢?
對此,大概只能說,不同的人說這一句同樣的話,其涵義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一個獨守空房、深閨寂寞的怨婦說出這樣的話,那一定是對浪子丈夫說的,其中的怨懟、失望、期盼,諸般感情,可謂五味雜陳。
如果是一個打拼生意、市場弄潮的商人說出這樣的話,那一定是對顧客說的,這意味著一種自夸,其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硬氣十足。
如果是一個考古證今、談經論道的學者說出這樣的話,那一定是對天下群氓說的,這代表著一種自信,其中“你早晚也得拜我為師求我教你”的派頭十足。
但如果是外交官說出的呢?
說實話,以筆者淺薄的見識,以為外交上還從來沒有這樣的語言,這句話算是開創性的,解釋權理應與發明權相統一,他人只能“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了。
第二,“我就在這里”干什么
顧名思義,“我就在這里”是一種靜態的描述,但“我就在這里”顯然是動態的而不會靜止不動,所以“我就在這里”這里這句名言的關鍵是在沒有說出來但卻人人明白的后半句中——“干什么”。
“我就在這里”干什么呢?
這大概也有截然不同的幾種狀態。
苦苦地等——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狀態,對此,曲藝文學,詩歌電影,都做了千般描寫、萬般展現。
我行我素——這也是一種可能的狀態,該干啥干啥去,比如商人,該怎么吆喝繼續怎么吆喝就是了。
自得其樂——這又是一種可能的狀態,老子就是真理,誰也拿我沒辦法,想說啥就說啥,愛誰誰。這種人,在中國可謂司空見慣。
那么中國外交之“我就在這里”,也總得具體干點什么才是。具體干點什么呢?這就引出了下面的第三個問題
第三,中國應有足夠的戰略能動
面對日趨復雜緊張的宏觀戰略形勢,中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們如古代的策士一般精心擘畫,至今已經為中國拋獻兩大件制勝法寶:
一曰“戰略定力”。當美國緊鑼密鼓地策劃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再平衡”的時候,“專家”“學者”們訓誡中國要“淡定”,要有戰略定力,不為美國的戰略舉措而有所動;
二曰“戰略耐心”。當美國“重返亞太”取得相當成果,開始力度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快地敲打中國的時候,“專家”“學者”們訓誡中國要有“耐力”,要篤定戰略上的“耐心”,對于來自美國的打擊不要激動,要強行忍受住,以最大的“耐力”展現戰略上的“耐心”,并稱這才是應有的戰略智慧。
上述兩件克敵制勝的絕世法寶,大概與“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里”存在相當的有機聯系,或者說,“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里”具體而生動地體現了“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
但是,我們說,僅僅這樣是不行的。“戰略定力”也好,“戰略耐心”也罷,都無助于改善中國的戰略安全環境,也不可能指望這樣的“定力”與“耐心”給“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注入生機與活力,嚴峻的戰略局面推動中國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即“戰略能動”的階段。
所謂戰略能動,不是積極主動這樣的描述可以概括,而是指戰略上創造性、創新性的主動,這樣的主動才是具有哲學意義的能動。
顯然,要進行這樣的能動,只有“我就在這里”就遠遠不夠了,關鍵是干點什么,中國必須在接下來做好“干什么”的文章,既不能像怨婦那樣癡心苦等,也不能像商人那樣盲目自夸,更不能向專家那樣頑固自信,這樣的話,“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里”才顯得有那么一點英雄氣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