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防外交

《較量無聲》的細節(六):基督教背后的右翼勢力

習五一 黃超 · 2013-11-06 · 來源:烏有之鄉
“較量無聲”的細節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所謂宗教滲透,其實質是一種“政治滲透”。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或境外敵對勢力,境外宗教只不過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或境外敵對勢力推行其和平演變戰略的一種方便的‘工具’或‘手段’而已。

習五一:警惕國際基督教右翼勢力的文化滲透

黃超:美國對華宗教滲透新模式及其意識形態演變

 附:《較量無聲》的細節(一):南方系的七宗罪http://oisum.com/Article/yulun/2013/11/308376.html

《較量無聲》的細節(二):茅于軾是賣國賊嗎?http://oisum.com/Article/shidai/2013/11/308379.html

《較量無聲》的細節(三):那些被福特基金會“攻堅”了的人http://oisum.com/Article/shidai/2013/11/308411.html

《較量無聲》的細節(四):為何要徹底清查新自由主義http://oisum.com/Article/shidai/2013/11/308448.html

《較量無聲》的細節(五):蘇聯解體和修正主義http://oisum.com/Article/lishi/2013/11/308473.html

《較量無聲》的細節(七):賀衛方如何瘋狂反黨http://oisum.com/Article/shidai/2013/11/308253.html

《較量無聲》的細節(八):微博謠翻中國,絕不能忍http://oisum.com/Article/yulun/2013/11/308604.html

      

       近期,由國防大學、總政治部保衛部、總參謀部三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關系研究所聯合推出,國防大學信息管理中心制作的《較量無聲》在網上走紅,《較量無聲》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深刻揭示了前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因由以及三十年來美國對中國五種戰略滲透手段,為我國的國防民生各個方面敲響了警鐘。《較量無聲》立場明晰,材料豐富,發人深省,是每位愛國人士都需要深入學習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

  《較量無聲》中有幾句話:

  “在美國精英們看來,運用文化力量來潛移默化地推行西方的制度和價值觀,不僅是瓦解對手的有效途徑,而且,是按照美國的戰略構想來塑造世界的最重要也最隱蔽的策略手段。”

  “美國政府始終不放棄任何可能的形式和途徑,向中國大量輸出其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包括以各種隱蔽方式在中國開展傳教活動。”

  “美國精英們相信,把和平演變中國的長遠希望放在下幾代人身上,放在社會底層方面,是實現其政治轉基因戰略的理想選擇。因此,改變中國年輕一代的思想價值觀,在社會底層植入西方的信仰體系,始終是美式文化戰爭的兩大主攻方向。”

       “而具有明確政治目的西方宗教滲透,在主流價值觀淡化、信仰缺失的背景下,也逐漸形成蔓延之勢。” 

       2013-10-27_220330.jpg

       美國在中國的基督教傳教是否已成蔓延之勢?美國如何利用傳教活動改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基督教傳教又是如何實現美國瓦解中國的戰略?

  以下兩篇文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思考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第一篇:節選自《習五一:警惕國際基督教右翼勢力的文化滲透》

警惕基督教背后國際右翼勢力的文化滲透

  一、基督教新保守主義的全球擴張戰略,成為美國霸權主義的工具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一種值得重視的現象,即美國的基督教福音派迅速增長,從文化信仰領域,積極向政治領域擴張。美國的基督教福音派推行全球傳教擴張戰略,引發許多社會沖突,而他們卻將國際社會多元宗教文化未能和諧相處的責任,單方面歸咎于發展中國家,指責這些國家的社會環境未達到美國標準的信教自由。因而所謂“國際宗教自由”就成了美國宗教組織的重要政治議題。近些年來,由于基督教福音派的復興和宗教右翼的“政治覺醒”,宗教在美國內政外交中的作用日益突。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宗教右翼勢力積極推動全球傳教擴張戰略。1998年,美國基督教新保守主義勢力和政治新保守主義勢力結盟,共同推動國會通過《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案》,使其成為以國家力量進行基督教全球戰略擴張的工具。該法案的確立是美國宗教勢力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標志性事件。一個超級大國立法,定期審查世界各國的宗教現狀,這是冷戰后國際舞臺上的一個重要戰略變化。這種“以信仰為基礎的外交”(faith-based diplomacy)(徐以驊:《當代國際傳教運動研究的‘四個跨越’》,《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1期。),成為歷史上“傳教士外交”和當代“人權外交”的最新版本。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戰略格局最重要的變化是,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企圖建立獨霸全球的單極時代。某些權威人士鼓吹單邊主義的霸權政策,推行新干涉主義戰略。這一理論有兩個支點:一是捍衛“人類普遍的價值觀”,提出西方的“人權”、“法治”等等都是“普世價值”;將“宗教自由”視為人權的第一基石。二是“人權高于主權”,提出“人權無國界”,為新干涉主義提供法理支持。

  我認為,當代西方列強的核心話語,已經轉向“以宗教自由為基石”的人權。基督教的“普世價值”不斷被抽象化,成為西式民主制度的圖騰,正如美國前國務卿賴斯所說的“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這種符號化的“普世價值”,企圖將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從各國基本的社會關系中剝離出來,成為國際舞臺上“新干涉主義”的武器。這種宗教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影響了國際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造成世界的動蕩不安。

  二、 國際宗教右翼勢力對華傳播福音的戰略意圖

  為遏制中國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國家在軍事、經濟手段作用有限的情況下,更加重視在政治、人權、民族、宗教等方面施加壓力。他們以“人權衛士”自居,以“普世價值”為武器,占據所謂的“道德高地”,運用國際輿論的優勢,指責我國“壓制宗教自由”和“迫害宗教人士”,損毀我國國際形象。在外交關系中,他們把“宗教自由”作為對華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不斷進行施壓。自1998年起,美國國務院每年3月發表的《國別人權報告》,每年9月發表的《國際宗教自由報告》,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每年5月發表的《國際宗教自由報告》,都無端指責我國“迫害宗教”,將我國列為宗教和人權方面“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

  美國稱霸世界的意識形態基礎之一是,“美利堅民族是上帝選中來拯救人類的”。美國當局“人權高于主權”的理念,深深根植于美國意識形態傳統。在多數美國人的觀念里,惟有神權高于人權。雖然美國憲法規定政教分離,宗教勢力不能干預政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宗教對政治的影響無所不在。攻擊中國缺乏宗教自由,支持以達賴喇嘛為首西藏分裂勢力,就是美國基督教保守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的表現。美國基督教新保守主義勢力向全球推行擴張性傳教戰略。他們向世界各地,特別是中國大陸派遣英語教師、文化機構、志愿人員、政治經濟顧問等等,其中相當大的比例具有基督教福音派背景。這種傳教擴張態勢是全球化時代美國意識形態向外擴張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國基督教右翼勢力積極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其目的之一是企圖西方文化“和平演變”中國。美國紐約日報駐北京首席記者艾克敏(David Aikman)曾寫過一本著作,書名就是《耶穌在北京:基督教如何改變中國及全球力量平衡》。他在書中提出,如果將來中國基督教徒接近7千萬,中國基督教就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基督教團體之一;如果中國未來三十年內基督教徒人數達到中國總人口的20-30%,基督教的理念就會在中國政治及文化中成為起著統領作用的世界觀。而“中國龍”一旦被“基督教羔羊”所“馴服”,中國將不再構成對美國和其他世界的威脅。(David Aikman:Jesus in Beijing,How Christiannity Is Trans 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DC;Regnery Publisng,Inc,2003,pp.290-292.)

  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在我國培植和扶植宗教勢力,抵制政府依法管理,抗衡愛國宗教組織,使他們培植的宗教勢力成為改變中國社會制度最重要的民間“民主”力量。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些西方國家公開支持我國基督教所謂“家庭聚會”的發展。他們認為這是改變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最終把崛起的中國納入西方文明體系的最有效的途徑。

  值得重視的是,以傳播基督教的福音,改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態勢,是在逐步升級的。2006年5月11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邀請余杰等三位中國大陸“家庭教會人士”訪問白宮,表達對“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的關注。”這是1949年以來,第一位美國總統會見中國大陸地下教會人士。在這次會見中,余杰公然向美國總統布什建議說:“里根總統因為埋葬了蘇聯東歐的共產制度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幫助中國發生這種變化,也許是上帝給總統先生的歷史使命。”

  在互聯網上有一篇評論題為:“布什見余杰標志著什么?” 文中指出:“布什接見余杰,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這標志著美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開始采取最高級的進攻手段——意識形態控制。這就意味著執政黨繼續采取守勢,靜觀其變的策略快要站不住腳了。余杰們不是一般的右派,他們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政治層面上的,而是文明層次上的。他們要通過在中國發展基督教家庭教會,占據目前處于混亂和真空狀態的意識形態領域。一旦這個目標達成,即在中國廣大中下層民眾當中建立基督教宗教信仰,則執政黨存在的根基將徹底崩潰。到那個時候,無論執政黨采取什么手段和措施,其存在的合法性都將被根本否定。這雖然是一個慢功,但卻是根本性的措施。這也不僅是政治的競爭,還是文明的沖突。對美國來說,這是徹底解決中國問題的終極手段。”(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5972&replyID=12316&skin=12006-6-6。)

  這是網民的語言,比較尖刻,但是這種“危言聳聽”的評論,值得我們思考。

  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當務之急是應對經濟危機。在推廣美國核心價值時,美國政府調整策略采用“更溫和、更低調的手段”。2012年4月8日,美國國務院公布年度人權報告,盛贊席卷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可望帶來“持久的民主社會”,并尖銳地批評中國、古巴、白俄羅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權記錄。國務卿希拉里說:2010年中國在人權方面顯然呈逆轉,而今年的人權狀況更為惡化。其中,將判定劉曉波顛覆國家罪,說成是限制言論自由;將在西藏和新疆打擊分裂勢力,說成是“嚴厲鎮壓”。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美國執政者的國際戰略方向是殊途同歸的。

  三、 境外宗教勢力的滲透威脅我國國家安全

  境外勢力推動基督教在我國傳播,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殖民和意識形態滲透。用資深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話說,文化傳教是“抓住了中國的腦袋和脊梁”。(羅冠宗:《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474頁。)意識形態體現為共同的價值觀和社會秩序.是一個國家存續的根本。“宗教是一種具有歷史延續性的傳統文化模式和具有現實滲透力的社會意識形態。”境外滲透勢力鼓吹和推動基督教的普世化,對我國社會提出了“文化宣教”、“文化浸透”的口號。境外宗教勢力以宗教語言掩蓋著西方至上的理念及其核心價值觀,侵蝕了我國民眾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他們直接攻擊我國的宗教、人權和社會主義制度。

  面對全球化的歷史進程,面對改革開放的復雜局面,西方宗教的滲透將會廣泛而深入。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傳播宗教教義、資助宗教團體、挑動教派對立、發展宗教教徒等方式,沖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麻痹國民的思想意識,制造民族分裂事端。在實際現實生活中,意識形態矛盾內容,將更多地表現為經濟利益的沖突,具體表現為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市場份額等方面的競爭。這種競爭、爭奪具有直接、具體、分散的特點,表面上是法人經濟利益,實質上是國家經濟利益,分散看是經濟利益,集中看是政治利益,它關聯著價值取向、政治制度的根本問題。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宗教對華推行擴張性傳教戰略的背景下,基督教在我國城鄉地區迅速升溫,特別是在“三自愛國教會”之外的非法基督教聚會點,天主教地下教會勢力,增長迅速。許多境外基督教異端如“呼喊派”等,廣泛蔓延。這些自命的傳教人員深入廣大城鄉,改變人際關系網絡結構,給家庭帶來緊張和沖突,造成社會分裂,否認中華文明,進一步削弱傳統文化的主體性,介入社會與政治事務,消弱現有體制的合法性。

  海外基督教教會作為傳播福音的主要力量,將目標瞄準當代中國大學校園。校園基督教傳播的組織形式是不斷建立發展校園團契,而網絡傳教成為其重要的虛擬形式。校園基督教傳播隱性方式是進入教學領域,進行文化宣教。這樣擴張態勢的傳教中,大學生基督教徒出現比較快的增長趨勢。近年來,境外宗教勢力為爭奪我國思想陣地和青年學生,把高校作為滲透的重要陣地,通過一些境外傳教士和高校境外信教師生,利用“英語角”、舉辦研討會、學術交流、扶貧助學和互聯網等方式、途徑,不斷加大滲透力度,發展學生教徒,進行非法宗教活動,成為影響師生信仰和危害高校政治穩定的潛在因素。他們不斷調整策略,變換手法,更新傳教途徑。

  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勢必削弱傳統意義上的意識形態控制。據學者統計,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中文網站約有1040個,天主教160個,基督教380個,70%設在我國的港臺地區。例如,葛培理福音協會網站首先通過各種手段全面宣傳福音信仰,以塑造人們形成以溫和福音信仰為核心的倫理和價值觀念。以宗教的手段來傳播政治價值符號,適度影響人們的政治選擇。“國際基督教關注”是美國一個有各教會參與的人權組織,它“致力于援助和支持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信仰而遭到迫害的基督徒”。該網站提供了大量對所謂中國“宗教迫害情況”的報道,形式分為“深度報道”、“簡訊”和“新聞發布”,搶占文化輿論陣地。

  在當今世界,互聯網的戰略資源高地被幾乎美國獨家壟斷。互聯網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美國牢牢掌控。目前全球互聯網根服務器有13臺,其中唯一的主根服務器在美國,其余12臺輔根服務器有9臺在美國。所有根服務器均有美國政府授權的ICANN(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統一管理,負責全球互聯網根域名服務器、域名體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世界各國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曾要求打破美國對互聯網根服務器,分享互聯網的管理權,但是均遭美國拒絕。美國利用其對互聯網資源的壟斷地位,通過各種形式干涉別國內政。(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9年美國的人權紀錄》(2010年3月12日),見《人民日報》2010年3月13日。)

  美國憑借著其強大的科技實力,打著“互聯網自由”的旗號,推行霸權主義。基督教、新興宗教等利用網絡傳教發展迅速。近年來,境外宗教組織和機構,針對我國內地開展遠程宗教培訓,成為對華傳教的便捷方式。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互動性與隨意性,使得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宗教活動,打破傳統宗教活動場所的限制,傳播更快。范圍更廣,影響更大,監管更難。眾所周知,“法輪功”就是在某些右翼勢力的支持下,在北美生根,通過美國某些機構傳授的互聯網高科技手段,遙控指揮在中國大陸的活動。

  四、應當重視海外基督教右翼勢力的“合法滲透”

  海外基督教右翼勢力的“合法滲透”,主要形式是“文化交流”、“學術研究”。他們通過教育系統和研究機構,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宣傳基督教優秀論,將西方近現代文明歸功于宗教信仰,詆毀中國的傳統文化,貶低社會主義價值觀。至今我們缺乏學術上的應對,科學無神論幾乎沒有話語權。我們應當告訴青年學生,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是如何推動西方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及世俗人文主義和科學無神論發揮的思想啟蒙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人們思想的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其中,引人矚目的社會現象之一是,信仰宗教的民眾日益增多。宗教學研究逐漸由邊緣學科發展成為“顯學”。隨著“宗教熱”的興起,隨著各種宗教傳教事業大量資助宗教研究,“精心呵護”宗教的學術傾向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聲音。還有一些人士極力推崇基督教文化,將其詮釋為“道德的源泉”、“民主的根基”、甚至是“科學的前提”。

  舉例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海外基督教是如何在我國高等學府制造話語權的。當代國際基督教勢力組織雄厚的資金,建立基金會和研究所,如:美國的鄧普敦基金會(John Templeton Foundaiton)和美國的發現研究所(Discoverry Institute)這樣的機構,促進科學與宗教的對話,旨在調和兩者的沖突,為現代宗教罩上科學的光環。鄧普敦基金會以數百萬美金的獎勵,吸引人們從事“科學與宗教合作”的研究。(參見習五一:《生物科學探索宗教神學——自然科學是當代無神論的重要基石》,轉引自習五一:《科學無神論與宗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5-84頁。)目前全世界獎金最高的個人年度獎——鄧普頓獎,由該基金會頒發。鄧普敦獎年度獎金高達100萬英鎊以上,超過諾貝爾獎的金額。2012年度鄧普頓獎頒發給達賴喇嘛,其政治意圖十分明顯。

  這種國際基督教勢力制造的“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的思潮,已經登上中國著名高等院校的講臺。如:在英國鄧普敦基金會的資助下, 2005年11月30日到12月14日,武漢大學舉辦“科學與宗教”的系列講座,邀請四位美國基督教學者,發表演講。他們利用“基督教信仰三個傳統——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豐富的基督教信念”向中國青年學子說明:“上帝創造了物理規律”,“宗教信念可以為科學發展提供哲學基礎”等等((美)梅爾.斯圖爾特、郝長墀編 ,郝長墀、李勇等譯:《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4、5、9頁。)。這個系列講座被編輯為《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一書,收入北京大學宗教學文庫出版發行。這種“科學與宗教”的系列講座,不僅在武漢大學,而且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持續地舉辦,并陸續出版各種演講集。(左鵬:《宗教向高校滲透的隱性形式:文化宣教》,《科學與無神論》2010年第6期。)它在高等院校產生的影響值得深入調查研究。目前,一些哲學系的畢業生成為在大學校園里非常活躍的傳教士,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種思潮已經轉化為中國學者的聲音。2007年12月30日,在首都科學講堂上,北京大學的某位教授演講《近代科學的起源》。他聲稱:“基督教為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強大支持,可以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http://blog.sina.com.cn/wugshpku.2007-12-31.)。

  我們知道,用恩格斯的話說,在中世紀的歐洲,“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頁。)當時,一切學科都是基督教神學的工具,在神學的控制下,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那時,如果用宗教理念無法解釋新的科學發現時,科學家就會被視為異端和無神論者,遭到殘酷的迫害。如天文學家伽利略贊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遭到宗教法庭殘酷審判。隨著人類理性的發展,人們科學地探索自然、宇宙,逐步打破基督教神學的禁錮,各種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才發展起來。正是近代啟蒙思潮的興起,科學無神論對基督教神學的批判,消弱了基督教神學的統治,為各種學科的獨立發展,開辟了道路。

  (作者習五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科學與無神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第二篇,節選自《黃超:美國對華宗教滲透新模式及其意識形態演變》

  黃超:美國對華宗教滲透新模式及其意識形態演變

  冷戰結束以后,新崛起的神權政治意識形態與舊的地緣政治思想結合,在美國國內形成“新冷戰意識形態”。美國對華宗教滲透出現與“新冷戰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新模式,這種模式的根本訴求正是以《國際宗教自由法》為標志的“新宗教治外法權”。

  一、美國對華宗教滲透新模式

  “滲透”一詞有時會給人“遮遮掩掩”、“捎帶”的印象。如此來看,用“滲透”形容當前美國的對華宗教策略似乎有些不夠準確,因為“強勢”、“居高臨下”、“制裁”等詞更能彰顯美國的硬實力,美國學者也更愿意將其描述為“爭奪新世界秩序靈魂的斗爭”。不過,如果把美國的“新人權戰略”視為“硬實力的軟運用”,把“滲透”一詞理解為“軟硬兼施”,那么,美國對華宗教滲透也不是一個完全過時的說法。

  (一)新目標

  在近代,憑借炮艦政策,外國傳教士獲取了在華“宗教治外法權”,并在攝取在華利益方面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1943年,以不平等條約形式在中國存在的“舊宗教治外法權”被廢止。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新宗教治外法權”以美國國內法的形式死灰復燃,成為美國宗教外交的“機制性”目標。冷戰后上臺的克林頓政府把提高美國安全、發展美國經濟與在國外促進民主作為國家安全的三大目標。與此相適應,美國政府及學者對人權的定義作了實質性的修改,“人權屬于主權范圍內的事務”的觀點逐漸讓位于“人權高于主權”的主張。在人權問題上,又將“宗教自由”問題提升到“第一自由”的高度,鼓吹“宗教自由和平論”,認為“宗教自由”問題不僅是人權問題,而且是美國“國家安全的界定因素”,“宗教自由促進國家安全”。1998年,美國通過了《國際宗教自由法》,該法案的簽署正如克林頓所說:“我的政府已經把宗教自由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核心因素。”而《國際宗教自由法》的核心和癥結正是美國政府企圖獲得國際宗教事務中的“新治外法權”。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美國史學家賴德烈針對近代《中美天津條約》中的“宗教治外法權”的批判同樣適用于《國際宗教自由法》。賴德烈指出:“條約(《中美天津條約》)勢必使中國信徒脫離中國政府的管轄,而使教會團體成為一些分布在全國各地而受著外國保護的‘國中之國’……差不多任何訴訟案子,都可以說成是由于非信徒逼迫信徒的。而外國領事或公使,只要他愿意的話,總可以找到干涉的借口。許多中國人,因為看見強大的外國靠山的好處,就假裝悔改而加入教會。也有不少傳教士,用外國政府的保護為餌,引誘中國人入教……因此,‘寬容條款’的效果,對基督的名并不是很光彩的……教會早已成為西方帝國主義的伙伴,對于因此而產生的后果是不能推卸責任的。”(KennethScott Latourette,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N.Y.:Macmillan,1929.279)

  美國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坦率地指出:“美國采取的是鮮為人知的武器,利用‘人權’、‘民主’作為21世紀版的鴉片戰爭的武器,迫使中國敞開自己,接受美國的超級大國統治。”(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呂德宏等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頁)在中國國內形成奠基于“新宗教治外法權”基礎上的“國中之國”是美國對華宗教滲透的最新目標,推動沒有任何國際關系準則和倫理底線的“新人權運動”將是實現該目標的突出標志。

  (二)新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大宗教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都得到了健康、有序的發展。部分海內外宗教界的學者敏銳地觀察到,曾經籠罩在一些宗教群體頭上的“殉道”光環逐漸退卻,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世俗誘惑成為中國各宗教必須面對的共同挑戰。與此同時,許多美國宣教機構發現,進入新世紀后,基督宗教在中國似乎失去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使“基督教對此狂潮‘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甚至很多基督徒學者喪失原則、調和退讓,不僅沒有用基督教轉化異質文化,反而被對方轉化,一時之間大有‘基督教儒家化’、‘基督教道家化’之勢頭”。

  在此背景下,美國《國際宗教自由法》無疑給許多宣教機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在充分領會該法案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宗教政治化”成為一些美國對華宣教機構的優先策略。這一新策略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國際宗教自由法》為“宗教政治化”提供了具體的政治、法律和行政保障機制,而“中國宗教政治化”又為《國際宗教自由法》提供了“理想”和現實目標,使《國際宗教自由法》不至于無的放矢。其次,“以政治文化基督化為核心”的宣教策略可以使中國的家庭教會重新占領“道德制高點”,以此來增強宣教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三,21世紀初,中國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進入改革攻堅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和人民內部矛盾也為“宗教政治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基督徒維權運動或“維權政治”是中國“宗教政治化”策略的主要實現途徑。部分美國宣教機構基于對中國國內家庭教會發展及力量的“客觀判斷”,提出家庭教會應該拋棄過去“躲、忍”的策略,轉而與“公民維權”相結合,采取更加主動的持續行為去“爭權”。一些激進分子則進一步提出具體的“運動式維權”模式:在方法論上注重發現事件、引導事件、升華事件、擴大事件、總結事件、推廣事件;在行動機制上強調互聯網與媒體聯動、草根行動、律師維權、民間籌款、教會與知識系統等形成合力,從而迅速使個體的維權事件運動化、規模化、國際化和政治化。新的基督徒維權政治被界定為“是繼20世紀80年代的廣場政治,和90年代的地下政治,在2000年代崛起的新模式,其基本特征包括互動網絡政治、愛與正義的政治、司法中心的政治、秉承自由傳統的政治、護憲和立憲的政治等”。

  從根本上講,在美國“新人權戰略”主導下的“宗教政治化”,就是要使宗教成為所在國“代表反政府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主導力量”。(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劉軍寧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85頁)

  (三)新載體

  改革開放以來,具有港臺背景的海外華人傳教士是進入中國內地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外來宣教群體。20世紀90年代以后,來自中國內地的傳教士將福音傳回中國內地成為主流趨勢,而數量迅速增加的來自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群體被期望并已經成為這一趨勢的新的傳教載體。

  與此同時,“將福音傳給中國未來的領導者” ,“為基督贏得這世代的華人知識分子”成為美國對華宣教機構的首要目標。據2000年一份調查統計,“至2000年8月止,美國至少有216個以上以中國學人為主體的團契和教會;若加上西人教會和信徒所組成的英語查經班,總數肯定在300個以上”。“全美國200多萬華人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中國學人至少30萬人以上;已信主的比例約10%。已受過神學院訓練的神學生和傳道人超過500人以上”。(蘇文峰:《海外中國學人事工》,海外校園雜志社2001年版,第16頁)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華人知識分子事工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快發展。以知名對華宣教機構“友愛中華協會”(COM)為例,1988年,隨著數以千計的中國大陸研究生和學者聚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校園,該機構開始將其事工核心轉換為北美校園布道。根據該機構2008年的年度事工統計:“有46名工作人員在41所大學服務于中國學生團契;在這41所大學校園里有超過24000名中國大陸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向超過6100名中國學人宣講過基督的福音;有2150名學人得到友愛中華的具體幫助;有320名學人參加福音培訓;有817名學人得到福音指導和門徒培訓;有71名中國學人基督徒回到中國。”

  美國主流媒體敏感地注意到這一現象并予以高度評價。“我認為將福音傳給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來到美國的學生是這個世界上戰略意義最重大的基督教福音使命。” (大衛·愛卡門博士,《時代》雜志資深記者、中國通)

  隨著“海歸潮”出現,以留美中國知識分子為重要載體的“海歸福音事工”興起,中國家庭教會也開始出現“戰略轉折”: 第一,從以鄉村宣教為中心向以城市事工為中心轉變;第二,關注政治法律問題,以清教徒的神學觀念把世界看作修道院,在職業中榮耀上帝;第三,改革宗神學是年輕一代傳道人的主流宗派認信;第四,年輕一代傳道人逐漸崛起;第五,家庭教會加速整合并進入公共領域。而“網絡福音”的興起,使海外“網上基督徒”“虛擬回國”傳教成為可能,中國國內高校的BBS成為“福音的大好禾場”。 這些人員和技術載體的新變化將會極大地改變國際性傳教模式,傳統的“反宗教滲透”理論也將面臨根本的范式轉換。

  (四)新組織體系

  《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作為美國的國內法,在法律的適用和執行上具有先天的不足。在美國國會和政府主導下,一些以人權和宗教為議題的宗教或世俗非政府組織主動填補空缺,在國際上積極充當該法案的非正式執行者,并形成某種宗教人權國際制度或國際“人權聯合體(human rights complex)”。在此大背景下,新的對華宗教滲透組織體系應運而生。

  2002年,“對華援助協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成立,“對華援助協會系非盈利基督教機構,旨在探索、講述、捍衛涉及中國宗教自由問題的真理,并專注于非官方教會的命運”。(參見該機構會刊《中國法律與宗教觀察》發刊詞)該機構與傳統宗教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其組織的根本目標不是傳教,而是專注于經過特殊界定的“宗教自由”。該機構主辦了系列對華網站,其中的“中國宗教自由觀察網”羅列了三個方面的主要使命:第一,中國宗教自由觀察網的使命是促進推動所有中國人的宗教自由。第二,將有關踐踏中國公民宗教自由的消息和報道傳遞及時發表。第三,推動中國成為信仰上沒有柵欄的天空。該機構自成立伊始,就以美國《國際宗教自由法案》在中國的“準民間執行機構”自居,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活動:首先,策劃、推動并直接參與中國國內的“宗教事件”,并以這些所謂的“宗教事件”為素材推動美國和其他國際機構對中國施壓。我們可以在國內絕大多數與宗教相關的群體事件中看到該機構活躍的身影。第二,在美國國內和國際上系統炮制和宣揚“中國宗教迫害論”。該機構密切配合美國《國際宗教自由法案》的實施,每年向美國國會和國務院提交所謂的“中國宗教迫害年度報告”。第三,阻礙中國宗教組織正常開展的對外交流活動。該機構對海外宗教機構和相關人士與中國合法宗教組織開展的友好交往活動大肆批評,認為這些交往活動會“向全世界的信仰者發出誤導和令人氣餒的信號”,從而忽略了“不受政府控制的宗教”。

  為了建立“不受中國政府控制”的“國中之國”,以美國“對華援助協會”為代表的相關機構在意識形態和組織建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會國度化”成為許多宣教機構的明確目標,因此,在中國國內建立全國性的不受中國政府控制的教會領導機構成為當務之急。2007年 ,在“美國對華援助協會”的直接操控下,“中國家庭教會聯合會” 被拼湊出來。該組織組建各省分會,指定分會會長,開展全國性的施工拓展。在各種勢力操縱下,該組織很快淪為以“施工拓展為招牌的斂財工具”。2008年11月,該非法組織被中國民政部依法取締。

  為適應美國主導的新人權戰略,新建構的對華宗教滲透組織具有明顯的“非宗教化”和“政治化”特點。在國際上,以美國政府、國會和相關宗教機構為主導者,以“對華援助協會”為組織核心,形成針對“中國宗教問題”的壓力集團。在中國國內,“對華援助協會”一方面覬覦中國家庭教會的領導權,嘗試建立“整合城鄉”的全國性宗教領導機構,完成在其掌控下的“教會國度化”;另一方面,企圖以家庭教會為依托,超越宗教領域,“巧妙編輯中國社會的各種自由元素”,形成包括“互聯網、政法系、家庭教會、媒體等力量”的維權政治組織體系。

  二、美國對華宗教滲透的意識形態演變

  正如馬克思所說:“所謂基督教國家,它從政治的角度對待宗教,又從宗教的角度對待政治。”(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32頁)冷戰結束以后,美國宗教右翼勢力以“政治崛起”的方式迎來了一個“美好時代”,一些學者將這種現象描述為宗教勢力復辟的美國式“神權政治”。美國出現了建立在“新神權政治”意識形態與舊地緣政治目標基礎上的新冷戰思維,這種意識形態的演變不僅改變了美國國內政治氣候,而且在國際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產生深刻影響。

  (一)神權政治意識形態

  1998年克林頓簽署《國際宗教自由法》標志著美國主導的以“國際宗教自由”為核心的“新人權戰略”正式形成。2000年上臺的小布什作為美國宗教右翼勢力“在白宮中的自己人”,為其支持者提供了“基于信仰的戰爭,基于信仰的執法,基于信仰的教育,基于信仰的醫療,和基于信仰的科學”。(Kenneth D. Wald and Allison Calhoun-Brown: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10.225)由于白宮和國會爭相取悅影響廣泛的福音派活動家,美國政教關系出現嚴重失衡,基督教右翼支持者“操縱了美國的政治進程(Christian Right had their hands on the policy process)”,(同上,第225頁)以至于美國福音派右翼布道家杰瑞·法威爾直接宣告“宗教與政治分離的觀念是魔鬼發明的”。這種政治神權化的趨勢引起了部分美國民眾的警覺,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奧巴馬的牧師Rev. Jeremiah Wright以“上帝詛咒美國”這種與小布什針鋒相對的口號強力表達了自己的反思。在Wright看來,美國的神權政治意識形態導致了美國在國際上濫殺無辜,在國內非人道地對待其人民,而這種意識形態的癥結就在于“美國一貫在行動中把自己視為上帝和自詡為至高無上者”。(同上,第277頁)

  美國神權政治最大的悖論在于:其宣揚的宗教普世主義與美國利益至上論相沖突。在宗教普世主義與美國利益一致的時間和地點,美國堅定地支持宗教普世主義;在宗教普世主義與美國利益相背離的時間和地點,美國則犧牲普世主義,成為堅定的美國利益至上論者。在中美關系史上,美國神權政治的雙重標準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19世紀下半葉,美國通過“門戶開放”政策得以對華“利益均沾”,通過《寬容條款》獲得在中國的宗教特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882年,美國國內卻通過了唯一針對外民族的《排華法案》,該法案表達的觀念是一個奇怪的混合物,其核心意識形態來自于相互矛盾的幾個源頭,宗教層面視華人為危險的異教徒,民族文化心理層面則包含“黃禍威脅論”的蠱惑,而種族主義卻來源于與基督宗教創世論不相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美國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認為有色人種處于進化序列的低級階段,盎格魯·撒克遜人居于種族等級的頂端,其他低等級種族要么追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領導,要么跌入種族等級的底部,去面對其終極滅絕的命運。

  (Michael H. Hunt: Ideology and U.S. Foreign Policy,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79)在這種具有濃厚神權政治色彩的意識形態主導下,中國人被嚴重妖魔化,他們是頑固的異教徒,荒淫無恥,道德敗壞。他們像老鼠一樣聚集在瘟疫流行的貧民窟,“唐人街”被認為對白人社區的健康、道德和福祉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對付中國人有必要采取兩手,一方面是基督教傳教士的宗教儀式,另一方面嚴格地將中國人從夏威夷和西海岸文明的偏遠地區排除出去。”(同上,第80頁)

  進入20世紀后期,美國主流社會對美國外交的三大基本意識形態之一的種族主義有過一定程度的反省和修正。但是,對于蘊涵在種族主義中的更深層次的神權政治意識形態,不僅始終缺乏真正的自覺意識,而且在各種政治勢力的推動下愈演愈烈。傳統的宗教歧視與排他性意識形態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明沖突論”,而古老的“黃禍威脅論”則演變成21世紀的“中國威脅論”。在美國主導下的“新人權戰略”中,中國成為主要的假想敵,我們是不難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意識形態根源的。

  (二)地緣政治意識形態

  19世紀末期,在美國民眾中塑造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方面,美國對華傳教士群體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美國當代一些學者指出:“那些能說會道、固執己見的傳教士將他們的感想在美國廣為傳播。福音先驅們向美國報道的中國是一個‘道德荒漠’,它的人民愚昧、道德敗壞和骯臟。”(同上,第70頁)不過,傳教士也敏感地發現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大意義。中國潛力巨大,亞洲將會改變,中國將是這種改變的支點。美國應該通過外交投資、經濟貿易、基督教傳教對中國施加更大影響。美國在對華關系方面交織著兩種不同聲音:其一,中國人是令人厭惡的生物,應該不惜一切代價與他們保持距離;其二,中國是美國人賦有特殊使命的“責任病區”,美國人有責任教導、保護他們,甚至包括對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懲罰。(同上,第71頁)神權政治與地緣政治的相互影響,使美國的對華外交在起始階段就具有了兩面性,在美國傳統的外交精英看來,《寬容條款》和《排華法案》并無矛盾之處。

  冷戰結束以后,美國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向文化、宗教傳統復歸,“文化和文化認同形成了冷戰后世界上的結合、分裂和沖突模式。”在新的“文明范式”中,“西方國家的普世主義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沖突,最嚴重的是同伊斯蘭和中國的沖突。”(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 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4頁)亨廷頓在分析“正在形成的聯盟”時,臆測了一個所謂反對西方的“儒教和伊斯蘭教國家聯盟”,雖然他自己也承認“中國的熱情一直相當低落”。(同上,第215頁)為了保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優勢地位,西方“必須在與其他社會打交道時巧妙地將其經濟資源作為胡蘿卜和大棒來應用,同時促進西方聯盟,協調其政策,……并促進和利用非西方國家之間的差別。”(同上,第182頁)

  在地緣政治上,“中國正在成為東亞的支配國家”,通過均勢來平衡和遏制中國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角色”符合西方霸權邏輯。根據“文明沖突”范式,美國為獲取對其最為有利的地緣政治格局,分別從兩方面發力,鼓勵和逼迫中國成為針對伊斯蘭教國家和其他文明的“斷層線戰爭”的第一層次參與者,而美國作為第三方或第三層次的參與者和調停者發揮作用。因此,美國熱衷于在新疆、西藏玩弄宗教地緣政治游戲,“新疆越是不穩定,他們就越‘理想’”。(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第103頁)

  在某種意義上,“文明和諧”范式會使美國“孤懸海外”,成為世界的“次要參與者”,而在美國強力主導的“文明沖突”范式下,東亞和歐洲都是美國天然的“戰略緩沖帶”。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冷戰后的對華宗教外交與其地緣政治目標并不是完全沒有關系。美國對華宣教機構調整宣教策略,在強調“中國福音化”、“福音入中國”的同時,將“福音出中國”擺在突出位置。“回歸耶路撒冷”作為“福音出中國”的西向計劃,具有強烈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色彩,該計劃并非只將“福音傳到耶路撒冷”,而是“要把福音傳到從中國到耶路撒冷之間的各個國家、城市、鄉鎮和少數民族中,并與那些信徒們建立團契”。(楊天民:《回歸耶路撒冷——完成大使命的呼召》,基馨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從中國至少差派100000名宣教士赴伊斯蘭教國家、印度教國家、佛教國家傳教是該計劃的核心部分。“回歸耶路撒冷”計劃之所以在美國廣受追捧,與其蘊涵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契合美國的全球戰略是分不開的。

  (三)新冷戰意識形態

  在冷戰時期,許多美國著名傳教士成為天然的“冷戰布道者”,(涂怡超:《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以葛培理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頁)他們認為:“西方文化及其果實植根于《圣經》、圣言和17、18世紀的大奮興。而共產主義已經決心違抗上帝、《圣經》和所有宗教。共產主義不僅是對生命的經濟解釋……共產主義是由向全能上帝宣戰的魔鬼引領、激發和推動的。”(William Martin. A Prophet with Honor: The Billy Graham Story. 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1991.197)為戰勝作為撒旦工具的共產主義,“今日世界唯有一種哲學體系可與共產主義的陰謀策劃相抗衡,這就是生機勃勃、動力十足的正統基督教……今日最偉大且有效的反共利器是再生的基督徒。”(Bernard K. Duffy & Halford R. Ryan,American Orators of the Twenties Century:Critical Studies and Source,New York:Greenwood,1987.182)冷戰結束以后,一些文化保守主義者開始討論所謂的“亞洲—美國冷戰”,他們認為,美國與中國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具對抗性”,兩國沖突的潛在原因,除了“兩國在東亞未來均勢問題上的根本分歧”外,“沖突的根源是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異”。(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第201頁)一種兼有“共產主義威脅論”和“文明沖突論”的新冷戰意識形態在美國形成。

  受“新冷戰意識形態”影響,在部分美國華人基督徒中流傳著一些一廂情愿的“假設”:如果中國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則中美友誼會超過日美關系,因為日本是非基督教國家(遠志明);而如果中國不能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則美國會永遠視中國為敵(于歌)。少數極端分子甚至鼓吹“非基督教中國的崛起是世界的禍害(余杰)”。因此,“中國基督徒應傾力學習并籌劃一個建基于圣經基礎,關于公眾利益之基本價值的政治體系”。“以基督教的信仰改造中國文化,并且在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政治界、社會里,提供基督教信仰的貢獻,并領導之”。(趙天恩:《扶我前行》,臺北:中福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頁)“當一個無神的社會主義國家頒布禁教的法律,或發表抗拒神國進行的政策時,基督徒應向政府抗議,幫助政府不要抵擋那賜給他們權柄的主”。“基督徒對一個逼迫教會的無神論政府的態度,必須針對政府背后的那股敵基督的邪靈”。(趙天恩:《洞燭先機——中共宗教政策及三自會評論》,臺北:中福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頁)不僅要進一步拓展對城市高校、知識分子、海外留學人員的宣教事工,而且有必要發起一場“給共產黨員傳福音”的中國內外、全球性的持續運動。

  在美國華人教會中,大多數華人基督徒將基督宗教信仰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對美國主導的國際宗教自由運動(新人權運動)既不認同,也不關心。為了解決華人教會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參與的動力缺乏問題,在一些傳教機構的刻意主導下,“海外民運基督化”成為一種“雙贏”的政治發動機。“專門開展民運人士福音事工”,“與海外民運人士并肩作戰”成為中國政治基督化的重要步驟。經過20多年的精心培育,許多民運分子“以基督徒機構名義參與各類海外民主運動、呼吁宗教自由活動”,“在基督教內和海外民主運動中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中國國內的家庭教會,不僅應該拋棄“等著挨打”的“殉道精神”,而且要成為中國民主化的精神支柱和組織力量。中國家庭教會要聯合起來“走出黨國”的歷史,“走出共產主義的紅色海洋”。

  樹欲靜而風不止,“新冷戰”意識形態使“世界面臨從未有過的各種力量和事件如此危險的匯合”,但是,“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驅動華盛頓政策的那種瘋狂已經變得多么危險”。(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第319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6.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9.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0.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7. 朝鮮領導落淚
  8.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