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企改制裝逼犯們一個一個剝光
司馬平邦
王貴林(張嘉譯飾)和于志德(王志飛飾),當年曾是一起進入國有企業晶通廠學徒的師兄弟,后于志德“嫁”了高官之女,離廠深造,又成了學院派主流經濟學家,一直有一個抱負,就是將自己所學實踐化;王貴林留廠,一點點從工人爬上廠長位置――之后,21世紀第一個10年里,晶通與許多國有企業一樣尾大不掉,陷經營困境,于是又一個最關鍵詞浮出水面:改制。
國企改制以萌大叔與小蘿莉的忘年戀,是《浮沉》兩大主題,兩條線索交織著上行,但這萌大叔與小蘿莉忘年戀,即王貴林與喬莉(白百合飾)的情感線索,在滕華濤劇集里早見怪不怪,所以,我更感興趣的是另一個主題,國企改制。
江州的傳統國有企業晶通廠(1400多員工),在即將得到國家7億元人民幣貸款支持后,馬上就從市場棄卒變成了香餑餑,日本和美國兩大軟件公司SC和賽斯分別相中在此間給晶通改制提供全套軟件服務的大機會,各自派出精干人馬,祭出通天神術,爭奪這塊大肥肉。
《浮沉》大膽地將視線集中于現實,集中于20世紀第一個10年里國有企業改革風潮,不但敢于聚焦,還用形象和故事,給出了獨到的描述。
被市委派到晶通當副總,直接負責晶通改制的于志德,作為大器晚成的主流經濟學者、高級知識分子,無論從身世到個性再到作為,可以說他對當代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們具有莫大的代表性,他們有“理想”,而這理想,明為將所學所研付諸實踐以攻檢驗,暗為攀附權貴、撈錢上位、腐敗逃國。
一面,于志德委身張副市長女兒,在人家甘當三孫子,另一面,以所學私有化通吃的所謂中國特色社會經濟改革理論,企圖在此際大企業變身中大獲其利。此外,于志德與段芹的“青梅竹馬+小三+終身伴侶”的情感王國,以及他深謀遠慮的移民加拿大計劃,這些其實與當下中國那些表面上衣著光鮮,內在里庸俗不堪的主流經濟學者兼高調改革家的風格頗為相似。
美國的賽斯軟件公司和日本的SC軟件公司,作為晶通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兩個軟件服務商,它們說服和征服晶通接受其服務計劃的最大法寶并非軟件本身,而是賄賂,是賄賂金額、賄賂對像和賄賂方式,決定著它們與晶通的合作前景,換句話說,賄賂就是國企改制的生產力,這話至少放在《浮沉》里一點兒不過,現實里這樣的事也比比皆是,每年都有來自美國商務部門對美國在華企業賄賂情況的調查――更何況那些根本不能由美國商務部門管的而純粹是中國企業之間的賄賂,更是比比皆是。
《浮沉》用殘酷而真實的一筆描述了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國國有企業改制浪潮里的那些顯規則和潛規則――尤其是暴露其潛規則貫穿改制始終的本質,這種事在從前是損公肥私,在現在是堅持改革。
相反,《浮沉》對職場文化的展示遠比《杜拉拉升職記》灰色而不刻意得多,另一面,它似是在一件一件扒所謂CBD、白領、外企們的鮮艷外衣,還帶著戲謔的心態,劇集之初出場的一個個職場偶像:賽斯的陸帆(王耀慶飾)、何乘風(章申飾)、琳達(卡迪琳娜飾)和洋人史斯夫(Michael Bernard Bueckers飾),SC的車雅尼(于越飾)和日本人土井(矢野浩二飾),個個收入奇高、衣著靚麗、溫文爾雅,與江州老國企里一眾公司人王貴林、方衛軍(韓童生飾)、陳疆(朱輝飾)、辛宸(黨輝飾)相比,真是一伙天上,一伙地下,但整劇表演的過程也是讓這些人物各個暴露人格、境遇、心態和品德之不完美,甚至是暴露丑陋的過程,曾經委身于大上海CBD文化里的小白領喬莉,則扮演了讓她的同道們從虛假回歸真實、從歪邪回歸正途的榜樣,雖然,在當下現實里,如喬莉這樣的榜樣,最終的結局一樣是被她的公司掃地出門。
劇集中特別討論了“外企”這個30年來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經濟群體在這幾年的墮變和換血,明確寫記了上海的外企在被當局宣布從超國民回歸國民時的群體心態,劇中SC公司的銷售總監土井,從一個天天執著國民性拷問統治中國員工的日企高管到最后手敗名裂,又被一個出身上海的職業白領打擊的人生、事業失敗者,甚至以墜樓來了結一切,至少此人的故事,可以給某些至今還在中國裝逼的某些享受中國超國民待遇的日本公共知識分子們一個陰暗的提醒。
《浮沉》亦借為于志德辦理移民加拿大的移民機構,對當下中國某些民營移民機構實質上已經墮落為洗錢機構和腐敗天堂的慘淡現實做了嚴苛精確的刻劃,它們明知于志德的錢來得不干凈,卻一意為其提供逃脫法律制裁的逃國解決方案,可以說于志德向海外轉移財產的一套套組合手段,大半來自于這些代理移民機構的“研發”,且它們已經以此作為企業經營的主要手段。
賽斯為晶通改制提供的解決方案,有兩種,一種是以裁減員工為前提的極端理想化的CAM,另一種是正視員工水平現狀,施得漸進式改革的AAM――于志德的選擇是CAM,但并不因為它如何更有效率,而在于這種方案的回扣高,王貴林傾向于第二種方案,因為他想救活晶通,既想救活廠子,更不想拋棄工人。
其實,這里所謂的CAM,無疑對1990年代后期即已開始的全國性國有企業改制有準確影射,相信許多參與或者關心這一輪影響巨大的國企改制的人們亦會心有戚戚,其實,若晶通在于志德的主持下真的采信了賽斯的CAM,其后,晶通大部分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另一部電影《鋼的琴》中已然提前給出,或者說,《浮沉》在此用王貴林,一個國有企業家的良知,又用精彩曲折的故事,對最眼前的中國經濟社會現實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清醒反思,我很欣喜地看到這有力量又有策略的反思來自以娛樂家庭為最終目的電視劇創作者。
劇中,王貴林與于志德關于自己與將要改制的晶通的關系,有過兩句深意不同的比喻,于志德認為晶通是病人,自己則是大夫,為手術目的計,可以斷腿去臂,只要能救活人就好,而王貴林雖然也認為晶通是個病人,但他更認為自己是病人家屬,他的手術不可能麻木不仁,而是保守式的漸進式的。
10多年來,國企改制一直是中國經濟社會最熱鬧的關鍵詞之一,《浮沉》至少從一個層面,用上述如此簡單、直白又準確的比喻對其進行了梳理,尤其是將心系企業利益、員工利益的王貴林和飆揚新經濟理論到極致,彰大個人目的到極致的于志德之間對比鮮明――且,如王貴林這樣的國企經營者形象,十幾年少見地在電視劇里從改革的擋路虎變成了改革的堅強柱石,而如于志德者,亦是十幾年少見地在電視劇里從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變成了國家利益的竊取者。
這樣的《浮沉》,讓我想起20多年前的那部由周里京主演的《新星》。
十幾年來的所謂改革類型劇集,于斯處為一大變,是不是對改革本事的改革,以及反思,開始了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