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工農之聲

讓新工人群體自我評價 開口說話——新工人杯文藝大賽紀實

莊慶鴻 · 2013-09-2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皮村新工人文化藝術節(jié)頒獎禮現(xiàn)場很簡陋,主持人在和現(xiàn)場觀眾做手勢游戲。實習生 楊雪攝

  一塊紅色幕布,兩排簡易的聚光燈,一個簡陋的接地音響,幾排長形木凳。

  這些構成了9月6日至8日的北京皮村新工人文化藝術節(jié)的整個現(xiàn)場。

  在這里,“新工人藝術家”們用自己的作品,上演偶像劇和豪華制作大片里都沒有的故事——他們自己的人生。

  “一把農具的心聲”

  “母親七十歲了/她的頭發(fā)七十歲了/她的耳朵七十歲了……孤獨和皺紋也七十歲了/她用七十歲的肩膀/顫巍巍地扛著/我們扔在故鄉(xiāng)的家……你也明白的/一個女人活到七十歲/她的力氣就只剩下一歲了……”

  這首詩叫《母親七十歲了》,作者叫唐以洪。他是一個新工人。

  《母親七十歲了》出自唐以洪的組詩《大地上的素描》。在北京皮村新工人文化藝術節(jié)上,這組詩獲得了“新工人杯”詩歌年度獎。

  1993年夏天,唐以洪離開了貧困的四川老家。他只身背著一個鋪蓋卷,開始了此后20年的打工之路。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沈陽當建筑工人。“我們干的活兒就是搗鼓混凝土。”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第一次拿起振動棒,別看那玩意兒不大,可夠沉的。它一振動起來,混凝土就四處飛濺,整個人也跟著振動起來。一天下來,渾身上下都是混凝土,只看得見兩只眼睛在轉動。晚上躺在大鋪上,渾身痛得受不了,好像骨頭要散架了。”

  一個月后,他們就被勒令停工了。原因是他們“搗鼓”的水泥質量不合格,于是他們只能等拿了工錢另謀出路。然而,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月,等得一日三餐變成了一餐。“沒有菜、沒有油、沒有鹽,只有白米飯”。后來餓得不行,他就和村里一個年輕人跑到五里外的菜市場,去撿爛菜葉給大伙煮了吃。“盡管沒有油鹽,大家也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吃著吃著就哭了。”

  那段時間,唐以洪的工作沒著落,買煙更不可能。“大家都有煙癮,常背著人撿以前扔的煙屁股抽。一天晚上,我在行李里發(fā)現(xiàn)一支皺巴巴的煙。剛一點燃,四五個人立即圍在了一起,甲抽了一口遞給乙,乙抽了一口遞給丙……”

  “我感覺心口有一團郁憤之氣,馬上要爆發(fā)了,于是想試著用寫作的方式發(fā)泄出來。”1997年,唐以洪開始寫詩。

  剛開始沒有紙,他就在煙盒紙上寫。第一首詩寫的是鄉(xiāng)愁,他比喻自己“像個垂釣者”,孤獨、焦慮。

  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他拿著兩張煙盒紙,來到了廣東《番禺日報》社。編輯看了他的詩后很驚訝,“當時他給我了兩張稿紙,讓我把煙盒上的詩謄寫到上面,沒想到后來真的發(fā)表了”。

  那一次的稿費只有10元,他至今都記得很清楚。

  后來,每當他有想法的時候,就去網吧把它們敲出來,發(fā)表在博客上。博客的名字,叫“一把農具的心聲”。

  多年來,他的詩歌發(fā)表在《中國作家》、《詩刊》、《延安文學》等多家雜志上。他獲得了2010年首屆“中國十大農民詩人”獎、2011年郭沫若詩歌獎等。博客訪問量超過14萬人次,被近千人關注。

  9月8日,面對擠在狹小劇場里黑壓壓的人群,身穿深藍色牛仔褲、細格襯衫的唐以洪,只對觀眾說了一句話:“這個獎是我得到過的最有意義的獎,因為是我們工人自己的獎。”

  組詩里的作品《蚯蚓》給同為打工詩人的評委許強留下深刻印象。被切成兩段的蚯蚓,被唐以洪賦予了太多情緒:“我只能裝成一個旁觀者/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分別在故鄉(xiāng)和異鄉(xiāng)/蠕動著。”

  生活比故事更荒誕

  1986年出生的曾繼強,是這次年度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短篇小說《死無對證》榮獲了此次“新工人杯”小說組的年度獎。它來自于一個真實的故事。

  現(xiàn)實中,故事的主角叫劉漢黃,廣東省東莞市展明五金廠工人。2008年9月,劉漢黃操控機器時不慎軋傷了右手,最后失去了整個右手掌。當?shù)氐膭趧又俨貌块T裁定工廠賠償他17萬元,但工廠只賠了5萬元。

  小說《死無對證》中,同樣右手被機器割掉的劉老漢,對何經理說:“我劉老漢一只手就值3萬塊錢?你把我劉老漢的一只手就當一只豬手的價格?”

  “《死無對證》這個故事是荒誕的,然而生活遠比故事中的荒誕更荒誕。”曾繼強說。

  2009年6月15日,絕望的劉漢黃揣著彈簧刀來到了工廠門口。他捅傷了3名工廠負責人,兩人死亡,一人重傷。

  當時也在東莞打工的曾繼強知道這件事后,觸動很大。

  小說中,劉老漢選擇了自殺。自殺后,作為主管的“我”回到了生產管理現(xiàn)場。“機器的聲音轟隆隆地響著,震動著我的耳膜和神經。我無數(shù)次聽到切割機尖銳的聲音,仿佛又有一只手被活生生的切了下來。這樣的想法使我感到害怕,甚至會想著,說不定某一天,自己的手也因此不翼而飛!”

  2005年,高中畢業(yè)的曾繼強,壓根兒沒想寫小說。

  那年夏天,他手里拿著一張三本大學錄取通知書,作出了人生中第一個獨立的選擇。他撕掉了那張通知書,決定“找到一份工作,養(yǎng)活自己”。

  他首先來到深圳,在一家制衣廠當了工人。即使在打工者中,工資依然算低。他深深地記得:“底薪是480元,第一月我拿了700元,特別高興。”

  他最難忘的是,曾經有一個月,身上只有50元。“幸好當時所在的工廠包吃包住,我就用這50元撐了一個月。”

  一路上,寫作一直陪伴著他。

  在工廠12個人的宿舍,左右兩邊各3個簡陋的上下鋪。下班后,工人們有的放音樂,有的打電話,嘈雜無比。他就一直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寫字。沒有桌子,他自己置辦了一張折疊桌。宿舍不定時熄燈,他就自己買了一盞小臺燈。工作時間長,他就在晚上八九點下班后開始寫,有時甚至寫到凌晨兩點。

  就這樣,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達25萬字,全是手寫稿。總共寫滿了5個筆記本,每本大概有200頁厚。只是,這部小說至今尚未發(fā)表或出版。

  現(xiàn)在,他在車間從事生產管理,“管著四五十人”,依然繼續(xù)寫作。

  GDP增長與工人、年輕人是什么關系

  在2013“新工人杯”頒獎活動現(xiàn)場,舞臺上總會出現(xiàn)一位“神秘嘉賓”。

  他是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小家伙身穿白色上衣、橘色開襠褲,多次跑上舞臺,懵懂地走來走去。

  他的母親黃小娜和父親董軍,均在此次“新工人文化藝術大獎賽”中獲獎。

  董軍現(xiàn)在還不指望,兒子能夠懂得自己的歌里的艱辛:

  “年邁的媽媽總說命運不好,勤勞的爸爸他已經蒼老,有人背后罵我是個廢物草包,有人說我讀書讀得呆頭呆腦,親愛的朋友,別問我收入是多少,都說那GDP它又漲了不少,可是有誰管我們過得好與不好……”

  這首《這年頭不好混》,就是董軍在此次“新工人杯”歌曲組獲年度獎的作品。

  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員卜衛(wèi)的眼中,《這年頭不好混》就是一首“有工人氣質”的歌曲。

  “這首歌從讀書和找工作唱起,似乎飽含迷茫和困惑,但可以聽出對社會發(fā)展的拷問和反思。這種拷問非常深刻:能吃苦就會有幸福嗎?我們這一代生活不好,是否就因為不能‘吃苦耐勞’?這首歌也唱到了父母,在父母老了仍然沒有看到希望,體現(xiàn)了這種拷問的急迫感;再看周圍,都是‘比我好不了多少的人’,這就無法不去質問社會,GDP增長與工人,與年輕人是什么關系?究竟誰是受益者?”卜衛(wèi)在頒獎臺上說。

  2000年,20歲的董軍不贊同父母“只有讀書才能有好出路”的觀點,高中還沒畢業(yè)就離開了湖北老家。

  他最初來到了深圳,在一家制傘廠工作。然而一切卻與董軍想象的“自由生活”完全不一樣。“當時每個月只有200多元,最令我難以忍受的就是,一個宿舍,6張上下鋪,住了24個人,每張床要睡兩個人。”

  在制傘廠工作的第一個星期,董軍就發(fā)現(xiàn)了一件很奇怪的事:“為什么周末沒有休息?”他渴望8小時的工作,下班后可以去附近的電影院看看電影。然而對外出打工者來說,“8小時工作制”是近乎奢侈的要求。為了“8小時工作制”,他辭職走人。在輾轉換了幾十份工作后,他才終于在一家玻璃廠找到了8小時的工作。也就是在那段相對悠閑的時間,他在“小小草工友家園”遇到了后來的妻子黃小娜。

  2008年,黃小娜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成為了“小小草”公益組織的一員。

  她曾經進過制鞋廠,體驗了一個月“董軍們”的真實生活。

  “我們每天工作13個半小時,一個月有1天休息。20天左右賺了600元。真的有點讓人忍受不了,想到那些工人不知道要在那里工作多久,他們一定很絕望。”黃小娜說。

  當時,黃小娜身邊,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的工人比比皆是,“甚至凌晨1點才下班的人都有”。下班后,女工們拖著疲憊的身子,拿著臉盆,將毛巾隨便搭在肩膀上,面無表情地打熱水、洗澡、洗衣服,彼此很少說話。

  “洗澡也是一大問題,”黃小娜說,“因為只有主管那一層的宿舍有熱水,其他宿舍只能去一個專門的地方打熱水回來洗。工人們每天就像機器一樣,被設定好什么時間該干什么。”

  如今,這對夫妻思考的是同一個問題:打工者究竟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在黃小娜和同事集體創(chuàng)作的話劇《狼來了》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話劇講述的是一個寓言故事。森林里有狼、狐貍和兔子。兔子要被狼吃掉,就找到森林的管理者狐貍“上訴”。狐貍卻讓它學游泳、去讀書、去賭馬、賄賂狼。最后兔子還是被無情地吃掉了。

  《狼來了》獲得“新工人杯”語言類表演組的年度獎。

  新一代工人“自己開口說話”

  在這屆“新工人杯”上,眾多年輕的新工人都表達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公益組織“木蘭社區(qū)活動中心”總干事齊麗霞認為,新一代80后、90后打工者,比60后、70后打工者更具有自我意識。

  “上一代打工者,自身生存壓力較大,可能會為了家庭犧牲一切,往往忽略了自己;而80后、90后打工者不同,他們更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齊麗霞說。

  但是,現(xiàn)在打工群體缺乏的有兩點:“一是缺乏群體感,二是缺乏對打工身份的認同。城市的發(fā)展,最根本還是靠這些打工者,工人們應當學會尊重、肯定自己的勞動價值。”黃小娜說。

  新工人文化藝術節(jié),就是一個讓新工人自我表達、自我認可的平臺。

  作為中國首屆由新工人群體自發(fā)倡導、設立、評選的大獎賽,“新工人杯”大賽以“鼓勵工人參與文藝創(chuàng)作,倡導勞動價值尊重”為宗旨,面向全國工人征集到了近700篇反映工友文化與生活的原創(chuàng)作品。

  “新工人杯”文藝大獎賽的總策劃王德志也是“打工春晚”的總導演。在他看來,這是一次新工人群體“自我評價、開口說話”的積極嘗試。

  傳播工人文化是此次大賽的重要宗旨。大賽發(fā)起創(chuàng)辦方、北京工友之家總干事孫恒認為:“工人的文化,能幫助中國3億新工人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次大賽,是一次勞動文化藝術的重要回歸,同時也是對勞動與勞動者本身致以最高的敬意與肯定。”

  “工人不是作為‘他者’被權威專家審視評價,而是直接參與評審過程,評選出表達自身的生活現(xiàn)狀以及對現(xiàn)狀進行思考的作品。”卜衛(wèi)說,“他們不但創(chuàng)造、還要評價屬于自己的文化,再現(xiàn)和反省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并從中獲得自信和力量,擴大這個群體的聲音,影響全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匠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6.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7.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8.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9.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0. 為了歪曲偉人的理想,資產階級開始選擇性的歌頌無產階級革命者的事業(yè)···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lián)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xiāng)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wèi)茂華文章:“聯(lián)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9.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0.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xiàn)!面對發(fā)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xiāng)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