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追尋心中夢想
“打工3年換了3份工作,今后遇到好工作還想再換。 ”5月18日,懷遠縣打工者張雕接受記者采訪時,在電話里笑稱自己是“跳跳族”。
張雕今年還不到20歲,他之所以頻頻跳槽是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他心目中的“好工作”不僅要能按時足額領到工資,還要有帶薪休假、8小時工作制、有發展潛力。當然,更期待有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待遇。與記者通電話時,張雕和父母剛從合肥跳槽到浙江某制鞋廠。
對兒子頻頻更換工作,張雕的父親張小永一度很不理解,“只要有活干、單位能按時發工資就行了,何必跳來跳去瞎折騰。 ”不過這一次,張小永和老伴選擇和兒子一起跳槽。 “浙江的那家鞋廠每月工資2000多元,比合肥高不了多少,但是有1400元的保底工資,收入穩定還免費提供住房,能省下不少房租和交通費,自己燒飯吃也能省點生活費。 ”張小永估算著,到年底,一家三口扣掉花費攢下3萬元錢應該不成問題。而去年,一家人打工只攢下1萬多元。
張雕說,他與父母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不一樣。鞋廠規定每周休息1天,生產旺季要加班,張小永夫婦對此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樂得多掙一些加班費;張雕卻希望工作輕松一點,擁有自己的休閑娛樂時間。張小永夫婦計劃干幾年就回到農村老家,落葉歸根;張雕則夢想在城市安家,長久生活下去,“我初中畢業就在城市打工,沒種過地,也過不慣農村的生活。 ”
“想在城市扎下根來,不能只看眼前,還要考慮各方面的保障。 ”不久前,25歲的山東小伙王善武辭掉了月薪4000多元的銷售經理工作,重新求職。打工9年,他從一名瓦工做起,多次更換工作,憑借勤奮和努力成為合肥朗興升電器配件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小王說,辭職多少有點舍不得,可當上銷售經理就走到頂了,往上沒有發展空間,收入不穩,又沒什么保障,不如趁著年輕再換份工作,多學點東西。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一項調查顯示,66%的打工者更換過工作,25%的人在近7個月內更換了工作,50%的人在近1.8年內更換了工作。新生代打工者頻頻更換工作,多為爭取更好的前程。 求職有了更多選擇
據了解,“80后”、“90后”的新生代打工者已成為外出打工者的主體。他們中很多人具有一定的學歷和相對較好的成長環境,與老一代打工者在就業觀念、生活方式、個人發展定位上都有很大不同,對工作的期望值也大不一樣。新生代打工者求職時,除了注重工資收入,同樣關注用人單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及個人發展前景等。
各地普遍存在的結構性用工短缺,為新生代打工者表達權利訴求提供了條件。根據《2011年安徽省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分析報告》,去年全省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4個行業存在用工短缺。其中,餐飲服務員以4.87萬余人的用工缺口,成為年度需求缺口最大的職業。新生代農民不需要像父輩年輕時那樣,迫于生計、委曲求全,他們在找工作時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跳槽,只是他們表達利益訴求的一種手段。
“雙休日、五險一金、8小時工作制……新生代打工者的求職訴求,大部分是勞動者應該享有的合法權益。 ”合肥中天恒律師事務所的劉夕禮律師分析認為,由于企業用工不規范、戶籍限制等種種原因,很多新生代打工者并不能充分享受到這些權益,也很難獲得與城市居民均等化的生活保障。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待遇和發展空間,在城市長期生活,他們不得不“用腳投票”,頻繁跳槽。
為了留住新生代打工者,很多企業開始轉變觀念,主動提高了工資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有的企業提供打工者宿舍并安裝空調、網線,配備了生活娛樂設施。越來越多的打工者獲得春節紅包、工齡工資、全勤獎、高溫津貼等福利待遇。
但是,不停地更換工作的地點和單位,對打工者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回顧曾經的跳槽經歷,宿州市打工者王軍說,剛認識幾個新朋友,就跳到別的地方去了,沒有一個穩定的社交圈子,總感覺自己是城市的“陌生人”。擔心跳槽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雖然湊齊了首付也不敢在城市買房,3歲的女兒只能寄放在老家讓父母幫著帶。 需求應該得到尊重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系教師何江穗認為,新生代打工者希望能留在城市生活、追求更好的待遇和發展空間,這種需求應該得到重視與尊重。
專家表示,回應新生代打工者求職觀念的新變化,根本的辦法應該是體制的調整和法律的規范,比如改革戶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規范勞動合同、穩定勞動關系和維護打工者權益等。5月9日,銅陵市公布保障性住房分配方案,其中包括將100套保障房配租給新就業高校畢業生和打工者,保障房前5年以租為主,之后可以優先賣給承租人,銷售價為市場價的80%。該市計生委副主任高鳴放表示,作為全省率先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管理制度的城市,銅陵市一直致力于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從制度上消除對流動人口的歧視和差別待遇。目前,銅陵、池州兩市已試點實行居住證制度,流動人口在就業、求醫、子女教育、養老、住房等方面,與城鎮居民逐漸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如何適應打工者求職的新期待,兩位新生代打工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28歲的柯昌國希望政府和企業多開展一些針對性強的技能培訓,增強打工者的職業能力,為他們打通“上升渠道”。小柯就職于合肥京東方半導體有限公司,走上中層管理崗位后,他明顯感到知識積累不足,制作工作報表都有些吃力。今年,他有幸獲得省總工會、合肥市總工會和省工商銀行的資助,免費到合肥市職工大學就讀計算機應用專業。他希望有更多的新生代打工者像他一樣獲得職業培訓機會,打破職業發展“瓶頸”。
懷遠縣打工者趙春風和妻子在石家莊做麻辣涮生意,每月有1萬多元的利潤,收入是打工的2倍多。他能走上創業的道路全靠親戚幫忙,門面是親戚幫忙找的,進貨渠道是親戚提供的、做麻辣涮的技術也是親戚一點點教的。 “在我身邊,打工者創業主要依靠親戚朋友幫傳帶,路子太窄。如果政府能在創業項目、技術和場地上提供幫扶,打工者小成本創業的路子會寬很多。 ”趙春風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