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縣劉莊村黨支部(黨委)原書記史來賀,是一位優秀共產黨員、模范基層干部。1952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直干到2003年4月病逝。50年間他帶領劉莊人闊步前進,把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村,建設成為幸福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中國農村干部的一面旗幟。他雖然去世十年多了,但他的思想作風、高尚品質、工作業績,仍值得人們學習。
跟黨走 挖窮根 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史來賀從入黨的那一天起,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和人民。
新中國成立后,他帶領群眾搞互助合作,并利用集體力量,改善生產條件。劉莊地處黃河故道。“方圓十里鄉,最窮數劉莊,住的茅草屋,吃的糠菜糧,穿的破衣裳,要飯逃荒賣兒郎。”這就是當年劉莊的實際情況。為改變落后面貌,上世紀50年代初,史來賀帶領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用了10多年時間,搬動200多萬土方,填平溝壑,平整土地,建起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1957年,劉莊千畝棉田平均畝產皮棉111斤,走到全國前列,劉莊也因此一躍成為全國農村的先進典型。
史來賀并不滿足于從土里刨食。他帶領劉莊人興辦起畜牧場,由3頭小奶牛、10多匹新疆馬起家的小畜牧場迅速發展成為擁有上千頭牲畜的大畜牧場和豬場,成為劉莊發展商品經濟的突破口。隨后,他又向工業挺進,興辦起機械廠,從開始僅有幾個人的鐵木業組迅速發展成為擁有幾十臺機床的大廠,為拖拉機配套的小喇叭響遍全國各地,小型奶粉機銷往20多個省區市。接著,又陸續建起了食品廠、造紙廠、淀粉廠等。劉莊村辦企業的發展,既有效地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問題,也為集體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隨后,史來賀繼續帶領群眾建起全國最大的生產肌苷的華星藥廠。華星藥廠于1986年正式投產,1988年產值就超過3000萬元,肌苷產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祖祖輩輩的“窮棒子”第一次嘗到了真正富裕的滋味!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劉莊曾發生“統”與“分”的爭論。為此,史來賀一家一戶做工作,分析村里的實際,講共同富裕的道理,漸漸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成立劉莊村農工商聯合社,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專業承包,把土地承包給農業專業隊,工廠承包給各個企業集團。事實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既促進了全村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又鞏固壯大了集體經濟,得到了全村人的擁護。
史來賀去世前,全村的企業固定資產近10億元,年上繳稅金4500萬元,家家戶戶住著整齊、清潔、漂亮、舒適的房子,電話、電視、空調、冰箱也成為普通用品,每人都享受村里20多項集體福利,上學、看病、養老費用全部由集體承擔。
實事求是 不刮風 不跟風 頂歪風
史來賀堅持只講真話,不講假話,不刮風、不跟風,還善于抵制各種不正之風。他始終堅持從劉莊的實際出發,從劉莊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出發,實事求是謀發展。上世紀50年代辦高級社的時候,區里規劃把全鄉8個村的30多個初級社合并為一個大社,并讓史來賀任社長。但史來賀認為辦大社矛盾比較多,比如村與村的歷史矛盾、貧富差距的矛盾、土地和其它資源不平衡的矛盾、大社規模大與干部管理水平低的矛盾等等,肯定辦不好,堅決不同意任社長,并單獨成立了高級社。這年老天不幫忙,大社糧棉大減產,而劉莊卻獲得了豐收。
公社化后很多地方一度刮起“浮夸風”,但劉莊堅持實事求是,不放“衛星”。秋種時,公社要求劉莊小麥密植,每畝要創高產15萬斤。史來賀不無諷刺地說,如果這樣可行的話,全村種3畝地就行了。實行糧棉征購的時候,他從不虛報浮夸,賣過頭糧(棉),而是精打細算,留足群眾口糧和牲口飼料、種子、儲備,同時為國家多作貢獻。生活最困難時期,他親自抓食堂,抓節約用糧、計劃用糧,全村沒有出現浮腫病,更沒餓死一個人。
人民公社工作《條例》是毛主席組織人調查研究后親自主持制定的,《條例》明確了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原則,這適用于多數農村。但是史來賀從劉莊的實際出發,堅持以大隊為基礎。他說,規模太大不利于發展生產,太小了也不行,究竟是大是小,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劉莊這種把貫徹上級指示與本村實際結合起來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和支持。
上世紀70年代,劉莊有了一定的積累,經過社員討論,要建設新農村。正當開工建設時,公社、縣里來了人,勸史來賀“先治坡,后治窩”。史來賀說,我這里的坡早就治完了,有了條件為什么不能改善居住條件?難道要一直住在茅草房里嗎?為了應付不測,他組織支部討論,確定了一、二、三線責任人。他在社員大會上宣布:現在我是第一責任人,如果我干不成了,第二線接著干,第二線干不成了,第三線接著干,要像愚公移山那樣一個接著一個干。就這樣,一個新農村最終建起來了。
信群眾 愛群眾 依靠群眾創大業
相信和依靠群眾是史來賀一貫的作風。他常說:群眾是神仙,是勇士,只有吃透村情民意,干事才有辦法、才有底氣、才有主心骨。如果忘記了群眾、脫離了群眾,那就是丟了根本、丟了生命,將一事無成。
關心群眾生活,首先要讓群眾吃飽、穿暖,這是史來賀當干部的一個原則。每當夏、秋大忙時節,或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時,他都反復強調:群眾干勁越大,越要關心群眾,讓群眾吃飽飯,睡好覺,休息好。他心里裝著全村的鄉親,特別是那些困難戶,每天晚上“過電影”:從村東到村西,把困難戶想一遍,誰家遇到什么困難了,誰生病了,誰的孩子該上學了等等。對殘疾人、“五保”戶,他想得更為周到,凡是有困難的,都千方百計給予照顧。就在去世前,他還囑托村干部去看望一位有殘疾的人。
史來賀一心想著群眾,一心想著集體,從不計較個人的名譽地位、職務高低、待遇多少。由于工作出色,組織上想讓他到縣委、地委任副書記,都正式下發了任命通知。他卻說,我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只適合干村里的支部書記,最后只同意“兼任”縣委、地委的副書記,日常工作都在劉莊。
史來賀當支部書記50年,總是吃虧在前,不沾公家分毫便宜。他兼任地委、縣委的副書記,有時去地委、縣委開會或做其他工作,按規定要由地委、縣委開工資。他把握一條,如果村里的工分值高于地委、縣委的工資,就拿地委、縣委的工資,不要村里的報酬;如果村里的工分值低于地委、縣委工資,就把從地委、縣委領的工資交到村里,只拿村里的工分值。上世紀70年代村里建新居,在處理原來宅院中樹木、舊料折價時,史來賀又一次吃了虧。他家有6棵大榆樹,曾有人開價3000元都沒有賣,而這次建新村只作價1000元,群眾都說“老史吃了大虧”。
史來賀不僅苦干,而且苦學。為了提高棉花產量,他和幾位社員曾連續8年在棉田里摸索棉花生長規律,掌握蟲害活動特點和防治蟲害的技術。他帶頭自學《農作物栽培學》、《土壤肥料學》、《遺傳學》、《生物學》、《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專業書籍。他還總結摸索出“小倒茬,大間作,耐病品種加綜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方法,先后培育出劉莊1號、2號、3號棉花優良品種,大幅度提高了棉花產量。“劉莊3號”還曾經推廣到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史來賀種棉經驗引起了中國科學院的重視,并聘請他為特邀研究員,全國農學會聘請他為會員,他還擔任了全國棉花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棉花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史來賀去世十年多了,但劉莊村新班子和全體群眾傳承了他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風。他們“守好業、創新業”,抓住發展不放松,層層遞進,步步加速。2012年企業銷售收入近30億元,上繳稅金上億元。農業生產全部機械化、水利化,全村1000多畝耕地只有19個人承包,徹底擺脫了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寬闊整潔的馬路,新穎別致的樓房,盛開的鮮花,翠綠的樹木,整個村莊儼然一座美麗的公園!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每戶居住面積470多平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3.2萬元,集體福利40多項,老年退休金八九千元,衣食住行學全有保障,生老病死傷都有人管,無任何后顧之憂。
老書記若地下有知,看到今日劉莊蒸蒸日上的新氣象,看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突飛猛進,一定會欣然含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