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急了,支持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實施“關停并轉”
船舶行業的持續低迷引起了管理層的高度重視。《華夏時報》記者獲悉,日前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在京召集包括江蘇在內的9個重點省市的船舶行業管理部門負責人座談,集體會診后發現,目前各省市船舶企業均面臨訂單大幅減少、生產經營困難加劇、產能利用率下降等問題。
5月17日,與會的一位工信部官員向本報記者透露,工信部相關部門正在醞釀扶持船舶行業的政策建議,其中包括信貸融資支持、控制新增產能、鼓勵兼并重組、支持海洋工程裝備等。
訂單大縮水
江蘇省經信委民爆船舶處處長張志強參加了此次座談會,據他介紹,雖然仍是中國第一造船大省,但江蘇首季度造船數據并不好看:造船完工量增速放緩,為103艘共372.1萬載重噸,同比增7.4%;手持訂單降幅明顯,為832艘3791.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7.7%。5月7日還傳來連云港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解散的消息,原因是“連續、嚴重的虧損”。
更為嚴峻的情況是,今年第一季度,江蘇骨干船舶企業對于價格戰的承受能力瓶頸顯現,在列入統計的66家企業中有44家企業沒有接單,其中包括7家重點企業。目前江蘇船企手持訂單量若無新訂單補充,只夠維持一年半生產任務,一些中小船企面臨著全面停產的危險。
一位造船企業的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訴苦:對于我們來講,接不接單成了一個問題,不接單就是“等死”,接單同樣面臨成本高、船價低、交船難、融資受阻等問題,類似“慢性自殺”。
據江蘇省經信委統計,江蘇船企銷售利潤率從2010年的22%直線下降,到今年首季度,13家重點船企中有4家企業虧損。
“虧損肯定是越來越多,船價越來越低,原來船價1000萬元人民幣的,現在是800萬元,甚至是500萬元,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企業虧損不可避免。”張志強稱。
原因是“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三大難題加劇,隨著船價持續走低,價格嚴重偏離價值,造船企業無利潤可言。加上人民幣升值、財務及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造船新標準、新規范的實施等因素影響,造船成本大幅上升。
江蘇的情況只是一個縮影。據A股上市公司2012年報,去年中國最大的船舶制造公司——中國船舶的凈利潤僅為2687萬元,同比下滑近100%,其余4家大型公司均出現了50%以上的利潤下滑。
而這種低迷的行情已經持續多年,2007年,中國造船業經歷過30年一遇之“紅火”景象,緊接著就掉進“冰窟窿”,低溫延續至今。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全國造船完工量94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6%。截至3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070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4.6%。
急診藥方
據了解,面對低迷的航運業形勢,中國船舶等一批造船企業已經開始對產品結構作出調整。中國船舶公布將主動減少規模比重大的散貨船業務,嘗試進入大型集裝箱船領域。
當然,更關鍵的是政府應引導企業升級改造,適應市場。張志強認為,造船業屬外向型經濟,受大環境影響,都是為人量體裁衣,現在是沒有航運市場;過去的管理形式已與當下形勢不相適應,怎樣渡過難關、挖掘潛力、經濟化造船是對每個企業的考驗。
在會上,不少地方船舶行業的管理部門負責人建議,國家層面應加大引導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兼并重組步伐等一系列政策力度,幫助企業應對困難局面,促進行業持續發展。
還有一些地方行業管理部門提出,船舶工業已進入扶優扶強、優勝劣汰階段,應下決心采取措施引導低端落后產能退出市場。
工信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認為,經歷了最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之后,船舶工業將進入深度調整和理性發展的軌道,供大于求將成為船舶市場常態。
“要切實提高研發水平,盡快優化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提升國際市場話語權,同時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支持優勢骨干企業發展,引導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實施關、停、并、轉,整合、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張相木表示。
據與會人士介紹,有的地區已經初步形成船舶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案,通過確定重點企業名單等具體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源向優勢企業傾斜。
本報記者采訪獲悉,工信部正在醞釀船舶工業的扶持政策,在兼并重組方面,國家會以加大融資信貸等方式支持大型船舶企業集團實施兼并重組,支持骨干船舶企業兼并重組其他船舶企業,優先核準其技術改造項目,鼓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尤其是海洋工程裝備這樣的新興產業,國家會加大扶持力度。”上述與會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