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理解老子 讀懂《道德經》

石言 · 2018-05-14 · 來源:烏有之鄉
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重新注解《道德經》,重新樹立中華文化的民族自信

  理解老子,讀懂《道德經》

  石言

  老子的《道德經》存世近2500年,研究者,注釋者歷經各朝各代不計其數,由于時代發展的局限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前,都沒能夠準確地解讀《道德經》這部偉大著作的深刻含義。在《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的今天,當共產主義運動進入到21世紀,我們再回頭重讀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血液里的智慧結晶《道德經》,可以發現老子和馬克思的哲思是那么高度統一!我不禁感概難道馬克思是老子穿越時空的西方再現?老子用中國古文詩歌般文字表達的深邃的思想竟然神奇地用西方語言完整的,發展的,通俗的展現在十九世紀災難深重的后世子孫面前,讓肩負偉大拯救使命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們重新讀懂,把馬克思主義和老子思想相耦合,爆發出巨大的精神和物質力量,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又再度崛起,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

  因此讀懂《道德經》既要讀懂馬克思主義也要讀懂毛澤東!通過他們的偉大理論和實踐來重新解釋。

 

  一、為什么說老子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是相通的

  (一)、先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1、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獨立性并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正是因為勞動才使自己的大腦具備了主觀能動性。意識產生于大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能夠使人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勞動創造不斷地征服和改造著自然。實踐勞動把人類從自然界中進化出來,也同時把人類意識指導下的勞動創造以物質的形式加載到“社會存在”之中。“社會存在”產生于實踐又通過實踐不斷地將“社會意識”融入其中再次成為新的“社會存在”。因此“社會存在”是物質的。實踐既能夠創造物質也能夠創造意識,實踐把人的意識和物質辯證地聯系在了一起。實踐就是佛家講的能所,能指人的主觀能動性,所指客觀物質對象,“能所是一不是二。”更通俗的講,實踐就是做事,事中有情(意識能動),叫事情,結果是事物,事由物開始以物終。世界(社會存在)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

  我們用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現的二進制的數學模型來說,用第一個0代表沒有人類意識的自然界,1代表人類意識傳承下勞動創造。世界的發展就是前人的勞動創造以社會存在的物質形式1,被實踐融入進位到上一位的“社會存在”,留給后人的“社會存在”又被視為0。后人又在前人的意識傳承下進行勞動創造又得出新的1,以此類推,出現在今天每個人面前的社會存在都視為0。因此歷史是隨著實踐變化發展的需要我們當代人通過學習去繼承、通過勞動去創造,不斷修正前人錯誤努力創造出一個承載前人理想的新的社會存在。數學表達是:0+1=0,社會存在+實踐=社會存在。

  說到這,我們可以定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就是通過實踐不斷加載人類意識傳承下的勞動創造的“社會存在”。它是物質的。是活的,動態的,隨著實踐發展的本體論。這解決了世界“是什么”,“能夠怎樣”,“最終怎樣”的問題,屬于辯證的唯物主義。

  2、馬克思主義認為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矛盾的普遍聯系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恒的過程之中。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是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相互依賴和相互存在的條件;事物在生發的過程中兩個對立面同時加載上了互相否定的因素,又由于力量的不平衡彼此開始進行斗爭,出現斗爭性。同一性(肯定)和斗爭性(否定)辯證地統一在事物中,共同推動事物向前運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這就解決了世界“如何怎樣”,“應該怎樣”的問題,屬于唯物辯證法。

  3、世界(社會存在)是物質的也是運動著的,運動和發展是有規律的,(從原點開始螺旋上升反復矛盾,又回到起點的對稱運動),規律是能被人類意識能動地認識著的,并且能反過來指導人類自身的勞動實踐活動。對事物運動規律的正確認識能促進事物向前發展,錯誤的認識能阻礙事物的發展嚴重的甚至引起倒退!需要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多次反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論。

  4、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方法論

  人類社會隨著實踐向前不斷地運動發展著,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于會使用簡單生產工具的勞動,是生產勞動使人類從自然界中的高等動物不斷進化成使用復雜生產工具和語言文字的人類。因此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創造史和自我完善的成長史。馬克思主義關注人的自由,平等就首先以人的勞動自由和平等為關注的根本。本文就是從勞動創造的生產方式的發展來探討人類“社會存在”的發展史。

  根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國家起源》一書的結論,在原始社會人們在一起共同勞動和共同占有,沒有交換也就沒有生產方式可言。隨著生產實踐水平的提高,分工的發展,以血緣婚姻為紐帶的氏族部落里共同占有和共同勞動的方式被打破,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勞動方式出現,勞動產品有了剩余,剩余以私人占有的觀念開始在人的意識里產生并形成主導,形成生產資料的家庭私有制。由此基礎上氏族部落之間為了避免搶奪生存空間和生產資料而發生戰爭出現了多個部落的聯合組成部落聯盟,再由多個部落聯盟組成以家庭為基礎的宗法制國家。由于私有意識主導部落戰爭在所難免,在戰爭中勝利的一方擁有了大量的俘虜。俘虜一開始是被以祭祀的方式處死,后來勝利者發現俘虜可以強迫其勞動并且可以無償占有其勞動成果使之成為奴隸,這樣就產生了用來鎮壓和剝削奴隸的國家重要標志—常備軍隊和暴力機關,私有觀念也以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私有制確定下來。在暴力的統治下,奴隸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勞動創造自由,更沒有交換和享有自己的勞動產品的權利。在剝削和統治奴隸的基礎上國家管理者就成了脫產者和統治者,這樣剝削和統治意識被實踐生產出來與私有觀念一同成為奴隸主階級政權統治的主導意志。同時奴隸階級的反抗意識也就同時被實踐生產出來,爭取勞動平等和自由在勞動中求得解放也成為奴隸階級的主導意志。

  可以看出進行勞動創造的生產方式是從無到有的,隨著實踐的發展一分為二地分成勞動和管理兩個相互同一的勞動形式。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國家制度的產生,剝削和統治意識人為地疊加到了生產管理之上,同時反抗和解放意識也加到了勞動創造之上,改變了生產和管理的原有的同一性質,形成了矛盾—剝削和反抗,產生了階級斗爭(斗爭性),階級斗爭和勞動創造(同一性)共同推動生產方式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如果階級斗爭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甚至引起倒退就要激起勞動者的暴力革命(歷史證明改變階級力量不平衡的唯一方式就是暴力革命)直至恢復勞動和管理的再次同一。

  世界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以及剝削和統治意識依舊通過國家制度加載在管理之上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依然存在。在《共產黨宣言》發表以前,無產者沒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階級斗爭和歷史上的所有斗爭一樣都是被迫自發的,注定會被利用,會失敗的。歷史上以往的革命既沒有消滅私有制的物質載體—國家,也沒有消滅剝削和統治的意識傳承。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馬克思和恩格斯熱忱地站在無產階級一邊,為了勞動的自由以及勞動者的尊嚴和平等,于公元1848年2月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公開宣揚無產階級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從自在的階級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成自為的階級主動用暴力革命推翻代表資產階級的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并通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逐步達到消滅私有制以及剝削和統治意識直至消滅國家,使得勞動和管理重新返回到同一的狀態,以此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科技和文明的高度發達致使每個人的勞動都實現了自我管理,社會成了全體自由人的聯合體。那時自由人的勞動創造失去了交換意義,生產方式也隨即消失,勞動成為了快樂和奉獻。

  從生產方式的物質結構從產生,發展到消亡的過程看,勞動創造也經歷了自由,不自由最終恢復自由的圓周式的對稱發展過程。社會存在必將在自由的勞動創造基礎上繼續與自然界對立同一地發展著,這是一個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對稱的、客觀的自然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偉大勝利。

  (二)老子的世界觀

  1、老子的“道德”

  研讀《道德經》,你會發現一直爭論到現在還喋喋不休的就是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么?老子的哲學思想到底是屬于唯物主義的?那么到“道”就是指的客觀物質世界;還是唯心主義的?那么“道”所指就應該是萬能的造物主“上帝”和“最高理念”?現在通行的版本為了順應“道德”二字的先后順序而把古本的放在前面的“德經”調整到了“道經”之后,看似字面通了,但是這樣一來,也就把老子的“道”給人為的“玄之又玄”了。所以,我先講講“德”。

  “天地大德曰生,生生謂之易”,這是《周易》里的話。眾所周知,《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也是中國哲學之祖。先哲老子在研究《易經》后,反其道而行之,從六十四卦往回歸納,天才般提出了“道”字用以代表了這個運動發展的物質世界。“道”是老子哲學的本體,世界萬物皆生發于“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生生就是產生和發展,既是天地之大德也是人類之“德”的最完美和準確的解釋:勞動創造!也可以理解為實踐(行)和主觀能動(性)。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老子認為“道”先天地存在又是天地的生母,子女是物質的那么“道”就是物質的。

  這樣由“道”而生的“天”和“地”以及由“天”和“地”孕化出的人,一起成為自然界中的具有生生之德的四大,都是物質的。人的勞動創造和天地的自然運化共同構成了“道”的本體—社會存在。前人的“德”以社會存在(1,有)加載到“道”上(0,無)就是后人所要面對的新的社會存在—“道”。前人的道決定后人的德,后人的德對前人的道又有了意識傳承下的能動創造,同時也把自己所產生的“社會意識”附加在了自己創造的“社會存在”之中。“德”和“道”辯證地統一在了一起。

  數學表達式: 0+1=0。“道”+“德”=“道”,道是“體”常無(歸根);德是“用”常有(同一)。“道德”一詞由是而定。大道至簡由此可知。

  現在我們解讀《道德經》第一章,石言認為可以這樣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擺在我們面前的道路都可以走,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道路,需要后人在前人走過的道路上不斷實踐,探索,前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革命成功就是不走他人之路的最好證明。)

  名可名,非常名。是指我們可以用“道”來命名整個物質世界,但是它的名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它生發天地萬物之前我們可以稱之為“無”,名天地之始;當它生發天地萬物以后我們可以稱之為“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我們要用“常無”的歸根思維觀察“道”的奧妙;要用“常有”的同一思維觀察“道”的施發作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老子把“道”玄化了,我倒認為是老子解說“道”的方式玄妙非常。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第二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五十一章)

  以上都是老子講道和德的,“德”必須受“道”的主宰,物質決定意識,而德的生發又是對道的能動作用。“道”的施為最高準則是自然無為的,以“道”法律“德”,所以要求德的生發之用也必須自然無為。

  道德,說明了世界“是什么”,“能夠怎樣”,“最終怎樣”的問題,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唯物主義相契合。這也是中國人強調每個人能夠具備關心,愛護,幫助他人的道德之所在。

  2、老子的“道理”

  “道生一(太極),一生二(乾和坤),二生三(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充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這句言簡意賅的話包涵兩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

  (1)、“一”,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的思維),太極也。一生二,是謂太極生兩儀,乾坤對立同一,自然界天地對立同一;人類社會勞動和管理對立同一。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道是一個大“太極”,每個事物就是一個小“太極”,猶“月印萬川”。 “道是總綱,理是細目”,南宋朱熹如是說。

  在《解老》里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 “物無妄然,必有其理”(三國王弼)。因此,道生之,德覆之,物形之(理亦賦焉),勢成之(環境造就)。事物得太極而生因此也具備了自己特殊的德性有別于其他。“理一分殊”(朱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說文解字)。

  由“道”不斷生發萬物,由此萬事萬物都相互對立同一普遍聯系在“道”里。說明了世界“如何怎樣”的問題。太極之理是事物發展的內因。

  (2)、和即和諧,就是同一性。每個事物事物都與其對立面(負陰抱陽),“充氣”(對立同一)以“同一”的狀態不斷推動事物運動變化著的。負陰抱陽,說明該事物與不同事物相對立時,自身有可能對甲是陽,對乙是陰。

  在《易經》里由八卦兩兩對立生成六十四卦,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就具備兩兩對立同一的思維邏輯。“天地睽而其志同,男女睽而其志通。”《易經睽卦》,說明事物兩兩對立同一之理才是創造生命的源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昭昭明示萬物,對立同一才是永恒之道理。每個事物也只有和對立面對立同一才能彼此和諧共生,并創造出屬于彼此的新生事物,缺一不可。道德之理是事物發展的外因。說明了世界“應該怎樣”的問題。

  道理,說明了世界“如何怎樣”和“應該怎樣”的問題,這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相契合。這也是中國人強調每個人應該具備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他人的道理之所在,理應如此。

  佛家講的“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 一切因緣而起”就是和對立面相同一,道理也;“因念而生”就是能動,是實踐,道德也。

  講德不講道,德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德就缺乏了現實性和物質性容易陷入唯心主義;講理不講道,理就是無綱之目,缺乏了普遍聯系。理也缺失了現實性和物質性容易陷入形而上學。

  中國人說一個人講道理是因為他有道德;說一個人有道德因為他講道理。總起來就可以說他是一個有道之人。道德是事物在道理規定下的作用(能夠如此);道理是事物在道德作用下的規定(應該如此)。道理和道德統一在道里,互為因果。因此說:道,德也;道,理也。道,世界之本體也。宋明理學提出的“性即理”,(性既是德,德性也)把德與理等同,錯誤十分明顯。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漢 鄭玄 《易解附錄·易贊易論》)。周,圓也。八八六十四卦,首尾相連,圓周循環。揭示了世界運動的規律。每卦由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兩兩對立同一。明白地闡述了物無枉然的道理。每卦六爻,歷代著述者都有不同的解釋,拋卻迷信部分就是各自解釋的處在對應爻位所應具備的道德。因此說《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根祖,不是妄言。

  老子思想涵括了《周易》的全部內容,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優秀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世中華民族的文化啟明者。可以說他用 “道”來作為世界的本體,比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更清晰,更準確,更精煉。他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應該以他為榮!他的哲思不能也不應該被曲解,石言不才在此用自己微薄之力力求使老子的哲思發揚光大!

  3、道的偉大作用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同一),有生于無(歸根)(第四十章)

  “反”與“弱”是使動用法。對立同一的一方如果反向運動,產生矛盾,“道”就開始動作使它回復;對立的一方如恃強凌弱,產生斗爭,“道”就使它柔弱,這是“道”的作用。萬物生發于“有”,“有”生于“無”。老子此種表達在于強調“無”是萬物復命之根。“無”中生的“有”最終也歸于“無”。

  這與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矛盾)的以斗爭性為主的唯物辯證法稍有不同,石言認為可以定義為唯物同一法(或唯物相反相成法)。《道德經》是對統治者的教育和批判,馬克思主義是對勞動者的喚醒,他們的著力點不同而已,殊途同歸。

  事物對立同一,和諧平衡,合理;事物對立統一,矛盾斗爭,不合理;如此而已。

  4、道的運行規律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萬物生于有(同一),有生于無(歸根),歸根復命是常(規律),知常是可以明白做事,否則,不按規律做事,就會有兇險。國家也是產生于“社會存在” 中的物質結構,它生于有,最終必將回歸于無。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

  “道”(社會存在)的發展是在德的基礎上進行,勞動與管理是從同一,到矛盾再回到同一的,以此道被德推動著像是走了圓周,從起點回到了原點。所以老子認為道就是按著圓周進行獨立的完全對稱運動而不能停止,獨立而無人能改變。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道的運動是可以被認知和掌握的客觀規律,可以指導人類的生產實踐。但由于人類自身在認識上有修正,有反動,實踐中又經過多次的“不知常,妄作”的由“兇”到“吉”的辯證過程,推動歷史向前發展。這點又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相契合。

  5、老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和馬克思主義都是用生發的科學觀系統地觀察世界的,但是他們畢竟不是科學家,他們力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研究人類歷史,他們是歷史學家,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用所得出的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來為后人指明前進的方向和道路的,這也是老子為什么用“道”字的深刻用意!讓后來人按著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前行避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但是人類發展的歷史是建立在各自實踐基礎上的,實踐是不斷變化的和有其特殊性的,這就要求人們在勞動創造出的特殊社會存在的基礎上能動地再創造,也就是說別人走過的道,未必適合你走,要走適合自己本民族和國家發展的路。

  老子,周王朝掌管圖書的官員,生活在春秋末期,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以青銅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奴隸制諸侯國并起爭霸征伐的時代,民不聊生。堯舜禹三代以前的以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為特征和沒有國家制度的原始社會已經遠遠逝去,那時的德(意識傳承下的勞動創造)兩種形式,勞動(地,陰)和管理(天,陽)是“抱一”的(上世紀60年代“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與此契合),無高低貴賤。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扛著掀,光著腿和勞動人民一起勞動,就是最好的歷史證明。老子認為這樣的“道”+“德”是人類勞動的最佳生產方式!是天長地久的,是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這是老子的立論基礎。自禹以降,從啟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開始,勞動和管理的同一平衡被打破,壓迫和反抗的矛盾就此形成,直至現在。

  老子認為占據生產資料和國家政權的奴隸主是居于上位的就被他定義為“上”; 奴隸處于下位,被定義為“下”,這樣在“社會存在”中產生出現了“上”與“下”的矛盾,它們對立統一在生產方式之中。矛盾的產生是“上”對“下”的有為妄作,是對勞動創造的反動,老子相信用對立同一的觀點對“上”進行教育和批判是可以避免的,可歷史的進程卻事與愿違。

  “上”對于生產管理而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義性被“德”視為應該,《道德經》里老子論述的“上德”專指居上位的剝削和統治!!“下德”是指勞動創造被“德”視為應該,不能失去。如果失去勞動創造的自由與“上德”生發對應,就要反抗和解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不表現出剝削和統治行為就被認為是有生產管理之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不表現出失去勞動創造的自由性就被認為沒有反抗。

  身處老子的時代,他根本不可能看到國家制度消亡的時間,這個時間會很長久,所以,他才在第一章里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認為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與無產階級專政相契合),才能達到管理和勞動的同一平衡。老子筆下的“上”與“下”的概念也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論述兩大矛盾著的階級。

  勞動實踐是生發過程,是不斷“道”+“德”的過程,。。。。。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我理解老子的四個曰專指國家制度).最終返歸于無。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位之人沒有剝削和統治行為也不要生產出相應的意識和文化;下位之人也沒有反抗行為但是要創造出具有自為的具有反抗意識的文化。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位之人的仁愛表現是做了份內之事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剝削;上位之人做了義舉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仁,會意字。仁,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二人出現上和下之分,居上位的應該處于柔弱狀態,力量小于居下位的,才是仁。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是指勞動和管理的同一狀態被打破,出現了上與下的矛盾,才有仁義的概念。原來對立的雙方相互不需要表現出仁義。義,簡體是指示字,表示雙方不要斗爭;繁體是會意字上羊下我,指我養羊是為了吃羊,是有為而有以為。上對下做出的義舉最終也是為了自己。仁義會隨著私有制和國家消亡而消失,所以老子在第八十章里說“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來往成為了多余行為。道德是勞動和管理的同一,仁義是社會出現矛盾的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有道德自然涵蓋仁義,講仁義就無道德,兩個詞不能并用。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居上位的人為了統治有序而制定的禮樂制度沒人能遵守響應,雖然強拉著胳膊給人也被人扔掉。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禮,就是統治等級和次序,是建立在私有觀念和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國家統治者生產出來的維護其統治意志的物質表現形式和標志。在老子看來禮的制定是統治者在他應該盡的社會生產管理職能的基礎上實行剝削和統治的遮羞布!是不勞而獲和以權謀私的官僚主義溫床,是人與人之間失去忠信的罪魁禍首,國家制度是使勞動和管理由同一發展成壓迫和反抗形成矛盾的物質結構,是大道廢,統治者有為和有以為的直接體現,從此社會戰亂不止。禮,亂之首也。因此,老子認為沒有了禮物質形式和意識傳承,國家才能就此消亡。在看待“禮“的問題上,老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觀點是爭鋒相對的!孔子講“克己復禮”是完善和發展禮的,儒家以“仁義”來掩蓋統治者的剝削實質,直接為后世統治階級加以利用,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從人們的意識里消失。可以說“禮”在社會存在出現后,從此人類不再“道德”。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先前制定禮樂的先知,是道的虛華,是真正愚民的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應該忠信為人,不以禮居之;處事樸實無華。所以要尊道貴德去掉華而不實。

  以上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三十七章)

  這里,老子告誡侯王們,道法自然,常是無為而不為的,因此作為國家統治者要遵守無為之道,還原管理之德。萬物才會自然運化,社會正常發展下去,實現沒有上下德之分的道德。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同一),有生于無(歸零)(第四十章)

  如果“上”不能守道而有為(建立國家制度進行剝削和壓迫),道就使之反動,使之柔弱(通過“下”的斗爭最終消滅強加在社會之上的余食贅形—國家)。革命是對統治者最大的反動,是道的偉大作用。道之反動契合了唯物辯證法的偉大作用。“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是道之動的最經典解說,有道是“官逼民反”,這也是無產階級“造反有理”的理論基礎。

  以上,我們看到老子的大丈夫精神,他尊道貴德,堅決地站在勞動創造者一邊,為了維護勞動者利益,用無為之道德,對統治者的有為(占有和剝削)進行教育和批判。他厚望后世的統治者要懂得對立同一相反相成的道理和要么無為要么為而不爭的道德,永遠與勞動者抱一,處于無為、無欲、不爭、溪谷、為下、柔弱、嬰孩、愚辱、無事、清凈、慈儉、樸素的狀態;勞動者也能盡快覺悟能用自己本階級的意識文化去抗爭加載在自己頭上不平等的命運。無奈他生活的時代,識字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事,普通百姓和奴隸望塵莫及。貴族子弟出于本階級利益他們只能生產出統治意識文化進行意識傳承。他是孤獨的勇士,他只能單槍匹馬與禮的制定和維護者做堅決的斗爭,他只能對有“文化”的居“上”的人進行“文化”上的教育和批判,因此他被后世的統治者拋棄在一邊,而隨后的多次勞動人民的反抗革命運動又都被新興的統治者利用成了所謂“替天行道”的犧牲品,禮的外殼從來就不曾打破,只不過換了一個又一個姓氏而已。他無法喚醒艾艾勞苦的奴隸們使之成為自為階級。不管怎樣,老子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他是認識和體悟道德之人,也是掌握真理之人,他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會像幽靈一樣伴隨著國家的統治者們,時時刻刻用道德針砭他們;也靜靜等待著勞動者的覺醒。

  時間流轉,歷史以它的腳步把人類帶入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西方的歐洲出現了兩位也尊重道德之人,他們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他們的思想被有覺悟的知識分子所接受,在大機器工業時代背景下,把直接進行勞動創造的無產階級從自在階級教育組織成了有自己指導思想的自為階級開創了人類共產主義運動的新時代。

  身處時代背景不同,但他們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是一樣的。老子對“上”進行批判,使上自覺與下同一;馬克思主義對“下”進行喚醒使之主動與上進行不斷地斗爭;上下共同作用直至消滅上與下這對矛盾的物質結構,恢復勞動創造的自由。他們的手臂同時指向了人類的未來—勞動自由,勞動者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

  (三)、老子的理想和共產主義社會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至治之極。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石言認為:與其說小國寡民是老子的理想不如說是老子提出的政治策略。

  小:使.。。。。。小以至于無。老子時代諸侯國是宗法制,是從上到下按照禮制定的嚴格等級以血緣為紐帶實行的家族統治,德不配位者,不勞而獲者禍國殃民。小國,第一步,一家天下制,取消諸侯制(封王制),成立中央集權制,天下多家并成一家。第二步,取消家庭世襲制,形成民主共和制(西方議會制)。第三步,消滅私有制,公天下,形成人民代表大會制。直至小到天下無國。

  寡:這里的歧義最大,一般指使。。。。。少。但在這里,老子不是這樣解。我們有個詞“寡婦”,如果按使婦少講,明顯不通。寡婦是死了丈夫的女人,是婦的對應面夫沒了。寡民應該和寡婦同解!第三十九章里,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寡既是民的對應面,也是當無寡講,寡民,就是沒有統治者的自由民。這句話就可以理解成,隨著“道+德”生生不息地發展,國家各級管理干部的官僚身份消失(禮已經消亡),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勞動創造成為自由。

  經過小國寡民后,人類就進入到了這樣的社會里:科技巨大的進步,雖然有舟車但沒有可去的地方,雖然有鐵甲兵器卻沒機會使用。人們處理日常問題,可能動動手指像結繩計數一樣容易(目前的互聯網+和智能科技已經出現)。重死既是貴生,愛惜自己的生命,遠離戰爭;生活資料充足,安居樂業,不需要到處奔波勞作(旅游觀光除外),也不需要互相有往來。春秋末年,戰亂不斷,生活悲慘異常,民相往來多指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老子筆下的理想社會是進步的,文明的,人們是自由,平等的,物質生活是極大豐富的。不難看出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所指的共產主義社會。

  二、老子對統治者的教育和批判,《道德經》內容的重新理解

  首先說明,石言認為老子全篇五千言無一字針對勞動者,因為處下位的勞動者是社會價值的創造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無需多言。那些所謂的愚民之詞都是曲解,后文會詳細闡述。另外老子筆下的天和地是大自然生發萬物的天和地,是始終對立同一的而不是矛盾的,更不是儒家講的“天”;圣人,是體悟道德之人。圣人無為而治或為而不爭,是積極的道德踐行者;“上”與“下”是專指居上位的和居下位的,是相互矛盾的,不是指好壞,更不是指等級;“知”與“智”不通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眇;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聲音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完美詮釋對立同一(相反相成)的道理。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應該具備的道德:不要實行剝削和統治,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少說多做。萬物生發而不加以干涉,也不占有,即使做了有利于民的事也不依賴,有功于民也不自居。因為不自居,所以人們永遠記得他。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圣人之至也: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恒使民無知無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

  則無不治矣。

  賢,能人。不要寵尚賢能之人,使民不起爭心;不認為難得之貨貴重,使民不做盜賊;不顯現自己的想要的東西,不擾亂民心(楚王好細腰,民間多餓死)。

  石言認為四個其,不是指民而是指圣人應有的道德。虛其心就是指尚賢、貴難得之貨、貪欲之心成為虛無。腹與目對,為腹不為目(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實其腹是指滿足生活必需即可;減弱自己的統治意志,骨,干也。指自己身處的管理地位。強其骨,就是加強自己的執政能力。常使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太上,不知有之)也沒有成為圣人的想法(安分守己,圣人更操勞更辛苦)。使有知識的人也知道不敢(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第二十九章),就不去妄為了。圣人這樣做,就沒有管理不好的。“治”,正確的管理。

  戴在老子頭上的愚民帽子,就此可摘矣!字面解釋貽害千年!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我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一個永遠裝不滿的大酒盅,能包羅萬象。(因為社會存在是生生不息向前發展的)

  深遠的像萬物的祖先;又像清澈透明的水,看似沒有卻真實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似乎產生于天帝之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章是針對儒家“稟禮啟仁”,天命仁義的直接否定。直說天地只具備生發之德,圣人同天地一樣不必具備仁愛之心(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地之間不就像個大風箱嗎?看似空虛,動起來風越來越多。“多言”是“不言”的反面,政令苛繁,氣數窮困,不如像橐蘥守住中空一樣。

  芻狗,用草扎成的狗,祭祀用品,隨后棄之不用。通常祭祀用品都是太牢,少牢或是家畜,祭祀后都按禮規主宰之。用芻狗比喻統治者待民長而不宰。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指的是道,道的生發是沒有停止的,像一位神秘的母性。神秘的母性之門,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續不斷地存在著,生生不息孕育萬物而用不完竭。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用天地之德來對照看圣人應具備的德行。因為天地的生發之德是無私利他的(無我),所以能長久生存。因此,圣人就應該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反而受到擁護和愛戴;把個人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這不正是他不自私嗎?故能成就他自己。

  這章是老子以天地永恒的同一性來立論道法自然,“上”無為而治“下”才能生生不息,天地彼此長久存在。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居于上位的人的善(道德)理應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爭功,處理眾人所厭惡的東西(清洗臟東西),所以最接近道。上位之人應該善于停留在最低的地方;善于心胸深邃;待人接物善于仁愛;發布政令善于講信用;為政善于處理事務;做事善于發揮他的能力;行動善于把握時機。居上位而不與人爭功,所以沒有高高在上之感。尤,突出。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打造鋒芒,不能長久保持。金玉滿堂不可能守住;富貴而自大,就給自己留下罪過。功成身退,是天的做法。天,有功于萬物,但從不自居,萬物感覺不出它的存在。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章石言認為老子向統治者問了六個問題。你們的身心和勞動人民在一起,能夠不離開嗎?結聚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個嬰兒嗎?清洗像觀照萬物鏡子的內心,能再沒有瑕疵嗎?愛國治民能沒有剝削和統治行為嗎?領導人民勞動創造,能像天下的母親嗎?使四方(執政者)明“白”(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的道理,能不知道嗎?

  嬰兒的特點,自然成長而無機巧無貪欲無私為(吃飽就玩不會多吃多占),是德的最厚狀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里的有和無不是第一章里說的道。我理解的最后一句,老子用三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對待事物的兩個態度。“有之”和“無之”的辯證關系。石言認為有和無是意動用法,“認為有它”和“認為無它”。這里的它喻指國家制度!如果認為有國家,那么權力就可以為自己謀取私利;認為沒有國家,那么權力就真正服務于勞動組織和管理,真正的權為民所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用吃飯來講人的欲望和需求的關系。吃飯時肚腹很容易吃飽、滿足而眼睛卻看不夠滿桌美味佳肴。做為圣人欲望不要過度,要適可而止。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到寵辱就像受到驚慌,所以要把得到寵辱當做身體得了大病一樣重視。怎么認為得到寵辱就像受到驚慌?寵是居下位所得,對于上位所施的恩寵,得到讓人驚喜和失去讓人驚慌失措,這就是得到寵辱使人驚慌。怎么認為重視(得了寵辱)像自己身體得了大病一樣?我之所以有大病,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自我的概念,(寵辱)對我來講就沒有得病的感覺了。所以,當他認為“身為天下”才是貴重,才可以把天托付給他;認為“身為天下”才是寵愛,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最關鍵在后三句。身處歷史長河之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以現今的眼光既不可能看到道的開始也不可能看到道的結束。手持“古之道”—勞動和管理的對立同一,來駕御“今之有”—矛盾對抗。能知道的初始,就可以當做道的綱紀。道,無為而無不為也。“今之道”已經廢了。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石言認為:濁,亂世。誰能使亂世安靜下來慢慢變得清平?;安,會意字,女人在家,無生機也。誰能使無生機的世事靜靜地生意盎然?誰能?誰是指古時善為道的“商湯周武”。 “此道”是“湯武革命”之道,保持此道的人,從不驕傲自滿(居功自傲)。正因為他不自滿,所以才能除弊迎新(平亂世,還百姓安居樂業,百廢待興)。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致虛和守靜是體悟道德的方式,都做到了極致。萬物一同生長發育,吾觀察它們都向反方向運動。萬物生長旺盛,最終都回歸它的根(根指的是道,道生萬物)。回歸了道就安靜了,安靜就是還復了當初交給的性命。把命交還回來是規律。這里指任何事物都有生長,發展,消亡(回復它初始的狀態—無,常無,吾以觀其妙)的規律。“常”就是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才是“明”。不知規律,任意妄為,兇險。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悟道為明也。明白守辱,道也,沒身不殆。對于“上”來講,“下”就是根本。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上”,國家執政者。太,最好的。最好的執政者(無為而治),老百姓不知道有他;其次的,人們親近他贊美他;再其次,人們害怕他;再其次,人們侮辱他。執政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執政者是多么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執政者從無為到有為依次可以被稱做“領導者”,“管理者”和“統治者”。依次與老子說的類推。領導者應具備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廢棄(對立同一轉變成對立統一),才提倡仁義;聰明智巧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不和睦,才顯出孝敬與慈愛;國家混亂,才出忠臣。老子清楚地說明了有無相生的辯證關系,社會提倡什么,就已經缺失什么了。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大道被廢棄了。也可以這么說老子有意提出道德與儒家仁義思想針鋒相對。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石言認為:絕,極端的。最好的圣人是放棄機巧的,老百姓能得到百倍好處;最好的仁愛是放棄有目的做好事(有為),老百姓就能恢復孝慈;巧,技能。最好的技能是心無旁騖的,不考慮利益就不會有盜賊。絕圣,絕仁,絕巧,再多的文字也說不足,屬,查明。因此讓人有所查明落實。返璞歸真,減少私欲;最好的學問是讓人不會憂慮的。

  此處又是對老子的歪曲。老子決然不會拒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勞動創造的題中之義。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食,喂養。老子遺世而獨立。與眾不同,是因為他重視喂養萬物的母親——道。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德從道出,道通古今。我怎么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相反相成之道理也。(為上者)委屈才能保全;彎曲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破舊才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圣人要主動地用對立同一的方式處理天下。不自我表揚,才能明顯;不自以為是,才能彰顯;不自我夸耀,才有功勞;不自我標榜(矜,手持矛,意為有權勢),才能做官長。只要不爭,天下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少。少發政令不擾民是合乎于自然的。(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事物相反相成,對立同一。就像兩條腿走路:一條腿站立和跨步都不能長久。因此(為上者)不能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這五件事對于道來講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這樣的事物人們都討厭,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做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章很重要在前文已經闡述。道法自然和反之動是道的作為。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穩重。輕,隨意。穩重是隨意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讓人從外看上去很榮耀,卻能安然處之。為什么大國的君主,還要隨意躁動治天下呢?隨意就會失去穩重;急躁就會喪失安靜。(清凈自正,無為自化。)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和不善對立而出,善,是主體對客體的價值評論,也是相互的。因此要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和借鑒。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器,管理崗位。

  石言認為:(為上者)知道剛強卻安守柔弱(讓為下者剛強),可作為天下的溪水(天下者是高山,溪水圍繞著高山不離)。作為天下人的溪水,常德(道常無為),無為之德就不會離開,復(反)歸于嬰兒(含德之厚)的狀態。深知明亮卻安守暗昧(讓為下者明亮),可作為天下人的山谷(天下人是川流,百川入谷)。作為天下人的山谷,無為之德就充足,反歸于樸素(含德之厚)的狀態。本真的道可以作為圣人使用的器物(以道御民),可作百官的首長,所以圣人的制裁不用剪割(無為而治)。

  這章又是對立同一的完美解釋:“上”做到了綠水繞山轉,那么“下”就會是河川入谷流。國泰民安也。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極端享樂。奢,過度浪費。泰,極度安穩。取,斂民之財以治其國。

  想要獲得天下人的勞動成果正常治理國家卻用剝削和統治的方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強力統治,不能用強力把持。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丟失。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掉極端享樂、去掉過度浪費、去掉極度安穩。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壯,指以兵強天下。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于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后,一定會出現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斗。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顯耀,達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贊,達到目的了也不要傲慢,達到目的卻出于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兵力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人之私,惡之本,戰之源。戰爭是私有制的必然結果,是伴隨人類社會常有的行為。以兵強天下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有道者不處。戰爭必然造成生靈涂炭,民生凋敝,生產力遭到破壞,是不祥的。即使是正義的戰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1950年10月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是美帝國主義強加給剛剛重新站立起來的中華民族的非正義侵略戰爭。毛主席以他大無畏的精神毅然號召全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一戰,一掃從1840年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華民族的屈辱;打出了國威,打出了民族自豪感。這一戰是真正的立國之戰,從此中華民族踏上了偉大復興的歷史道路。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因為“道”是永恒的變化發展的,也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所以我們干脆就稱它為“無名”和“樸”吧。(大,包容天地;小,是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圈。)雖然小,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把自己當做他的客人。這好像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民不必指使就會自然均勻平等。治理開始就要建立管理制度,確定各種管理名分。名分既然有了,就要讓管理者知道哪些不能做(立法行政),管理者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就沒有什么危險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后世韓非子“歸本于黃老”,主張依法治國應源于此。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能富有(有德者不失其祿),堅持身體力行就是有志。不離失道德的圣人能夠執政長久,身雖死而精神(圣人創造的意識文化可以被后人傳承 )不會消失,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

  “人貴有自知之明”和“永垂不朽”出于此。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左右,掌握利用。大道廣泛流行,它可以被掌握利用。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事業,而不占有功勞。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以上講道,也是圣人應具備的德。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樂與餌:音樂和美食。喻指儒家禮樂制度。

  道手持大象,可以行走天下不會停止。所到之處天下人平和安泰不會受到傷害。而禮樂治國,只是歷史的過客,會止步不前。(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見;用它,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前面四個“欲”和“固”,又是具體詮釋對立同一相反相成的道理。利器,國家政策權力(無之以為用)。

  想要關閉它,必先張開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強大它;想要廢除它,必先興旺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是又微小又明顯的。柔弱(雌)勝過剛強(雄)。魚離不開潭淵(圣人離不開百姓,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國家權力的使用不能讓人看出來。

  君民魚水情和軍民魚水情,從此而來。“上”柔弱,“下”剛強;“上”剛強,“下”柔弱。柔弱治國一定勝過剛強御民,常也。

  毛之共產黨勝過蔣之國民黨,此無他,道理使然。由此“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無為,自然而為;無私為,不妄為;順勢而為,順應民心而為。

  道永遠自然而為因此沒有一件事不是它做的。侯王若是能持守,萬物將會自我化育(勞動創造正常進行)。萬物自生自長而侯王產生貪欲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他們。用“道”的純樸來鎮服侯王們,侯王們就不會產生(不勞而獲,損人利己)的貪欲了。沒有了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始終教育全體黨員和干部要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就是無名之樸。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谷。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再次闡述道理。對立同一才是天清;地寧;神靈;谷盈;萬物生生不息;侯王抱一執政而天下安定的充要條件。推而論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神不能保持靈妙,恐怕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滅絕;侯王不能保持天下安定,恐怕要傾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谷”,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愿珞珞堅硬像山石。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

  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士,以身許國者。這里的上,中,下是等級。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晚完成;最大的音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再次闡述道理,事物內部對立面之間相反相成。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能駕御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道給的“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紅軍進行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歷時一年,勝利到達陜北。長征就可以說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完美詮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身體健康和財富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得到名利和丟去生命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就必定要付出更多心思;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執政者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至理名言,空谷絕音。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弊,損害。沖,中、空。

  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受到損害;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燥動,賽冷克服暑熱。執政者清靜無為才能使天下安定。

  滿招損,謙受益,誠然。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治理天下合乎“道”,民可安平泰,就可以用馬拉糞肥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荒郊野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過失就是貪得無厭。知道到滿足為止人,永遠是滿足的。

  對執政者警鐘長鳴!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大事;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走出去越遠,所知道的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喚醒蟄龍飛起,掃滅魔焰魅火,揮劍斬長鯨。春滿人間世,日照大旗紅。”契此。

  窯洞出策論,巨掌扭乾坤。

  運籌帷幄里,千里決雌雄。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求、得。為學指學道德之言。為道,得道。

  求學(道德)應該每日增多,得道應該每日減損(妄為和不知足),越減越少,以致到達無為的境界。順自然而為就沒有一件事做不到的。道常以無事治理天下,事多出于人為,若此就不能夠治理天下。

  石言認為“為學”和“為道”不能沖突。人類就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不斷掌握世界及其規律的。尤其是執政者理應減損妄為和不知足,不要成為勞動者的反抗對象。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因為圣人德而有善。對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因為圣人德而有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意圖,為天下把自己的心思歸于渾樸。百姓們都專注于圣人的思想(上與下同心同德),圣人把自己當做百姓的嬰孩(百姓是為政者的衣食父母)。也不知道“父母官”是出自哪個“有德人”之口。

  在老子筆下,只有把為政者比喻成嬰孩一樣淳樸,而且主張柔弱。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契合為人民服務,走群眾路線的領導者,引領指導百姓的合理欲望。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生生之厚,奉養過度,不知節制。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生發萬物,物形勢成。所以萬物尊道貴德。道之所以尊崇,德之所以珍貴,就在于道德從不干涉萬物而讓它們自然繁衍生長。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育,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老子希望執政者也能尊道貴德,無為而常自然。具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是為襲常。

  天下萬事萬物都有本始,可作為萬事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事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把握它們的根本,那么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欲念的孔穴,閉起欲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欲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征兆),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狀態),叫做“強”。運用和自己對立同一的對方的光芒,反光照亮自己,就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竽。

  非道也哉!

  假如我稍微(對于道)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君卻喜歡走邪徑。朝堂打掃的極度干凈,田野卻十分荒蕪,糧倉極端空虛;人君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無道至極!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么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不會得禍咎被株連,斷了香火)。把這個道德付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德付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余的;把這個道德付諸于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德付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德付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道理。

  石言認為此章講圣人成長之路。道生我命,德始為零。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繼承前人留下的道,在此基礎上積累和豐富自己的德,并在實踐中(行)發揮出來,給后人留下可以被記念的道德。每個人只有也只能在不斷提升的對立面中不斷實現與之同一,在這樣的過程中貢獻出自己的最大價值,從家、鄉、邦以至于天下。“人之途皆可為禹”(荀況),“人皆可為堯舜”(孟軻)也說明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圣人之德不可能是天賦!只能是“事在人為”! 宋明的存天理,滅人欲,如何解釋?成人之美才是最大的美德,你把人欲滅了,何談圣德?圣人只有滿足天下的人欲,才能成自己之私(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這也是中國常說德行的理由所在。毛主席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事行不行?”

  “行!”

  事,不行就不行。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于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同其塵”,一為“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對立同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才能平。和平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與傳統美德。知和曰“常”,“常”是道理;復命曰“常”,“常”是規律。“知常”是道德。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石言認為:知“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知“道”(圣人行不言之教)。(圣人)挫掉自己的鋒芒(不傷害百姓);解除對百姓的紛擾(讓百姓安寧);使自己的光芒柔和(光而不耀);把自己等同于飛起的塵土(始終要回歸大地—百姓。來自于民,回歸于民!);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之時,人與民對立講。人是生產資料擁有者和執政者;民指平民和奴隸。本章人指執政者。利器,前文講過指國家政策權力。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兵者,詭道也),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貧窮;執政者的政策權力多,國家就越陷于混亂;執政者的伎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民就自然富足;我不擾亂,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民就自然淳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寬厚,民就淳樸;政治嚴苛,民就狡黠。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里面。誰能知道它們的究竟呢?還是幸福呢?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正”過度了就反復到了“奇”,“善”過度了就反復到了“妖”。 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本章老子通過福禍相伏倚,正善與奇妖相反復更加深刻地解釋了相反相成的道理。因此圣人執政,執兩端而用中矣,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

  善復為妖,最著名的就是東漢王莽篡政。唐詩人白居易的《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北宋周敦頤有《愛蓮說》,其中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說的是以“為善”沽名,必然反復“為妖”,然也。還是“我無為而好靜,民自化正;圣人也。”

  當代林彪叛逃,亦是善復為妖。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石言認為:治人,圣人具官之道,治吏也;事天,百姓被圣人視為天,事天,就是為人民服務。治人事天就是管理天下。重,穩重。

  管理天下,沒有比得過愛護。只有愛護天下,是認為早有準備,早作準備就是穩重地積德;穩重積德就可以無往而不勝;攻無不克不知道極限;不知極限,可以建立他的國家。愛護天下之德是建國的根本,因此可以長久。這就是根深蒂固,可以被長久注視他的道德。

  本章與養生毫無關系。主要講大丈夫處世,為天下蒼生立大志,以身許國,矢志不渝而奮斗。本章契合毛主席偉大而光輝的一生。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烹小魚,不要輕易反動,喻指保持政策的持續性。)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下流,往下流,上善若水。交牝來形容人最愿意做的事。取,治理。

  大國應該往下流走(國富民安,天下人爭相歸附,就像海納百川,大海處在最下),處在天下人都向往的地方。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于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居于小國下位,就可以兼取小國;小國居于大國下位,就可以兼取大國。所以,或者居下位可以取,或者居下為就能取。大國只不過想多兼蓄人,小國只不過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居下位。

  君道以心悅誠服為本。這章是老子一統天下之道理,是和平的,自然無為的。事與愿違,老子之后至今,戰火連綿,戰爭如惡魔般伴隨著人類社會前行。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得到更多的同道之人。“道”怎么能舍棄不善的人呢?(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后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于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圣人亦不傷人。(第六十章)因此,道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終不貪圖做大事,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于沒有困難了。

  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主席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 創造性地確立的“黨指揮槍” 、“支部建在連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

  雖然在當時看起來做了一件小事,容易的事卻隨著革命的發展,“三灣模式”推廣到了全軍,最后在此基礎上,建設成了一支強大的現代民主的人民軍隊,最后完成了革命勝利的偉大事業。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毛主席在1945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作了《愚公移山》的大會閉幕詞。他諄諄教導全體革命者,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去進行即將成功的革命事業。在1949年的3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他繼續告誡全黨同志在勝利面前要保持清醒頭腦,在奪取全國政權后要經受住執政的考驗,“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進京趕考)。都體現出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精神。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石言認為此章從前的解釋全是謬誤!是對老子思想的曲解!

  此章的明與愚都是指古之善為道者,前文交代過,老子無一言要求勞動者!按照老子的對立同一思想,第一句里應該是(圣人)非以明對待民,將以愚對待民!這才能契合老子至始至終的思維邏輯。老子用詞簡明扼要,解釋成愚民除非真不懂否則就是故意歪曲!

  古代善于為道的人,不應該用伎巧對待百姓,應該使自己淳樸對待百姓。百姓之所以難于治理,是因為統治者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是國家的盜賊,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發展壯大正好相反圣人要復歸到真樸,然后才能極大地順乎于自然。

  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第二十八章)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第五十二章)

  從這三章可以明白地看出老子是要“愚統治者”而“使民光明”。在第四十九章里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也是這樣的行文,把自己當百姓的孩子而不是父母。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谷,河流匯集之地,喻指天下。言,政令。下之,為人民服務。下之,上民和上一章,明民,愚之,以及孩之都是一樣的寫作習慣。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谷之王,乃是由于它善于處在百谷的下方,所以能夠成為百谷之王。因此,圣人要領導人民,必須使發布的政令要為人民服務,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雖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負擔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成功契此。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器,樸散以為器,管理崗位。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么“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道大是因為有三件法寶,一直保持著:一個叫慈愛,一個叫儉嗇,一個叫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享樂在先,可以理解為吃苦在先)。(圣人)柔慈(民)就能勇武;(圣人)儉嗇(民)就能廣大;(圣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就能成為百官的首長。現在如果執政者舍棄慈愛而且自己勇武;舍棄儉嗇而且自己強權聚眾,舍棄吃苦在前而且先享樂;是死路啊!慈愛(待民),(民)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民)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石言認為這章又被曲解久矣。老子行文都是對立同一的,雙方都兼顧不可能只就一方說明。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武,兵器。

  善做武士的人,不動兵器;善于爭斗的人,不發怒;善勝敵人的不與敵人正面交鋒;

  善于用人的人,居于人下(善于尊重和聽取對方意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天古時,勞動與管理同一被老子視為道極)。

  毛主席一生戎馬,卻從不摸槍;能和對手老蔣舉杯和談而不帶怒色;善于用“十六字方針”與敵人打游擊戰,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善于聽取戰場指戰員的意見(淮海戰役中,唯粟裕是舉)。因為主席有如此的不爭之德,用人之力所以成為了天下英主。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哀,受傷害。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后退一尺。”這就叫讓敵人行走在好像沒有行列中(我已經嚴陣以待);敵人想抓卻抓不住我們的臂膀(我已經振臂以待);敵人想開戰找不到對手(我已經做好了開戰的準備);雖然敵人有兵器卻沒有用(我已執兵以待)。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受傷害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石言認為,既然不敢為主,主動示弱而退,讓敵人主動進攻而我則嚴陣以待。所以是敵人行、攘、扔、執而找不到我而我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于人們不了解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美玉。

  老子的感慨到今天讀起來依舊讓人唏噓。他至今也還是被揭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尚,優點。病,缺點。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是優點。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缺點。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知不知,學而無厭,謙虛也;不知知,驕傲自滿也。中共八大,毛澤東致開幕詞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誠也。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厭,壓迫,阻塞。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么,人民的反抗斗爭就來了。(統治者)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炫耀;自我愛護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后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自知,知道。自愛,無欲以靜不得禍咎。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敢,剛強。

  勇于剛強就會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么緣故?圣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道理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籌劃。道的作用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并不會漏失。

  老子此章用“天之道”是有意為之,有意映射儒家把統治者比喻為天。

  世界是普遍聯系在道里的,至于勇于敢和勇于不敢,是利是害,決定于事物對立雙方誰是爭,誰是不爭。誰爭,與對立方產生矛盾破壞了同一,道就要對之反動。那么誰爭且勇于敢則死,對方勇于敢則活,柔弱勝剛強。天作孽有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不作不會死就是這個道理。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老子警告統治者不要暴力執政,因為人民不怕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樂于奉獻)的人,比過分看重自己生活的人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再此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此章用“天之道”再次有意為之,有意映射儒家把統治者比喻為天。統治者若能損有余補不足比實施仁政要實際得多,而且這樣做是道德的,也符合道理。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這章老子用水德比喻圣德。水既能夠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柔弱勝剛強;又能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第八章)所以圣人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圣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善人(指關心、愛護、幫助他人的人)。

  老子此章用“天之道”第三次有意為之,有意映射儒家把統治者比喻為天。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至治之極。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是第四個天之道。老子再次強調統治者不要禍害百姓!圣人做任何事都不與他人爭(名利和地位)。

  三、老子以后的社會發展狀況

  (一)、儒家思想的確立和傳承

  孔子不是歷史科學家,也談不上是哲學家。他是一個現實的人文主義者。他和老子都看到了周文疲憊,禮樂崩壞,民不聊生的社會慘狀。他研究歷史也看到了堯舜禹禪讓制度的美好,公天下的可貴,但是他卻認為那個社會是再也回不去的,后世也不會再出現的。后世會一直在家天下中長存。因此仕途受挫后,他周游列國宣揚“克己復禮”思想,試圖用仁義來改造禮樂制度。十多年的流困與喪家犬走也未能有任何結果,晚年回到魯國開始教學傳說。逝世后,思想被弟子們發揚光大在“百家爭鳴”中遂成儒家。形成儒,道,墨(墨家是早期的社會主義者,他們當時的組織及思想均不容于時代,后逐步消失。)三家并立,成為顯學。

  秦國由于推行法家思想,變法圖強,逐步在六國中稱霸,最后由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郡縣制帝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措施,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但上層建筑里統治思想隨著秦帝國的急速衰落,沒有得到確立。法家思想(主要是王法,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之法)剛強有余而懷柔不足,缺少慈儉,只能是用,不能為體。

  經過秦末楚漢相爭,為了休養生息,漢初的統治者認識到了老子思想的價值,實行了休養生息的無為而治。經過“文景之治”很快恢復了國力。但由于匈奴的入侵,現實情狀不允許漢帝國實行道德普遍高尚的以信仰維系的無為而治,當時的意識水平無法有效地組織國力而抗擊匈奴。物質決定意識,因此適合于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成了統治者必選,禮治以等級利益維系國家管理,儒學也成為了官學。

  禮治,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能加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有抱負的統治者用之可以成就偉業,但是它的負面影響:1、嚴格的官僚等級制,儒家“克己復禮”強調的是君主官本位,會造成“以禮壓理”的后果,只有規矩不講規則。下級對上級官員和百姓對官府而言無理可講。整個官場缺乏有效的來自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監督,容易造成“一言堂”和以權謀私的局面,最可怕的是成為地方黑惡勢力保護傘,為害一方;2、“學而優則仕”,“升官發財”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家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久而久之,官員家族權財交易形成地主,地主家有錢培養出官員。國家經濟以大小官員家族為中心發展。最典型的就是民國時期的四大家族,每一個都富可敵國,吸足了民脂民膏;3、民間科學技術完全被邊緣化,自主創新毫無動力,完全自然生發。享樂主義得到了極致的發展,飲食文化更是冠艷全球;4、再加上目光短淺的重農抑商政策(典型的有為之政,違背道德)成了歷代執政者患得患失的主要選擇,害怕老百姓智且難治,把老百姓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受他們欺壓和剝削,和老子主張的尊道貴德(勞動創造)背道而馳。生產力水平徘徊不前。

  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消滅了私有制,長達2000多年的作為統治意志的儒家禮制才失去存在的社會基礎徹底終止,但等級官僚思想未被完全從人們的意識中消失。

  (二)老子思想的發展

  在我注釋老子《道德經》的過程中,遺憾地發現后來的歷史中就沒有一個正確理解老子思想的人。把老子思想解釋的五花八門:要么是老子得道成仙成了太上老君,道教由此而出;要么說他智慧有余卻是復古倒退;要么說他是統治者的幫兇,推行愚民政策等等令人感到悲哀,讀者看到此也會頓生此感。

  不管怎么說,真理就是真理,歷史不會埋沒它。老子充滿智慧的思想雖然被誤解,也依舊像穿透云霧的光芒照亮后人的歷史。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是老子思想的大幸!老子思想雖然不被統治者看好,但是卻在佛教的傳播中被具慧眼的高僧們覺悟,在他們的傳授中開枝散葉,融入了佛教義理當中。經過魏晉時期的佛玄時代,佛教深入民間,變相成為了老子的代言人。隨后佛教大興,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儒教顯得勢微。在唐朝,儒釋道漸漸被人有意融合在一起,提出三教歸一。到了北宋,為了挽救衰微的儒學,也為了拯救唐末五代十國的亂世,宋朝理學家們開始援佛入儒,

  重新為“禮”找存在的藉口于是乎到了南宋朱熹成了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新思想,為儒學補充了“本體論”。由于他有意避重就輕,為了和老子相別,給道另外起了個名字“太極”,然后說理就是太極,太極就是理。這樣就把外因(道德之理)和內因(太極之理)混為一談;而且提出“性即理”,只講天理,不講道德。結果是天理不僅沒有了道德做支撐,成了無本之木,而且又失去了對立面自我循環去了,走向了唯心和形而上學。所以他重提的“三綱五常”成了統治者真正愚民的幫兇。而且“存天理,滅人欲”形成“天人分離”,與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相悖。雖有明朝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對“程朱”理學進行修正免除不了“禮”的官僚遺毒。挽救不了大明朝的衰敗。

  其后雖有滿清統治者也懂得佛教的意義,也出現了康雍乾盛世,中華帝國也傲視天下,但是在“禮”教的侵霪下,結果固步自封,落后挨打是統治者的悲哀也是儒教的悲哀。

  中華帝國如果沒有經歷1840年以來所受的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屈辱,中國人就不會看到先進國家的管理制度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就不會有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只可惜病入膏肓,都以失敗告終。

  滿清的覆滅,也沒能驚醒國民黨人,他們出于本階級利益的選擇又重新拾起了禮教為自己私有制利益服務,血洗了革命同路人——中國共產黨人,走上了歷史的反動之路,自覺地成為了反動派。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老子喊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的近2400年之后,隨著國門洞開,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給從1840年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的中華民族帶來了曙光。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主動選擇了社會主義革命之路,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砸碎了“孔家店”,迎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標志著《共產黨宣言》和《道德經》直接走到了一起。老子的思想終于煥發出了它應有的輝煌!《共產黨宣言》里的共產黨人和《道德經》里的圣人高度吻合!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共產黨人終于帶領中國人民柔弱勝剛強,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實行了無產階級專政,與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完全一致!

  (三)實踐的檢驗

  “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論》)因此我們看歷史的發展是不是檢驗了“小國寡民”的政治主張,看看歷史是不是這樣發展的。

  第一個證明就是大一統的秦帝國的建立,天下不再是多個宗法諸侯國組成,實行了

  郡縣制。國小到了只有秦始皇一家,而且沒有再封王世襲!各地地方官員也由中央選拔任命。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再至今。

  第二個證明就是秦帝國的建立,隨著諸侯國的消滅,世卿世祿制也自然被廢止,官員任命開始實行察舉制。但是隨后的西漢和西晉王朝又復辟家天下,分封諸侯的意識還沒消除結果出現了“亂七八糟”的藩王造反事件,這種意識就是到了明朝也沒能根除,朱元璋把兒子分封成王也造成了朱棣反叛。所有這些說明了首先帝王就不會主動“克己復禮”,事實都與小國相違,給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的倒退,到了清朝這種分封意識才被徹底終止。

  第三個證明就是地方官僚的割據化。這是另外意義上的“大國化”,這與儒家官本位思想有關聯。最可怕的一旦這些官僚掌握了軍隊,又實現了諸侯化。他們就可以為霸一方掀起禍亂,即破壞中央集權又危害百姓。這樣的例子歷史筆筆皆是。就連民國時期的國民黨軍閥也是如此!

  實踐證明,老子思想有著鮮明的現實批判性和指導性。小國寡民,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到馬克思主義創立,無產階級的覺醒,老子思想終于有了主動承載的主體,開始由批判轉為斗爭。既然統治者兩千多年聽不進去,只有覺醒的有為階級造反才能成功。

  四、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大幸!他用自己一生的奮斗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挽救了災難深重,飽受列強欺辱的中華民族,使中華民族重新浴血重生。

  他卓越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用于指導中國的革命取得了成功。他總結道:馬克思主義千條萬緒歸根到底就一句話“造反有理!”,這個思想完全把馬克思主義和老子思想對接在了一起!!“反者,道之動!”。“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因為他深知,正義完全在被壓迫的人們一方!以此他一生所做的一切都踐行老子的“抱一思想”:創立了官兵一致的革命軍隊和軍民魚水情的人民軍隊;放手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要求共產黨的干部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先做群眾的學生在做群眾的老師;主動要求共產黨員干部經常做批評和自我批評。在他身上完全具備了老子筆下的圣人之風。

  在《紀念白求恩》里他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共產主義者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有道德)

  在《為人民服務》里他說:“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講道理)

  在《愚公移山》里他說:“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要求每個共產黨員要堅持不懈地慎終如始地以身為天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主席思想的人民主體性和老子尊道貴德思想完全完全吻合。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毛主席是第一個喊出“人民萬歲!”的國家最高執政者,他的一生都視人民為上帝,并為之忠誠地服務。

  就這樣他把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培養成了圣人。中國人們在如此多的圣人領導下革命焉能不成功!!

  建國后,他領導人民滿懷豪情地搞社會主義建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私有制,使全體勞動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六億神州盡舜堯。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前人從為走過的道路,與之相適應的公天下文化還沒有生產出來,老子(小國寡民)也已經被歪曲的面目全非。“封資修”思想和“四舊”不斷地侵占人們的思想,“禮制”遺毒一直伴隨著各級黨員干部,“官僚主義者階級”漸漸形成。主席痛心革命失敗于黨員干部從“無為”(為人民服務)走向“有為”(為人民幣服務),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用生命的余暉發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創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三次思想大革命。第一次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成果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儒道思想的傳承;第二次是西方的文藝復興,成果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第三次就是主席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其目的就是建設與公有制相適應的文化傳承。就是要求全體共產黨員不忘革命初心,革命精神“一以貫之”。堅持不懈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直至小國寡民,人類大同,實現共產主義。

  毛主席總結自己的一生干了兩件大事:一個是造反有理,取得革命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另一個是發動文化大革命,要求共產黨員繼續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值此毛主席給后人留下了他創造的偉大的道德:一個是中華人們共和國(物質);一個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精神)。

  他的一生完美的把東西方最優秀的哲學文化聯系在了一起,《毛澤東思想》等于《道德經》加《共產黨宣言》。毛主席更用他光輝的一生踐行和證明了《共產黨宣言》和《道德經》的偉大。

  “不懂毛澤東就不要談道德理想;不懂文革就不要談哲學政治。”此話了然。

  現在我們每個人應該學會:如果你是一個公務員你就看看《道德經》, 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勞動者你就讀讀《共產黨宣言》,學會維護自己的合理權益。

  五、偉大的新時代

  中華民族注定是偉大的民族,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召開,“中國號”巨輪更換了新船長——習近平主席。過去五年多來,習主席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根本上引領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十九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在這一旗幟下,中國人民正不斷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光明的前景。

  “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繼續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讓馬克思 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地展現出來。”——習近平。

  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就是“協和萬邦”的偉大舉措,“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懷柔天下”的圣人之為。完全體現出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中華民族是講道理的民族,是以德服人的民族,復興只是找回屬于自己原有的位置,我們的事業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因為我們有道德文化自信!信之!愿之!行之!

  石言

  2018年5月5日(初稿)

  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值此以為紀念。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4.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5. 清華大學哈弗版經濟管理學院還有必要辦下去嗎
  6. “氫政治”: 三個顛覆性預測, 為何都指向中國?
  7. 星燧:普京的“閃電”中東行
  8. 2024請回答,中國市場經濟“邊”在哪里?
  9. 司馬南:黃金萬兩——一項美國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9.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當心,他們要對孩子下手了!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記憶:流浪漢張來娃兒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