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在《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之“學正曹月川先生端”中,列舉出曹端的《語錄》,也就是他的思想學術,我們摘其主要如次:
1,事事都從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門底大路(黃宗羲:看此語,便見先生之學)。
2,學者須要置身在法度之中,一毫不可放肆,故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黃宗羲:先生為學嚴密如此)。
3,非禮勿視,則心自靜(黃宗羲:靜字看得精極)。
4,人能于天命順而不咈,受而不拒,便是處生死富貴之要(黃宗羲:見得透徹)。
5,道無形體可見,而圣人一身,渾然此道,故無形體之道,皆圣人身上形見出來(黃宗羲:人皆有之,第日用不知,不自作主宰耳,非道無人也)。
6,六經、四書,圣人之糟粕也,始當靠之以尋道,終當棄之以尋真(黃宗羲:道真我所固有者,先生此言,欲毋專泥書冊耳)。
7,人心本自虛靈知覺,但事物才觸,即動而應物,無蹤跡可尋捉處。
8,太極之為理而非氣。理,語不能顯,默不能隱,固非圖之可形,說之可狀,只心會之何如耳。
9,周子謂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陰陽之生,由乎太極之動靜。而朱子之解極明備矣,其曰,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又觀(朱子)《語錄》,卻謂“太極不自會動靜,乘陰陽之動靜而動靜耳。”遂謂“理之乘氣,猶人之乘馬,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與之一出一入。”……若然,則人為死人,而不足以為萬物之靈,理為死理,而不足以為萬物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貴哉?今使活人騎馬,則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馭之如何耳,活理亦然。
從上面九條可見曹端的繼承與創見。在曹端之前而最近(二百年),標榜“心學”而最著者,是陸九淵,他的“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與朱子的“太極只是一個‘理’字”,“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里”相對立。
“心學”往上查源頭,則在孔孟:
“我欲仁,仁斯至矣”。“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不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比較孔孟“心學”與陸九淵“心學”,當中再參考朱子“理學”,則朱子離孔孟近,因為他的“理學”也是落實到君臣父子這些“仁,禮”上來的。陸子卻是反叛,他雖用孔孟“心學”,卻換掉了根本。孔孟“心學”以至朱子“理學”,一方面是形而上的,可以說是“哲學”,更重要的在于它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它在人間落實在“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成為“治天下”的政治理論,不可責疑、不可動搖。
曹端上承孔孟朱子的一面,比如,“入孔門”、“禮樂不可斯須去身”、“非禮勿視”、“順天命,受而不拒”、“道皆圣人身上形見出來”、“太極為理”之類;這方面可以說毫無新意,正可注解他日常行事的那種“真道學”的僵硬。
但曹端也有上承陸子,對“心學”的別解,比如,“事事都從心上做工夫”、“尋真”、“人心本自虛靈”、“心會”、“今使活人騎馬,則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馭之如何耳,活理亦然”,這些別解,可以說是下開王陽明以至韓貞的一路了。而黃宗羲所作按語,也有這樣的兩面,一方面是上承孔孟、不反孔孟,另一方面是采用了王陽明以來的“心學”思想成果,比如,“人皆有之,第日用不知,不自作主宰耳,非道無人也”、“道真我所固有者”。這樣的兩面俱有的特點,可以說,直貫王陽明、王艮以至韓貞,寓反叛于繼承之中,寄我心于孔孟之內,是思想的發展,也是政治人文環境的所限。
附:一則書訊
作品簡介
《蘇中風云錄》27萬字,寫的是抗戰時期一支國民黨軍隊“魯蘇皖游擊總部”在江蘇中部地區興起和消亡的歷史,以及這支軍隊的首領李明揚與李長江個人命運的演化。本書風格雄渾,筆力文史兼具,對李明揚的政治智慧、李長江的草莽本色,刻畫生動而又含蓄不盡,對當時蘇中抗戰的政治軍事形勢,作出了深度透視和鳥瞰式的勾勒。文學欣賞者,歷史研究者,文藝創作者,都將從中有所收獲。
作者:沙黑
目錄
序--------------------------------------------王干
第一章 一方地盤,有一座古城叫泰州
第二章 紛紜局面,有一種勢力叫中間
第三章 翻臉一戰,十三個團十路進攻
第四章 助陳抑韓,醞釀二對一的態勢
第五章 波峰浪谷,堂堂之陣敗于驕狂
第六章 易幟分道,不僅是智慧的痛苦
購書聯系:[email protected] 價25元(包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