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這角色,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總是會有人自覺充當小丑的角色;即使正人君子吧,言行有時也不免有如小丑。這些,都會有的,人們往往也和諧對待,并不說破。生活中是如此了,那么小丑成為專業(yè)的角色,是從何時起頭的呢?要查最古,就要從最古的文字或圖畫中去找。“最古”何在,大約還難說,也許有一日會在甲骨文里找到小丑的蹤影;其實也可以說小丑是從古代的巫分化而來的,他的弟兄就是君王、音樂歌舞者、醫(yī)生、官吏、史家、學者、老師……,巫是許多職業(yè)共同的總源頭,因為其在遠古社會中本是集諸多功能與才能于一身的角色。
《孔子家語》第一篇里寫到一個小丑,是被孔子當場下令殺掉了的,也可算是較古的一個小丑了,他正是一個專業(yè)的小丑,而且已經(jīng)是舞臺上的小丑。
“新世紀萬有文庫”里的這本《孔子家語》前面有“出版說明”,寫道: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事跡言行的重要文獻,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學派的重要參考資料。長期以來它被視為偽書。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了與《孔子家語》內(nèi)容相似的竹簡;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又出土了與《孔子家語》有關(guān)的簡牘。這說明《孔子家語》并非偽書,它的原型在漢初就已存在。它與《論語》同源,系孔門弟子各記所聞,后選一部分輯為《論語》,其余部分則集錄為《孔子家語》,后來又經(jīng)過數(shù)代孔氏學者的陸續(xù)編輯增補。
可見,萬有文庫的編者認為,《孔子家語》是可靠而且重要的一本古書。這里面是否有商業(yè)的考慮,我們不敢武斷,我們且將此書作為一種參考,說得像的,我們可以把它跟孔子或儒家掛鉤,說得不像的,我們就認它是作偽。
第一篇題為《相魯》,記載著孔子在魯國如何做官。
其“初仕”,擔任的是“中都宰”,為社會規(guī)定了一些制度而獲成功,叫做“制為養(yǎng)生送死之節(jié)”:
“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四方諸候則焉。”
有這樣的政績,魯定公就提拔孔子當了“司空”,所記在這個位子上的政績是:
“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闕所。先時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從以上記述看來,當時社會,盡管已經(jīng)不是很古,經(jīng)過夏、商、周而到了周的末年的春秋時代,在許多方面不是很上規(guī)矩,連根據(jù)不同土壤種不同莊稼也還有人不懂或不嚴格遵照,飲食上不知老幼有別,另外,分工上不知道人的能力有大小,也不知道男女不能混在一起走路,在路不拾遺方面也還做得差,喪葬方面的一些事宜一般人也不懂,需要官府做些指導或規(guī)定。而這方面,孔子都懂,是專家,在他指導下,得到了治理。特別是,季氏葬昭公之墓的位置不對,不該位于墓道之南,孔子下令把溝改變了一下,就把這個墓與先前的諸墓歸到一起,而不是單獨分開在墓道之南。孔子對季氏作了解釋,說是幫季氏掩飾了本來的這種“非禮、不臣”的做法。
這樣的記載中的孔子,是有點像的。
我們要問,孔子是怎么就懂這么多的呢?《史記》上說,孔子從小就有這種興趣,“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有這方面的興趣和追求,當然就容易成為專門家。但孔子成為“禮”的專家,還要依靠學習。“禮”不是孔子杜撰的,他是“述而不作”。當然,不會是胡編亂造,而一定是“述”必有據(jù)。他主要是向書本學,但《論語》上說,這方面已經(jīng)“文獻不足”了,夏代已經(jīng)遙遠,商朝也滅得很久。孔子處在周代,周代的文明,有些現(xiàn)成的文獻,如《周禮》、《儀禮》,學者劉建國《先秦偽書辨正》說明了它們都不是偽書。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郁郁乎”就是孔子感到他面前的文獻很豐富,他只要把周代的典章制度這些東西掌握到手,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就能成這方面的專家,他果然就成了,而且身體力行,我們特別能從《論語》的《鄉(xiāng)黨》篇中能看到孔子的一舉一動都很注重按“禮”而行。另外,孔子不但鉆研先代的典籍,還注意向人討教,他曾問“禮”于老子,這記載在《史記》上。
總之,孔子當“中都宰”、當“司空”的政績,證明了孔子既有學問又有才干,于是再次得到提拔,當了“魯大司寇”。
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魯迅說,司寇一職,相當于日本的“警視總監(jiān)”。《辭源》說,司寇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刑獄的。這些,說明著此職古今中外都有,很好理解的。
孔子在“司寇”一職上也有很好的政績,社會被治理得達到“設法而不用,無奸民”的程度,就是我們常說的“化”的程度,是了不起的。
作為“大司寇”的孔子有機會作為國君的重要隨員一同出訪。這一天,魯公與齊侯在夾谷這地方見面,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可稱兩國“峰會”。這個活動中,“孔子攝相事”,是魯公這一邊諸事的總策劃、總指揮。他提出:
“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
孔子這一意見的根據(jù)是“古者”,也就是說,他也是從古代記載上讀來的,夏商周以來此類國家行為中就有這些規(guī)矩或范例。
司馬,是官職名,多為軍職,與指揮一定數(shù)量的武裝有關(guān)。“請具左右司馬”,就是請組建兩支衛(wèi)隊隨同出訪,一左一右,互為呼應。
兩君相見,就發(fā)生一件不愉快事,齊國“萊人以兵鼓謲,劫定公”,也就是齊國來了一些人馬鼓噪,要為難魯定公。這時孔子趕忙從下面走到臺上去,掩護魯公,同時跟齊侯講理,講的理很復雜,最后是落實到“失禮”上: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為不祥,于德為愆義,于人為失禮”。
齊侯被他說服,讓那些搗亂的人們退了下去。孔子的表現(xiàn)堪稱英勇。據(jù)《史記》載,孔子身長九尺六寸,很有些高大威猛。
接著,就發(fā)生了斬小丑的事情。
搗亂的人們退下后,齊侯命“奏宮中之樂,俳優(yōu)侏儒戲于前”,這就是在宮廷音樂聲中,讓侏儒擔任的專職小丑上場表演滑稽節(jié)目。這該算是齊侯作出的友好姿態(tài),相對于剛才發(fā)生的不愉快,也似有彌補之意。然而,孔子卻不允許,他又一次“趨進,歷階而上”,說,“匹夫熒侮諸侯者,罪應誅,請右司馬速加刑焉。”就是說,他認為這樣的“俳優(yōu)侏儒戲于前”,是對諸侯的侮辱,罪該殺。
孔子一聲令下,右司馬就動手,“于是斬侏儒,手足異處。”
孔子這舉措有點像是對剛才萊人搗亂的回應,不過我們不好斷定是這樣。齊侯的反應就有點軟了些,既然是他命奏樂、演節(jié)目的,他該說句話才行,但他沒說,竟然就聽由魯國的司馬當他的面斬了齊國的俳優(yōu),而且他還“懼,有慚色”,又害怕又慚愧,說不出話來。可見“禮”的威力是多么的大,竟然就把齊侯完全的嚇住了。
以下,《相魯》篇還記載了孔子的一些政績。我們感興趣的還是孔子下令斬小丑的事情,這在我們今天的眼看去,是太奇怪了,原來舞臺上的小丑曾經(jīng)無辜地有過這樣的危險和遭遇。
齊侯讓小丑上臺表演,是會談之后的余興取樂,怎么就不行呢?可憐那人,生來如此殘疾(侏儒),充當小丑(俳優(yōu)),死得這樣無理而悲慘,“手足異處”,活活剁死,還要說他該死。孔子是下令的人,也是當場的目擊者。這是《孔子家語》自己寫的,是作為正面的了不起的行為做記載的,這些編寫者,或許是孔子弟子,或許是儒家后學,他們的思想情感就是這樣,認為這樣寫才算是到位,到孔子之位,到儒家思想之位。
然而,當我們說“可憐那人”時,我們可能已經(jīng)犯了一個錯誤,也許當時那侏儒俳優(yōu)是算不得“人”的,殺他用的是一個“斬”字,而到《孔子家語》的第二篇《始誅》,記載孔子殺少正卯的事,用的是一個“誅”字,少正卯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位居“大夫”。侏儒小丑還夠不上用“誅”字,只能用“斬”字,雖然同樣是殺死而已,用詞的等級亦有這樣的不同,這也是出于“禮”的嚴格規(guī)定,編《孔子家語》的儒門弟子們是絕不會弄錯的。
從《論語》可知,孔子不是反對藝術(shù)表演的,但認為藝術(shù)表演要合乎“禮”的規(guī)矩才行: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佾,音“逸”或“儀”,舞的行列,“禮”的等級規(guī)定是,天子用八列,諸侯六列,大夫四列,士二列。試想一下,天子用八佾,每佾八人,即六十四舞女,分作八列,舞蹈起來,穿行來往,很好看的。季氏是大夫級的,按“禮”只能用四佾,即三十二人,舞蹈起來,也就很好看了,但季氏不知足,竟然越“禮”,用了八佾。孔子聽說之后,不覺大怒,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后世儒家作注釋說:“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既然“罪不容誅”,為何沒有“誅”呢?是因為孔子這時只是坐在家中教授弟子,手中沒有“大司寇”的職權(quán),只能口頭上發(fā)發(fā)狠,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據(jù)此,我們可以判斷,所謂誅少正卯這樣的事,是可能有的,因為季氏如果落到孔子手中,豈不就是另一個少正卯?還有人進一步分析說,季氏這樣的行為,說明著“雖弒父與君,亦何憚而不為乎”,所以孔子要發(fā)出“深疾之之辭”,這樣的闡釋,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一旦權(quán)力在握,孔子誅季氏不是不可能。南懷瑾認為,孔子并不是發(fā)怒,而只是很溫和的說,季氏連這樣越禮的事都做下了,今后他還有啥事不敢做呢?這樣釋也行。只不過一味強調(diào)從“溫良恭儉讓”來定型孔子,并不符合《論語》里的情況。
在今天,不同場合安排的表演,也該是有不同考慮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就不能拿到大雅之堂上去。據(jù)說,在某鄉(xiāng)間,辦喪事竟然安排了脫衣舞,這一創(chuàng)新,大約是為了讓死者也分享人間這樣的新式歡樂,倒也未離“禮”中之“孝”義啊。
附:一則書訊
作品簡介
《蘇中風云錄》27萬字,寫的是抗戰(zhàn)時期一支國民黨軍隊“魯蘇皖游擊總部”在江蘇中部地區(qū)興起和消亡的歷史,以及這支軍隊的首領(lǐng)李明揚與李長江個人命運的演化。本書風格雄渾,筆力文史兼具,對李明揚的政治智慧、李長江的草莽本色,刻畫生動而又含蓄不盡,對當時蘇中抗戰(zhàn)的政治軍事形勢,作出了深度透視和鳥瞰式的勾勒。文學欣賞者,歷史研究者,文藝創(chuàng)作者,都將從中有所收獲。
作者:沙黑
目錄
序--------------------------------------------王干
第一章 一方地盤,有一座古城叫泰州
第二章 紛紜局面,有一種勢力叫中間
第三章 翻臉一戰(zhàn),十三個團十路進攻
第四章 助陳抑韓,醞釀二對一的態(tài)勢
第五章 波峰浪谷,堂堂之陣敗于驕狂
第六章 易幟分道,不僅是智慧的痛苦
購書聯(lián)系:[email protected] 只售25元(包郵)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