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兩個傳統 鍛造核心價值
——關于中國社會主流文化的思考(三)
■ 《環球財經》編委 摩羅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具有重要國際地位的綜合性大國。盡管我們的發展境遇還有許多不利因素,但是我們的力量日漸增長的勢頭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應該有從容的心態在文化建設上投入更多心力,施展更高智慧。
教育是國家權力的表現,是造就社會文化氛圍、樹立文化主流的主要手段。選擇什么文化作為國家的教育資源,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具有什么樣的文化目標、價值取向,就會選擇什么樣的知識作為自己的教育資源。
知識是土壤,思想是枝干,價值是花果。當今時代,我們要想得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第二步結合的花果,就必須對我們的教育資源進行改造,在國民教育的知識取舍上作出宏闊的、深遠的戰略安排。
傳統經典應納入基礎教育
當今中國,每個識字的人都在談論教育改革,我認為教育改革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要用國家的力量來推廣自己的民族文化,自己的民族語言,而不是用國家的力量來推廣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他民族的語言。中國如果不在這一點上覺醒過來并力挽狂瀾,我們在經濟上再怎么富庶,也只能是別人的取款機。這樣被動的文化地位和經濟地位,顯然不利于民族崛起,不利于國民福利的提高。
所以,最正確的選擇是用自己的民族文化作為我們的立國之本。這些文化資源是我們在今天的國際社會與他者進行合作與博弈的重要武器。如果沒有這種事關民族國家的根本改革,民族復興就可能會淪為空談。
中國傳統經典中包含著中國先民千萬年以來積累形成的價值觀、世界觀、政治觀、文化觀。中國的小學和初中教育,應該安排較多課時用來學習中國古代傳統經典,用先民的智慧給莘莘學子打下精神的底子,用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打下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價值認同的底子。
世易時移,今天的教育當然不能只教古代經典。除此之外,還得有公民教育,還得有數理化教育。另外,我們在將傳統文化經典重新列入基礎教育資源之中的時候,也應該避免歷史上只重儒家文化,不重其他各家文化的片面做法。應該將中國傳統文化看作一個復雜的、廣闊的、開放的體系,其中各種優秀文化成果,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資源。
正如臺灣學者殷海光所說,中國知識分子要想“發掘中國文化的精華,顯彰過去本來有的觀念和思想,必須打破儒宗獨占的局面,尤其必須棄置儒家專斷的價值范疇,把它列為眾學之一的地位。”只有這樣,中國知識分子的“觀念和思想才可望恢復活力。”
此外,中國民間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古語云,禮失求諸野。“禮”和“野”不但共生互補,“野”還往往是“禮”的母體。民間文化(野)也應該在基礎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們的傳統文化講仁愛,重禮義,信天道,崇德政,具有極為豐富的人文主義傳統。同時,五千年文明史一直突出強調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具有最為豐富的社會主義思想資源。我們今天重新回歸民族文化傳統,就應該著重發掘對于今天的中國和今天的世界都具有現實價值的思想資源。
一年之前,我將此一觀點以《讓四書五經重回課堂》為題,發表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并特意設置了網上調查。84%的人贊成我的主張。獲得這么高的支持,頗出我的意料。這說明中國社會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文化心理準備,準備重新接受我們祖宗的典籍,作為我們最主要的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
這股民族文化復興的思潮,說明了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在自己的傳統中找回了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標志著這個民族真的挺立起來了。
三種文化資源的融合
近代中國文化的主題是什么?根據百年中國的歷史,我看可以總結為:反抗殖民謀國家獨立,反抗買辦剝削求階級平等,發展經濟求民生富裕,抵制霸權求世界公平,建構文化求天下和諧。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一直是圍繞這些主題展開的。有時候某個主題有所側重,有時候則是多個主題并舉。無論在什么歷史時期,所有這些主題,都是圍繞公平、正義、和諧的價值追求而展開的。
為了讓這些價值追求在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中不斷發展、不斷壯大,我主張以三面旗幟來強化革命文化的價值和分量。
其一,馬克思“消滅剝削、消滅(遏制)私有制”的社會主義理想。
其二,毛澤東“民族獨立、階級平等”的社會主義理想。
其三,孔子所代表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想。
這三面旗幟,正好代表了《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所提出的三種文化資源:孔子代表的儒家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想、馬克思代表的西方經典社會主義思想、毛澤東代表的中國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實踐。我們應該以這三種文化資源,維護我們的國家利益,促進民族復興,推進中國崛起,突出這三種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權威性。
我前文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與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步結合,實際上就是這三種文化資源的融合。這三面旗幟既是我們的文化旗幟,也是我們的政治旗幟,因為這就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我們民族復興、騰飛于世界的動力源泉。這三面旗幟,構成了完整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
三面旗幟,在政治理想和價值觀上有完全重疊的部分。其魅力、其力量,也是來自三者相通并重疊的東西。
三面旗幟中,毛澤東是最為突出的旗幟。他和他的政黨的政治實踐,是以馬克思和孔子的理想作為力量源泉的。哥倫布是開啟西方種族殖民擴張史的劃時代人物,毛澤東與他遙相對應,是終結西方種族殖民擴張史的劃時代人物,也是東方世界從殖民掠奪的厄運中謀獨立求崛起的劃時代人物。
這三面旗幟昭示了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這三種資源的融合,顯示了我們融匯中外、打通古今的文化胸懷和智慧,保證了以后中國文化發展具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和永無止境的空間。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主要使命,就是要這樣鍛造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