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天安門廣場又習慣性地立起了孫中山的像,是故左右們又要爭論一番了。此前曾積極地參加過爭論,是故收集一下,晾曬一把。
一帖:
若是細論起來,孫中山的能力水平遠不如蔣介石,因此你說蔣背叛了孫,那也是必須的,或者說是情不得已,否則,國民黨早就完蛋了。大體說來,孫不如蔣之詭秘,而蔣不若孫之憨厚,是故蔣者奸詐且機關算盡,而孫者幼稚(政治上)則好了于世。這也算是這師徒二位的根本區別吧。
客觀地說,孫的最大愿望是中國富強,從這個角度說,是共產黨幫他實現這一愿望,或者說是“繼承了”他的遺愿。至于你說的“再造共和”之云云,其實都是些幼稚的政治口號,對此,就連其后生小子即國民黨的孑子遺孫都不屑一提。
二帖:
孫中山本人對中國沒什么太大的功績或貢獻,他只是處在新舊兩個時代關節點上的一個標志性的人物而已。所謂“標志”,不過是一個記號性的牌牌,這牌子本身沒什么意義,其意義只在于它所標記的這個節點。而孫就是這樣的一塊標牌。但這個牌子對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爭斗與博弈來說,是有意義的。國民黨尊他為“國父”,這“國父”稱謂的本義,就是要強調國民黨統治中國的正統性,也就是:我是嫡子,有繼承權,我才是真兒子的意思。而共產黨尊他為“革命現行者”,則主要是“統戰”的需要,是出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一種戰略思考。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這塊牌子不但幫了國民黨的忙,也沒少幫共產黨的忙。而如今紅、蘭兩黨又都在爭取、利用中山陵這塊遺產。對此,紅方更多的是從實用的角度,即是從旅游招攬方面來做相關的文章,而蘭方則仍是老一套的思路,即是從政治的角度,是希望借用現代的鏡頭,以力求顯示或證明自己的嫡子的“正當”身份。也所以,國民黨要員來大陸,都不會錯過這個絕好的證明機會,即都要去拜祭。
三帖:
“天下為公”本是相對于“天下為家”而言的。孔子的意思本來是說:天下人都應該服從公室即周天子,而不應該是為了各自私家(諸侯國)的利益。孫書此句的本來用意也在于此,即是希望當時的各路黨派以及軍閥,都應以國民黨為公,而服從之、歸屬之。而如此偏私的用意,經過善于釋道解惑的國民黨文人的一番拔高、潤色,便開始有了新的但卻是經不起推敲的內容,這也就是今天人們所理解的“天下為公”,即:天下應該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公就是為天下人。所謂“經不起推敲”,即這樣的“天下”,雖然讓天下人尤其是社會底層的人們聽起來很受用,但它卻是不可能存在的天下,即這不過是句騙人的大瞎話而已。換言之,“人民公社”的“公社”應是最接近于“天下人之天下”的社會組織了。而這樣的組織,則顯然不是孫中山以及國民黨想要的,甚至都是他們不曾思考過的。由此亦可顯見,其“天下為公”的本意是個什么了。
四帖: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此人就是孫中山,從此大家不用留辮子。”
就連賈府的小媳婦都有這個膽量,更何況是大老爺們孫文乎?且當時實拉或想拉皇帝下馬的人多了去了,甚至已經成了一種革命趨勢。而最終都歸功于孫中山,這本是政治的需要,而且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革命就是破舊立新,這新要立得住,就必須有退出一位破舊的首功之臣。但總是生變,且最終還是沒能立住,而只是浪得虛名為“臨時大總統”,這本身也說明了這首功是誰,原本就是有爭議的。
可就在“立”這個檔口,孫去世了,他若是不去世,試想又會怎樣?蔣介石接班、與共c黨對立、蔣敗退臺灣,這個歷史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但中山陵肯定是不會存在了。要之,這建陵本身就是屬于“立”的內容,即是“立”的需要。要之立了孫,就是立了國民黨。
五帖:
你歸納的很到位。推翻滿清,孫在海外是有一定影響,或者說是有一定功績的,而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新中國,他的口號雖然很多,但都不實用,或者說都無法實施。這也就是你說的“志大才疏,思想高遠,力行不足”。總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六帖:
可以堪稱“國父”的,對國家來說應具有再造之功績。而國家的再造,應包括兩個方面,即一是破舊,二是立新。破舊是推翻滿清,即便將這一功績全都歸屬孫中山一人,那他也只是完成了這再造的一半。而如何“立”,即怎樣建立一個新的,可以獨立自主的,即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是自成體系的國家,這對孫中山來說,別說是實踐,就是在理論或規劃上,也都很不成形,甚至是非常之膚淺。所以,孫根本就不配此稱。當然,若是站在國民黨的角度稱他是“國父”,即為“國民黨之父”,這還是恰如其分的。因為孫的確是國民黨的締造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