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清:終結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話語權(八十六)
——文化理性是對策理性:評郎咸平的“郎閑評”(九)
對策理性著眼于戰略,博弈理性著眼于戰術。著眼于戰略,就是從本質看問題、長遠看問題、全局看問題;著眼于戰術,就是著眼于一時一事的得失。把“消費決定生產”的經濟學原理直觀化、數量化的博弈論思維方式,會使我國經濟陷進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甚至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頻頻發生經濟危機。
文化理性是對策理性。對策理性與博弈理性相對而言。對策理性著眼于戰略,博弈理性著眼于戰術。著眼于戰略,就是從本質看問題、長遠看問題、全局看問題;著眼于戰術,就是著眼于一時一事的得失。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對策戰勝博弈的歷史。西漢時期,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別,百官紛紛夸贊他大仁大義。劉邦說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這里,既有運籌帷幄的戰略規劃,又有戰略、民心、打仗、用人的通盤謀局;而項羽雖聲勢浩大兵強馬壯人多勢眾實力曾經遠在劉邦之上,但他僅有匹夫之勇,既不懂謀略又不懂爭取人心更不懂使用人才,僅有的一個可以稱之為人才的亞父范增還被他給活活氣死,最后只能落個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下場。劉邦和項羽的關系從整體上看就是對策和博弈的關系。雖然在對策和博弈后面隱藏著兩人的性格差別:劉邦為人豪爽,講究義氣,懂得籠絡人心,而項羽心胸狹窄,僅僅因為楚懷王信守諾言沒有封他為“關中王”而伺機殺了楚懷王,結果人心盡失。這說明:對策和博弈的區別不僅是客體上的,而有著主體論的依據。對策和博弈的關系還可以用下棋和打牌的關系來比喻。下棋靠全局謀劃,靠智慧取勝,打牌僅靠運氣和冒險“優化配置”手頭有限資源。對策經濟學是“算”的經濟學,“多算勝,少算則不勝”,“知己知彼百戰無不勝”;博弈經濟學是“猜”的經濟學,只能在“囚徒困境”中胡亂猜想。
西方的“風險越大機會也越大”的投機經濟學、GDP經濟學、完全競爭經濟學、靠嚴密的數理模型優化配置稀缺資源的打牌經濟學就是博弈經濟學,中國再生經濟學、全國一盤棋經濟學、注重宏觀調控充分競爭的經濟學是下棋經濟學、對策經濟學、對稱經濟學。我把博弈經濟學稱為葛朗臺經濟學,是小商品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放大,只著眼于成本收益最大比、利潤最大化,沒有全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因此對策經濟學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博弈經濟學是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誠然,消費是生產的根本目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從最終意義上,是消費決定生產而非相反。但消費分消費行為與消費需求兩方面,消費需求又分眼前需求和長遠需求、整體需求與局部需求、根本需求和表面需求、個人需求與國家民族需求、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幾個方面。消費決定生產根本上是通過消費需求決定生產來實現,直接消費行為決定生產只是消費決定生產的表面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之一,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秉持經濟發展的整體觀、全局觀、長遠觀,并有可能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建設投資不但是為了滿足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的、整體的、根本的需求,而且其產生的投資杠桿效應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眼前、局部、表面需求的必要基礎。因此加強基本建設投資與消費決定生產的經濟學基本原理并不矛盾,而是統一的。但在GDP統計數據上顯示出來的,基本建設投資只能是“鋼筋水泥”GDP,能構成消費GDP的,只能是眼前的消費行為結果。
洛陽南宮郎咸平:“什么叫做抓建設拉動GDP,那就是地方政府透過修橋鋪路等等鋼筋水泥堆砌起來了我國的GDP,根本不是我們的經濟有什么了不起的增長,而基本上都是靠著鋼筋水泥拉動的。這就是為什么2008年我國GDP當中57%都是鋼筋水泥,從而把消費壓縮到只占GDP的35%。而2009年更糟糕,GDP當中67%都是鋼筋水泥,從而把消費壓縮到占GDP的29%。因此中國成為消費力嚴重不足的國家。對比一下,其他國家的消費占GDP的70%~80%,可見我們經濟發展有多么扭曲和畸形”。(26)郎咸平用GDP構成來衡量消費和生產的比重,以資本主義國家的GDP構成為參照,認為消費主導生產就意味著必須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樣使直接消費在GDP中的比重高于“鋼筋水泥”GDP,是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只看眼前不看長遠的“博弈論”思維方式的產物。這種把“消費決定生產”的經濟學原理直觀化、數量化的博弈論思維方式,會使我國經濟陷進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甚至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頻頻發生經濟危機。
摘自陳世清著《超越中國“主流經濟學家”》一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1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