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周小平被捧成“愛國主義旗幟”,質疑者和質疑的聲音完全被屏蔽,說是以防有人“打著糾錯旗號砍愛國主義大旗”。這樣粗暴簡單的做法,令人愕然。周的文章,如果只代表他自己的激情和喜好,并無大礙,盡管偏激,禁不起推敲,但一個魯莽的年輕人,說幾句氣話,也沒什么大不了。可是自從他以罵美國出名,并被官方宣傳口賞識,并參加了意義非凡的文藝座談會,并和習總握了手,他就成了“愛國主義旗幟”了,就批評不得了,這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也非常可笑。
如果說周小平不分青紅皂白罵美國就是愛國主義的體現,那么中國總理愛用英語演講又算什么?中國的副總理將中美比喻成夫妻的論調又算什么?這種鼓勵草根民眾罵美國,而政府首腦卻親美的做法,是精分還是愚民?
中國近代以來,一直沒有自信,一直在西方面前矮一頭,毛時代好容易站了起來,但是很快又在各種運動中迷失了自我。改開帶來的經濟增長,并未帶給中國自信,相反,在出國潮和英語熱中,人們卻離自己的根越來越遠。
曾經問過一個臺灣朋友,“你愛中國么?”
他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愛”,然后又說,“但是來到大陸之后很失望,書上寫的那些都看不到。真實的東西讓人難過。”
其實這個臺灣人的話可以代表很多人的心境。我們說愛國,愛的是詩經楚辭、唐磚漢瓦;愛的是冰封萬里的北國,愛的是鶯飛草長的江南……而每當面對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看病難上學難找工作難……我們無論如何對這個國愛不起來。但是當釣魚島被挑釁,平時牢騷滿腹的中國人又會同仇敵愾,連賣手機套的小販,也堅決不再賣貨給日本人。這就我們,我們愛這個國家,又覺得她不夠好,但是誰要欺負她,也堅決不答應。
真實的愛國就是如此矛盾,但是我們應該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找到理性之路,而不是在矛盾中搖擺不定。
美國現在看來是中國的心結。相似的國土面積和地理環境,在地球的東西兩側,卻產生了兩個迥然不同的國度,比較成了必然,差異成為各種話題和爭論的因緣。美國比中國發達,這不容置疑,但是在這個強大對手面前,中國應該保持怎樣的姿態,才是當下需要思考的。不卑不亢,從容面對,取長補短,保持警惕才是務實而有尊嚴的選擇,而不應該艷羨諂媚或是妖魔化的否定,這兩種態度都是極度缺乏自信的表現,前者通常出現在親美派后者常出現在反美派,而不管親美還是反美,美國都不會因此改變。
中國要找回自信,需要從自己靈魂深處找問題,而不能寄托于外界,比如美國或更多。我們滿世界開孔子學院,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教外國人寫毛筆字,但是中國的教育體系內卻沒有像樣的傳統文化課程,語文在退化,學生們更多感興趣的是電腦而不是毛筆。我們派出中醫去出國交流,而國內的中醫在醫療體系里卻沒有占據應有的一席。我們為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輕視而懊惱,但是卻不反省——自己不尊重自己,為什么別人要尊重你?
中國有中國的問題,美國有美國的問題,兩國都不是人間天堂或地獄。有很多向往美國的中國人滿懷熱忱想盡一切方法奔向了美國,但是只有少數人實現了他們對生活的愿望。中國人固執的在全世界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唐人街,說明什么?說明比較過后還是發覺自己的文化最親切,所以不遺余力的堅持固守。“愛國”,也變成了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出來的人又建起一個個新的城把自己圍了起來。
作為中國人,平心靜氣的看待中國和美國,是不是很難?一提美國,從官方到民間都充滿了各種焦慮不安,因為缺乏自信。但越是這樣,我們越無法客觀、冷靜的評估和決定,中國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為什么我們不能坦然面對美國的先進和強大,但不畏懼他?承認他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影響力,但不討好他?學習他思維的活躍和開放,但不照搬他?
中國有個成語叫“邯鄲學步”,意為完全模仿別人而忘記了自己該怎么走路。還有個成語是“因噎廢食”,比喻怕出錯或發生某些潛在的問題,索性把重要的事擱下不做。而在對待美國的問題上,這兩種人卻是大多數。
我們一直期待一個中正包容、理智沉穩、務實而有尊嚴的執政思維,因為中國這艘大船實在很沉重。但是我們的領導者總是過于理想主義、或者因為軟弱而焦慮,他們說出的政治語言越來越沒有人信。而更悲哀的是執政黨的宣傳部門,并沒有意識到理論與現實的脫鉤,也沒有感覺到民眾思維對執政思維越來越大的質疑,依然以僵化的思維和手段推廣著所謂的“愛國主義”。
回到最初的話題,愛國不是盲目自大,不是理直氣壯的說胡話,而是要理智認真的評估自我,學習他人的先進,并保持赤子之心,堅持不懈的完善我們的國家。執政者的心態也要放平,英語雖然是世界性的語言,但是漢語才是我們的官方語言,也是我們的文化載體,一味強調英語的學習應用,很有可能沖擊中國原本就脆弱的文化自信。在與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打交道的時候,也不可顯得過于親昵隨意,保持人格的尊嚴才能保持國格的尊嚴,所謂愛國主義、強國之夢,都在這點點滴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