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如彼謹慎?
——門外談文十七題
==================
【1】
全國性的青年創作會議已經舉辦過六次,今年九月二十四日在北京召開是第七次。此前,《文藝報》記者李曉晨,采訪了1956年3月,由昆明北上抵京,參加第一次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的徐懷中同志。當年,他只有27歲,和鄧友梅、劉紹棠、瑪拉沁夫、從維熙、林斤瀾、陸柱國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青年作者們一起,聽老作家傳經,受中央首長接見,和出版社、報刊編輯部討論約稿、出書事宜,當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后來,他果然成為了我國著名的作家。所以至今他還是對來訪的記者說,“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是當記者向他提問對當前文學創作有什么看法的時候,他卻推脫了。記者寫道:
“眼下,84歲的徐懷中與夫人安靜相守,他的主要精力還是都花在創作上,‘還想寫一本書,但有些猶豫、糾結’。怕時間不夠用,所以格外惜時。我問,能不能對現在的青年作家說些什么。他略作停頓,幾分為難:‘說實話,我對青年作家的創作缺乏整體把握,所以,怕說得不合時宜,顯得故作姿態。’再問,能給部隊的作家提點建議嗎?又擺手:‘年齡大了,又沒有時間細讀別人的作品,就不建議了吧。’他固執的‘不配合’里流露出率真和自然。”
讀到這些文字,我深深感到一個老作家的謙虛和穩重。他很謹慎啊!
這是為什么呢?我想。當然也許會想的不對,不過也還是說出來向大家請教,那樣倒可能會糾正自己的錯誤,求得進步。
【2】
我的一位原來的老同事也是后來的新領導,寫了這么一篇文章:《胡編亂造何時休》(刊《文藝報》2013/06/05)。我相信,那絕對是懷著極大的好意,衷心希望作家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應當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真實反映他們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情體驗他們的安危冷暖,無距離地表現和傳達民情民意民聲,受到人民的喜愛。勸告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們,千萬不要閉目塞聽,胡編亂造。他寫道:
“今天我們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這樣一個新時代,社會所經歷的巨大變化,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我們的科學技術、社會生活,包括軍隊的武器裝備和現代化發展,可以說日新月異。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文學藝術加以表現和反映。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應下定決心、撲下身子,到生活的第一線,到社會大變革的熱潮中去,去諦聽祖國發展前進的時代足音。”
這些話無疑也是完全正確的。“生活是創作的惟一源泉”嘛!,
但是,我卻覺得,這些帶有指引性的話語,似乎空泛了一些,籠統了一些。的確,“這樣一個新時代,社會所經歷的巨大變化,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可以說日新月異。”可是,目前我們所直面的現實社會,有人說是多元化了,也有人說是很復雜。這的確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應下定決心、撲下身子,到生活的第一線,到社會大變革的熱潮中去,去諦聽祖國發展前進的時代足音。”那么,所“諦聽”到的“祖國發展前進的時代足音”是啥樣的昵?是由什么音符譜寫和組成的旋律吶?準確地概括,應該是萬紫千紅百鳥朝鳳吧?然而,文學藝術作品,其生產畢竟大都是出于個體勞動,故而總是帶有強烈個性和特色,與眾不同就是受眾最強烈的要求和幾乎絕對的標準了。于是在這里,空泛、籠統的號召和指點,難免就顯得無力以至無用了。
那么,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作家會得出什么的認識、體會、心得、靈感、情思。。。。。。就不能不是因人而異了。這是任誰也不能用自己的看法來替代的。所以在下就不在此表示自己的意見,只能以最新出現的作品為例了。我想,50前的老作家,難免會保留著以前的印記。80后的青年作家,大概會多耽于以后的切盼。這里我們最好就去選擇中年作家的新作了。因為,他們具有瞻前顧后的優勢,還具有對比校正的眼光,易于準確地反映和表現出生活的現象與本質。
【3】
先看看盧新華的《傷魂》。
《北京青年報》記者羅皓菱所寫報道的標題是《用<傷魂>揭時代“新傷痕”》。他寫道:“1978年,24歲的復旦大學新生盧新華因發表短篇小說《傷痕》而一舉成名,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傷痕》深刻地揭露了動亂年代在人們心靈上造成的創傷,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以至于一時‘洛陽紙貴’,‘全中國人的眼淚流成一條河’”。“從《傷痕》到《傷魂》,新書的主旨是對當下社會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究。”盧新華說:“從‘傷痕’到‘傷魂’是一段民族心靈發展歷程,‘傷痕’是那個特殊年代由上而下,普遍激發起的仇恨火種,給人們身體和心靈灼下的創傷;‘傷魂’則是‘傷痕’在新時代的變種,是在物質和利益的誘惑下,全民族精神和靈魂的迷失。”
據出版方鳳凰聯動出版公司介紹,小說《傷魂》講述了“我”的一位戰友的故事,在新兵連,那位戰友就巴結班長,不僅學會了班長整人的本領,甚至成為全團頭號馬屁精。轉業后到地方政府機關工作,利用一套“頻道”理論經營人際關系。憑借“投其所好”的“頻道論”,他的仕途節節攀升。退休前,他卻因一紙所謂的省紀委來函,不得不去“集體自首”,結果卻是一場鬧劇,于是很快他就“瘋”了,也很可能是裝瘋。
《傷魂》的主人公龔合國是“一個充滿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和魯迅筆下的阿Q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個陶醉于“精神勝利法”,一個沉湎于“龔氏頻道”;一個為舊時代的警察押著送往法場,一個被新時代的兒童們拖拽著游街;一個因偷竊而犯事以至于喪命,一個因貪腐而惶惶不可終日以至于發瘋(或裝瘋);一個想“革命”而不得其門而入,一個想“升官發財”卻終于“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現代快報》(2013/06/30)上,小何先生指出,本書的重點不在于對“腐敗”的描述,而是關注龔合國的心理變化,而這一系列的變化,都系之于他“頻道論”的世界觀。所謂的“頻道論”來自于一個星期六的晚上,龔合國和老丈人看電視中的川劇變臉時獲得的靈感,他總結出“變臉總會得罪人,而善于察言觀色,并學會在各種不同的‘頻道’里用不同的‘頻率’和不同的人溝通,卻可以予取予求”。
龔合國將自己分裂,以不同的頻道示人,就是家里的房子也是外屋簡樸,內屋豪華;一個老婆不夠,又找來一個,分而處之,其樂融融,可以說這樣的處事哲學讓他獲得了所謂的成功。但也正是這所謂的“哲學”,讓他逐漸地喪失了自己,而成為一個圓滑的機器,最終面臨不清不楚的審查時,拿不準上意,無法調準頻道,只好龜縮到與現實世界隔絕的自我中去了。
《傷痕》寫出了那個年代無人敢寫的人性,而《傷魂》也把刀筆對準了我們現實生活著的現實。
從各個角度對《傷魂》的評說看來,盧新華對現實社會的觀察,是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也許這就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
【4】
再看閻連科的《炸裂志》。
舉《烏魯木齊晚報》報道,《炸裂志》是作家2008年以來創作的第三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中國村莊的轉型。
小說故事發生在“炸裂市”。閻連科說,有一次他去韓國,不知怎么回事,在一堆韓文中冒出了“炸裂”兩個漢字,在當時的語境中,是指人滿為患。這個詞留在了作家的記憶里。他覺得,中國很多變化仿佛發生在一夜之間,“‘炸裂’這兩個字比較精準地表達了這三十來年的一個狀態。”
在《炸裂志》中,閻連科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夸張而荒誕地概括了一個鄉村在三十年間,從小村莊發展成為大都市的故事。在閻連科看來,這部小說同時要思考的是,經過這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這個民族走過的歷程,“其實也是民族精神史和心靈史。”
小說講述耙耬山脈的一個百人小村莊“炸裂”如何從最初的小村莊變成大都市。這個村莊或者城市發展的最初起點是有原罪的,也可以說這個城市的發展和膨脹等聯系在一起。閻連科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夸張地概括了一個鄉村的變遷,將經濟發展中人們走向富裕的熱望,人性和道德的淪陷,家族的仇恨,歷經滄桑依舊溫暖的無功利的堅持,融合在了一起。
《北京青年報》記者尚曉嵐、羅皓菱分別在2013/09/13和10/04的評介中說:
閻連科荒誕、夸張、魔幻地呈現了“炸裂”,由百人之村巨變為超級大都市的故事,透視出時代變遷中的狂野欲望,撕心裂肺的人性之痛,家族間的恩怨情仇,歷經滄桑暖意未散的世道人心……
作家要追問的其實是“人心”。“改革開放過程中,人心起到了不可思議的作用。”閻連科認為,“對欲望、金錢、權力的批判是比較簡單的,更深層的問題是:人到底成了一個什么樣子?我們常說,三十年來人心不古,人怎么成這樣了?但人怎么成這樣了,人到底是什么樣,我們誰都不知道。我們從封閉、貧窮的狀態,到今天成了完全無法把握的人,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我們是什么樣。這個小說可能相對細膩、準確地描繪了人到底是什么樣。”
從各個角度對《炸裂志》的評說看來,閻連科對現實社會的觀察,也是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同樣也許這就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
【5】
記得,著名文學評論家馮牧生前有一次曾經和在下說過,對作家應該強調獨特性,對編輯應該強調容受性。由此想開去,盧新華的《傷魂》和閻連科的《炸裂志》,在藝術上獨領風騷,在思想上也獨樹一幟。而這都是他們自個兒在現實社會的生活中開發提煉得來的精粹的結晶。的確是:別開生面,別具一格。他們的光彩,他們的成就,就在于與眾不同!也可謂獨出心裁、獨具慧眼,因而,在談論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時候,就不能不強調這一點。
文章寫到這里,回過頭來再讀《文藝報》記者李曉晨采訪徐懷中的報道,我發現,徐懷中同志還有一段話,說的很有水平,很值得我們深思。那是記者請他以自己的文學感悟作為采訪的結束時。他左思右想,最終還是留下了幾句話。他是這樣說的:“這輩子經歷了太多事情,年老之后,許多想法與之前相去甚遠。像我這樣的老人家,重要的不是再去學多少東西,探索什么新的路子。重要的,是剝離掉原來的一些陳舊觀念,剝離得越干凈,越可能寫出新的、有鋒芒的東西。我仍然需要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擺脫這么多年來形成的有形無形的文學上的禁錮,回到文學的規律上去,回到藝術本身。”
圣哉,斯言!
(2013/10/12)
【參考資料】
(一)
++++++++++++++++++++++++++++++
30年前,“小井”為何只演了3天
楊慶華
《北京晚報》2013/10/13
++++++++++++++++++++++++++++++
今年是劇作家李龍云去世一周年,也是他的代表作《小井胡同》首演三十周年。眼下,再度上演的《小井胡同》吸引了眾多戲迷。遺憾的是,30年前首演時,“小井”只上演了3天即被停演——
《小井胡同》的劇本寫于1980年冬,是李龍云在南京大學讀書時的畢業作品,首次發表于1981年5月號的《劇本》雜志。著名劇作家陳白塵贊譽道:“這個劇本從橫剖面說,五戶人家,十三根線索,四五十個人物,形成一幅北京下層市民的風俗畫。從縱剖面說,它通過解放前夕、大躍進時代、‘文革’初期、‘四人幫’垮臺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五個迥不相同的時期,又是五幅相連貫的歷史畫。這種結構,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罕見之作。”
1983年元月,北京人藝決定將《小井胡同》搬上舞臺。3月4日,《小井胡同》建組。6月,反復修改后的《小井胡同》連排,演員陣容十分強大:林連昆、童弟、黃宗洛、韓善續、任寶賢、譚宗堯、呂中……7月13日至15日,內部演出三天后停演。為何停演,最根本的指責是“劇本選取的幾個橫斷面,即1949年、1958年、1966年、1976年、1979年。在這五個時間段兒中,除1949年外,其余都是執政者政治上出現失誤的時期”。當制景間的工人師傅們把《小井胡同》的布景從舞臺中搬開時,李龍云的淚水奪眶而出。
李龍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出生在北京南城的羅圈胡同。從小,他就被老街坊們寄予厚望——成為一個會說書的,把南城的故事講給世人聽。李龍云“目睹了一條胡同30年命運的起落興衰”。大躍進年代里,他曾“穿件小背心,跟在大人們的身后,搬磚運瓦砌過小高爐”。在《小井胡同》第二幕,作者有段舞臺提示:“小井沉浸在一片狂熱之中,人們被那明天仿佛就能出現的共產主義吸引住了……”劇中,嘴特別好說的陳九齡一上場,就神采飛揚地嚷嚷起來:
陳九齡:今兒個這會,開得痛快!痛快!我得喝兩盅。
石掌柜:什么會?
陳九齡:向領導交心的會啊!(連說帶比劃)全公司,兩千多號人!你是歷史問題、現行問題,只要是干過對不起政府的事兒,自個兒說!交心!……誰說完了,主任過來,拍肩膀!廠長,握手,鼓勵!我干瞧著眼熱,沒的說了!陳九齡,露臉的時候癟茄子啦?什么話呢!沒有?編!上!
石掌柜:你上去說啦?
陳九齡:那還有假嗎?!從打學徒起,真的假的,只要是不是人的事兒,云山霧罩,說!什么民國36年電車罷工抓了5個人,黑名單,陳九齡開的……
有人說《小井胡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第二幕寫大躍進,第三幕又接著寫“文革”。其中,劉家祥有這樣一段臺詞“這文化大革命,就仿佛是一家子不打算過了。老大從掌柜的那弄來一把切菜刀,老二從掌柜的那抻出一根搟面杖。哥倆,打!往死了干!不下毒手是孫子……”
《小井胡同》停演后,李龍云幾乎失去繼續寫戲的信心。1983年7月27日,陳白塵致信李龍云:“這劇本即使過了10年20年,還是會迸發出光彩的。總之,《小井胡同》的前途是樂觀的,否則,戲劇文學不松綁,不允許百花齊放,中國話劇也沒有前途了。”戲停了,更加郁悶的是于是之。早在1982年9月,于是之為《小井胡同》的事,從外地給李龍云寫了封長信:“我希望它能成為劇院的力作,像《茶館》那樣地排練,像《茶館》那樣地保留下來,毫無愧色地成為《茶館》的續篇……”
2001年,李龍云重讀此信時,于是之已得了失憶的重病。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說,有一次李龍云去看于是之,竟在客廳嚎啕大哭起來。
李龍云視于是之為知己。他認為,沒有于是之,人藝可能救不活《小井胡同》。1984年初,于是之上任主持人藝工作。半年后,《小井胡同》再次提上演出日程。于是之想讓《小井胡同》試著往外拿拿。李龍云和于是之開始了又一輪的劇本修改。1984年11月,《小井胡同》寫出了第四個第五幕……
1985年2月11日,《小井胡同》正式公演,首輪連演112場。1992年12月31日,北京人藝復排《小井胡同》。李龍云說:“小井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將繼續試著寫下去,用我的作品不斷和老街坊們談心……《小井胡同》會有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
如今,《小井胡同》作為北京人藝的一塊基石,留了下來,可是2012年8月6日,年僅64歲的李龍云卻永遠地走了。
(二·A)
++++++++++++++++++++++++++++++++++++++++
8萬首詩歌參評獲獎者既有民工也有北大教授
評委:娛樂時代更應向詩歌致敬
國際華文詩歌獎落幕
《北京青年報》2013/10/13
文/本報記者 羅皓菱
+++++++++++++++++++++++++++++++++++++++++
“歷時一年有余、華語詩歌圈參與程度最深最廣的詩歌獎——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日前揭曉,共有8萬余首詩歌參與評選,集聚了剛剛過世的著名詩人牛漢、著名詩人謝冕、楊煉、唐曉渡等強大的顧問評委陣容,獲獎者既有民工,也有北大教授。”
華語詩歌圈參與程度最深最廣的詩歌獎——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的頒獎禮日前舉行。簡單的頒獎禮吸引了西川、楊煉、芒克、楊小濱、謝冕等中國當代知名詩人和文藝評論家,英格蘭藝術委員會主席Antonia Byatt、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主席BasK Wakman等詩歌界專業人士也欣然出席。Antonia Byatt說,“能夠有機會目睹詩歌在今天的中國如此充滿活力和令人興奮,真是極好的體驗,而在歐洲,都不那么容易見到這樣的情景。”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詩歌獎共吸引2000多位詩人參與,收到投稿近8萬首(組)。不幸剛剛離世的老詩人高崎、以一種詩性的頑強跟病魔搏斗的女詩人冷巉、洋溢E時代詩意的臺灣女詩人阿芒、沉醉于對話古典杰作的旅加詩人孟沖之,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首詩。基于對理想詩作標準的堅持,本年度詩歌獎一等獎空缺,兩名二等獎由草樹、廖慧獲得,三名三等獎由臧棣、于堅、七夜獲得,兩個第一部詩集獎由郭金牛、鐘碩獲得。
草根詩人作品接地氣
來自湖北黃岡在深圳打工的郭金牛,一日鬼使神差地潛入某個詩歌論壇,悄沒生息地丟下一首詩,在他自己看來,如果那能被叫做一首詩的話。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樣一首小詩引起論壇網友的熱烈反響,給了他創作的勇氣。“少年,某個凌晨,從一樓數到十三樓。數完就到了樓頂。他。飛啊飛。鳥的動作,不可模仿”。
20年前,郭金牛從老家來到深圳打工,“我什么工都做過,有什么工打什么工。”他操著一口濃厚的湖北口音的普通話說。后來,他流轉到著名的富士康工廠成為一名流水線上的工人。當第12個富士康工人為抗議惡劣待遇跳樓自殺后,他被派去安裝“防跳網”,內心深受震動,寫下了上面這首詩。“20年打工的經歷,突然間想表達,正好找到詩歌的形式。”郭金牛說,兩三年來,他寫下了幾十首詩,共同命名為《紙上還鄉》。“紙上還鄉——無盡還鄉,回歸古往今來連接真人生和真語言的詩歌血緣。”這是評委之一,著名詩人楊煉寫給《紙上還鄉》的授獎詞。
教授詩人看到差距
像郭金牛這樣的草根詩人在本次7位獲獎者中還有很多,讓人意外的是,本屆詩歌獎還吸引了眾多著名詩人的參與,比如臧棣和于堅,“挑剔”的評委僅僅給了他們三等獎。臧棣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他親自出席了當晚在北大舉行的頒獎典禮。他用充滿自嘲的口吻發表了獲獎感言,“我對這個獎非常看重,網絡詩歌寫作已經成為民間最具活力的空間。剛才很多人發言對自己的寫作很不滿意,我恰恰和他們相反,我對自己的寫作非常滿意,已經進入到沒有對手的狀態,感覺不到任何差距,這個獎很及時,讓我看到了差距。”
發起者:沒想到有那么多人還在寫詩
北京文藝網總編輯、畫家楊佴旻是本次這個獎的發起者,談到創立這個獎項的初衷,他說,“在這樣一個娛樂大于思考的時代,有必要做這樣一件事情。”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楊煉說起,沒想到一拍即合,然后他們又找來了唐曉渡擔任秘書長。唐曉渡說:“當時他們找我聊這個事兒,起初我不看好,國內的詩歌獎很多,網絡評獎也不是首創,但是很多獎評獎的質量并不是很高,參與度也有限。”但是由于評獎的理念,以及評委的感召力和程序公正,最后來的稿子之踴躍把評委都嚇壞了,“總共投稿8萬多首,最后終評2萬首,A4紙打了8000多頁,全世界范圍內都沒有這么巨量的參與。”作為評委,他說自己的總體感受是,“有一批寫得相當不錯的作者。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包括十六七歲的孩子,出手就寫得很好,很是那么回事。”楊佴旻也深有同感,“沒想到有那么多人還在寫詩,而且寫得相當不錯。”很多人在講詩歌沒落,但楊佴旻認為,上世紀80年代對詩歌的熱情有一種表面的東西,而現在很多創作越來越成熟。”
但是,評委之一的楊煉表示,雖然投稿眾多,但在思想力度、形式精美上沒有發現頂尖之作,一等獎空缺也是體現組織者嚴肅負責的態度。他認為詩歌創作的自覺程度應該呈現一個民族文化思想成熟的程度,對此詩人們無可推托,必須負起全責。文/本報記者 羅皓菱
(二·B)
++++++++++++++++++++++++++++++++
解讀富士康“十三連跳”的自殺之謎
輯自《百度快照》
++++++++++++++++++++++++++++++++
從2007年始,富士康非正常死亡的員工達到了13例,僅2010年不到5個月的時間里,就有10多位員工選擇了以自殺這樣的極端方式,告別這個曾經讓他們滿懷希望的地方。回望30年,中國的經濟成就離不開對于人口紅利的依賴,而富士康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的得益者。中國南方城市大量廉價和過剩的農民工勞動力,為跨國公司的工廠轉移提供了低廉的生產成本,而代工企業是最典型的依賴成本優勢模式的類型公司。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進這樣誠實地解釋過公司的發家秘密:富士康的高速成長,靠的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然而,時過境遷,這一成本模式連同國家命運一起,正在經受嚴峻考驗。
長期研究中國民工問題的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潘毅指出,內地新一代農民工的價值觀改變和富士康的管理體制,才是連串自殺事件的成因。她解釋,上代人視農村為家,暫時出外打工,但終究會還鄉終老;新一代年輕民工卻向往融入城市生活,但工資難以負擔, “在深圳生活一個月,至少就要3000 元”,農民工因沒有城市戶籍,各種社會待遇都比城市戶口居民低,新一代民工處于農村和城市的夾縫中,沒有方向,容易輕生。
她表示,富士康的規模極大,相比小公司,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更難建立,尤其令人感到孤獨,令民工自殺的可能增加。她和8 名內地學者,在月中跳樓事件增至9 宗時,就已聯署發出公開信,指出中國應取消戶口制度,拉近城鄉差距,讓農民工享受城市福利,不要讓富士康悲劇重演。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連串自殺事件或與高強度的勞動有關,《勞動法》雖規定每天工時不得逾8 小時,但富士康的員工連加班要12 小時,當地政府早應介入,但事件表明所謂監管只是流于形式;而當首宗自殺事件發生后,后來者就開始模彷。
(二·C)
+++++++++++++++++++++++++++++++++++++
記者臥底富士康:制度冰冷沒有家的感覺
2013年05月11日09:33
來源:新京報
+++++++++++++++++++++++++++++++++++++
今年四月,富士康再發“兩連跳”。此前員工跳樓的慘劇多次在這個全球500強名企里發生。去年和今年,新京報兩位記者先后“潛伏”富士康,通過體驗,努力還原一個真實富士康的企業生態。
尹聰(新京報經濟新聞部記者,5月7日發表《富士康 被不斷跳樓困擾的“圍城”》)
在富士康的20天里,我體驗了兩個立場完全對立的角色:流水線,穿著灰色工裝的工人;門崗亭,手持探測棒的保安。
種種波瀾曲折或扣人心弦的橋段,并沒有在“潛伏”中上演。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富士康。
住在上鋪的,不是兄弟
萌生去富士康探訪的想法是在去年的9月底。彼時,太原富士康剛剛發生騷動,2000多名憤怒的流水線工人,圍毆了之前園區內飛揚跋扈的保安。
起身前往富士康已是10月底。在此之前,可以套用《那些年》中的幾句歌詞來形容我所做的準備,“將頭發梳成頹廢模樣,換上一身破舊衣服”。
2012年10月31日,太原富士康,走完入職流程,傍晚時分,我被分進了一個10人間的宿舍。這些舍友的年齡,下至十七八歲,上至三十五六。但無論長幼,他們混跡社會的經驗遠在我之上。他們之中,既有經商失敗負債累累的,也有出身寒門習慣漂泊的,還有遭遇車禍落下病根的。
玩笑和打鬧在富士康的宿舍內有些珍貴。互相之間的不信任感,體現在不少的細節里。比如,每個人給手機充電時都會放到一個帶鎖的櫥子中,向別人借宿舍鑰匙成功的幾率極少。也鮮有人主動問起對方的名字和電話。即便相處二十天后,宿舍內最活躍的兩個人,大家也多以“眼鏡”和“胖子”的綽號指代。他們的真實姓名,沒幾個人知道。
也許在他們看來,住在上鋪的,不是兄弟,而是些萍水相逢之人。誰也不知道,是不是第二天醒來,就會有熬不住的舍友背起行囊,悄無聲息地離去。
凌晨的流水線
我是新人里第一個舉手申請上夜班的。夜班是從晚上的8點到次日早8點。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抓起沿流水線順流而下的手機內殼,把它們放到托盤里。里面的工人把這個動作稱作“收料”。
根據大致估算,我第一天晚上大致要收八九千個料,平均每4秒就要做一個收料動作。兩天后,我的胳膊和后背酸脹得厲害。更加難熬的是,凌晨三四點左右,腦袋里昏昏沉沉,但手上的動作卻不能停。再加上十一月的寒風吹進車間,那種復雜的滋味,無法言表。
除了能真實地感受工作的單調機械外,流水線是一個能夠讓人敞開心扉的地方。所有的工友都認為埋頭干活的我與他們一樣。在流水線的轟鳴中,我聽到了他們對流水線生活的厭倦和咒罵,他們對自己現實的不滿和嘲諷,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迷茫和無可奈何。
工友中有個十八九歲的男孩,個頭不高,家境不佳,臉上還掛著走出大山不久的青澀。他到富士康打工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在工廠里找到一個女朋友。但旁邊的一個中年婦女提醒他說,你將來能在太原買得起房嗎?
工人與作為最基層管理者的線長之間的矛盾,使得流水線上的工作更加壓抑。我特意觀察了那個女線長的管理方式。她會在我開小差時吼上幾句臟話,也會用調到更累的崗位上的方式懲罰一個犯了錯誤的小女孩。
做一名保安
做完一星期的普通工人后,我就再沒去過車間。按照規定,曠工3天即算自動離職。
我又成功應聘成了“一名富士康保安”,負責在車間安檢。
有一次上班時,一堆趕著進車間的工人,爭搶著過安檢。那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保安,突然大吼一聲“給我回去排隊”。頃刻間,工人們默不作聲,排成了長隊。威嚴是發乎這個乳臭未干的少年嗎?我當時在想,工人們敬畏的其實是那些無形卻嚴格的規章制度。
在與老保安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騷亂之后,富士康保安的強勢地位已大不如昔。許多人告誡我,千萬不要穿著保安制服走出廠門。
2012年11月20日的凌晨,度過20天的體驗生涯,我背著行李走出了太原富士康的大門。
走出富士康,沒有人關心我是誰,我去了哪里
申志民(新京報社會新聞部記者,5月7日發表《富士康 被不斷跳樓困擾的“圍城”》)
4月15日,我留發蓄須,以打工者身份潛入廊坊富士康,試圖以社會記者的視角去了解富士康。10天的富士康體驗中,與富士康規則制度相關的“怪相”以碎片化的方式逐漸呈現。
怪相一走過場的考試
4月17日,廊坊富士康園區,面試。
富士康規定,不接納有文身或燙過煙花的求職者。現場,胳膊上燙了十多個煙花的河北小伙張力說,為進富士康,他向中介多繳了幾百元好處費。“中介說與富士康招募人員熟悉,交錢就能進。”果然,張力及其他幾人雖有煙花或文身卻順利過關。
4月18日,筆試。考題多涉及心理方面,多與生命相關聯。如“我的生活是否很有意義”“假若我死了別人會過得更好嗎”等等。考場,監考老師有的相互打趣說笑,有的把玩手機,偶爾瞥一下考場,盡管看到有考生相互比對答案,并不理睬。富士康一員工說,考試其實是走過場,“能干活就成。”
怪相二富士康“隱權”
4月19日,軍訓。每組由一名教官帶領。
教官可以決定是否延長軍訓。軍訓延長后,工友就無法上工。因此,教官對工友隨意呵斥甚至進行體罰的現象屢見不鮮。
老員工稱,富士康存在約定俗成的諸多“隱權”,導致處于權力最底端在富士康員工和保安、教官、宿管、線長及安檢等群體的關系緊張,以至于經常發生打架斗毆。
怪相三形同虛設的“心理咨詢”
和我同宿舍的工友王二猛最近非常煎熬,他說:“我壓抑得快瘋了。”他撥打了富士康N連跳之后設置的員工關愛熱線的“請幫我幫我”(78585),但無果。
4月23日,我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向心理咨詢師陳述了我室友的困境以及我的困惑。
心理咨詢師更像一個有滿肚子怨氣要突然發泄的大媽,已失去了心平氣和,對我數落道:“不要在乎你宿舍人說的話,你來富士康前就該知道富士康的工作情況,如果你不適應,你就離開富士康……”
怪相背后何處是我家
種種怪相之下,“沒有家的感覺”,是打工10日來,我聽到的富士康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由宿舍、食堂、流水線編織的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使絕大多數富士康人感到壓抑與苦悶,而種種冰冷的制度又讓他們每天的工作生活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生怕觸碰紅線出局。
4月27日,鄭州富士康園區,23歲河南女孩跳樓身亡。跳樓前,她曠工三天,無法再入職。
4月25日,臥底十日的我離開富士康園區,結束打工時光。富士康流水線莫名少了一個人。但至今,我沒有接到一個富士康管理人員的問詢電話,沒有人關心我是誰,我去了哪里。
(責任編輯:劉瑞剛)
(三·A)
++++++++++++++++++++++++++++++
習近平祝賀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
《人民日報》2013/10/12
記者徐錦庚、王玨、潘俊強
+++++++++++++++++++++++++++++++
本報濟南10月11日電 (記者徐錦庚、王玨、潘俊強)第十屆中國藝術節11日晚在山東省濟南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向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海內外藝術家致以誠摯的問候,并預祝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圓滿成功。
習近平在賀信中表示,中國藝術節創辦26年來,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成為展示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藝術盛會,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貢獻。
習近平指出,希望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辦成一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希望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家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手段,描繪藝術之花盛開的多彩畫卷,謳歌人民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雋永篇章,繼續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而團結奮斗。(賀信全文另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本屆藝術節組委會主席劉延東在開幕式上宣讀了習近平的賀信,并宣布藝術節開幕。
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于10月11日至26日在山東舉辦。本屆藝術節本著“勤儉辦節,杜絕奢華浪費”原則,將舉辦參加“文華獎”評選的優秀劇目展演、5項美術展覽、第十六屆“群星獎”決賽、2013年中國(山東)演藝產品交易會、“百場下基層”優秀劇目演出、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境外邀請劇目演出等多項活動。
本屆藝術節的開幕式演出呂劇《百姓書記》塑造了一個優秀基層黨員干部形象,是山東省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優秀劇目。
(三·B)
++++++++++++++++++++++++++++++
習近平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賀信
《人民日報》2013/10/12
++++++++++++++++++++++++++++++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
值此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之際,我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海內外藝術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國藝術節創辦26年來,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成為展示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藝術盛會,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貢獻。
希望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辦成一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希望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家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手段,描繪藝術之花盛開的多彩畫卷,謳歌人民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雋永篇章,繼續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而團結奮斗。
預祝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圓滿成功!
習近平
2013年10月10日
(新華社濟南10月11日電)
他為何如彼謹慎?
——門外談文十七題
==================
【1】
全國性的青年創作會議已經舉辦過六次,今年九月二十四日在北京召開是第七次。此前,《文藝報》記者李曉晨,采訪了1956年3月,由昆明北上抵京,參加第一次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的徐懷中同志。當年,他只有27歲,和鄧友梅、劉紹棠、瑪拉沁夫、從維熙、林斤瀾、陸柱國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青年作者們一起,聽老作家傳經,受中央首長接見,和出版社、報刊編輯部討論約稿、出書事宜,當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后來,他果然成為了我國著名的作家。所以至今他還是對來訪的記者說,“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是當記者向他提問對當前文學創作有什么看法的時候,他卻推脫了。記者寫道:
“眼下,84歲的徐懷中與夫人安靜相守,他的主要精力還是都花在創作上,‘還想寫一本書,但有些猶豫、糾結’。怕時間不夠用,所以格外惜時。我問,能不能對現在的青年作家說些什么。他略作停頓,幾分為難:‘說實話,我對青年作家的創作缺乏整體把握,所以,怕說得不合時宜,顯得故作姿態。’再問,能給部隊的作家提點建議嗎?又擺手:‘年齡大了,又沒有時間細讀別人的作品,就不建議了吧。’他固執的‘不配合’里流露出率真和自然。”
讀到這些文字,我深深感到一個老作家的謙虛和穩重。他很謹慎啊!
這是為什么呢?我想。當然也許會想的不對,不過也還是說出來向大家請教,那樣倒可能會糾正自己的錯誤,求得進步。
【2】
我的一位原來的老同事也是后來的新領導,寫了這么一篇文章:《胡編亂造何時休》(刊《文藝報》2013/06/05)。我相信,那絕對是懷著極大的好意,衷心希望作家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應當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真實反映他們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情體驗他們的安危冷暖,無距離地表現和傳達民情民意民聲,受到人民的喜愛。勸告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們,千萬不要閉目塞聽,胡編亂造。他寫道:
“今天我們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這樣一個新時代,社會所經歷的巨大變化,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我們的科學技術、社會生活,包括軍隊的武器裝備和現代化發展,可以說日新月異。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文學藝術加以表現和反映。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應下定決心、撲下身子,到生活的第一線,到社會大變革的熱潮中去,去諦聽祖國發展前進的時代足音。”
這些話無疑也是完全正確的。“生活是創作的惟一源泉”嘛!,
但是,我卻覺得,這些帶有指引性的話語,似乎空泛了一些,籠統了一些。的確,“這樣一個新時代,社會所經歷的巨大變化,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可以說日新月異。”可是,目前我們所直面的現實社會,有人說是多元化了,也有人說是很復雜。這的確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應下定決心、撲下身子,到生活的第一線,到社會大變革的熱潮中去,去諦聽祖國發展前進的時代足音。”那么,所“諦聽”到的“祖國發展前進的時代足音”是啥樣的昵?是由什么音符譜寫和組成的旋律吶?準確地概括,應該是萬紫千紅百鳥朝鳳吧?然而,文學藝術作品,其生產畢竟大都是出于個體勞動,故而總是帶有強烈個性和特色,與眾不同就是受眾最強烈的要求和幾乎絕對的標準了。于是在這里,空泛、籠統的號召和指點,難免就顯得無力以至無用了。
那么,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作家會得出什么的認識、體會、心得、靈感、情思。。。。。。就不能不是因人而異了。這是任誰也不能用自己的看法來替代的。所以在下就不在此表示自己的意見,只能以最新出現的作品為例了。我想,50前的老作家,難免會保留著以前的印記。80后的青年作家,大概會多耽于以后的切盼。這里我們最好就去選擇中年作家的新作了。因為,他們具有瞻前顧后的優勢,還具有對比校正的眼光,易于準確地反映和表現出生活的現象與本質。
【3】
先看看盧新華的《傷魂》。
《北京青年報》記者羅皓菱所寫報道的標題是《用<傷魂>揭時代“新傷痕”》。他寫道:“1978年,24歲的復旦大學新生盧新華因發表短篇小說《傷痕》而一舉成名,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傷痕》深刻地揭露了動亂年代在人們心靈上造成的創傷,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以至于一時‘洛陽紙貴’,‘全中國人的眼淚流成一條河’”。“從《傷痕》到《傷魂》,新書的主旨是對當下社會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究。”盧新華說:“從‘傷痕’到‘傷魂’是一段民族心靈發展歷程,‘傷痕’是那個特殊年代由上而下,普遍激發起的仇恨火種,給人們身體和心靈灼下的創傷;‘傷魂’則是‘傷痕’在新時代的變種,是在物質和利益的誘惑下,全民族精神和靈魂的迷失。”
據出版方鳳凰聯動出版公司介紹,小說《傷魂》講述了“我”的一位戰友的故事,在新兵連,那位戰友就巴結班長,不僅學會了班長整人的本領,甚至成為全團頭號馬屁精。轉業后到地方政府機關工作,利用一套“頻道”理論經營人際關系。憑借“投其所好”的“頻道論”,他的仕途節節攀升。退休前,他卻因一紙所謂的省紀委來函,不得不去“集體自首”,結果卻是一場鬧劇,于是很快他就“瘋”了,也很可能是裝瘋。
《傷魂》的主人公龔合國是“一個充滿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和魯迅筆下的阿Q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個陶醉于“精神勝利法”,一個沉湎于“龔氏頻道”;一個為舊時代的警察押著送往法場,一個被新時代的兒童們拖拽著游街;一個因偷竊而犯事以至于喪命,一個因貪腐而惶惶不可終日以至于發瘋(或裝瘋);一個想“革命”而不得其門而入,一個想“升官發財”卻終于“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現代快報》(2013/06/30)上,小何先生指出,本書的重點不在于對“腐敗”的描述,而是關注龔合國的心理變化,而這一系列的變化,都系之于他“頻道論”的世界觀。所謂的“頻道論”來自于一個星期六的晚上,龔合國和老丈人看電視中的川劇變臉時獲得的靈感,他總結出“變臉總會得罪人,而善于察言觀色,并學會在各種不同的‘頻道’里用不同的‘頻率’和不同的人溝通,卻可以予取予求”。
龔合國將自己分裂,以不同的頻道示人,就是家里的房子也是外屋簡樸,內屋豪華;一個老婆不夠,又找來一個,分而處之,其樂融融,可以說這樣的處事哲學讓他獲得了所謂的成功。但也正是這所謂的“哲學”,讓他逐漸地喪失了自己,而成為一個圓滑的機器,最終面臨不清不楚的審查時,拿不準上意,無法調準頻道,只好龜縮到與現實世界隔絕的自我中去了。
《傷痕》寫出了那個年代無人敢寫的人性,而《傷魂》也把刀筆對準了我們現實生活著的現實。
從各個角度對《傷魂》的評說看來,盧新華對現實社會的觀察,是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也許這就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
【4】
再看閻連科的《炸裂志》。
舉《烏魯木齊晚報》報道,《炸裂志》是作家2008年以來創作的第三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中國村莊的轉型。
小說故事發生在“炸裂市”。閻連科說,有一次他去韓國,不知怎么回事,在一堆韓文中冒出了“炸裂”兩個漢字,在當時的語境中,是指人滿為患。這個詞留在了作家的記憶里。他覺得,中國很多變化仿佛發生在一夜之間,“‘炸裂’這兩個字比較精準地表達了這三十來年的一個狀態。”
在《炸裂志》中,閻連科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夸張而荒誕地概括了一個鄉村在三十年間,從小村莊發展成為大都市的故事。在閻連科看來,這部小說同時要思考的是,經過這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這個民族走過的歷程,“其實也是民族精神史和心靈史。”
小說講述耙耬山脈的一個百人小村莊“炸裂”如何從最初的小村莊變成大都市。這個村莊或者城市發展的最初起點是有原罪的,也可以說這個城市的發展和膨脹等聯系在一起。閻連科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夸張地概括了一個鄉村的變遷,將經濟發展中人們走向富裕的熱望,人性和道德的淪陷,家族的仇恨,歷經滄桑依舊溫暖的無功利的堅持,融合在了一起。
《北京青年報》記者尚曉嵐、羅皓菱分別在2013/09/13和10/04的評介中說:
閻連科荒誕、夸張、魔幻地呈現了“炸裂”,由百人之村巨變為超級大都市的故事,透視出時代變遷中的狂野欲望,撕心裂肺的人性之痛,家族間的恩怨情仇,歷經滄桑暖意未散的世道人心……
作家要追問的其實是“人心”。“改革開放過程中,人心起到了不可思議的作用。”閻連科認為,“對欲望、金錢、權力的批判是比較簡單的,更深層的問題是:人到底成了一個什么樣子?我們常說,三十年來人心不古,人怎么成這樣了?但人怎么成這樣了,人到底是什么樣,我們誰都不知道。我們從封閉、貧窮的狀態,到今天成了完全無法把握的人,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我們是什么樣。這個小說可能相對細膩、準確地描繪了人到底是什么樣。”
從各個角度對《炸裂志》的評說看來,閻連科對現實社會的觀察,也是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同樣也許這就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
【5】
記得,著名文學評論家馮牧生前有一次曾經和在下說過,對作家應該強調獨特性,對編輯應該強調容受性。由此想開去,盧新華的《傷魂》和閻連科的《炸裂志》,在藝術上獨領風騷,在思想上也獨樹一幟。而這都是他們自個兒在現實社會的生活中開發提煉得來的精粹的結晶。的確是:別開生面,別具一格。他們的光彩,他們的成就,就在于與眾不同!也可謂獨出心裁、獨具慧眼,因而,在談論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時候,就不能不強調這一點。
文章寫到這里,回過頭來再讀《文藝報》記者李曉晨采訪徐懷中的報道,我發現,徐懷中同志還有一段話,說的很有水平,很值得我們深思。那是記者請他以自己的文學感悟作為采訪的結束時。他左思右想,最終還是留下了幾句話。他是這樣說的:“這輩子經歷了太多事情,年老之后,許多想法與之前相去甚遠。像我這樣的老人家,重要的不是再去學多少東西,探索什么新的路子。重要的,是剝離掉原來的一些陳舊觀念,剝離得越干凈,越可能寫出新的、有鋒芒的東西。我仍然需要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擺脫這么多年來形成的有形無形的文學上的禁錮,回到文學的規律上去,回到藝術本身。”
圣哉,斯言!
(2013/10/12)
【參考資料】
(一)
++++++++++++++++++++++++++++++
30年前,“小井”為何只演了3天
楊慶華
《北京晚報》2013/10/13
++++++++++++++++++++++++++++++
今年是劇作家李龍云去世一周年,也是他的代表作《小井胡同》首演三十周年。眼下,再度上演的《小井胡同》吸引了眾多戲迷。遺憾的是,30年前首演時,“小井”只上演了3天即被停演——
《小井胡同》的劇本寫于1980年冬,是李龍云在南京大學讀書時的畢業作品,首次發表于1981年5月號的《劇本》雜志。著名劇作家陳白塵贊譽道:“這個劇本從橫剖面說,五戶人家,十三根線索,四五十個人物,形成一幅北京下層市民的風俗畫。從縱剖面說,它通過解放前夕、大躍進時代、‘文革’初期、‘四人幫’垮臺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五個迥不相同的時期,又是五幅相連貫的歷史畫。這種結構,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罕見之作。”
1983年元月,北京人藝決定將《小井胡同》搬上舞臺。3月4日,《小井胡同》建組。6月,反復修改后的《小井胡同》連排,演員陣容十分強大:林連昆、童弟、黃宗洛、韓善續、任寶賢、譚宗堯、呂中……7月13日至15日,內部演出三天后停演。為何停演,最根本的指責是“劇本選取的幾個橫斷面,即1949年、1958年、1966年、1976年、1979年。在這五個時間段兒中,除1949年外,其余都是執政者政治上出現失誤的時期”。當制景間的工人師傅們把《小井胡同》的布景從舞臺中搬開時,李龍云的淚水奪眶而出。
李龍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出生在北京南城的羅圈胡同。從小,他就被老街坊們寄予厚望——成為一個會說書的,把南城的故事講給世人聽。李龍云“目睹了一條胡同30年命運的起落興衰”。大躍進年代里,他曾“穿件小背心,跟在大人們的身后,搬磚運瓦砌過小高爐”。在《小井胡同》第二幕,作者有段舞臺提示:“小井沉浸在一片狂熱之中,人們被那明天仿佛就能出現的共產主義吸引住了……”劇中,嘴特別好說的陳九齡一上場,就神采飛揚地嚷嚷起來:
陳九齡:今兒個這會,開得痛快!痛快!我得喝兩盅。
石掌柜:什么會?
陳九齡:向領導交心的會啊!(連說帶比劃)全公司,兩千多號人!你是歷史問題、現行問題,只要是干過對不起政府的事兒,自個兒說!交心!……誰說完了,主任過來,拍肩膀!廠長,握手,鼓勵!我干瞧著眼熱,沒的說了!陳九齡,露臉的時候癟茄子啦?什么話呢!沒有?編!上!
石掌柜:你上去說啦?
陳九齡:那還有假嗎?!從打學徒起,真的假的,只要是不是人的事兒,云山霧罩,說!什么民國36年電車罷工抓了5個人,黑名單,陳九齡開的……
有人說《小井胡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第二幕寫大躍進,第三幕又接著寫“文革”。其中,劉家祥有這樣一段臺詞“這文化大革命,就仿佛是一家子不打算過了。老大從掌柜的那弄來一把切菜刀,老二從掌柜的那抻出一根搟面杖。哥倆,打!往死了干!不下毒手是孫子……”
《小井胡同》停演后,李龍云幾乎失去繼續寫戲的信心。1983年7月27日,陳白塵致信李龍云:“這劇本即使過了10年20年,還是會迸發出光彩的。總之,《小井胡同》的前途是樂觀的,否則,戲劇文學不松綁,不允許百花齊放,中國話劇也沒有前途了。”戲停了,更加郁悶的是于是之。早在1982年9月,于是之為《小井胡同》的事,從外地給李龍云寫了封長信:“我希望它能成為劇院的力作,像《茶館》那樣地排練,像《茶館》那樣地保留下來,毫無愧色地成為《茶館》的續篇……”
2001年,李龍云重讀此信時,于是之已得了失憶的重病。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說,有一次李龍云去看于是之,竟在客廳嚎啕大哭起來。
李龍云視于是之為知己。他認為,沒有于是之,人藝可能救不活《小井胡同》。1984年初,于是之上任主持人藝工作。半年后,《小井胡同》再次提上演出日程。于是之想讓《小井胡同》試著往外拿拿。李龍云和于是之開始了又一輪的劇本修改。1984年11月,《小井胡同》寫出了第四個第五幕……
1985年2月11日,《小井胡同》正式公演,首輪連演112場。1992年12月31日,北京人藝復排《小井胡同》。李龍云說:“小井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將繼續試著寫下去,用我的作品不斷和老街坊們談心……《小井胡同》會有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
如今,《小井胡同》作為北京人藝的一塊基石,留了下來,可是2012年8月6日,年僅64歲的李龍云卻永遠地走了。
(二·A)
++++++++++++++++++++++++++++++++++++++++
8萬首詩歌參評獲獎者既有民工也有北大教授
評委:娛樂時代更應向詩歌致敬
國際華文詩歌獎落幕
《北京青年報》2013/10/13
文/本報記者 羅皓菱
+++++++++++++++++++++++++++++++++++++++++
“歷時一年有余、華語詩歌圈參與程度最深最廣的詩歌獎——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日前揭曉,共有8萬余首詩歌參與評選,集聚了剛剛過世的著名詩人牛漢、著名詩人謝冕、楊煉、唐曉渡等強大的顧問評委陣容,獲獎者既有民工,也有北大教授。”
華語詩歌圈參與程度最深最廣的詩歌獎——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的頒獎禮日前舉行。簡單的頒獎禮吸引了西川、楊煉、芒克、楊小濱、謝冕等中國當代知名詩人和文藝評論家,英格蘭藝術委員會主席Antonia Byatt、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主席BasK Wakman等詩歌界專業人士也欣然出席。Antonia Byatt說,“能夠有機會目睹詩歌在今天的中國如此充滿活力和令人興奮,真是極好的體驗,而在歐洲,都不那么容易見到這樣的情景。”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詩歌獎共吸引2000多位詩人參與,收到投稿近8萬首(組)。不幸剛剛離世的老詩人高崎、以一種詩性的頑強跟病魔搏斗的女詩人冷巉、洋溢E時代詩意的臺灣女詩人阿芒、沉醉于對話古典杰作的旅加詩人孟沖之,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首詩。基于對理想詩作標準的堅持,本年度詩歌獎一等獎空缺,兩名二等獎由草樹、廖慧獲得,三名三等獎由臧棣、于堅、七夜獲得,兩個第一部詩集獎由郭金牛、鐘碩獲得。
草根詩人作品接地氣
來自湖北黃岡在深圳打工的郭金牛,一日鬼使神差地潛入某個詩歌論壇,悄沒生息地丟下一首詩,在他自己看來,如果那能被叫做一首詩的話。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樣一首小詩引起論壇網友的熱烈反響,給了他創作的勇氣。“少年,某個凌晨,從一樓數到十三樓。數完就到了樓頂。他。飛啊飛。鳥的動作,不可模仿”。
20年前,郭金牛從老家來到深圳打工,“我什么工都做過,有什么工打什么工。”他操著一口濃厚的湖北口音的普通話說。后來,他流轉到著名的富士康工廠成為一名流水線上的工人。當第12個富士康工人為抗議惡劣待遇跳樓自殺后,他被派去安裝“防跳網”,內心深受震動,寫下了上面這首詩。“20年打工的經歷,突然間想表達,正好找到詩歌的形式。”郭金牛說,兩三年來,他寫下了幾十首詩,共同命名為《紙上還鄉》。“紙上還鄉——無盡還鄉,回歸古往今來連接真人生和真語言的詩歌血緣。”這是評委之一,著名詩人楊煉寫給《紙上還鄉》的授獎詞。
教授詩人看到差距
像郭金牛這樣的草根詩人在本次7位獲獎者中還有很多,讓人意外的是,本屆詩歌獎還吸引了眾多著名詩人的參與,比如臧棣和于堅,“挑剔”的評委僅僅給了他們三等獎。臧棣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他親自出席了當晚在北大舉行的頒獎典禮。他用充滿自嘲的口吻發表了獲獎感言,“我對這個獎非常看重,網絡詩歌寫作已經成為民間最具活力的空間。剛才很多人發言對自己的寫作很不滿意,我恰恰和他們相反,我對自己的寫作非常滿意,已經進入到沒有對手的狀態,感覺不到任何差距,這個獎很及時,讓我看到了差距。”
發起者:沒想到有那么多人還在寫詩
北京文藝網總編輯、畫家楊佴旻是本次這個獎的發起者,談到創立這個獎項的初衷,他說,“在這樣一個娛樂大于思考的時代,有必要做這樣一件事情。”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楊煉說起,沒想到一拍即合,然后他們又找來了唐曉渡擔任秘書長。唐曉渡說:“當時他們找我聊這個事兒,起初我不看好,國內的詩歌獎很多,網絡評獎也不是首創,但是很多獎評獎的質量并不是很高,參與度也有限。”但是由于評獎的理念,以及評委的感召力和程序公正,最后來的稿子之踴躍把評委都嚇壞了,“總共投稿8萬多首,最后終評2萬首,A4紙打了8000多頁,全世界范圍內都沒有這么巨量的參與。”作為評委,他說自己的總體感受是,“有一批寫得相當不錯的作者。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包括十六七歲的孩子,出手就寫得很好,很是那么回事。”楊佴旻也深有同感,“沒想到有那么多人還在寫詩,而且寫得相當不錯。”很多人在講詩歌沒落,但楊佴旻認為,上世紀80年代對詩歌的熱情有一種表面的東西,而現在很多創作越來越成熟。”
但是,評委之一的楊煉表示,雖然投稿眾多,但在思想力度、形式精美上沒有發現頂尖之作,一等獎空缺也是體現組織者嚴肅負責的態度。他認為詩歌創作的自覺程度應該呈現一個民族文化思想成熟的程度,對此詩人們無可推托,必須負起全責。文/本報記者 羅皓菱
(二·B)
++++++++++++++++++++++++++++++++
解讀富士康“十三連跳”的自殺之謎
輯自《百度快照》
++++++++++++++++++++++++++++++++
從2007年始,富士康非正常死亡的員工達到了13例,僅2010年不到5個月的時間里,就有10多位員工選擇了以自殺這樣的極端方式,告別這個曾經讓他們滿懷希望的地方。回望30年,中國的經濟成就離不開對于人口紅利的依賴,而富士康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的得益者。中國南方城市大量廉價和過剩的農民工勞動力,為跨國公司的工廠轉移提供了低廉的生產成本,而代工企業是最典型的依賴成本優勢模式的類型公司。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進這樣誠實地解釋過公司的發家秘密:富士康的高速成長,靠的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然而,時過境遷,這一成本模式連同國家命運一起,正在經受嚴峻考驗。
長期研究中國民工問題的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潘毅指出,內地新一代農民工的價值觀改變和富士康的管理體制,才是連串自殺事件的成因。她解釋,上代人視農村為家,暫時出外打工,但終究會還鄉終老;新一代年輕民工卻向往融入城市生活,但工資難以負擔, “在深圳生活一個月,至少就要3000 元”,農民工因沒有城市戶籍,各種社會待遇都比城市戶口居民低,新一代民工處于農村和城市的夾縫中,沒有方向,容易輕生。
她表示,富士康的規模極大,相比小公司,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更難建立,尤其令人感到孤獨,令民工自殺的可能增加。她和8 名內地學者,在月中跳樓事件增至9 宗時,就已聯署發出公開信,指出中國應取消戶口制度,拉近城鄉差距,讓農民工享受城市福利,不要讓富士康悲劇重演。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連串自殺事件或與高強度的勞動有關,《勞動法》雖規定每天工時不得逾8 小時,但富士康的員工連加班要12 小時,當地政府早應介入,但事件表明所謂監管只是流于形式;而當首宗自殺事件發生后,后來者就開始模彷。
(二·C)
+++++++++++++++++++++++++++++++++++++
記者臥底富士康:制度冰冷沒有家的感覺
2013年05月11日09:33
來源:新京報
+++++++++++++++++++++++++++++++++++++
今年四月,富士康再發“兩連跳”。此前員工跳樓的慘劇多次在這個全球500強名企里發生。去年和今年,新京報兩位記者先后“潛伏”富士康,通過體驗,努力還原一個真實富士康的企業生態。
尹聰(新京報經濟新聞部記者,5月7日發表《富士康 被不斷跳樓困擾的“圍城”》)
在富士康的20天里,我體驗了兩個立場完全對立的角色:流水線,穿著灰色工裝的工人;門崗亭,手持探測棒的保安。
種種波瀾曲折或扣人心弦的橋段,并沒有在“潛伏”中上演。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富士康。
住在上鋪的,不是兄弟
萌生去富士康探訪的想法是在去年的9月底。彼時,太原富士康剛剛發生騷動,2000多名憤怒的流水線工人,圍毆了之前園區內飛揚跋扈的保安。
起身前往富士康已是10月底。在此之前,可以套用《那些年》中的幾句歌詞來形容我所做的準備,“將頭發梳成頹廢模樣,換上一身破舊衣服”。
2012年10月31日,太原富士康,走完入職流程,傍晚時分,我被分進了一個10人間的宿舍。這些舍友的年齡,下至十七八歲,上至三十五六。但無論長幼,他們混跡社會的經驗遠在我之上。他們之中,既有經商失敗負債累累的,也有出身寒門習慣漂泊的,還有遭遇車禍落下病根的。
玩笑和打鬧在富士康的宿舍內有些珍貴。互相之間的不信任感,體現在不少的細節里。比如,每個人給手機充電時都會放到一個帶鎖的櫥子中,向別人借宿舍鑰匙成功的幾率極少。也鮮有人主動問起對方的名字和電話。即便相處二十天后,宿舍內最活躍的兩個人,大家也多以“眼鏡”和“胖子”的綽號指代。他們的真實姓名,沒幾個人知道。
也許在他們看來,住在上鋪的,不是兄弟,而是些萍水相逢之人。誰也不知道,是不是第二天醒來,就會有熬不住的舍友背起行囊,悄無聲息地離去。
凌晨的流水線
我是新人里第一個舉手申請上夜班的。夜班是從晚上的8點到次日早8點。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抓起沿流水線順流而下的手機內殼,把它們放到托盤里。里面的工人把這個動作稱作“收料”。
根據大致估算,我第一天晚上大致要收八九千個料,平均每4秒就要做一個收料動作。兩天后,我的胳膊和后背酸脹得厲害。更加難熬的是,凌晨三四點左右,腦袋里昏昏沉沉,但手上的動作卻不能停。再加上十一月的寒風吹進車間,那種復雜的滋味,無法言表。
除了能真實地感受工作的單調機械外,流水線是一個能夠讓人敞開心扉的地方。所有的工友都認為埋頭干活的我與他們一樣。在流水線的轟鳴中,我聽到了他們對流水線生活的厭倦和咒罵,他們對自己現實的不滿和嘲諷,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迷茫和無可奈何。
工友中有個十八九歲的男孩,個頭不高,家境不佳,臉上還掛著走出大山不久的青澀。他到富士康打工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在工廠里找到一個女朋友。但旁邊的一個中年婦女提醒他說,你將來能在太原買得起房嗎?
工人與作為最基層管理者的線長之間的矛盾,使得流水線上的工作更加壓抑。我特意觀察了那個女線長的管理方式。她會在我開小差時吼上幾句臟話,也會用調到更累的崗位上的方式懲罰一個犯了錯誤的小女孩。
做一名保安
做完一星期的普通工人后,我就再沒去過車間。按照規定,曠工3天即算自動離職。
我又成功應聘成了“一名富士康保安”,負責在車間安檢。
有一次上班時,一堆趕著進車間的工人,爭搶著過安檢。那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保安,突然大吼一聲“給我回去排隊”。頃刻間,工人們默不作聲,排成了長隊。威嚴是發乎這個乳臭未干的少年嗎?我當時在想,工人們敬畏的其實是那些無形卻嚴格的規章制度。
在與老保安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騷亂之后,富士康保安的強勢地位已大不如昔。許多人告誡我,千萬不要穿著保安制服走出廠門。
2012年11月20日的凌晨,度過20天的體驗生涯,我背著行李走出了太原富士康的大門。
走出富士康,沒有人關心我是誰,我去了哪里
申志民(新京報社會新聞部記者,5月7日發表《富士康 被不斷跳樓困擾的“圍城”》)
4月15日,我留發蓄須,以打工者身份潛入廊坊富士康,試圖以社會記者的視角去了解富士康。10天的富士康體驗中,與富士康規則制度相關的“怪相”以碎片化的方式逐漸呈現。
怪相一走過場的考試
4月17日,廊坊富士康園區,面試。
富士康規定,不接納有文身或燙過煙花的求職者。現場,胳膊上燙了十多個煙花的河北小伙張力說,為進富士康,他向中介多繳了幾百元好處費。“中介說與富士康招募人員熟悉,交錢就能進。”果然,張力及其他幾人雖有煙花或文身卻順利過關。
4月18日,筆試。考題多涉及心理方面,多與生命相關聯。如“我的生活是否很有意義”“假若我死了別人會過得更好嗎”等等。考場,監考老師有的相互打趣說笑,有的把玩手機,偶爾瞥一下考場,盡管看到有考生相互比對答案,并不理睬。富士康一員工說,考試其實是走過場,“能干活就成。”
怪相二富士康“隱權”
4月19日,軍訓。每組由一名教官帶領。
教官可以決定是否延長軍訓。軍訓延長后,工友就無法上工。因此,教官對工友隨意呵斥甚至進行體罰的現象屢見不鮮。
老員工稱,富士康存在約定俗成的諸多“隱權”,導致處于權力最底端在富士康員工和保安、教官、宿管、線長及安檢等群體的關系緊張,以至于經常發生打架斗毆。
怪相三形同虛設的“心理咨詢”
和我同宿舍的工友王二猛最近非常煎熬,他說:“我壓抑得快瘋了。”他撥打了富士康N連跳之后設置的員工關愛熱線的“請幫我幫我”(78585),但無果。
4月23日,我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向心理咨詢師陳述了我室友的困境以及我的困惑。
心理咨詢師更像一個有滿肚子怨氣要突然發泄的大媽,已失去了心平氣和,對我數落道:“不要在乎你宿舍人說的話,你來富士康前就該知道富士康的工作情況,如果你不適應,你就離開富士康……”
怪相背后何處是我家
種種怪相之下,“沒有家的感覺”,是打工10日來,我聽到的富士康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由宿舍、食堂、流水線編織的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使絕大多數富士康人感到壓抑與苦悶,而種種冰冷的制度又讓他們每天的工作生活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生怕觸碰紅線出局。
4月27日,鄭州富士康園區,23歲河南女孩跳樓身亡。跳樓前,她曠工三天,無法再入職。
4月25日,臥底十日的我離開富士康園區,結束打工時光。富士康流水線莫名少了一個人。但至今,我沒有接到一個富士康管理人員的問詢電話,沒有人關心我是誰,我去了哪里。
(責任編輯:劉瑞剛)
(三·A)
++++++++++++++++++++++++++++++
習近平祝賀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
《人民日報》2013/10/12
記者徐錦庚、王玨、潘俊強
+++++++++++++++++++++++++++++++
本報濟南10月11日電 (記者徐錦庚、王玨、潘俊強)第十屆中國藝術節11日晚在山東省濟南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向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海內外藝術家致以誠摯的問候,并預祝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圓滿成功。
習近平在賀信中表示,中國藝術節創辦26年來,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成為展示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藝術盛會,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貢獻。
習近平指出,希望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辦成一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希望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家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手段,描繪藝術之花盛開的多彩畫卷,謳歌人民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雋永篇章,繼續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而團結奮斗。(賀信全文另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本屆藝術節組委會主席劉延東在開幕式上宣讀了習近平的賀信,并宣布藝術節開幕。
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于10月11日至26日在山東舉辦。本屆藝術節本著“勤儉辦節,杜絕奢華浪費”原則,將舉辦參加“文華獎”評選的優秀劇目展演、5項美術展覽、第十六屆“群星獎”決賽、2013年中國(山東)演藝產品交易會、“百場下基層”優秀劇目演出、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境外邀請劇目演出等多項活動。
本屆藝術節的開幕式演出呂劇《百姓書記》塑造了一個優秀基層黨員干部形象,是山東省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優秀劇目。
(三·B)
++++++++++++++++++++++++++++++
習近平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賀信
《人民日報》2013/10/12
++++++++++++++++++++++++++++++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
值此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之際,我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海內外藝術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國藝術節創辦26年來,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成為展示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藝術盛會,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貢獻。
希望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辦成一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希望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家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手段,描繪藝術之花盛開的多彩畫卷,謳歌人民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雋永篇章,繼續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而團結奮斗。
預祝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圓滿成功!
習近平
2013年10月10日
(新華社濟南10月11日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