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學者對中國經濟這些年的治理情況,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現在回顧歷次干預的結果可以發現,事實上,總需求干預之手頻繁出擊并沒有熨平周期,反而從某種程度上放大了經濟的顛簸,使經濟周期越來越短。每一輪“踩油門”后,都難免遺留下大批過剩產能、銀行不良資產和地方政府債務;每一輪“踩剎車”下去,又都客觀上造成高利貸泛濫、中小企業大批倒閉和股市暴跌。當經濟政策的眼光被過多地吸引到總需求和短周期管理方面,就難免造成對供給面和經濟深層次改革措施的忽視。
這段話并不客觀,中國確實沒有完全熨平經濟周期,但是人類不可能完全熨平經濟周期,反周期措施只能減小減小經濟周期的危害,這也就是為什么經濟危機時,中國經濟受損失最小,恢復也最快,而美國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做不到這一點的原因所在。
這位學者的“顛簸”一詞用的極妙,中國經濟由于采取了反周期措施,只是顛簸,而不是西方那種“震蕩”,其實是顛簸好呢,還是震蕩好呢,大家可想而知。
中國周期越來越短的說法不完全客觀,因為中國從大周期上與西方是一致的,因為全球經濟本身就是一體的,由于經濟周期的負能量無法準確測量,因此我們施加的正能量也無法與之完全對應,也可能比這種負能量要小,也可能比這種負能量要大,如果小了,就再補一點,如果大了,就再撤一點,這是正常情況,在工程管理,或是機制操作中,這種試探也是經常采取的方法。
但由于中國與西方完全相反,西方對危機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顧,結果危機不斷加深,而且長時間走不出來,而中國則是過于重視危機的危害,生怕危機對中國經濟和中國人民造成一丁點的傷害,所以中國政府對經濟危機所施加的正能量,往往不是過小,而是過大,也就是如果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傷害的負能量是十的話,那中國為對付經濟危機所采取的正能量往往是十一,或是十二,因此中國會出現一小點的過度情況。
文中所說的,“踩油門”一般是貨幣政策,其實產能過剩,我不這么看,中國每次治理產能過剩都是偽命題,首先我們要分清產能總體過剩,還是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中國不存在總體產能過剩,這應該是沒有什么可爭論的,中國產能的結構性過剩,也就是鋼鐵,水泥的過剩,其實這種過剩,只是官方或媒體的說法,相關行業并不這么看,中國的業內人士從不認為自己過剩了,而且他們一直是大干快上,加大產能,兩者為什么差異這么大呢,這是因為對經濟的理解不同,官方和媒體掉入了統計陷阱而已。
官方所說的產能過剩,往往是根據統計報表來的,但是統計報表所顯示的產能過剩往往不是真的,因為企業會有產能儲備的概念,商業講究淡旺季,經濟講究周期,產能儲備往往是為這兩者做準備的,比如經濟淡季時,產能利用率有個百分之七八十是正常的,這樣到了旺季時,企業才可以開足馬力應對需求,而企業不僅需要應對每年一輪的經濟淡旺季,而且還要應對大概3年一輪的經濟周期.因此儲備產能是必要的,這也就是企業家和財經官員的區別,財經統計官員,只看當期,而企業家要布局長遠。
而政府每幾年就來一次的產能過剩清理,才是中國經濟過一段時間就通脹的根源,因為你現在將產能儲備都清理掉了,當時看著很不錯,供需平衡,但等過兩年經濟這種供需矛盾馬上就顯現出來,供應跟不上需求,經濟馬上就通脹。
當年中國出現過“鐵本事件”就是個巨大的教訓, 2004年4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環??偩值染挪课M成的專項檢查組對鐵本鋼鐵廠進行了嚴厲的檢查和整治。但想不到的是2005、2006年,2007年就出現了大繁榮,并且出現了通貨膨脹,如果當時不關掉鐵本,鐵本建成之后的產能正好在2006年釋放,也就成功避免了2007年的通貨膨脹。也就是2004年關掉的那些項目直接導致2007年的通貨膨脹。經濟分析一定要從長視角分析,而不是拿個標尺進行死板的衡量。
我們再對第二個進行分析,每一輪“踩剎車”下去,又都客觀上造成高利貸泛濫、中小企業大批倒閉和股市暴跌。這是因為中國采取的往往都是貨幣政策,也就是緊縮貨幣,其實我一直是反對這種政策的,貨幣政策的傷害者必然是中小企業,因為銀行沒錢的時候,最先停掉的貸款肯定是中小企業的貸款。
中國采取貨幣緊縮的前提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通脹,為什么出現通脹,就是因為供求不平衡了,產能根本上了。因此我曾提出用供給主義治理凱恩斯通脹的說法。也就是放松貨幣政策,加大供給,改善供需,但最近想,其實還是用凱恩斯主義的方法,治理凱恩斯通脹效果更好,那就是撤掉一些項目,或是阻止一些項目的上馬,當然我說的項目是基本建設項目而非產能項目,這樣供需也就平衡了。具體說來就是當中國通脹出現苗頭時,可以少批幾條鐵路,而不是通過貨幣緊縮,將大批的中小企業搞破產。而中國出現所謂的產能過剩時,更不要大驚小怪的去關掉鋼鐵廠,因為這些都是下一輪經濟周期中避免通脹所必須的產能儲備。
高連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