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日志前,做個小測試,來往我博客的的網友,本身來自農村的是多少?父輩來自農村的知多少?三代之內有多少?我想,應該答案如我所想。
很多時候,其實中國并不需要那些所謂的權威數據,關心周圍圈子與環境,并由此及彼來推理,也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毫無疑問,這個號稱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辨識、剝開表象去探尋實質,我及我所觀察,大膽在此判斷,中國不但過去是農民中國,在城市化浪潮風起云涌的今日及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段內還必將是農民中國。
農村、農業、農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邁不開的一道坎,這個問題妥善與否,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國的現代化有相當的部分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低人力資本所推動,這是不可辯駁的共識,美國《時代》雜志也由此以中國青年農民工為背景做為封面。
說到農民中國,不得不探討一下農民的眼界問題,社會有個誤區,也就是很多人所認為的農民目光“短視”,只注重眼前利益,說句實話,雖然我也出身農村,曾經也以為對農村很熟悉,隨著知識、閱歷、思想的變化,我發現對農村、農民愈加不能清醒的予以認識,中國之大,農村問題之復雜性遠遠超出了我的認知儲備,地域、環境差別,源遠流長宗族力量,民族差異等等,窮極一生也未必能厘清其脈搏,但據我觀察,農村、農民有個共同點,由于歷史、環境和一些制度性因素,農村、農民很苦也很窮,簡而言之,農民窮怕了,經不起折騰,也從心底對未來、對一些運動式幫扶產生本能的抵觸、甚至于害怕,農村的求穩心之強,對眼前實在利益的眷戀,又與地域、環境差別,源遠流長宗族力量,民族差異等等息息相連。
所謂的眼界短視,實質在于求穩。囿于現實,經濟基礎決定了農村、農民必然對國家政策連續性的有所懷疑,也相應反映到消極應對我們國家的建設現代化和偉大的民族復興,這就是我們社會的責任,也是國家的責任。
農村、農民問題是社會問題,說到底可能還是經濟問題,反過來由此又演變成為社會問題,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收入達到一個歷史頂峰,又逐步萎縮,進入新世紀可謂是維艱,既是面對經濟浪潮全球化措手不及的必然結果,也受到了一些制度性政策的約束,更是國家分配過程當中農民利益代表的缺失表現。
對農村、農民、農業的關注,不應該是施舍性的政策制定,更應該是救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