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普及,創新的深入,很可能使我們熟視無睹;創新很可能使我們在混淆視聽中成習慣,創新很可能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麻木,創新很可能使我們受偷梁換柱的熏陶。
曾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創新成一部分人富起來;曾經和世界各國、各國人民互助合作、和平共處,創新成和國際接軌;經濟為基礎,創新成經濟為中心;干部、領導、同志、公仆,創新成官員;國營創新成國有;主人翁創新成弱勢群體、、、創新的當然不僅是名詞,更是現實;從這類“名詞”與現實的創新中,也許能看出社會(向何方?)轉型的端倪。
人民民主、工農翻身、人民當家作主“改革”成一部分人享受,也許就是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的宏偉目標?世界上也許每個國家的“軌道”都不同,甚至一個國家中各個州的“軌道”也不同,和國際上哪根“軌道”接軌?中國自己的“軌道”又在哪兒?基礎成中心,那么什么成了基礎?公仆成了官員,現在是社會主義還是封建時代?國營成國有,已超出文字游戲的范疇,為了使全民所有的資源、資產的歸屬搞至混淆不清?世上哪個國家具有把主人翁變成弱勢群體的氣魄?把主人翁改革成弱勢群體,符合共產黨宗旨么?或者說:合(憲)法么?在“創新”氛圍中,這些問題近乎老氣橫秋,足以令問題的提出者汗顏。
創新還需要訊息平臺、輿論媒體的大力支持,才能使“創新”家喻戶曉,發揚光大。各大媒體、訊息平臺等當然深諳此道,為“創新”鳴鑼開道幾乎不遺余力。經過多年努力,這類“創新”成果幾乎已經茁壯至天下無雙;媒體、訊息(網絡等)平臺在普及、深入“創新”方面功不可沒。
媒體、訊息平臺的功績也許還要大得多。各類(報刊、雜志、電視、互聯網等)訊息平臺努力為流行、時尚等創造條件,為頗具市場價值的流行與時尚搖旗吶喊,促進“快餐”文化迅猛發展,這類“創新”成果亦在逐漸顯露出來;各種管理部門也在積極配合,推波助瀾,對各類“陳腐”的民歌、民謠、童歌、童謠、各種地方戲曲等嚴加管束,對這類缺乏(?)市場價值的玩意兒,在場地、資金等各方面嚴加控制,逐漸鏟除這類陳腐(?)玩意兒的土壤;為創新的(?)流行、時尚騰出空間,請頗具市場價值的“快餐”文化大展拳腳。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滿目望去幾乎都是些“國際性”的、流行的、時尚的、頗具市場價值(?)的玩意兒,中國的、民族的、地方性的、缺乏(?)市場價值的玩意兒幾乎只得茍息殘喘。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積淀的某些玩意兒,在“創新”大棒揮舞下,幾乎體無完膚。某些不懂“審時度勢”的人士,逆“創新”潮流而動,傳承這些缺乏(?)市場價值的玩意兒,傳承這類積淀了數百年、數千年的陳腐(?)玩意兒,藝再精、再努力也可能受眾寥寥無幾,土壤已經近乎貧瘠,很難有回天之力,最終依然難逃消亡的結局。
國際化的人士推崇:世界村。成為“世界村”的村民,也許首先需要砸斷民族脊梁,使(國家、社會)機體柔軟,方便和各種國際軌道任意接軌。脊梁,往往有鋼筋鐵骨支撐,要砸斷確實不易,需要從政治、經濟、法律、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用力,才可能奏效。正面砸(民族)脊梁也許阻力重重,披上“創新”的虎皮,扯著“改革開放”的大旗,也許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事實也許正在證明:迂回的戰術確實對戰略有益。
創新還在進行,中國幾乎已經被“創新”成了猶如“國際”之邦,甚至更像財團俱樂部,創新還將繼續進行下去。中國將被“創新”成哪國,推崇“創新”的、見多識廣的人士早已胸有成竹。各色人等,可以稀里胡涂被“創新”之輪碾壓,可以搭“創新”順風車;可以冷靜思索:甘愿(?)放棄主人翁地位,甘愿(?)成為弱勢群體?
千金難買樂意。樂意或不樂意都得明確表示,否則很可能被人認為:樂意。社會很可能“創新”出被樂意、被甘愿;當被樂意、被甘愿占據社會主流,也許不樂意、不甘愿亦將失去生存土壤;旨時,想(表示)不樂意、不甘愿都難了。
山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