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審視趕超戰略時代的戰略抉擇
趕超戰略時代對應的是第二次世界工業革命的后期,及第三次世界工業革命萌芽期,而新中國成立時,工業底子還基本是洋務運動的成果,經過三十年的工業趕超,基本上完善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業,而且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方面保持著與世界同步,多項技術達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比如我國在世界上最先生產出單晶硅,而單晶硅則是制造計算機最重要的原料。
這一時期,中國不僅打贏了一場戰爭,而且建立起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門類齊全的軍工體系,至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已由一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噴氣式飛機、運載火箭、核潛艇到工業成套設備和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工業大國。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排名從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6年第六位。
而趕超戰略時代取得這些成就是在極其特殊的發展條件下取得的:
天大地大 ,吃飯最大
我國人口眾多,糧食生產極其重要,發展工業,大量的人脫離農業生產,這必然會出現糧食短缺以及工農業爭奪勞動力的狀況。早期,歐洲國家可以通過大規模擴展殖民地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美國的“南北戰爭”歸根結底是北方工業資產階級與南方農業資產階級爭奪勞動力的問題。勞動力短缺可以通過農業機械化加以解決,但糧食短缺是非常難解決的,在中國更是如此。清末時期,康有為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提出過移民巴西的主張,但都沒有實現。
通常增加糧食產量的途徑是,擴大耕地面積或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在中國擴大耕地面積的潛力已經不大,必須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道路,按照中國的人口與耕地情況,中國的糧食單產必須達到世界糧食平均單產量的3倍才可以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對于農業來說,提高產量非常困難,即使像雜交水稻這樣的技術也只能使產量增加15%左右,因此很多人都預言:“中國政府不可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
現在很多人認為計劃經濟年度糧食短缺是體制原因,但是這種理論根本就站不住腳,比如在美國、巴西、阿根廷這些國家縱使實行最壞的制度也不可能造成糧荒,因為他們土地太多了,中國當時的糧食短缺最直接原因是耕地面積不足,深層次原因是重化工業不夠發達導致的農業機械匱乏及化肥短缺。
為糧食單產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不懈努力
1、水患治理與水利建設
建國初,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江河水患。全國大大小小上千條河流,每年都會發生多場洪水泛濫,治理江河水患,是幾千年人類歷史的頭號難題。盡管歷史上出現過像大禹治水、李冰夫子修筑都江堰那樣的個別英雄事跡,但卻從未有人對整個水患根治過。新中國剛建立,政府就首先選上了這一重大難題,在此期間中國對大江大河進行了全面的治理,基本形成了水由人控制、服從人設計的格局。不僅洪水泛濫的歷史基本結束,而且變水害為水利,基本上消滅了大面積的干旱現象。扭轉了幾千年來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
據統計,止于1979年,全國各地共建成了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水庫八萬多座。同時,開掘、興建人工河道近百條,新建萬畝以上的灌溉區五千多處。灌溉面積達到八億畝,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用水的問題。
有計算表明,趕超戰略時代,靠群眾完成的工程體積為2527億立方米,靠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體積為1083億立方米,總計為3610億立方米。在1949-1979的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工程總量相當于1200座三峽工程,平均每年40座。4
2、育種技術的取得重大突破
趕超戰略時代,我國的育種技術進步巨大,先后掌握了高產小麥,高產玉米、雜交水稻等技術,特別是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從1970年開始大“上馬”,到1973年就實現三系配套,進程是相當的快,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結果,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3、引進化肥設備
提高農業產量,化肥非常重要,是農業生產是最重要的物質投入。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化肥在對農作物增產的貢獻占40%~60%。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國從日本引進了大批化肥、農藥生產設備,化肥產量從39000噸上升到了869萬3千噸,為我國糧食增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糧食單產量達到了世界平均糧食單產量的三倍多,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鄉鎮工業——特殊歷史條件下的智慧選擇
鄉鎮工業當時叫社隊工業,中國城市工業的偉大成就世人皆知,而農村工業,人們知道的就比較少了。按照中國的國情,我國始終面臨著吃飯與發展工業的兩難抉擇,如果我們大力發展城市工業,則必然會產生城市工業人口與農業人口爭糧的問題,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從根本上還是要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如果我們等糧食問題解決后再發展工業則時不我待,中國的社隊工業則是在生產糧食與發展工業之間的一個平衡,這是中國最偉大的創舉。
1970年,國家鼓勵大辦地方農機廠、農具廠以及與農業有關的其他企業,這為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農村紛紛行動起來,創辦各種規模的農具、糧油加工、建材、編織、服裝等社隊工業。幾年中社隊工業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這些社隊工業的特點是:圍繞農業辦工業,工業為農業服務;為城市工業加工服務;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適應了當時農村的生產力狀況,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1965年至1976年期間,按不變價格計算,全國社辦工業產值由5.3億元增長到123.9億元,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的比重由0.4%上升到3.8%。社隊工業還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使農民增加了收入,初步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事實證明,這一時期農村社隊工業的蓬勃興起,起到了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作用,也為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鄉鎮企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礎。5
優先重工業的戰略沒有錯誤
改革開放后,很多人批判趕超戰略時代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筆者不同意這種看法,對于小國來說,發展輕工業,搞出口導向是唯一選擇;中等國家,輕工業優先,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并重則為合適選擇;但對中國這種大國來說,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兼顧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就成了趕超戰略時代的最佳選擇,
在當時輕工行業主要有兩種,一個是紡織工業,另一個是塑料工業,紡織工業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塑料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
沒有發展輕工業主要是原料短缺
紡織工業的原材料主要是棉花和化學纖維,沒有糧食的高產就不可能有紡織工業的發展,只有糧食問題解決了,才可以用多余的耕地去種植棉花。改革開放后我國紡織工業大發展的基礎,就是糧食的高產,另外化學纖維是以石油為原料,沒有石油工業就沒有化學纖維,現在紡織工業的原料大部分仍然是化學纖維,如果全國人民都穿純棉布料的衣服,到現在仍然穿不上衣服。
塑料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起來的,比如臺灣首富王永慶和香港首富李嘉誠都從塑料工業起家,而塑料工業的原料基本上來源于石油,如果沒有石油工業的發展,塑料工業也發展不起來,當時亞洲四小龍發展輕工業可以進口石油,而進口石油對中國當時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沒有石油工業的話,不僅塑料工業發展部起來,紡織工業也發展不好,而石油的開采、冶煉則屬于重化工業。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悲劇不能在中國重演
筆者近期看到一個觀點,認為洋務運動失敗是因為中國沒有優先發展紡織業,這種說法簡直幼稚的可笑,不值一駁。 當年英國為了發展毛紡工業,曾經發生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大批農奴被從土地上趕了出來,當時歐洲紡織業大繁榮的背后則是農業的凋敝,因此在重商主義之后,歐洲出現了重農學派,這就是當時歐洲的大背景,“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不可能再在中國重演一次。
重工業為輕工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
重化工業不僅為輕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材料,也為輕工業的發展提供工業機械,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講,工業機械完全依賴進口根本不現實。沒有外匯儲備做基礎,昂貴的電站設備、大型機床、采礦機械和載重車輛、彩電、冰箱生產線的引進就成了一句空話。寶鋼一期工程耗資178億美元從日本引進設備,幾乎耗干中國全部外匯,導致巨額財政赤字,而所消耗的外匯一部分是在毛澤東時期通過國家的節儉而積累的。
因此從重化工業為輕工業提供原材料和機械設備的角度看,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戰略一點錯誤都沒有,沒有趕超戰略時代奠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后的輕工業,特別是消費品工業的快速發展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大形勢》——(網友認為最好的經濟書)
——中國的時代、目標與道路
本書簡介:
當前最火的財經時政類圖書,天涯論壇當天點擊過萬,近千人索要書稿,新浪愛問資料共享經濟類下載率最高,上傳一個月內總下載量已經直逼《貨幣戰爭》以及《金融的邏輯》,多家出版社爭奪版權,全國近百家平面及網絡媒體給予報道,《環球財經》、《中國財富》等國家級財經雜志根據《中國大形勢》中的觀點策劃了相關專題,《中國大形勢》經典語錄早已在網上流傳。
作者簡介:
高連奎,筆名翰嘯,財經學者,“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理論提出者。河北人,曾對西方政治學思想史及西方經濟學思想史進入過系統深入研究,擅長對經濟大勢進行分析,已經發表財經及歷史類評論近百萬字,文章曾被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環球網、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鳳凰網、新民網、金羊網、中國經濟網、中國證券網、和訊網等知名網站廣泛轉載,2006年,在聯合早報網發表的《美新財長上臺,中國應高度關注》一文,成功預測到華爾街金融危機,2009年初開始專心寫作《中國大形勢》一書。
作者在21世紀網、中國經營網、草根智庫網、金融界等網站設有個人專欄,并擔任等多家財經媒體特約評論員。
內容簡介:
為什么中國經濟高速增長60年,與發達國家還有那么大差距?為什么中國人工資那么低?為什么在中國資產百萬仍不能算作富裕?為什么中國的白領不能成長為中產階級?中國未來是繼續高速增長,還是進入低速增長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難題?本書創造性的以國際視野為基礎,跨越歷史、經濟、政治、社會、人文等多學科,對當前的中國形勢進行了系統而又透徹,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將“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經濟發展首要目標及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主張。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對中國的現實發展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并提出主張,作者知識之廣博、視野之開闊、思想之高遠、邏輯之嚴謹都是其他學者很難做到的.
本書是華爾街金融危機預言者的重磅新作,是一本展現中華民族從輝煌到衰落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的全景式著作,你最關心,最想了解的中國問題在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名家推薦:
1、本書我讀了八遍!書中無不浸透著熾熱的愛國情懷,氤氳著深究細研、腳踏實地的科學學風,激蕩著為祖國前途而憂慮的民族正氣!本書可謂暗夜星火、驚蟄春雷、久旱甘霖,她可使彷徨者駐足沉思,使茫然者豁然開朗。愿廣大的同胞兄弟姐妹廣閱之,深研之,廣推之。
——澳洲知名僑領、學者、澳華電視傳媒創辦人 任傳功
2、人生有幾個層次,開始的是求生存,然后是求發展,最后是追求自由。而中國的經歷似乎相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追求自由,九十年代追求發展,本世紀解決生存危機卻成了最重要的課題,本書作為生存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很值得讀者去品味思考。
——旅日學者 《刷盤子,讀書—反思中日強國之路》作者 鐘慶
3、作者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在東西方對比的大歷史視野下,對中國模式進行了全新、全景式的解讀與剖析,給再度復興的中華民族描繪了一個“看世界,中國如何主沉浮”的遠景。我相信此書的出版必將把對中國模式的爭論、研究帶上一個新的高度。
——法國華人學者 巴黎文化沙龍秘書長 宋魯鄭
4、歷史、經濟、政治、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有機整體,然而很少有人將之串聯起來進行研究。作者就是發現了這四者的聯動關系。執其四極而細究其中因緣,從工業革命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用政治學理論解釋經濟敗局,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分析商業災難,最后用經濟的方法巧妙破解中國民生難題,觀點大膽新穎,具有很強的創見性,讀起來引人入勝,是罕見的上乘佳作。
——《中國經營報》副社長 中國經營網總編輯 張健
5、我們中國傳統上說的經濟學是指“經世濟民”的意思,是一門政治經濟學,更是一門社會科學,而不是目前充斥大學經濟系的那些美國人寫的教材。《中國大形勢》就是這樣一本以經世濟民為目的的書,也希望中國能有越來越多翰嘯這樣的經濟學家涌現出來。
—知名學者 《三井帝國在行動》作者 白益民
6、依靠投資的外延式經濟發展難以為繼。《中國大形勢》為中國經濟發展指出了兩個辦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這兩個辦法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切中中國經濟發展的要害,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帶來希望。
——經濟學家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侯若石
—
6、在這里,看懂中國大勢!
——《環球財經》副主編 林鷹
7、其他經濟學家的書唯恐人家看得懂,而作者的文筆和理論很通俗,但又一語道破天機,希望本書能夠翰動國人,嘯傲學界。
——湖北衛視 深圳演播室負責人 呂宏睿
8、《中國大形勢》不但揭秘了國內的經濟形勢,更對世界格局做了剖析,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書中的許多素材、案例和思考問題的視角是我們很難見到的,這也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本書深刻但不尖銳,更像是一個普通民眾的呼吁或者忠告,事實上中國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建議!
——知名財經媒體老錢莊創始人兼CEO 蘇典章
早期讀者評價:
1、今天的中國,正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未有的大變局,我們相信市場,又絕不能容忍貧富差距繼續拉大,我們渴望福利社會,但是又不想就此背負沉重的稅務負擔,而作者在本書中提供的思路無疑為中國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行性的選擇。
——知名財經學者
2、讀高連奎的“經濟那些事”,能感到青年學者少有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者為國人能夠擁有健康、幸福、有尊嚴的生活而研究,甚是可佩。
——中國軟裝飾協會秘書長
3、我極力推薦這本書,這是每個人身邊悄然發生的經濟學。這本書的讀者,無論是媒體記者、政府官員、公司白領,或普通工人 ………我們周圍每一個為生活苦苦奮斗的身影,都會從這本書中找到共鳴之處。我們相信,作者的清醒認識,是推動中國今后三十年發展進程的一股動力。
——某報 讀書版總編
4、本書充分體現作者作為理論研究者的靈秀和大局觀。最為值得贊賞的是本書作者與主流經濟學者相異的“中國流”觀點。可以說這是現在“崇洋媚外”的經濟理論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本書的很多觀點清新有見地,看這種有自主觀點的書本,總是能帶來不少啟迪或感悟。
——知名學者
5、對于一個茫茫眾生中,無名的一員,我們或許有理由不去理會那么多的“中國之問”,大可不必自尋煩惱的去旁征博引,而本書作者能盛世危言,以醒眾生,可謂先知先覺。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描述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之間的聯系。愿本書的觀念,能傳到更多的人心中。
6、這本書,不會讓你一口氣讀下去,因為它會帶領你放下書本,深深思考。你無法相信它出自于一位青年經濟學家,它的深度絕不亞于當今主流的60后研究者!
——北京 投行從業者
7、本書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如“低生存成本型社會"都是非常正確的觀點,是我很多年以來難得看到的一本好書。更難能可貴之處是作者沒有嘩眾取寵迎合煽動讀者情緒,書里更多的是對政府的建議、少的是指責。這是很多作者難以做到的。目前的中國我們需要與政府更多的溝通、合作,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中國改革,而不是在混亂中改革。
——山西 民營企業家
8、這本書才是真正的做學問,看完這本書感覺又給自己被掃盲了一次。
——廣東 媒體人
9、這本書寫的很現實,作者是真正的士。希望你的書能早日出版,觸及更多人的思考,改良中國的社會,惠及更多的百姓。
——北京 媒體人
前言 中國之問
為什么17世紀的西方可以讓宗教退出政治領域?為什么當時的知識分子爭著研究中國哲人的經典教義?為什么他們的農奴社會里也出現了國家一統的集權皇帝?為什么當時的思想領袖那么崇拜老子的“自然秩序”?而又是如何將其發展成了經濟思想中的自由放任主義?為什么資產階級革命帶來的只是政黨分贓的無邊貪欲?為什么英國會憑空出現那么多介紹中國文官制度的書籍?為什么伏爾泰等處于西方現代文明奠基時期的思想家如此的崇拜中國,甚至將自己看做是孔子的徒弟?這些都與“中學西漸”是什么關系?
為什么保持皇權制度的日本可以抓住工業革命的時機?而實現共和的中國卻一直吃洋務運動的老底?為什么抗戰時日本有了自己的坦克、飛機,而我們的軍隊還要使用“漢陽造”這些老式武器?為什么文革結束那么多年,民眾對毛澤東還是如此癡迷?為什么比較優勢戰略不能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為什么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扛起民族復興的大旗?
為什么蘇聯會解體?為什么威權統治下的亞洲四小龍會出現經濟奇跡,為什么實行新自由主義的國家紛紛折戟于金融襲擊?為什么一黨執政的中國能夠成功崛起?為什么“華盛頓共識”和比較優勢理論會遭人唾棄?為什么西方經濟學如此的缺乏解釋力?
為什么美國模式造成了那么多國家分崩離析?為什么啟蒙先賢和美國的國父們都與政黨分贓勢不兩立?為什么說只有建立“公意型政府”才符合民主的真諦?
為什么最早的資本主義出現在威尼斯而非英吉利?為什么社會主義和福利國家都誕生于高緯度地區?為什么印度的貧民窟多數在孟買,而不是新德里?為什么西方發展過程中沒有遇到過糧食危機?為什么預測中國何時超過美國不能只當成個數學問題?
為什么亞當斯密要向魁奈學習重農主義?為什么李斯特要幫俾斯麥實現德國統一?為什么庇古主張實行社會福利?為什么凱恩斯支持羅斯福進行政府干預?為什么弗里德曼建議沃克緊縮貨幣?為什么說經濟學研究的本質不是玩數字游戲,而是從來沒有脫離過實際?
為什么“勞動價值論”總有分歧?為什么要引入“邊際分析”?為什么宏觀經濟總是搖擺于需求與供給?為什么經濟學家總是熱衷于爭論自由還是干預?為什么經濟學也像江湖一樣門派林立?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的預言是不是真理?難道經濟思想也要靠“和稀泥”才能實現統一?經濟學還有沒有尚未開墾的荒地?經濟學研究的出路在哪里?
為什么何新能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左膀右臂?為什么張五常總是向“北京的朋友”提出建議?為什么郎咸平要放棄自己熟悉的公司治理,轉而致力于公開華爾街的秘密?為什么鐘慶要揭穿比較優勢的“皇帝新衣”?為什么宋鴻兵一直關注著美聯儲的印幣機器?為什么白益民總是諄諄告誡我們日本的投資動機?為什么說經濟學家不靠駭人之語也能出人頭地?
司馬遷的貨殖理論是如何變成了西方的供求關系?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中講了什么經濟道理?康有為為什么要將“以商滅國,民亡國隨”的道理講給清帝?孫中山提出“節制資本”是不是洞察到了企業“大到不能倒”的先機?為什么這些偉大的思想只是用來“壓箱底”?
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致世界經濟崩潰論”,為什么我們中國的主流經濟學者只能充當人家的傳播工具?為什么我國的經濟學界會形成被二道販子統治的格局?中國的“有識之士”到在何處隱居?誰才是中國真正的思想領袖?誰代表著中國學術界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學術界的新勢力何時才能崛起?
為什么人類還不能消除經濟危機?為什么不能等著經濟自己恢復元氣?難道金融創新注定就是毀滅經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奧地利學派能否埋葬凱恩斯主義?政府應該從哪里對經濟進行干預?什么才是經濟的“發動機”和“減震器”?
為什么日本人痛恨“廣場協議”?為什么俄羅斯的碳排放量比蘇聯時期還低?為什么“亞洲四小虎”經濟至今低迷?為什么香港民眾對中央政府心存感激?為什么拉美政權重回左翼?為什么人們擔心金融海嘯第二波會發生在東歐地區?為什么以服務業為主的冰島和希臘會陷入債務危機?為什么說金融戰爭都毫無聲息,而它的危害卻超過原子武器?
為什么中國抗震救災井然有序?為什么一場颶風就讓美國一片狼藉?在金融海嘯面前,為什么美國信貸幾乎凍結,而中國信貸卻放量決堤?為什么美國對高失業率只是干著急,而中國卻出現了“高增長,用工荒”的經濟奇跡?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人都認同社會主義?
為什么克林頓發展網絡信息,而布什卻忙著打仗賣武器?為什么高盛可以呼風喚雨,而政府沒救雷曼兄弟?為什么說里根減稅就已經為中產階級消失埋下伏筆?為什么說是伊拉克戰爭導致了華爾街金融危機?為什么說政客眼里永遠是短期利益?堡壘往往從內部崩潰,為什么美國人不敢承認這個道理?
為什么普洱茶被人高高供起?為什么中國人突然喜歡上了紅木家具?為什么當代油畫的價值超過了青花瓷器?為什么郎咸平建議中鋼協要與高盛、大摩搞好關系?是什么讓商品價格的變動如此離奇?即遠離成本價值,又不受制于供求關系?
為什么國家在提到發展服務業時都加上了“生存性”這個定語?為什么政府否決了“利用外匯進行組合投資”的提議?為什么中國銀行對向西方學習突然失去了興趣?為什么沃克說華爾街的貢獻只限于發明自動提款機?為什么說金融監管不僅要審查創新是否存在意義,更要打擊投機?
為什么日本家電一蹶不起,而日本汽車成為世界第一?為什么福特能夠提前布局,而通用破產倒閉?為什么硅谷產生奇跡,而華爾街制造垃圾?為什么說職業經理人經營企業遲早沒戲,哪怕這個CEO被吹噓為“全球第一”?
為什么民眾要求國企上交紅利?為什么任志強、王石能夠薪酬第一?為什么很多民營企業要求員工薪酬保密?為什么平安處處向“國際標準”看齊?為什么美歐急著制定“限薪”法律?為什么公眾企業總是淪為職業經理人的“一畝三分地”?
為什么華為要保持神秘?為什么格力總宣傳自己品牌第一,而近期又突然更改了廣告創意?為什么海爾“講著故事”就能夠暢銷全球,為什么科龍被折騰的一敗涂地?為什么研祥實行“非經典管理”成為世界三甲?為什么國際化的聯想還不能盈利,而又放出風來說兩年內將有大手筆?為什么麥肯錫水土不服?為什么奧美鮮有成功案例?我國企業何時才能將“自主創新”當成第一生產力?
為什么我們中國經歷了6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仍然與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處于同一階梯?而與日本、亞洲四小龍比起來還有那么大的差距?為什么短短三十年中國就從“萬元戶”時代進入了“百萬不算富”的時期?為什么中國股市不能成為中產階層的提款機?而巨大的樓市泡沫是否會釀成一場人間慘劇?
為什么中國的銀行改革后壞賬率越來越低,而中小企業融資反而成為了難題?他們之間有何因果聯系?民間高利借貸究竟是應該合法化還是堅決取締?
為什么轉軌后的中國營商成本反而越來越高?為什么現在短缺的不再是商品而是購買力?為什么說資源短缺也能使勞動報酬占GDP比例降低?,為什么說“財產性收入”必然會擴大我們的貧富差距?
為什么社會上冒出了那么多的暴富群體?為什么政府對不道德的商業行為置之不理?缺乏法制的市場經濟發生著怎樣的非正常財富轉移?瘋狂攫取社會財富的蠹蟲到底藏在哪里?
為什么CPI與真實的通貨膨脹總有距離?為什么中國沒有勞動生產率數據?為什么我們還在用二十年前制定的統計體系?為什么外貿大量順差我們卻不敢升值自己的貨幣?為什么說高科技企業比低附加值產業更不能經受風雨?
為什么我們的投資趕不上我們的儲蓄?為什么說擴大內需不能單靠“破解消費難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永續增長,還是竭澤而漁?“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能否解決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局?
為什么GDP高速增長,而民眾卻對改革不斷質疑?為什么通鋼工人不肯放過他們的總經理?為什么有人認為張五常是奸細?為什么克魯格曼和索羅斯都驚嘆于中國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而正在推行的 “要素價格改革”會不會又是一場悲劇?
為什么美國經歷了大蕭條和殘酷的二戰后,貧富沒有趨向兩極,反而迅速壯大了象征繁榮與穩定的“中產階級”?為什么中產階級社會又迅速解體?今天的美國總統是否應該為重塑中產階級社會而努力?
為什么北歐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制,人民消費起來還是那么小氣?為什么高福利英法兩國充滿抗議?為什么美國不是福利國家但卻很少面臨民眾的不滿?而同樣學著實行低福利政策的東亞各經濟體卻民生不易?
為什么我們的白領不能成長為中產階級,反而成為了生活的奴隸?為什么重點大學的高才生也獲得了“全國優秀農民工”的榮譽? 社保制度能否解決現在的民生難題?為什么說只有實現“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才有意義?
走向城市化的中國,如何才能制止國外金融大鱷的攻擊?如何才能保障我們的資源供給?如何才能將生活的成本降低?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生產效率?如何讓民眾的生活更有尊嚴?如何才能讓民族的力量更加凝聚?十字路口的中國出路在哪里?
目 錄
第一部分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形勢
第一章:中學西漸與西方文明的崛起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中國潮”時期中國影響著歐洲最時髦的生活方式
第三節 中國人為什么對“啟蒙”沒有興趣?
第四節 “中學西漸”路線圖:中國思想如何傳到西方?
第五節 中華文明: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之源
第六節 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四大影響之一:人文社會的形成
第七節 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四大影響之二:民族國家的建立
第八節 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四大影響之三:經濟學思想的形成
第九節 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四大影響之四:文官制度的建立
第十節 中國大崛起時代面臨的挑戰
第十一節: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二章 從世界工業革命大潮流看中國的近現代強國之路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洋務運動時代(1)
第三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洋務運動時代(2)
第四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革命與戰亂時代(1)
第五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革命與戰亂時代(2)
第六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趕超戰略時代(1)
第七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趕超戰略時代(2)
第八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比較優勢戰略時代(1)
第九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比較優勢戰略時代(2)
第十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自主創新戰略時代(1)
第十一節 中國強國道路的五個階段:自主創新戰略時代(2)
第十二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二部分 從世界角度看中國形勢
第三章 華爾街危機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一:商業根源
第三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二:政治根源
第四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三:學術根源
第五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四:技術根源
第六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五:公司治理根源
第七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六:社會根源
第八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七:產業根源
第九節 華爾街金融危機八大根源之八:社會治理根源
第十節 小布什為什么不能成為里根?
第十一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四章 從世界經濟大敗局看中國發展道路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世界經濟五大敗局之一:美國經濟敗局
第三節 世界經濟五大敗局之二:阿根廷經濟敗局
第四節 世界經濟五大敗局之三:俄羅斯經濟敗局
第五節 世界經濟五大敗局之四:日本經濟敗局
第六節 世界經濟五大敗局之五:東南亞經濟敗局
第七節 世界經濟敗局三大原因之經濟原因
第八節 世界經濟敗局三大原因之政治原因
第九節 世界經濟敗局三大原因之文化原因
第八節 從世界經濟大敗局看中國發展道路
第九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五章 金融危機下的“藏富于民”建議與政府應對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大危機時代的“藏富于民”建議之一:謝國忠建議
第三節 大危機時代的“藏富于民”建議之二:張維迎建議
第四節 大危機時代的“藏富于民”建議之三:陳志武建議
第五節 大危機時代的“藏富于民”建議之四:郎咸平建議
第六節 大危機的中國式應對:中國經濟的“V”反轉
第七節 中國輕松戰勝經濟危機的秘密
第八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三部分 中國的經濟形勢與出路
第六章 被誤判的中國經濟形勢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一:中國真的內需不足嗎?
第三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二:中國真的投資率過高嗎?
第四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三:誰說中國人不消費?
第五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四:什么導致了中國的低工資?
第六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五:中國高增長背后的GDP泡沫
第七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六:中國離權貴資本還有多遠?
第八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七:中國應該是什么樣的產業結構?
第九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八:人民幣升值的根源于危害到底是什么?
第九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九: 區域競爭的優勢從何而來?
第十節 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之十: 中國產業如此崛起?
第十一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七章 中國經濟繼續高增長的動力何在?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三問中國經濟增長之一:中國經濟增長的質變靠什么?
第三節 三問中國經濟增長之二:中國經濟增長的來源在哪里?
第四節 三問中國經濟增長之三: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什么?
第五節 中國真正的產業危機是什么?
第七節 世界自動化企業在中國
第八節 中國自動化現狀與未來
第九節 國民收入的“多倍增”計劃
第十節 中國經濟即將步入高速增長時代
第十一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八章 中國如何應對危險的金融經濟時代?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五論金融經濟時代之一:論金融經濟時代的特征
第三節 五論金融經濟時代之二:論金融經濟時代的貨幣政策
第四節 五論金融經濟時代之三:論金融資產主義時代的經濟調控
第五節 五論金融經濟時代之四:論金融經濟時代的經濟邏輯
第六節 五論金融經濟時代之五:論金融時代的內憂外患
第七節 中國成“國際金融游戲”的最大受害國
第八節 中國巨額外匯難題該如何破解?
第九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九章 中國學者的思想江湖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鄭觀應、孫中山、康有為的經濟學思想
第三節 莫干山會議—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登上前臺
第四節 西山會議—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狼狽出局
第五節 當代中國的四大思想領袖
第六節 當代中國四大思想領袖之一:何新
第七節 當代中國四大思想領袖之二:張五常
第八節 當代中國四大思想領袖之三:郎咸平
第九節 當代中國四大思想領袖之四:劉軍洛
第十節 中國經濟學界的新勢力
第十一節 建立國家戰略委員會的建議
第十二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四部分 中國的民生形勢與出路
第十章:探索中國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中國民生艱難
第三節:六問民生困境之一:國富民窮是否是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四節 六問民生困境之二:藏富于民能否解決當前中國的民生困境?
第五節 六問民生困境之三 是什么導致了中國的民生困境?
第六節 六問民生困境之四: 民生困境繼續加劇的后果是什么?
第七節 六問民生困境之五: 影響民生困境的風險還有哪些?
第八節 六問民生困境之六 :應如何改善中國的民生困境?
第九節: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十一章:民生改善與中產階級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中產階級社會的四大模式之一:美國模式
第三節 中產階級社會的四大模式二:日本模式
第四節 中產階級社會的四大模式之三:新加坡模式
第五節 中產階級社會的四大模式之四:北歐模式
第六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十二章 中國的民生出路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二節 人類早期的社會理想及其實踐
第三節 生存環境與國家制度的微妙關系
第四節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五問之一:民眾生存成本過高的原因何在?
第五節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五問之二:“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是怎么回事?
第六節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五問之三:如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
第七節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五問之四: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有什么好處?
第八節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五問之五: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是否適合中國?
第十一節 中國如何才能居者有其屋?
第十二節 本章主要觀點總結
第五部分 中國形勢總結
第十三章 當前中國形勢的分析
第一節 對中國大形勢的總體判斷
第二節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十大風險
第三節 保障中國經濟安全運行的三個層次
第四節 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政策性陷阱”
第五節 中國學者的三大思想誤區
第六節 中國民生三大難題
第七節 中國學者的強國之策分析
第八節 社會亂相的學術邏輯及解決方案
第九節 筆者關于中國問題的看法與建議綜述
第十節 本書雜談
第十一節 本書提出的新概念
第十二節 本書觀點集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