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雜感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中國的主流政治話語圈和官方主導的教科書上都傾倒性地定論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華民族的十年浩劫,雖然鄧小平同志在政治局的會議上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上聲稱要辨證的看待毛澤東的功勞和過失,但是在文革的問題上,從最本質的層面考察,現在的執政階層是隱諱式的全面的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現實的語境中得出的是廣為人知的“十年動亂、十年浩劫”的結論。本人的家庭,上一輩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也曾遭受這場政治運動所帶來的具體的傷害(批斗,人為制造兩地分居,“被”所謂“打土豪分田地”,家庭結構嚴重被扭曲),但是在我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之后,本人覺得拋棄掉這種國恨家仇式的非理性的憤慨,用一種理性的眼光去看這場浩劫或許更能透視這場被稱之為“人類最大的悲劇運動”的文化大革命。用平靜的心態去正視這場運動,去正視這場運動帶給我們這一代現實的和長遠的些許良性的影響或許是一種更為可取的視角,雖然這種視角會被一些人認為我這個人有多頑固,多倒退,多“反動”。
文化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事件。作為一種現象,文革的外在的確談不上美好,它毀滅了物質和封建時代建構起來的文化模式、思維模式、價值體系,還給某些人準確的說一個群體造成了肉體和精神上的損傷,但是,這些顯現于外部的負面成分,并不能從本質上證明文革只是為了破壞和傷害。出于特定歷史環境下“徹底否定”的政治需要,大部分文革史學對文革期間發生的大量極度復雜、層次繁多、交錯曲折的種種事件,以極度簡單化、概念化和概括化的方式處理之,中國乃至海外的社會范圍內,漸漸地形成了一種有關文革的主導語言,在這種語言的的支配下,公眾對文革的歷史事實知道得越來越少,對文革的成見卻越來越深,“十年浩劫”一類脫口而出的代語和套話代替了人們對文革歷史知識的了解。在現實中國,存在著很多被概念化的具有正價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這些被意識形態化的話語,都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在一味的贊許聲中需要一點反思的聲音)和負價值(如本文所述的十年浩劫文革)的話語,這些被概念化的話語,最后可能會變成一種可怕的偏見和成見,對于一個轉型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對于這樣紛繁復雜的的變動的中國來說,或許是更為致命的隱性的浩劫。
反思文革,大肆的批判文革,是我們上一輩人的當然的反應,我把這種反思看作是人性的理所當然,我這種理所當然的認為是不帶任何的價值判斷的。基于反思文革,批判文革已經成為了上一代人去思考社會的一個前提性的背景,為什么一個社會會變成這樣?是什么讓一個社會的秩序陷入這種殘忍的形態?我們如何去避免我們這個社會重演類似的悲劇?無論是政治的執政階層,還是學術界亦或是普通的百姓階層,都思考過類似的等等之類的問題。在這類問題的反思下,我們進行了改革開放,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摒棄了文化管制,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嘗試。我們不能否認的一點是,文革的浩劫,讓我們開始懼怕這種悲劇,讓我們開始基于這個背景去反思種種體制的權力的問題,讓我們不得不去嘗試另一條道路,也讓我們找尋到了一條姑且算是“不差”的改革之路,而且在我們走這條改革開放之路時,我們的態度是如此之堅決,這不就是文革給我們帶來的“反思的價值”嗎?從1978年以來的中國,我用一個“概括式”(我堅持我這種偏見)的方式來說,就是在“反思文革中成長的”。
三十年后的今天,文革的痕跡早就被轟鳴的建筑工地所覆蓋,可是文革的傷痛卻并沒有遠離我們,這段可悲的歷史并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淹沒了,它早已成為這塊留在中國人心靈上的巨大傷疤,成為了現在掌握絕大多數資源一代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我的態度是:文革不應該被中華民族忘卻,我們今天紀念那段災難的過去,不是為了重溫它的苦痛,而是對自己的良知負責,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我覺得這一代的我們不要還把論調放在文革的大肆批判上,我們的態度需要一個轉變,我們要的是“歷史的反思”,我們的視野是不是可以再放遠一點?不要拘泥于“過去的我們”有多苦痛,而是“現在的我們”如何去提煉苦痛的現實價值。據我的閱讀和觀察,這種妄加“批判”的直指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罪惡,其終極的論調是中國共產黨在文革中已經喪失了其執政的正當性。這是多么幼稚的一群人的幼稚的想法,而且這群人在我們“大學生”中是普遍性存在的,試想當我們這一代人中還有人如此的思考歷史問題,還在帶著一幅“全面否定”的有色眼鏡去看待一段歷史和一個執政階層,并妄加做不合理的邏輯斷裂的聯系,用一種貌似真理性的激情的話語去大加批判歷史和現實,他們得到了嘴皮上的滿足于快感,籠絡了同樣一群沒有辨證思考的人群,形成了這樣一個可笑的話語圈,但是這種快感注定只是某些人的自說自話自娛自樂,我不否認這種思潮在目前的中國社會是很有市場和有很多追隨者的,但是這于我們一個民族的發展來說有何深遠的價值呢?
對于文革,我們不要妄加的否定,也不要盲目的“探究”我們的傷口有多痛有多深,這是一段歷史,是一段記憶,完全的否定或是置之不理,我們終將變為一個麻木的民族;永遠生活在那段歷史的傷痛中,生活在永遠的批判的話語中,我們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民族。傷痛對一個民族來說是一種財富,我們沒有能力讓那段歷史在那個時間段不發生,但我們可以用“反思”的力量去正視它,用毛主席在對待傳統的話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上文視為是筆者關于“文革”思考的導論性言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