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中生就能夠成功設計、安裝一個水電站?
在《中國高校的工科專業不能培養工程師》一文中提到在毛澤東時代曾經有“一個高中生就能夠成功設計、安裝一個水電站”的內容。有個網友對此提出質疑。我想,這個問題很可能同樣會存在于絕大多數當代中、青年心中。我是一個退休教師,文革期間在工廠中工作了十年。我想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在毛澤東時代群眾性的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活動開展得十分普遍,并且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人物。其中最我最佩服的是倪志富發明了群鉆,而后來最出名的是前政治局常委李瑞環。
那時候大學生比較少,中學生在中小工廠中也算是小小知識分子了。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在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中也確實作出了不少貢獻。一般來說,他們的工作涉及的都是技術含量不太多的項目。比如設計與安裝水電站,那八成是安裝設計與施工。真正獨立、完整的設計比較少,并且通常是小系統。
我自己就參與了幾項技術革新。其中一項是“現學現賣”,另一項是采用最新技術代替原來的舊裝備。
“現學現賣”搞的是用于舊零件翻新的電鍍設備。為了控制電鍍的電流密度,我們采用了閉環的電子管放大器與磁放大器級聯系統。其中的磁放大器是“現學現賣”的。
采用最新技術的是為一臺功率為630千瓦的電爐設計、制造高壓控制柜。原廠配套的控制柜采用的是老式的貧油斷路器,我們采用的是我國剛引進的真空斷路器。當時,這種真空斷路器連供電局的檢測人員都沒有見過。
不要以為我參與的這兩項技術革新有正牌技術人員參加,沒有的,我這個66年的高中畢業生是唯一的“設計師”。當年象我這樣的高中生在中、小工廠中經常就是技術骨干。
烏有之鄉刊出的《中國高校的工科專業不能培養工程師》一文中說,現在培養不出工程師的原因是教育改革失敗,我認為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同樣,甚至更重要的原因是近二、三十年來國家不需要工程師!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所需要的技術幾乎全部是“進口”的,官僚們寧愿拿出百倍的資金買洋人的技術,也不肯花極少的錢來支持自己的工程技術人員開發自己的技術。一個高校畢業生經常是十幾年也難得遇到一次真正的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的機會,他怎么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呢?
國家全面依賴進口技術發展科技與經濟的直接后果是:我國失去了自主發展科學與技術的能力,我們在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師方面出現了斷代!(軍事科技領域里受到封鎖反而促成了軍事科技的獨立發展能力。)
嗚呼!當年我是幸運的,作為一個高中生我雖然沒有設計水電站,可是畢竟有所創造;反倒大學畢業后的二十幾年除了講些“小兒科”,實在是一事無成。哀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