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中國農村需要這樣的典型。
隨著胡錦濤視察小崗村,關于小崗村的話題又熱鬧了起來。我專門查了一下有關小崗村近況的一些報道,似乎感到,這個號稱農村改革開放的“第一村”的村,其變化,其發展,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天翻地覆”,那樣“突飛猛進”,或者至少早已進入了小康。給人留下較深印象的無非是:樓房不是太多,村中依舊還是土路,只是為迎接領導視察而由上邊撥款,近兩年才修了一條柏油路,建了一個“改革開放紀念館”,像樣的企業幾乎沒有,青壯年也得外出打工,等等,除此之外,可圈可點的東西并不多,即使是這次胡總書記走訪農戶時的背景也談不上閃亮:住房不夠漂亮,圍墻不夠完善,連墻上掛著的幾串黃玉米和紅辣椒,接待客人的小桌和板凳,也顯得極為樸實無華,平淡無奇。
然而,我們不能不注意到,頭30年,這個村近400口人,饑寒交迫,水深火熱,吃盡了貧窮落后的苦頭,年年吃救濟,戶戶鬧饑荒,沒向國家交過一粒糧。從中不難看出,因為人員素質,協作精神,自然條件,文化程度,等等局限,在這樣一個人心萎靡、一盤散沙的薄弱底子上起步,其步履將是何等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若不是那18戶村民當年冒著吃官司、蹲大獄的風險,趟出了一條“大包干”的陽光大道的話,尚不知道小崗人還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如今,不,早在“大包干”初期,小崗村就很好地解決了溫飽問題,這可謂是一個劃時代的了不起的跨越。中國有13億人口,農村占8億多,可耕地資源也不是太豐富,吃飯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糧食問題、三農問題壓倒一切。有了糧食,餓不死人,我看就是成績,民以食為天嘛!不是一直主張生存權就是最大的人權嗎?完全有理。假如全國的農村都能像小崗村一樣飽暖,那該多好? 小崗村在那么一窮二白、破爛不堪的基礎上都能創造出衣食無憂,還有余糧賣給國家的人間奇跡來,別的村還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小崗村無疑是踐行偉大“貓論”的成功典型,為否定集體化的優越性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的推行,起到了馬前卒的作用——盡管他們本身并沒有真正富裕起來。但他們的行動強有力地證明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要比毛主席主張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大農業思路,簡捷得多,高超的多。雖然只是糧食產量到達一定高度后很難再繼續增長,以至于后來不得不完全依賴于化肥、農藥等勉強維持相對高一點的產量,但是好處在于,全國人民的身上都產生了抗藥性,免疫力,抵抗力,適應了咱們的食品多種附加成分結構,多虧有像蘇丹紅、福壽螺、多鮑魚、地溝油、毛發醬油以及激素、色素……等形形色色的一系列一系列的經歷和鍛煉,一星半點的藥毒尚奈何不了我們,否則這次三聚氰胺在奶中如此普遍含有,就不可能這樣輕易度過。況且,廣大農民在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等橫行肆虐的考驗面前,表現出了特別能忍受、特別能吃苦的堅毅和鎮靜。
然而,有些人吃飽了,喝足了,穿暖了,還不滿足。他們要求太高,有的甚至膽敢對改革開放橫挑鼻子豎挑眼,這是不能容忍的。我還注意到,小崗村近來也在試圖搞合作化,股份化,招引投資,我覺得這可能是一條兇險之路,災難之路,因為小崗村有小崗村的特色和實際,小崗人的顯著特長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而不適合合作聯動,共同奮進,前30年就是明證,萬不可好了傷疤忘了痛。如果一味攀比華西村,或南街村,搞什么合作化模式,勢必要吃二遍苦,遭二茬罪,走回頭路,拉歷史倒車。要知道,倒退是沒有出路的。要堅定不移、旗幟鮮明地沿著“大包干”的康莊大道,永往直前,決不回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