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如何評判兩個時代優劣我之陋見
——讀Gavin《不能否定改革開放》有感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年,因此出現了不少反思改革開放的文章,同時也對前后兩個時代進行了優劣的比較。但鄙人發現有不少文章在評判這兩個時代優劣時所用的標準是比較片面的,無外乎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吏治腐敗和社會福利這幾種。尤其是以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作為了主要的評判標準。例如,7月15日在烏鄉發表的Gavin《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就是如此。
但在鄙人看來:孰優孰劣這個問題單純用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是根本說明不了的!!!因為時代是不斷發展的,生產力也是不斷得到提高的,科學技術更是不斷得到更新和進步;而且有的人喜歡積累、節約消費而用于發展,有的人卻喜歡先用未來錢,誰更好?只能是見仁見智,青菜蘿卜各人所好了!我們總不能說:李澤楷(注:李嘉誠之子)今天的生活水平比起李嘉誠當年創業時要好得多,就說明李澤楷要比李嘉誠強得多吧?!我們同樣也不能說:李顯龍(注:李光耀之子)今天的生活水平比起李光耀當年立國時要好得多,就說明李顯龍要比李光耀強得多吧?!在這里還存在一個時代不同的問題!例如,我們總不能說:今天中國的生活水平要比大唐時期好上了百倍、千倍,所以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比大唐時期要高得多了!
另外,為什么不能單純以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來進行比較呢?鄙人還認為:人除了要過得好一點之外,總還得要活得有尊嚴一點吧!您總不能被人家搜查了,被人家炸了,被人家撞了、打了,您就一口吞下去了。而且還跑上門去給人家出出氣吧?如果是這樣,即使物質條件再好不過,但卻像狗奴才一樣的活著,整天被人呼來喝去的,又有什么意思呢?您愿意過這種日子嗎?!
其實,關于孰優孰劣這個問題除了要看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之外,鄙人認為還得綜合以下各個方面來進行比較,才有可能得出公正的、全面的和正確的結論!
那就是還要看:中國能不能始終保持國家的統一,能不能始終保持主權和領土的完整;能不能始終保持民族的獨立和自主;能不能始終保持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能不能始終保持國家的尊嚴;能不能始終對西方列強說:“不!”;能不能始終維護好中華民族的利益;能不能始終保持不讓中國的自然資源外流;能不能始終讓中國避免像東南亞各國、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那樣被西方列強通過貨幣戰爭把人民的財富洗劫一空;能不能始終維護中國社會的公平、公正和正義;能不能始終不斷地完善我國的社會福利體系(或者說社會保障體系);能不能始終不斷地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質生活;能不能始終不斷地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能不能始終不斷地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能不能始終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施政大方向或者說根本宗旨;能不能始終保持干部隊伍(或者說執政團隊)相對的廉潔奉公;能不能始終保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設方針;能不能始終不斷地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能不能始終保持中國優良的自然環境;······對于飽受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百多年恥辱的中國人民來說,這些都是最重要的!!!誰能做到了這些,人民就會說他是好的!那就值得人民去懷念!
毛澤東時代是做到了上述這一切的!!!所以,雖然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但人民還會自覺的、自發的懷念起毛澤東時代!
改革開放時代是否也做到了上述這一切呢?這個問題只能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了。
在這里鄙人僅舉一個例子進行簡單的說明這兩個時代的優劣。
我們知道毛澤東時代的高等級教育學生們是不用自掏腰包的,但今天的高等級教育每一分錢卻都要學生們自己掏。在今天讀個四年大本,如果不掏個十萬元您就讀不了。發展了這么多年,又是在經濟騰飛、太平盛世的今天,為何反而不如當初呢?是擴招導致財力不支嗎?我們先來看下面一組數據:
1、1978年,普通高校的在校生是85萬人,工農業總產值是5689.8億,GDP值為3600億(該數據從百度搜索而得,未核真假);
2、2007年,普通高校的在校生是1885萬人,GDP值為246619億;
(注:數據全都摘自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當年度統計公報。)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2007年普通高校的在校生是1978年的22.18倍,而2008年的GDP值則是1978年的68.50倍,如果以工農業總產值與之比較則是43.34倍。
可見,財力的增長比擴招是要快要多的。就是說我國的高等級教育出現這種情況是不為而非不能為也!都是教育產業化的錯!
本來自掏錢讀大學也不要緊,頂多是老百姓過緊一點,吃苦一點而已。但問題不在于掏不掏錢,而是這種做法是不是對國家有利呢?
個人認為對國家是不利的!打個比方來說:國家一旦有事情發生,政府需要用大學生。對于毛澤東時代的大學生是無條件要上的,因為他們都是由國家培養出來的。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可對于今天的大學生呢?他們會說:“您看!俺是獨苗,家里父母老弱病殘又無勞動力,需要俺的贍養和照顧;讀大學所貸的款也沒還清。俺一走這一切怎么辦?您是否另尋他人去?俺實在是走不了啦!對不起!對不起!”
可見,這種做法對國家是不利的,至少會減弱了國家的凝聚力!國家一旦需要用人又如何能夠團結起全體人民呢?從這一點來看今天是做得不如毛澤東時代的。
其實,孰優孰劣這個問題還有一個評判的標準:那就是戰爭!通過一場大的捍衛國土和領海的戰爭或者統一戰爭就可以檢驗出來了!耐不耐得打,經不經得打,能否打得贏?一打就全出來了。我軍過去可是長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猛虎之軍呀,而且常常把美帝國比作紙老虎。那么,幾十年后的今天,情況又怎么樣呢?會不會顛了個倒?
當然,鄙人在這里絕不是要鼓吹戰爭,只不過是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而已。
戰爭!打的是什么呢?打的就是政治!打的就是經濟!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不好,要打勝一場戰爭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晚清時代,八國聯軍不過區區二萬多人就可以在中國大地長驅直入,而且人家還是千里奔波而來,純屬于疲憊之師,純屬于無后勤作戰和無后方作戰。可結果呢?被人家打得咱們的老佛爺和光緒皇帝滿世界亂跑。為什么呢?不就因為晚清時代的政治腐敗和經濟落后嗎?!
在毛澤東時代呢?則是保持了所有對外戰爭的全勝記錄!包括被稱之為“十年動亂、十年浩劫和崩潰邊緣”年代那三場戰爭也都是全勝的,而且都是以弱勝強的。(注:那三場戰爭分別是:1、1965年起的抗美援越戰爭;2、1969年的中蘇珍寶島戰爭;3、1974年的中越西沙群島戰爭)在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和1965年起的抗美援越戰爭可都是以世界頭號強國為對手的大規模戰爭呀,而且對方參戰的兵力也都是在幾十萬以上,是八國聯軍入侵時代的幾十倍,前后相距不過五、六十年。為什么反差就有如此之大呢?除了國家領袖的個人能力強以及部隊的優良作風、優良傳統和戰斗力尚存之外,不就是因為那時的政治清明,或者是經濟發展迅猛從而縮小了與敵對國家之間的差距等等因素嗎?!〖關于后一點請參看鄙人在烏鄉發表的陋文:中美兩國55年經濟情況對比表(修改稿)。該文在本網站的鏈接是:/Article/Class4/200805/40362.html〗
那么,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情況又怎么樣呢?是否能夠打贏一場大的捍衛國土和領海的戰爭或者統一戰爭呢?鄙人想這個問題也只能留給讀者們自己去判斷了!或者是騎著毛驢看戲本吧!——走著瞧!
其實,一個時代做得好與壞是用不著吹噓的。人民自己會評判,因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中國的發展最終讓我們又回到了像晚清時代、北洋軍政府時代和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時代那種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家,甚至于讓中國成為前蘇聯、前南斯拉夫第二,又或者讓中國的環境成了垃圾堆或廢墟。那么,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好的了!
以上陋見僅供各位網友參考,并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