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資本市場秩序需要“兩只手”
維護資本市場秩序需要“兩只手”
趙文廣
2008年04月01日18:42 來源:人民網經濟頻道
去年上半年,劉紀鵬教授認為,“4000點是股改的生命線,只有保住4000點,才能證明股改的成功”。現在他仍然堅持這一觀點,并認為“丟了4000點,連創業板都沒有必要推”。筆者非常同意劉紀鵬教授的觀點;并且認為,當前如何維護我國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維護股改成果的問題,更是一個有關部門在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如何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問題。
我們看到,股市自三月以來,在短短的二十幾個交易日,滬指暴跌上千點,可謂一瀉千里。時至今日滬指再創3308點的新低,3300點已經危在旦夕!包括悲觀主義者在內的絕大多數人相信,盡管我國經濟有內憂外患,但我國經濟發展基礎依然穩健。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市不到半年就下跌了45%,而發生次級債風波的美國也才下跌了15%。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市場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投資者信心喪失殆盡,大盤已無法依靠自身力量扭轉頹勢(這也就是說,目前市場已經失靈),股市面臨進一步崩盤的風險。
如果把4000點視為股改的生命線和投資者的重要心理防線;那么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市場預期和秩序,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提供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筆者建言,管理層應采取果斷措施,積極維護和穩定市場暴跌的秩序。筆者注意到,面對股市非理性的暴跌,近億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而時下一些供職于國外投行所謂的經濟學家和自由市場學派人士,卻極力反對政府出面干預市場,不知其用心何在?誠然,對于政府要不要干預市場,其實西方經濟學界從來就有不同的流派。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史,我們看到,自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第一次系統的論述了經濟自由發展思想之后的200多年時間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思想在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很深厚的基礎,西方學者理想們中的政府就是管理最少的政府。20世紀初,自由放任競爭的資本主義上升為壟斷階段,隨著生產的集中與壟斷的提高,市場失靈的程度在加深,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頻度在增加甚至導致經濟危機。尤其是30年代的大蕭條更使經濟危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而動搖了民眾對市場經濟的效率與穩定的信心,這樣就為凱恩斯主義出籠并登上歷史舞臺提供了契機。特別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的新政為凱恩斯國家干預論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于是一段時間各國政府紛紛仿效美國采用“干預主義”政策來指導經濟,一直到了70年代,隨著一些國家的經濟出現了“滯脹”(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率的混合體)現象,凱恩斯主義開始變得無能為力并讓位于貨幣主義學派,即寄希望于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到了80年代中期,當貨幣主義學派也被證明捉襟見肘時,新自由主義又開始粉面登場,其核心觀點是強調市場機制,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私有制,反對公有制。隨著美國共和黨總統里根和英國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上臺,新自由主義不僅在美英兩國大行其道,而且正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到了90年代初,以新自由主義為核心的所謂“華盛頓共識”出籠后,美國政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利用貸款等附加條件推銷“華盛頓共識”,強制拉美一些國家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但目前我們卻看到的是新自由主義理論在一些拉美國家和俄羅斯的實踐均遭到了嚴重失敗。于是1994年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一份報告中也指出,市場并非是完美無缺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最近以來亞洲經濟出現持續繁榮,政府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此,近年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學者都對“華盛頓共識”提出了質疑,開始把目光轉向世界經濟的亮點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上。特別是去年以來,美國因擔心次級債風波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美國政府更是頻頻出臺提振國內經濟的政策,甚至包括布什總統在內的政要更是不斷向公眾喊話,積極維護市場信心,改變公眾預期,確保美國經濟不陷入嚴重衰退。
由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人們一度對究竟什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和主張:一種觀點和主張就是一部分人由于受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學思想的影響,推崇完全市場化和私有化的改革取向,否定政府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反對政府的宏觀調控,認為“市場是萬能的”;另一種觀點和主張就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計劃經濟思維在一部分人的頭腦中依然根深蒂固,對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和效率認識不夠,忽視市場競爭,并以公有制為依據,過分夸大政府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作用,認為“政府是全能的”。筆者認為,無論是“市場萬能論”,還是“政府全能論”,這些觀點和主張既不符合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也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及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更不符合科學發展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實踐表明,市場經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為基礎,國家運用必要的宏觀調控手段,更有利于促進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可以有效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如在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由于我國成功地應用了宏觀調控手段,有效地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從而保持了我國經濟在亞洲乃至世界的“一枝獨秀”的局面。我們必須承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主體的逐利性與競爭的排他性,有時市場微觀利益會損害國家和社會大眾的宏觀利益,如近兩年一些地產開放商與投資商合謀不斷哄抬房價以謀求超額利潤,以及供職于歐美國際投行的部分“御用經濟學家”不斷唱衰中國股市,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要做好宏觀調控,以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維持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世界經濟反復實踐探索和中國經濟的改革實踐表明,市場在優化資源的配置中確實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市場在優化配置資源的同時,由于其自身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市場缺陷”或“市場失靈”的問題,這樣在客觀上又需要通過政府的“有型之手”對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予以彌補或矯正。同時,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也告訴我們,當市場的“無形之手”不能讓經濟運行自動達到均衡狀態時,政府必須運用“有形之手”讓其盡量恢復均衡狀態。這也就是說,市場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對一國經濟實施宏觀調控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型之手” 兩者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由此看來,我們在建設市場經濟過程中,既不能盲目崇拜“市場萬能論”,而排斥政府在市場經濟的作用;又不能過分迷信“政府全能論”,而貶低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與效率。我國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并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保留了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職能,從而把市場經濟的優越性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找到了一種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優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
在筆者看來,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也是一個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政府宏觀調控市場與市場微觀配置資源的有機結合,也即“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有機結合。當前在發展資本市場過程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及其辯證關系,要充分認識到市場與政府在主導經濟發展中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有進行辯證地 “揚棄”,去偽存真,把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型之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既吸收了市場機制具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優點,又吸收了政府具有配置公共資源和節約市場交易成本的職能及維護市場公平及有序發展等優點。我們正確的態度是,既不要過度崇拜市場,又不要過分相信計劃,這對于我們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十分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筆者再次呼吁,維護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只有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合力推動,才能徹底擺脫市場非理性的暴漲暴跌的局面。在中國資本市場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如果有關部門擔心被扣上“政策市”的帽子,過早放棄對新型市場的呵護,不僅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不負責任的。即使在成熟的資本市場美國,面對股市暴跌和投資者信心不足,總統布什近期也不斷向公眾表態,支持美聯儲的一切救市措施。對于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非理性下跌,如果有關部門仍坐視不管,甚至推卸責任,國家和人民將不得不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和難以挽回的損失。改革開放30年,我們逐漸認識到資本市場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資源配置場所,市場機制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當市場出現非理性行為或市場失靈的時候,有關部門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并輔之于必要的行政手段,針對非理性的市場加以調來控改變公眾預期,恢復市場秩序,今后應逐漸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并納入今后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為此,管理層要責無旁貸,敢于理直氣壯地站出來,積極承擔起挽救資本市場的責任。當務之急就是要迅速采取避免市場走向崩潰的措施:一是在近日要擇機宣布降低印花稅。既然我們能在市場過熱時用它降溫,當然也應當在市場極度低迷時用它升溫。二是要研究對上市公司再融資進行分類表決機制。三是對大股東減持公司股票數量和行為要實行提前公告制。有關部門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做到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財產性收入,有力促進資本市場穩步健康發展。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