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GDP“夭折”是個什么問題?
從年初起媒體就在等待的“2005年度綠色GDP核算報告”,估計將被無限期推遲發布——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在此間表示,綠色GDP是媒體、社會為了簡明而用的一個名詞,真正的綠色GDP核算制度目前并不存在。國際上現在還沒有這個意義上的GDP核算標準,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采取這樣的核算方式,所以中國還不能夠公布所謂綠色GDP核算的數據或者真正進行價值量的核算。(7月23日《中國青年報》)
2006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公布了“2004年度綠色GDP核算報告”—— 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當時兩部門都表示,正在研究的2005年的數據會很快向公眾發布。今年3月份,課題組成員向媒體透露,2005年度綠色GDP核算報告已經完成,當年環境污染損失要高于2004年,附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污染損失GDP扣減情況統計表是這份報告的“最大突破點”。但是直到今天,這份早已完成的報告依然被死死地鎖在抽屜里。
關于GDP,有各種版本的荒誕故事在民間流傳,比如:不撞車不增加GDP,撞車了要增加GDP,因為撞壞了的車要修,撞傷了的人要醫;不污染不增加GDP,污染要增加GDP,因為污染導致疾病,看病增加GDP;節約不增加GDP,浪費要增加GDP,一條路挖了又填上,就能得到雙倍的GDP……顯然,作為一項重要指標,GDP并不完美,這種不完美決不僅僅增加生活笑料,而是被一些官員在政績沖動下“發揮”到了極致。我們提出綠色GDP,正是試圖遏制這種背離人民愿望的“發展”,盡管它本身并不能說已經完美,但總歸是在“改善中”,而不是在“放縱中”,這很重要。
2005年度的綠色GDP核算報告,在官員口中從“春節后發布”到“兩會后發布”,再到“擱淺”的傳聞四起,直到“不能夠公布”的“夭折”訊息發布,可以想象,其間必然充滿了各種激烈的利益博弈。不論是政府部門之間的巨大分歧,還是地方政府的政績敏感(個別試點省市甚至正式發函要求不公布核算結果),抑或利益集團的拼力阻撓,最終的結果指向只有一個:環境污染損失被“包庇”,公眾知情權被漠視。
以綠色GDP沒有“國際慣例”來否定綠色GDP,而且是在已經公布過一次之后再來否定,無疑只是托詞。任何一種研究也不可能一出生就十分完備,相反,它必須勇敢地接受實踐和公眾的檢驗。關鍵的問題或許不在于綠色GDP數字的科學性爭議,而在于有沒有沖破利益集團阻撓讓公眾知道真相的決心和魄力,在于愿不愿意以大膽揭丑的方式來落實科學發展觀。
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是憲法賦予每一位公民的權利,正如綠色GDP課題組組長、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所說,“公眾有權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了解我們呼吸的空氣怎樣,水質如何。”既然納稅人出資成立了綠色GDP課題組,課題組業已完成了核算報告,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只是公開這個報告而已,那么無論核算報告美丑如何——這是可以討論和繼續研究的,公眾都有權要求知道報告的真實內容。否則,那就是對公眾的言而無信,就是對納稅人血汗的浪費,就是對污染行為的放縱,就是對唯GDP政績觀的肯定,就是對子孫萬代的不負責任——問題的嚴重性要遠遠超過綠色GDP核算報告本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