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互聯網上忽然掀起一場 “愛國”公知群起圍攻愛國軍人(羅援)的風波。就在羅少將選擇了以沉默熄內爭的3月初,美國外交教父布熱津斯基訪華,在當他在采訪中被問到“對兩國關系是否持積極態度”時,布的回答是:“我的看法還是很樂觀的。但是,當我看到,比如說,中國軍方的報紙建議中國應該聯合北朝鮮和俄羅斯共同對抗美國時,我暗暗對自己說,如果有某位美國空軍或者海軍將領敢公開地這么說,那么他很可能會被開除。”
這番話,無疑是對此前事件的變相鼓勵。就像新的發令槍聲,國內外的“愛國”公知們紛紛聞風而動,不僅繼續追打早就銷聲匿跡的羅援,更進而將合圍的鐵鉗夾向了中國鷹派的核心人物——戴旭。
一時間,虛擬的互聯網變成了真實的戰場,而國人仍在夢中。
這樣說當然不是危言聳聽。自核武器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宣告了大國博弈模式的革命性變化。相互毀滅的恐懼,不再有勝利者的前景,終結了大國間的全面熱戰。但是,大國博弈本身并未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更間接、更隱蔽的形式。這就是輿論戰與心理戰。具體到信息化時代,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網絡戰。
美國不僅有專門的網絡戰機構,各大戰略智庫、情報部門無不深通此道。早在2006年,美國一家智庫(斯坦利基金會)的一份報告就已經意識到:
“互聯網是我們與中共迎面交鋒時最重要的戰場。我們與中國的戰爭,戰場既不在海上,也不在空中,而是在互聯網上。”
“為了影響中國的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我們必須確保能夠讓中國最出色的大腦停止思考問題。獨立思考是中國最稀缺的資源,我們要讓這種稀缺的資源變得更加罕見,直至完全無影無蹤。”
其運作模式是:以中國的優秀頭腦和脊梁人物為目標,戰略上拉長線,編大網,捉巨魚。戰術上則奉行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準則。選好目標,等待機會,抓住不放,偽造民意,群起而攻,竭力丑化,使不了解真相的民眾盲動,讓膽怯的媒體與之劃清界限,從而使被攻擊者在公共領域失聲。
這種戰爭的本質無外乎變相冷戰,先剪枝葉,再覆根本。從而形成一條拱卒、殺士、斬將的攻擊鏈條。更值得警惕的是,早在冷戰時期,中情局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最好的宣傳就是不宣傳。真正高明的攻擊,是說九句真話,最后來一句要人命的假話。當初的蘇聯就是這樣被美國放倒的,今天的中國又到了風口浪尖上。
表面上,美國從南海到北韓,又是聯合軍演,又是基地重啟,航母調動的不亦樂乎,其實都是障眼法,真正的行動就在互聯網。這就是美國版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回顧近三十年來美國的所作所為,無論是以基金會的形式賄買學界幫閑,還是以思想滲透的方式影響重大決策,業已在中國學術界、思想界廣泛開花結果。最后的障礙就在于軍界——縱使不能讓中國軍隊瓦解、倒戈,至少也要讓其喪失斗爭的智慧和意志,因而,不僅要“讓中國最出色的大腦停止思考問題”,還要讓中國最堅強的勇氣停止擴散。假如一個人既有頭腦,又有勇氣,而且身在行間,那真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了。非常巧,戴旭就站在了這樣一個位置上。
作為弱勢群體的一方,我們無法改變美國的決策,也無法影響其施行的速度和力度,但我們可以做的是不要讓英雄倒在自己人的槍口下。當年宋高宗殺岳飛時頗不以為然,到宋孝宗想北伐的時候就痛感無將可用。因為死的不僅僅是一個岳飛,更包括了岳飛背后的進攻精神和抗戰意志。如果此次戴旭遭到圍攻,國內有話語權的人與組織都明哲保身,甚至落井下石,則日后的中國也難免無將之憂。
然而,讓圍攻者頗為震驚的是,如此猛烈的炮火覆蓋下,戴旭依然屹立不倒,并發出了“網絡就是上甘嶺”的豪言壯語。進一步的結果也不難想象,更猛烈的火力覆蓋與更大規模的兵力合圍隨之而來。4月11日,一個網名為“老朱弟子”的公知,在海外著名反華網站“博訊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羅援”、“戴旭”戰役意義深遠》。他呼吁“海內外民主自由人士應抓住此機會,抓住這個瘋狂的活靶子,把中共獨裁權力的根基——解放軍里的那些鷹派徹底消滅,讓他們再也無法影響中國社會。……海內外的全部自由人士,就是應該集中全部力量,通過這些一個個看似小,卻意義十分深遠的戰役,步步為營,“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渡過黎明前的黑暗,迎接那個臨界點的到來。”
與此同時,網絡戰場之外依然是一片可怕的沉寂。目前除了在《南方周末》出人意料地看到了對戴旭的專訪外,其他平面媒體都是一片沉默和空白。多家知名網站甚至人為修改網友支持數據,已突破了管理方的職業道德底線。
“戴旭事件”究竟是成為網絡戰的上甘嶺,還是滑鐵盧,早已不僅僅是戴旭個人的進退榮辱問題,而是攸關國家安全的一次較量。希望十年之后,國人在回首往昔時,不要哀嘆自己的無作為,也不要到那時才明白什么叫網絡戰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