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佳節春節臨近,電影、電視以及舞臺等各種文藝形式的內容都會比其他時候更加豐富起來。文藝作為人類創造的特有審美形態,與生俱來就有塑造人、影響人的功能。文藝要有更深遠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既要發揮娛樂功能,也要具有教育性、引導性。但最近幾年,總有人以票房、收視率、得票多少等為借口,認為只要觀眾喜歡就行,淡化乃至放棄“教化”的責任。
追求觀眾喜歡當然沒有問題,但也要看觀眾是誰,更要看其喜歡的內容是什么。屏幕和舞臺如同“陣地”一樣,誰占領誰就會按自己的意愿表演。
文藝的教育功能與生俱來,每個國家、民族的文藝都無一例外。西方教堂的壁畫有幾百年歷史,都是按教義熏陶、感染教徒;美國大片無一例外都是宣揚美國精神、“普世價值”。如果屏幕和舞臺不分良莠,不加區分限制、任其“自由生長”,想“武打”就“武打”,想“言情”就“言情”,想“超女”就“超女”……如果以大眾藝術、草根藝術為借口,以老百姓喜歡為托詞,那么“跳大神”,在某些地方盛行;黃賭毒有的人喜歡;“九叩十八拜”確是某些鄉村的習俗,如果任其在屏幕和舞臺渲染,還有人力捧、力薦,這是非常不正常的。
引導、熏陶的目的是提高,而不單單為了娛樂和湊播出時間。屏幕和舞臺應代表國家現在的藝術水平,通過一臺臺晚會、一場場演出,通過日積月累的熏陶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職責。觀眾認為應普及適當高雅的文化藝術,引導觀眾欣賞高水平的文化藝術,特別是對青少年兒童,如果從小就接受這樣的“藝術”熏陶,就能逐漸提高欣賞水平,這是媒體的使命和文化藝術的功能職責。否則,就很難提高廣大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藝術品位。現在,京劇、國學進入小學、中學課堂并初見成效,就是成功的嘗試。
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大眾是真心接受還是表面接受,是一時接受還是長期接受,是自覺接受還是強行、硬性讓其接受,還是要認真分析,擠一擠觀眾歡迎度中的水分,有助于正確認識當前文化藝術的現狀。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能忘記身份和責任,單純追求收視率和票房;媒體和導演也不能一味地“討好”觀眾,以計票數論優劣,還要看一看這些人群的文化層次、地域分布、職業特點等,這樣才是公平和真實的,才是對藝術的負責態度。
(作者是海南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