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電影院去看《斯大林格勒》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邦達爾丘克(Sergei Bondarchuk)。老邦的《戰爭與和平》雖然耗資巨大,但是七個小時的電影史詩讓我們對蘇聯電影心悅誠服,即便是最好萊塢胃口的電影觀眾,也普遍認同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比好萊塢版強了千百倍,而導演邦達爾丘克的名字也因此牢牢扎根中國影迷心中。
這樣,2013版《斯大林格勒》登錄中國銀幕的時候,導演Fyodor Bondarchuk作為老邦達爾丘克的兒子,對于中國老觀眾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廣告。
可惜,就像文化潮流那樣,小邦的這出《斯大林格勒》坑爹了。
電影《斯大林格勒戰役》10月底登陸中國銀幕
斯大林格勒戰役,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即便沒有什么歷史知識,我們也會懷著看戰爭史詩的心情走進影院,但小邦只是用題目挑逗了我們一下,因為電影很快讓我想起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
插一句,這些年看的各種中外電影,倒是叫人越來越不好意思再對張藝謀豎中指,相比之下,張藝謀真還算實在的,沒有給《十三釵》取名《抗日戰爭》。
小邦實在點,這部《斯大林格勒》就應該取名《汪洋中的一座樓》,影片就是表現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幾個蘇聯士兵和獨守孤樓的卡嘉之間的故事,當然,戰爭你也看得到,畢竟是3D產品嘛,聲效灰塵什么的,還算立體。
但是,這部電影“斯大林格勒”在哪里?蘇聯為什么要哈赤哈赤守這座樓?電影里看看,只能說是為了美女卡嘉。這么說吧,整部影片的全部戰略意義和高潮起伏,都由卡嘉承擔,可憐的俄羅斯美女,因為莫名其妙成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焦點,只能跟每個蘇聯士兵都曖曖昧昧的,搞得整部影片的節奏就是,談談情打打槍,泡泡妹子殺殺鬼子。
本來,這種邊戀愛邊打仗的敘事模式,也算是現在最通用的戰爭片結構了,我們大陸很多抗日神劇弄成30集、40集,主要也是靠感情靠妹子來稀釋的,不過小邦的這部電影有點虧,俄羅斯演員畢竟不像好萊塢演員那樣屬于流通的影像貨幣,看完電影,絕大多數觀眾根本沒搞清誰是誰,所以網上很多人追問,卡嘉的孩子到底是哪個兵的?所以,本質上,小邦的這部電影,戀愛不像戀愛,打仗不像打仗,全部敘事脫鉤于戰爭,脫軌于時代,斯大林格勒的偉大,就剩下戰爭中的男女還有愛情沖動。
當然,導演的意思很顯豁,斯大林格勒的這座樓跟《十三釵》的那個教堂一樣,是一座所謂的“人性”小廟,這個,影片開頭就說明了,卡嘉的這個孩子有五個爹。但是,在所有偉大的戰役被反復“人性化”的影像進程中,如果最后“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全面失守在蘇聯電影人后代手中,那實在太令人扼腕了。
寫到這里有點沉重了,說個笑話結尾。一個土豪住進醫院,護士長嚴肅地給他打針吃藥,土豪看著護士長,悠悠說,你們護士跟傳說中的不太一樣啊!護士長看一眼土豪,冷冷道,你是電影看多了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