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慶旺«毛澤東舊居圖片展»暨《毛澤東舊居考察記》
出版研討會上的發言
金海林
在迎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辰90 周年之際,作為慶旺的老朋友能參加中央文獻出版社、省作協、市委宣傳部等多家舉辦的«毛澤東舊居考察記»出版研討盛會,跟隨作者追尋毛澤東的偉大足跡,緬懷領袖的光輝一生,分享朋友創作豐收的喜悅和快樂感到是一件幸事。
記得慶旺第一次外出考察回來,我邀了幾個文友小酌,為他“接風洗塵”。桌上我說:“你的新作我一定要當第一讀者”。慶旺是個守時又守信的人。果然,2009年11月中旬他把厚厚一摞清樣稿送到我手中。接到書稿后,我是一氣呵成、一字不落地讀完的。并于當年12 月26日紀念毛澤東誕辰日那天寫完了讀后感«謳歌毛澤東偉大足跡的宏偉畫卷»后改為«追尋毛澤東足跡第一人»。
我爭做第一讀者,不只是因為我們是相識、相交30多年的好友、文友,也不只是因為我和慶旺一樣對偉人毛澤東懷有深厚的熱愛、崇敬之情,還因為我對慶旺花甲之年,不辭辛勞,不遠萬里,“追尋毛澤東的足跡”的執著堅韌精神懷有感佩之心。
«舊居考察記»以深受讀者歡迎的新時期領袖傳記文學的樣式,運用寫生的方式,從一個生活側面展現了毛澤東豐富多彩、起伏迭巖的光輝人生,是一部謳歌毛澤東偉大人生足跡的宏偉壯麗的畫卷,一部集學術性、傳記性與可讀性于一身的力作,一部以史為鑒、資政育人、昭示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優良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一、舊居考察準備相當充分可謂十年磨一劍
慶旺說:“‘追尋毛澤東的足跡’,到毛澤東去過的地方就地全面、系統的考察一遍,是我十年前就立下的宏愿,而且醞釀了十年,準備了十年”。這話我確信不疑。
據我所知,早在十二年前,他出版了100萬字以紀實的手法反映毛澤東愛國主義思想情懷的《毛澤東指點江山》(上中下)。這本書的出版,特別是第一次《楊慶旺領袖文學創作研究會》召開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確了寫作定位:“在諸多領袖中,只研究和寫毛澤東”,“當寫毛澤東的專業戶”。自此,他把毛澤東研究作為一門學問、一個學科即“毛學”對待,如同國人研究“孔學”、“紅學”、“國學”那樣開展專門研究、專題研究。為此,他十二年前在寫作《毛澤東指點江山》時,就曾下決心“一定要把毛澤東走過的地方都走一遍”,但在退休之前有公務在身,他根本無法實現這一宏愿。
我知道,慶旺考察前的準備工作是相當充分的。如果說,在前幾本書的研究寫作中,他就考察了一些地方,掌握了一些資料,已為此次“追尋”打下了好的基礎的話,那么,這次臨行前,他從思想到資料,從家庭生活安排到考察經費的準備就更加認真、細致、周到了。剛才慶旺介紹說,做了八個方面的準備。然而,在慶旺看來,重要的還是思想準備。他認為,這絕非一件可辦可不辦的事,而是一件一定要辦的事,是件“只要我活著,就要把這件事辦好的事”。他的決心勇氣來自于他從小到大崇拜熱愛毛澤東的領袖清結,來自于對領袖文學的酷愛和執著追求。在毛澤東研究與寫作上,不僅“要超越自己”而且“要超越他人”,毛澤東去過的地方,別人沒有去的他要去,別人去十個地方,他要去二十個、三十個,甚至更多。“言他人所未言,為他人所未為”,這就是慶旺多年堅持的為學為文的信條和座右銘。我在近些年的接觸中已強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矢志為“毛學”研究與寫作而獻身的作家。
二、舊居考察是艱辛孤獨的紅色“朝圣”之旅
退休后,慶旺滿懷著對毛澤東的崇敬之情,帶著“毛學”研究中一大堆需要考察印證的問號,踏上了崎嶇曲折的萬里征途,踏上了茫茫的“追尋”之旅、紅色之旅、“朝圣”之旅。
一天晚上,慶旺給我發來短信:“我孤旅天下,追尋毛澤東足跡,收益頗巨,間或有孤獨之感,現我正在壺口瀑布側高柏小鎮一人獨酌;感慨多,且得四句,乃我之真實寫照也,說與老兄,莫見笑:
一山一水一路走,
一步一趨一叩首,
一房一床一老朽,
一菜一饃一壺酒。
像嗎?老弟楊慶旺發于黃河邊”。
身在他鄉的游子,不是逢年過節,而在孤獨時也會思念親朋好友。我能理解老弟孤寂的心情,“及時”回復說:“我清晨二點上廁所時發現有短信,閱后感慨頗多:
追尋毛澤東足跡,此舉非比尋常,意義深遠,‘收獲頗巨’,順理成章,它不僅會成為你老有所為的一大亮點和標志,而且成為華夏第一人,我堅信你一定能夠實現‘高唱晚霞曲,大笑深黃昏’的夙愿。祝考察成功,平安歸來!海林遙祝。”
說實話,收到短信后,我真的為好友老弟能在長達三年的考察中,以其軍人特有的執著和堅韌的氣度,不僅戰勝了艱辛,而且戰勝了孤獨,戰勝了挑戰而由衷地感到高興和欣慰。
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手持一張介紹信,兜里揣著“追尋毛澤東的足跡”的條幅,不辭辛苦,自費跋山涉水走天下。在文壇日趨浮躁喧嘩、功利化、娛樂化的當下,竟然還有肯于做這種“笨事”的作家,確實難得一見。所以,慶旺在神州大地上一路走來,受到那么多素不相識但與他有著同樣的熱愛領袖、崇敬領袖情結的人們,特別黨史界的同仁們的歡迎、支持、幫助、尊重、欽佩、贊揚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
1930年,毛澤東在江西清江太平圩召開了“行軍會議”,在該村住了兩天。現年76歲的戴安華老倆口,是78年前毛澤東住地房東的第三代主人,對慶旺到他們家里走訪考察,格外高興激動,并十分熱情地挽留他吃午飯,說:“毛主席在我家住過,這是我家的光榮,但他再也不能來了,你是研究毛主席的,是寫毛主席的,等于代表毛主席的,你一定代表毛主席吃這頓飯。”此時的慶旺被家境困難、待人熱忱、樸實善良的老人真誠的話語震驚了,感動得無言以對。“一葷一素、小米飯、自釀酒”。對慶旺來說,有生以來在哪家豪華酒店吃過鮑魚燕翅,他不見得能記住,但“代表毛主席”吃的這頓不尋常的農家飯卻是終生難忘的。1947年,毛澤東轉戰陜北時住在清澗縣棗則溝村,窯主吳進增老人臨終時向后代交待:“毛主席住的地方,要好好保護,不要叫水沖了,不要叫人破壞了!”……這些一莊莊、一幕幕讓他在“孤旅”中感到興奮、激動,深受感染、鼓舞的人和事被他滿懷深情地記錄下來,寫進了《考察記》中。面對考察后捧回240多部著作、7000多萬字資料和四大本子300多人的題詞、簽名,他頗為興奮而感觸地說:“中國的老百姓對共產黨,對毛主席是很有感情的!”在三年近十萬里的“追尋”征途上,他從那些熱愛領袖的人民群眾身上吸取了無窮的力量,看到了研究寫作毛澤東的前途與希望,他堅信自己的路子走對了,而且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深遠。
三、«舊居考察記»是用心血寫成的力作
慶旺說,考察中“我邊去邊問,邊看邊查,邊想邊記,每去一地考察之后,馬上整理寫作”。實際上,《考察記》的成書,是分兩個階段完成的。他走一路,寫一路,三年中寫了13本幾十萬字的考察手記。有時見縫插針,利用等車的空閑以膝蓋當桌子寫,多數是他不顧一天旅途的辛苦勞累,連夜在旅店賓館里寫的,“基本不過夜”。由于考察中有詳實的“手記”,搜集的資料又比較豐富,選擇的余地大,因此,回來后的寫作自然很“順手”。慶旺身患糖尿病,經過三年的奔波勞累,體重明顯下降了,頭發明顯稀疏了,人明顯變得憔悴了,愛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勸他放慢節奏,該好好休整一下再寫。然而,他為了向新中國成立60華誕獻上一份禮物,硬是把自己圈在“毛學館”里,一心撲在寫作上,白天不接電話,不參加任何應酬活動,晚上挑燈夜戰,以每天6000字的速度,奮筆疾書,終于趕在9月9日毛澤東逝世紀念日這天封筆了,以此表達一個花甲老人對毛澤東的仰慕懷念之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慶旺“尋訪領袖足跡,研究領袖生平,挖掘領袖文化,光大領袖精神”的忘我拼命勁頭,再次讓我感動。
《考察記》結構匠心獨具,寫作走向耐人尋味。篇章結構編排大體以毛澤東一生生活經歷的時間為軸線,以居住地為中心,以重大事件為亮點展開,而每一篇又都是獨立成章的。在寫作風格上,作者采取順暢、有趣的敘述和白描式的平民化的文字表達,竭力避免枯燥純理論闡述和考究性,注重作品的可讀性、知識性和通俗性、普及性。本書覆蓋毛澤東生前走過的二十二個省四個直轄市中的主要地方150多處,涉及全國幾十個紅色景區和紅色旅游的精品線路,幾十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書中有些東西讓人耳目一新,有些細節出人意料,有些軼事鮮為人知,有些故事催人淚下,讀后讓人回味不已,深受教育。尼采說“”一切作品中,我只愛作者用他的心血寫成的書,你能體會到,心血就是精神“。慶旺無疑是一位把生命的燃燒作為創作的信念,用心血寫領袖文學的作家,《考察記》就是他的心血之作。我堅信本書的出版一定能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慶旺在《考察記》的前言、后記中,把退休后用三年時間全身心地從事毛澤東舊居的考察,稱之為退休后的“一號工程”、“第一個課題”。我理解,慶旺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在他胸中早已有一個退休后的“大計劃”,不僅有“一號工程”,還有“二號工程”,做完“第一個課題”,還要繼續做“第二個”、“第三個”課題。如果說,退休前他發現有“寫不盡的毛澤東”,那么,退休后經過三年多的“追尋”,不僅使他在全國各地又找到了“無數的毛澤東”,而且使他在毛澤東研究與寫作的道路上又開闊了眼界,感到“應當研究和寫作的題目太多了,能夠研究和寫作的題目太多了”。因此,他對實現和踐行多年前立下的“將毛澤東研究和寫作進行到底”的誓言充滿信心。
多年的相識和交往,我深曉慶旺是一個堅韌執著的人,一個認準了目標而永不言棄的人。在他身上,既有詩人的浪漫,文人的風骨,軍人的氣質,又有思者的睿智,學者的風范。已”。古人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慶旺是個善讀者,更是個善行者。他多年來在堅持用雙腳尋找人生的方向和座標中,早已嘗到“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甜頭。我堅信,慶旺在追尋毛澤東的道路上,一定能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一定能夠實現他“高唱晚霞曲,大笑深黃昏”的夙愿。我們期待這位毛澤東領袖文學創作“專業戶”不久會有更多的佳作和力作獻給廣大讀者。
20011年5月26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