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四郎與民國范兒
2011-02-18 18:34:05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文化界開始緬懷起民國來,民國范兒也成了一種審美趣味,一種價值取向,一種人生坐標。如此說來,《讓子彈飛》是否也能算是民國范兒的電影呢?畢竟,故事發生在民國,人物的裝束也非常有民國范兒。姜文為什么要把故事設定在民國呢?
或許我們先要問一下:黃四郎是什么樣的人?他是地主老財,獨霸一方(鵝城),任何官員都不是他的對手,要么被馴化,要么被消滅。但黃四郎又不是傳統的地方惡勢力,他穿著考究的西裝,說著流利的英文,知道美國在哪里(他甚至談到輸往美國的華工)。表面上看,這是一個西化很厲害的“香蕉人”。
但電影情節告訴我們,不論黃四郎英語說得多么流利,對西方是了解多么深入,他的行為方式還完全是傳統的——殘忍,權術,不論不論他對(作為現代西方資本主義革命摹本的)辛亥革命如何了解——辛亥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革命——革命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等現代西方理念完全沒有進入他的“問題域”。
我們要進一步問下去:黃四郎是西化的必然結果還是西化失敗的產物?黃四郎也知道西方先進思想,也了解現代中國革命,可為什么還本性難移呢?難道他是中封建余毒太深?所以不光是他,魯迅筆下所有的“民國人物”不都如此嗎?這難道是啟蒙的失敗?
或者說所謂的啟蒙話語本身就是一種丑聞?那些緬懷民國范兒的人都會說,民國色彩斑斕,各種西方思想都一股腦兒的涌入,人與人之間彼此辯論問難,似乎每個知識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建國方略。這無疑有文藝復興,百家爭鳴的意味。但魯迅卻說,這是個“無聲的中國”。
明明是百花齊放,眾聲喧嘩,可魯迅他老人家為什么如此counter-intuitive地說,此處無聲呢?原來魯迅的意思是,其實也不是無聲,真正的問題是,這些聲音都是惡聲,必破之而后快。那些張口西方理念閉口西方價值的人,很可能是些偽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就像黃四郎那樣——雖然也可能對西方熟稔非常,但卻并沒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落后的更加落后,野蠻的更加野蠻。其結果無非是讓戰爭的形式從“彈弓變為百萬噸級炸彈”,想想民國時的軍閥混戰就知道了。哪個軍閥不是在意識形式層面宣揚自由民主共和等一系列進步理念,可現實情況呢?不過是喧嘩而已,你方唱罷我登場。
思想文化界不也一樣嗎?今天一個主義,明天一個教條,與真實的生活之間全都是隔靴搔癢,讓原本就無處安放的生活更加動亂不堪。
無聲的中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