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通過“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兩條線索尋求人從各種形式的壓迫下獲得徹底解放的途徑——“批判的武器”是從理論層面揭示宗教和政治制度對人的束縛與壓迫;“武器的批判”是從實踐層面闡釋了無產階級立場和“改變世界”的歷史使命。深入理解《導言》意旨,對全面認識馬克思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01批判“現實的苦難”世界
“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一個人,如果曾在天國的幻想現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尋找非人了。”——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宗教批判是《導言》的邏輯起點。之所以從宗教批判入手,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的馬克思深受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影響,不自覺遵循了費爾巴哈從宗教問題出發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思維邏輯;另一方面也是馬克思試圖從一開始就打破黑格爾法哲學的根本邏輯,即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黑格爾在描述概念的發展或某個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常常把第一個階段叫作“抽象”階段。所謂“抽象”階段是指邏輯起點從“有”出發,這個“有”幾乎等同于“無”。隨著邏輯推理的深入,最終達到具體的“有”的階段。馬克思一語中的地指出,如果繼續按照黑格爾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宗教就是從“超人”、“非人”去獲取具體“人”的生存意義。這樣一種邏輯,不可能擺脫已有的思想禁錮,尋到真正的“人”的存在??梢钥闯觯嗄犟R克思正在試圖用顛倒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已有的各種權威思想。宗教的視角是從上而下俯視人的生存狀況,而人的視角是從下而上重塑人的生命尊嚴。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斗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斗爭。”——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宗教是一種虛幻的人的自我意識。馬克思指出,人“還沒有獲得自身”和人“已經再度喪失自身”,這兩方面的原因“創造”了宗教。所謂人“還沒有獲得自身”是指人還不能夠獨立于自然界。從人類的進化歷程看,原始狀態中的人類,其自身的渺小與自然界的強大形成巨大反差,在人類不能夠獲得自我意識的條件下,人選擇去崇拜自然、自然現象等。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宗教并沒有消亡,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第二個方面的原因,即人“已經再度喪失自身”。隨著統治階級的出現,人的本質被再次掩蓋。統治階級利用宗教這一“顛倒的世界意識”,控制人的思想。宗教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它的理論、內容、形式,它所傳達的理智與情感的糾葛,它給予人的精神慰藉都是對人的異化。在宗教影響下,上帝的存在是強加于人的靈魂禁錮,而飛向天國成為了束縛人自由與發展的精神枷鎖。
“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要求拋棄關于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塵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環——的批判的胚芽。”——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在這里揭示了宗教具有“鴉片”的功效。所謂“鴉片”是指,宗教所制造的“幸福”是虛幻的,是自欺欺人的,是掩蓋統治階級利己主義傾向的。馬克思認為革命的第一道工序不是依舊戴上宗教這條失去幻想和慰藉魔力的鎖鏈,而是揭示宗教之于人的異化,將德國革命的邏輯起點定格于對宗教的批判,而這一切都必須訴諸人的現實理性。
02擺脫人現實政治生活中的“自我異化”
“這種批判撕碎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舊戴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鮮的花朵。對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轉動。宗教只是虛幻的太陽,當人沒有圍繞自身轉動的時候,它總圍繞著人轉動。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對于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是從宗教開始的,但是在對宗教批判的同時,馬克思超越了宗教,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現實世界。這一點同樣體現在他同時期寫作的《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指出“我們不把世俗問題化為神學問題。我們要把神學問題化為世俗問題。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人們一直用迷信來說明歷史,而我們現在是用歷史來說明迷信。在我們看來,政治解放和宗教的關系問題已經成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問題。”可見,既然對“彼岸世界”的幻想只是人的世俗現實性的反映,那么對“此岸世界”的批判就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向德國制度開火!一定要開火!這個制度雖然低于歷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對象,正像一個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劊子手的對象一樣。在同這種制度進行的斗爭中,批判不是頭腦的激情,它是激情的頭腦。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它的對象是自己的敵人,它不是要駁倒這個敵人,而是要消滅這個敵人。……批判已經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種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
……應當讓受現實壓迫的人意識到壓迫,從而使現實的壓迫更加沉重;應當公開恥辱,從而使恥辱更加恥辱。應當把德國社會的每個領域作為德國社會的羞恥部分加以描述,應當對這些僵化了的關系唱一唱它們自己的曲調,迫使它們跳起舞來!為了激起人民的勇氣,必須使他們對自己大吃一驚。”——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對政治制度的批判是馬克思對德國社會現實批判的第一步。馬克思指出,德國的封建貴族勢力強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其制度發展水平落后于英、法等資產階級已成為統治階級的現代國家。即使對德國現存的封建制度進行批判和開展資產階級革命,其革命也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腳步。由此,馬克思指出,德國革命刻不容緩。他通過揭露德國政治制度的實質,打破沉悶的社會情緒,“公開恥辱,從而使恥辱更加恥辱”,讓德國人對自己的處境“大吃一驚”,從而激發人民的革命“激情”。
“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是唯一與正式的當代現實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國歷史。因此,德國人民必須把自己這種夢想的歷史一并歸入自己的現存制度,不僅批判這種現存制度,而且同時還要批判這種制度的抽象繼續。”——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對德國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批判是馬克思對德國社會現實批判的第二步。馬克思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分析了德國的制度發展與思想理論發展脫節這一現實問題,指出德國的制度發展落后于世界歷史的進程,而文化理論發展,尤其體現在哲學上,卻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考察當時在德國理論界處于權威地位的黑格爾哲學,不難看出德國的理論發展領先于同時期其他現代化國家的發展水平。在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已顯示出其固有的、本質的缺陷和矛盾,他們面臨的革命任務是同現代國家制度實際分裂,即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和分裂,開展無產階級革命。而在甚至不存在這種制度的德國,卻首先是同這種制度的哲學反映批判地分裂。因此,馬克思指出,德國和現代各國一樣,都面臨著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迫切要求,只不過德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是跨越性的革命。在這段文字中,馬克思分析了德國思想理論發展的“先進性”,既揭示了黑格爾法哲學的階級本質,也為即將開展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進行了先期鋪墊。
03“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國理論的徹底性的明證,亦即它的實踐能力的明證,就在于德國理論是從堅決積極廢除宗教出發的。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認為,對黑格爾《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絕不會是只停留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反抗問題,而是“實踐才能解決的那些課題”。此處的實踐就是要超越意識領域的斗爭而實現“達到人的高度的革命”。以上這段文字表明了馬克思的三個觀點: 第一,超越黑格爾哲學的途徑是實踐,實踐的歸宿是實現現實的人的社會革命。實踐是超越意識領域抗爭的武器批判,是人的社會革命的物質力量。第二,理論的徹底性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在于說服群眾,并被群眾所掌握。德國理論的徹底性是從批判和廢除宗教出發的,換言之,以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等為代表的當時德國哲學,雖然展開了宗教批判,但還僅僅是其哲學徹底性的開始,并沒有達到真正的哲學徹底性。第三,對宗教的批判最后必然走向人的問題,必然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為目標,真正實現“人的高度的革命”。換言之,宗教批判是起點,人的本質的回歸是目標,這就是哲學的現實性和徹底性,真正哲學的實踐是實現其現實性和徹底性的過程。
“可是,徹底的德國革命看來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困難。
就是說,革命需要被動因素,需要物質基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關于革命主體的思想建設問題,馬克思一直非常重視。他在這里提到的革命理論的接受問題,實際上就已經明確指出,理論不會直接轉化為實踐成果。馬克思分析了徹底的德國革命面臨的現實困難:革命缺乏所需要的物質基礎。這個物質基礎就是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的能代表社會普遍權利和要求的無產階級。這是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由于自己的階級地位、物質需求,有著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的階級。
“但是,德國不是和現代各國在同一個時候登上政治解放的中間階梯的。甚至它在理論上已經超越的階梯,它在實踐上卻還沒有達到。它怎么能夠一個筋斗就不僅越過自己本身的障礙,而且同時越過現代各國面臨的障礙呢?現代各國面臨的障礙,對德國來說實際上應該看做擺脫自己實際障礙的一種解放,而且應該作為目標來爭取。……
對德國來說,徹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相反,局部的純政治的革命,毫不觸犯大廈支柱的革命,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局部的純政治的革命的基礎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統治,就是一定的階級從自己的特殊地位出發,從事社會的普遍解放。”——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從哲學批判轉為實踐批判是馬克思迥異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關鍵所在。在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過程中,馬克思分析了德國革命面臨的重大的困難。一是,德國的理論和實踐發展極端不平衡。如前所述,德國在政治制度和國家制度的實踐上甚至還沒有達到其他文明國家的“中間階梯”,而理論上卻已遠遠超出了政治解放能夠達到的境界。德國的國家制度集中了當時政治的一切缺陷,這就為德國的革命實踐設置了重重障礙,以至于如果不摧毀當時政治的一般障礙,就不可能摧毀特殊障礙。理論和實踐的嚴重脫節使德國革命的實際可行性非常渺茫。二是,德國的徹底革命需求與現實發展不平衡。在德國實現“人本身”的革命,需要的不是部分的、純政治的革命。這種毫不觸犯普魯士王國大廈支柱的革命在德國沒有意義,也根本不可能實現。只有那種徹底的革命、全人類的解放才能摧毀束縛在德國人民身上的一切鎖鏈。對德國而言,這種徹底的革命、全人類的解放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巨大躍遷,它意味著要跳過政治革命這個邁向現代化文明國家的“中間階梯”,而由一個落后的基督教國家直接躍居到文明國家的最前列。如果說這種躍遷并不是不可能,那么至少也是非常困難的,但德國又別無他途。三是,在德國當時的市民社會中沒有任何一個特殊階級能夠承擔這個解放者的角色。德國資產階級庸俗、狹隘,不敢按自己的觀點來表述解放思想,因而在社會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他們作為實踐主體的可行性已大大降低。
04“無產階級宣告現存世界制度的解體”
“那末,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答:就在于形成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形成一個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形成一個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難而具有普遍性質的領域,這個領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權利,因為威脅著這個領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歷史的權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權利,它不是同德國國家制度的后果處于片面的對立,而是同這種制度的前提處于全面的對立,最后,在于形成一個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從而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領域,總之,形成這樣一個領域,它表明人的完全喪失,并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社會解體的這個結果,就是無產階級這個特殊等級。”——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這段文字說明了無產階級的形成及其歷史使命,指明了無產階級是徹底革命的階級。同時,通過比較分析文中出現的“普遍的領域”與“特殊的領域”、“普遍的不公正”與“特殊的不公正”、“普遍的權利”與“特殊的權利”、“歷史的權利”與“人的權利”、人的本質的“完全喪失”與人的本質的“完全回復”等抽象的人本主義概念和術語以及黑格爾式的晦澀思辨的語言,可以看出馬克思在對德國無產階級的形成和歷史使命的論述中,深受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影響。
“無產階級宣告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體,只不過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為它就是這個世界制度的實際解體。無產階級要求否定私有財產,只不過是把社會已經提升為無產階級的原則的東西,把未經無產階級的協助就已作為社會的否定結果而體現在它身上的東西提升為社會的原則。”——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這里包含了工人階級不解放全人類就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一個處在社會底層,被奴役、被剝削,原來只是被統治階級同情、憐憫的階級,卻被馬克思賦予了如此崇高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這一前無古人的發現初看起來似乎與常理相悖,但它卻是理性思維對德國現實進行哲學批判的必然結論。
“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在德國,只有同時從對中世紀的部分勝利解放出來,才能從中世紀得到解放。在德國,不摧毀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種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毀。徹底的德國不從根本上進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
一切內在條件一旦成熟,德國的復活日就會由高盧雄雞的高鳴來宣布。”——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要用理論掌握群眾,促成“哲學頭腦”和“無產階級心臟”合二為一,鼓舞無產階級“這一物質力量去實行政治暴力”。馬克思滿懷希望地指出:一旦“哲學頭腦”和“無產階級心臟”合二為一了,則革命的內在條件就成熟了,由此催生的無產階級革命不再是一個階級戰勝另一個階級的革命,而是實現“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徹底革命,是實現人的全面解放的革命。到那時,人的解放的“復活日就會由高盧雄雞的高鳴來宣布”了。
(注:文中楷體部分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