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來,一本幾乎與馬克思的《資本論》同名的著作激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和熱議,它就是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這本厚達600多頁的學術專著,在美國上市僅一個月,銷量就達6萬冊,成為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為什么一本嚴肅的經濟學著作反響會如此熱烈?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皮凱蒂及其伙伴用資本主義數百年經濟發展的詳實數據證明了馬克思當年的基本結論:資本的回報率要遠遠高于經濟增長率,而經濟的增長率要遠遠高于勞動者的工資增長率,因而兩極分化、財富分配不公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和必然趨勢。也就是說,財富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是同步進行的。必須用全球高稅收抑制這一趨勢,否則必將威脅民主社會的根基。
由于皮凱蒂觸及了時代的本質,因而引起了世界學界的激烈爭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連續刊發三篇書評,認為它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甚或將是這個10年最重要的一本。”皮凱蒂的新書不僅揭示了時代本質,“同時改變著我們思考社會和研究經濟學的方式”。著名經濟學者米拉諾維奇稱此書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家哈羅德·梅爾森則認為這是“凱恩斯《貨幣通論》以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紐約時報認為:“皮凱蒂的著作是在全球經濟學界投下一枚震撼彈,揭穿當代資本主義的偽善面具。”站在資本立場上的保守派則激烈反對這一著作,認為皮凱蒂導致“馬克思主義的回潮,因而是謬誤的”,“皮凱蒂聚焦抑制富人,有些類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而不是學問。”它“違背了美國精神——尊重能夠獲得財富的人們”,個別學者則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縱觀全書,幾乎全是對金融資本賺取回報這種觀念的中世紀仇視。”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本書的出版,標志著“一場浩大的思想交鋒已經拉開序幕。”正如媒體所指出的:“這本書已經讓爭論的問題發生了轉變,使爭論的焦點從是否帶來了貧富差距,變成了我們究竟應該怎么應對貧富差距”。
一、馬克思結論的再一次證實
早在150年前,馬克思就指出“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9頁)“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就是物對人的統治,死勞動對活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這種顛倒是靠犧牲多數來強制地創造財富本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49頁)因而資本有一種必然的趨勢:“資本在具有無限度地提高生產力趨勢的同時,又在怎樣程度上使主要生產力,即人本身片面化,……資本在怎樣程度上具有限制生產力的趨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0頁)這個結論,今天被皮凱蒂以自己的研究方式再一次證實。
皮凱蒂及其伙伴,經過15年的研究,尤其是對美國、英國、法國300余年財富數據的分析,證明了馬克思分析的正確性:300余年來,發達國家的資本回報率保持在每年4%—5%,而GDP的增速為1%—2%,資本回報率幾乎是經濟增長率的3倍,而雇傭工人工資的增速則更低。5% 的投資回報意味著每 14 年財富就能翻番,而 2% 的經濟增長意味著財富翻番要 35 年。在100年的時間里,有資本的人的財富翻了 7 番,是開始時財富的 128 倍,而整體經濟規模只比100 年前增大了8 倍。1% 的人比 90% 的人擁有更多財富,這就是300余年的基本事實。這一結論使保守派啞口無言,正如克魯格曼所言:“我參加關于不平等的辯論已經超過20年了,還沒有見到過保守派的‘專家’能夠對這些數字提出反駁,……因為事實仿佛根本并沒有站在他們那一邊。”也正因為如此,克魯格曼才說“皮凱蒂的著作是一部能夠改變輿論走向的嚴肅學術作品,大多數暢銷書都做不到這一點。”
針對貧富分化趨勢,皮凱蒂主張通過高稅收進行抑制,即向年收入在50萬至100萬美元的人群征收80%的所得稅;向年收入在20萬至50萬的人群征收50%—60%的所得稅。同時還必須向富人征收高達10%的年財富稅,向一般富裕人群征收高達20%的一次性資產評估稅。皮凱蒂說:“我贊同私有財產,但資本主義和市場應該成為民主的奴隸,而不是相反。”因此,“我們只是想要一個公平而實際的分擔稅務負擔的方法”。“我只是建議減少世界上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幾乎沒有財產的人的財產稅。”
二、經濟學的再一次革命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的首要意義,是打破了傳統經濟學的良性資本主義神話,即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和貧富差距的關系是倒U型曲線關系:經濟發展初期,貧富差距加大,但隨著人均收入達到一定程度,貧富差距就會逐漸縮小而成為常態。皮凱蒂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庫茲涅茨的例證只是一個特例,真正的常態是差距越來越大。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的第二個意義,是用實證的方法扭轉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近代以來,經濟學最初含義是政治經濟學,然而自 18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以后,西方經濟學越來越走向純粹經濟學,數量化、模型化分析越來越成為主流,而關注的重心則從社會轉向資本和財富的增長。經濟學從政治經濟學向數量經濟學的轉化,說明了兩點:一是越來越脫離現實的人、現實的社會,而把經濟看作“理性經濟人”基礎上的純粹的數量演繹;二是說明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知性科學越來越走向成熟。也就是說,在假想的前提下,在排除了一切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學已在相當的程度上用數量和模型的方式把握住了經濟過程的規律,但這種把握是知性的、工具理性的、形而上學的,而非現實的、實踐理性的、總體性的。也就是說,它研究社會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因而一分析現實的完整的社會,他們的問題就暴露無遺:只專注于財富的積累,而從來也不專注于貧困的積累。當皮凱蒂用事實證明,資本積累的必然趨勢是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時,現代經濟學的資本立場和形而上學方法就走到歷史盡頭了。時代呼喚真正的政治經濟學,它可以堅持量化的、實證的分析方法,但它的立場必須是人類社會的,不僅要量化資本,也要量化貧困。皮凱蒂用實證的方法攻破了現代經濟學的資本堡壘,扭轉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是經濟學回到馬克思立場的一場革命。著名經濟學家米拉諾維奇稱此書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是很有道理的。馬克思在著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條指出立場的重要性:“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頁)市民社會,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經濟社會。皮凱蒂研究的實質,就是突破傳統經濟學的市民社會立場,使經濟學回到人類社會。
三、本質是政治問題
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所揭示的貧富分化,不僅是資本主義的,而且應該從本質上把它看作是市場經濟的。也就是說,按其自然本性,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就是兩極分化,這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如此,在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如此。因此,社會主義國家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同樣要面對市場經濟的兩極分化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個人都無法與資本抗衡。因此,要使大多數人能夠共同幸福,唯一的出路是組成真正的人民國家并通過國家引導資本、駕馭資本。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真正的關系是資本、人民(民生)與國家三者間的關系。國家是站在資本的立場上還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這一點不僅決定一個社會的性質,而且決定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場經濟,而在于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以什么作為指導國家的最高原則,以資本為最高原則的是資本主義,以社會或人民為最高原則的才是社會主義。因而社會主義國家的真正立場,只能是社會,而不是資本。在社會主義看來,社會原則高于資本原則,因此不是人民和社會為資本服務,而是資本的發展最終要為人民和社會發展服務。皮凱蒂承認自己的著作從本質上講是政治性的,其根源也在這里。在他看來,“資本主義和市場應該成為民主的奴隸,而不是相反。”正是在這里表現出皮凱蒂的人類社會立場。由于資本的國際化流動,因而要真正扭轉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不僅要國家內的民主,而且要正義力量的國際合作,使資本無避稅港可逃。這一點同樣是非常有遠見的。
四、《21世紀資本論》的當代意義
皮凱蒂的政策建議實際上包含著三重內涵:一是高稅收,最高達80%;二是增加了財富稅,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所得稅,很少對財富本身征稅;三是全球征稅,消滅避稅天堂。這就引起了世界范圍的爭論。面對強大的資本和代表資本利益的國家,皮凱蒂也認為難以實行,自己的建議具有“烏托邦”性質,因為“控制資本主義的社會精英寧可看到這個系統崩潰,也不愿意讓步。”除了空想性質,我們也可以批評他并不想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因此他的建議只具有改良的性質。但是從全球的發展趨勢而言,我們必須承認他提出的問題具有時代意義,即如何把市場的活力與縮短貧富差距結合起來。
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兩極分化。正如國際樂施會在2014年1月20日發布名為《為少數人打工》的報告中指出的:“今天,占全球人口1%的最富有人群財富總額更是達到110萬億美元,相當于占世界人口一半的35億最貧窮人口財富總額的65倍。85位最富者的財富總額可敵35億最窮者(1.7萬億美元,世界財富總和的0.7%)。1%最富有的富豪占有全球46%的財富。”35 年來我國經濟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出現了我國前所未有的兩極分化。據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013年1月18日公布,2003年至2012年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一直高位運行,所有年份都超過了0.47,最高年份達到0.491,這是極易引起社會動蕩的數字。如果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強調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那么今天我們同樣可以說“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因此,中國能不能自覺地解決兩極分化問題,已成為當代中國的最主要問題。皮凱蒂站在人類社會的立場上,用實證的方式作出我們時代最有創見的回答,我們可以批評他,但不能否認他提出的問題,尤其是對解決這一問題的開創性回答。他是一位嚴肅的經濟學家,但更是一位真正的經濟哲學家,他站在社會生活總體的立場上,提出了克服經濟問題的非經濟方式,使經濟學重回政治經濟學的正確方向,他的地位要高于站在資本立場上并以資本為根本原則的經濟學家。
(執筆:孫承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