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麒元按:這個討論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是一次對中國西方經濟學教條主義比較系統和理性的批判。我大體上認同陳平先生在下文中的看法。陳平先生對茅于軾先生的“邏輯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回答是有道理的。我想指出的是,邏輯仍舊屬于推理的范疇,用推理檢驗真理而且是唯一標準,此論本身就存在邏輯上的問題(不能自洽)。社會科學的邏輯是存在主體性的(立場問題),也就是誰的邏輯的問題才是根本性問題。實際上,這也是主流經濟學家的哲學死穴。我們必須清醒地認知,經濟學不存在絕對真理,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也不存在絕對的好壞。在特定歷史時期,在特定現實環境,就需要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沒有絕對教條的“普世真理”可以生搬硬套。陳平先生對毛澤東的評價是中肯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我歷來推崇陽明先生的“正心以中”的說法,經濟學不存在絕對真理,也僅僅是一個“中”的問題,就是一個平衡的問題。我想,大家爭論了半天,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歷史地看,用“真理”或“科學”來壓制“立場”不是一件好事情,這仍然是極權的標志。當然,也必須警覺,不要讓“立場”鎮壓“真理”和“科學”,不能再搞政治正確的那一套了。就哲學而言,左和右都不好,“正心以中”才是最好的。當然,這也是最困難的,最需要水平的。
在此,向陳平先生表示敬意!
陳平回應茅于軾:不同邏輯還是不同類別?
茅于軾,并諸位學友:
非常高興收到你的批評。我們認識30多年了,頭一次得到你的批評。前些時,盛洪的兩個問題(市場邊界,政府作用)對我很有啟發。下周可以把我的思考和盛洪分享。
你的來信提出的是科學哲學的問題,在我的知識范圍里,你的說法在國內可能是獨創。西方認為知識的源頭是兩個:一是經驗(培根),一是公理,包括宗教信仰在內。你說的邏輯,應當歸入第二類吧?
我不能同意邏輯比實驗重要。原因有三:第一,邏輯和幾何一樣,有無窮多種。第二,形式邏輯強調自洽,但是源頭的公理或前提是否正確,還是經驗檢驗的問題。辯證邏輯看來自相矛盾,但是實踐上常常比形式邏輯成功,因為形式邏輯假設事物概念可分,分界清晰。實際問題復雜的多。分界本身就是視角問題。第三,不同邏輯的爭論問題,實質是科學分類問題。
不同時空尺度,不同層次的規律不同,你可以說邏輯不同。例如經典力學的邏輯是連續的,量子力學的邏輯是離散的。宇宙和生命世界沒有統一的邏輯。哪種邏輯主導也看實驗解釋能力。
我舉兩個例子。
(A)我的例子。本人1967-1978年間參與過廣義相對論的研究。當時西方挑戰愛因斯坦的理論多達十余種。牛頓引力是線性標量場,愛因斯坦是張量場。當時最著名的挑戰者 Dick 是向量-張量場,我們也有一個理論,是非線性標量場。數學都是自洽的,還各自預言不同的效應,包括超光速例子。最后美國發登月飛船和人造衛星,專門檢驗這些理論,最后的實驗誤差內,還是愛因斯坦最好,最簡單。我們的非牛頓引力,超光速粒子,至今沒發現。我的同學還在堅持,我就轉行了。這里的標準是兩條:第一,實驗與理論預測的比較。第二,美學標準是奧卡姆剃刀:同樣的解釋能力,取最簡單的模型。如果未來實驗,可以提高精度,不排除愛因斯坦被新的模型取代。我轉行做經濟學,與這個經驗教訓有關。我后來做研究,再不敢從公理或假設出發,而是先看有無實驗和理論的矛盾,再決定是否尋找替代理論。
(B)你的例子。你有個說法“替窮人辦事,替富人說法”。邏輯很對稱,漂亮。但是我認為你的分類有問題。如果你仔細讀亞當-斯密,他把富人是分類的。生產性的資本家,和寄生性的地主。他主張自由貿易是有立場的,就是保護工業資本家,打擊地主的利益。
我對西方與中國的觀察,富人有三類:一種是創造性的企業家,一種是吃遺產或地租的寄生者,三種是過度投機者。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是金融寡頭的過度投機。新古典理論假設套利行為是負反饋,自動穩定市場,實際上主導的是正反饋,放大不穩定性。這是我反對弗里德曼和法瑪的有效市場理論的原因。新古典是半邊經濟學,只看負反饋,不承認正反饋的存在。行為金融就是正反饋,追漲殺跌。席勒和卡尼曼當然是對的。凱恩斯都比盧卡斯、弗里德曼清醒。
期權是雙刃劍。如今金融衍生市場總值為世界GDP10倍,美國GDP50倍。美國人誰還做實業?
房地產投機是同樣道理,只是周期更長,后果更嚴重。中國現在搞的城市化,鼓吹增加財產性收入,實際上把大城市近郊農民變成地主,自己不種地,把地租給內地農民種。實際上把房地產增值的負擔加在未來外地大學生和內地農民的頭上,等于類退所得稅。大批啃老族出現,都是新一代的寄生者。對付投機者,就是加強監管,拆分寡頭。美國不做,中國就得堅持資本賬戶控制,而非金融自由化。對付寄生者,就是美國的高額遺產稅,但是捐贈基金免稅,才會有福特基金會,做公共服務。
窮人也該分類。我四清時碰到一個貧農,解放前是地主,賭博輸光家產,土改時成了“貧農”。我住在上海農村,碰到一個農民,告訴我賭博已經輸了2套房子,現在去玩玉石了。美國歐洲的福利危機,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瓦解。性自由結果一半的子女沒有父親,單身母親生一堆娃娃,吃救濟比上班的收入還多。黑人都不干臟活了,讓非法的墨西哥人做,墨西哥人只要取得公民權,就只有東歐人做了。真正對窮人的幫助,是給窮學生發獎學金,給農民提供培訓機會,而非給房產,給錢。西藏的窮人,聽說拿到補助,就捐給寺廟,繼續要飯。西方和中國真正要改的扶貧政策都是教育問題,社保和福利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問題更大。中國目前學西方的福利政策,會造就一批懶人,財政窟窿越來越大。我建議你的邏輯改一下:“替創新者說話,幫勞動者升級。”但是,“不能替投機者辯護,要逼迫寄生者轉型。”不知你是否同意?
第二,你提的問題,表面是學術和政治的關系,實質是社會科學的實驗檢驗和自然科學不同。因為物理學和化學可以做可控的實驗,社會科學主要依賴自然實驗。經濟學目前的實驗規模很小,只有啟發性,沒有決定意義。自然實驗主要是各國的歷史實驗。各種思潮的興衰,周期和大國興衰,文明興衰有關,比經濟周期長的多。這是社會科學的困難之處。
我再舉兩個例子。
我出國以前,做了很長時間科技史和經濟史的研究,當然以西方為主線,但是發現中西文明的勞動分工模式的分岔:西方牧牛節省勞力,消耗資源(土地),所以搞殖民、搞工業革命,前者擴張領土,后者節省勞力。中國小農節省資源(土地),消耗勞力,所以搞精耕細作,鼓勵人口增長,但是只吸收高產農作物,如玉米、土豆,使人口倍增,卻拒絕機械發明,因為奪去工匠生計。中國文人的選美標準是詩歌、書法。
西方打進來,才逐漸明白科技的重要。出國前,我一直認為毛澤東的文革實質是農民社會主義,不懂大工業,反對國內搞的小而全。所以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企業理論,為蘇聯和美國的托拉斯的垂直整合辯護。我開始是支持的。
等我調查了蘇聯東歐,尤其東德改革的進程后,我才發現毛澤東有他的道理。毛不是小農思想,而是國家安全和獨立自主的考慮。中國唐代和美國初期一樣,對外貿是國家控制的,看作是國家安全的武器。英國、美國是在外貿出超時才鼓吹自由貿易。一旦處于不利地位,立即搞貿易保護。毛澤東明白中國技術不如人,才搞人民戰爭,要求各省糧食、軍工、日常基本物資必須自給。看來沒有效率,實際是增加的安全感,與投資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策略道理一致。鄧小平改革開放,不僅對外開放,而且對內開放。各省各地區競爭激烈,雖然沒有私有化,競爭使市場很快起來了。蘇東搞私有化,產權清晰了。但是垂直整合的企業變成私人寡頭,效率更糟。最致命的是蘇東為了避免重復浪費,結果每種部件生產都沒有競爭者。一個部件廠在烏克蘭,另一個在東德。中央協調機構(相當于西方的跨國公司總部)一跨,系統完全癱瘓,換了西方跨國公司經營也是虧損,只好破產。我這才明白科斯理論的謬誤。盛洪講改革=產權+交易,這是不夠的。前提是有多家競爭者,但不是完全競爭。更不是兩家交易。這是薩繆爾森和科斯的基本差別。
就此而言,我認為要重新評價大躍進和文革。兩者并非完全失敗,而是有失有得。大躍進失敗的是鋼鐵和農業放衛星,但是科學大躍進是完全成功的。不光是兩彈。社隊企業也是后來鄉鎮企業的種子。文革失敗的是大民主,以為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可以代替干部政策和精英管理,是違反勞動分工的。但是,文革打破兩千年的對官僚系統的迷信,使民眾敢批評各級領導,這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如無文革,走蘇東式的官僚把國家財產私有化的道路非常容易。經過文革,即使上層利益集團一度推動管理層收購,立即招致全黨全民反對而停止。蘇東瓦解,民眾毫無警覺。等到權力財富盡失,已經回天無力了。如果用麥迪森的數據,比較1950-70年代的經濟增長,中國發展僅次于日本和東亞,但是高于其他地區。日本發的是戰爭財,靠甲午戰爭賠款搞的教育和基礎建設。靠朝鮮戰爭,免除德國重工業被解除武裝的厄運,再靠朝鮮越南戰爭,發美國后勤的財。中國完全靠自己,加上戰略思維。毛和鄧是互補的。
中國的自力更生的改革開放,超越了德日模式,拉美東亞更是無法相比。如果不看蘇東實驗,我會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但是看了蘇東轉型,我對毛的功過評價有很大改變。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我又重新估價德國蘇聯模式和英美模式的優劣。中國如走得好,可以超越德蘇模式,挑戰英美模式。這可能離題遠了。
總之,非常感謝茅于軾的批評和問題。幾年前在杭州開會,碰到陳志武,他出了本書《金融的邏輯》,當時我就問過他:金融是邏輯還是科學?他不能答。后來,張維迎也出了本《市場的邏輯》。似乎周其仁也寫了本改革的邏輯。不知是否都是從你那里學來的。如是,至少要引用一下。
今天你提出的兩個問題,都是好問題。比科斯問題(企業的本質,社會成本)還有意義。只是我的解答和你不同。是否有道理,請大家指教。
祝好!
陳平
2013.10.2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