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哲學家眼中,政治是一種高貴的存在。因此,在討論政治發展規律的時候,假定每一個政治參與者都是充滿智慧的人,他們能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建立一套政治的邏輯體系造福于人類。然而,事實證明這樣的假設是不存在的。政治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表面上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但就本質而言,政治是人類基本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斷滋生各種問題的社會現象。因此,要想了解現代政治的基本邏輯,必須拋開古希臘哲學家們對政治的想象,勇敢地面對各國政治的現實,并重新建立基本假設。只有這樣才能揭示出政治的本質,才能讓人們真切地意識到政治發展的內在規律。
政治首先是一個社會的概念。現代政治表現為政黨政治,而政黨就是利益的集合體。當我們討論政治這個現象的時候,必須充分意識到,政治實際上就是多元利益群體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形成的制度或者文化。政治的基本假定就是整個社會存在著多元的利益主體,我們必須了解不同利益團體的政治構成,然后才能討論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相互博弈問題。現代政治學的魅力就在于,既關注各國政治制度的差異,同時又研究各國政治發展過程中政黨政治的共同點。
政治是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博弈。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政治利益,人們自發地形成不同的政治團體,而政黨就是各個階層相互博弈的產物。政黨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為不同的階層需要凝聚共識,并且與其他的政治階層相互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現代政治語境中的政黨本身就是一種機會主義的產物,是利益相互妥協的組織。在各個政黨的內部,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之所以走到一起,就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或者共同的戰略利益。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和共同的戰略利益,每個成員可以放棄個人恩怨,甚至可以放棄個人的既得利益。現代政黨具有組織動員的力量,可以把某個階層的利益擴大化。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政黨的存在,那么,每個人都必須獨自面對其他階層的挑戰。正是由于政黨的存在,才使得某些階層的人們可以通過其所在的政黨以及政黨領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保護,從而在與其他階層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機會主義在現代政黨政治中普遍存在
如前所述,政黨是政治機會主義的產物,人們加入某個政黨則同樣可能是一種機會主義的選擇。假如某個政黨的政治綱領能夠吸引更多的民眾,或者某個政黨取得了執政地位,那么,加入這個政黨或許就能獲得更多的利益(當然情況也不盡然,在一些國家,反對黨能夠得到外國政府和非政府團體的資助,因此,加入反對黨同樣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所以,衡量一個政黨的執政能力,不僅要看這個政黨的基本黨員人數,同時也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執政黨中存在著非常普遍的“搭便車”現象,許多黨員加入執政黨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那么,這個政黨人數越多,分崩離析的可能性反而越大。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如果多數黨員加入執政黨不是因為高度認同執政黨的政治理念,而是為了獲取加入執政黨可能帶來的政治利益,當執政黨出現深層次危機時,就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轟然倒塌--蘇聯共產黨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蘇共是執政黨,掌握著國家的所有資源。正因為如此,普通蘇聯人以加入蘇聯共產黨為榮耀,因為只有加入蘇聯共產黨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然而,當蘇聯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反思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宣布取消執政黨各項特權的時候,蘇聯共產黨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化現象。當葉利欽宣布解散蘇聯共產黨的時候,這個歷史最悠久的共產黨居然在一夜之間失去執政地位。這是蘇聯共產黨的悲劇,同時也是現代各國執政黨所面臨的機會主義風險。
所以,執政黨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政黨的規模效益,盡可能地減少機會主義所帶來的損失。如果吸引越來越多的“搭便車者”,讓執政黨變得臃腫不堪,甚至讓執政黨迅速腐化墮落,那么,這個執政黨就會失去活力,失去先進性,就可能喪失執政地位。龐大的執政團隊以及腐敗現象會讓更多的人作出機會主義的選擇:當執政黨能夠繼續保留自己執政地位的時候,一些人就會選擇加入執政黨;可是當反對執政黨的浪潮洶涌,執政黨的地位發生動搖的時候,一些人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推翻執政黨政權的重要力量。
可以這樣說,機會主義是現代政黨政治的一種普遍存在,幾乎所有國家的執政黨內,都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機會主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政黨政治就是一種機會主義的存在。不同政黨的政治領袖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會在國家的政治舞臺上不斷尋求政黨政治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平衡點。如果為了在短時期內獲得豐厚的政治回報而貪婪地汲取政治利益,那么,這樣的政治領袖一定會被選民拋棄。執政地位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或者說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利益。取得執政地位之后,政治領袖可以充分利用合法權力進行政治上的酬謝,無論是中國古代周天子實行的封建制度,還是現代政黨所實行的選舉制度,實際上都是政黨政治機會主義的表現。換句話說,政黨政治就好像是一個劃船比賽,某個政黨取得執政地位之后,可以把權力“賞賜”給那些作出貢獻的成員。這些成員掌握國家權力之后,既改變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時也改變了自己親朋好友的生存環境。
政治選舉制度與其說是一個展現公民權利的制度,不如說是公民實現權利救濟的制度。選民在投票的時候,除了政黨的政治綱領和政治領袖的競選演說之外,無法深入了解各個政黨,也無法預判其執政之后的表現。當他們把自己的選票投給某個黨派,從而使這個政黨獲得執政地位之后,可能面臨兩種后果:一種是政黨實現自己的承諾,把自己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和選民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維護國家的法律,保護選民的利益,進而鞏固執政黨的利益;另一種則是執政后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和選民的利益之上,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而損害選民的利益。現代民主政治的常態就是,允許執政黨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執政黨把自己的利益與選民的利益對立起來,人為地制造緊張關系,那么,就會在政治選舉的過程中失去自己的執政地位。
從蘇聯到近年的中東、北非,事實一再證明,當執政黨內的機會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時,人民要么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從執政黨的手中奪取政權,要么采用消極抵抗的方式,不斷地消解執政黨的執政效率。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腐敗現象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機會主義。世界各國政黨政治的歷史表明,腐敗從來都不是執政黨的專利,但執政黨的腐敗很可能導致其喪失執政地位。這是因為執政黨在分享國家資源的過程中,以腐敗的方式侵蝕了公民的權利,公民要么通過選舉重新選擇執政黨,要么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執政黨的內部,以機會主義的策略徹底腐蝕執政黨。
克服現代政黨政治中的機會主義,除了保持政黨的開放性之外,還應當高度重視政黨的規模。當一個國家的政黨規模龐大,一些黨員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而不是基于政治信念而加入,那么,當政黨面臨重大考驗的時候,黨內就會出現嚴重的分化現象。歷史上曾有執政黨試圖依靠周期性的自我整肅,及時清除黨內的毒瘤。但是,由于黨內已經形成了規模過于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此,整肅之后,政治權力仍然集中在既得利益集團手中,而既得利益集團則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不斷地獲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也就是說,克服政黨政治中存在的機會主義,一方面需要實現政黨的高度透明化,確保政黨的開放性;另一方面要高度關注政黨的規模化,確保政黨是建立在共同的價值理念而不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利益追求之上。共同的價值理念是精神層面的,而共同的政治利益則是物質層面的,盡管在現實生活中政治利益通常表現為政治權力。如果一個政黨擁有共同的價值理念,那么,無論是否取得執政地位,都能確保黨員自覺地為政黨服務,都能使政黨真正成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組織。
機會主義無所不在,政黨政治放大了機會主義,或者說為機會主義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條件。克服政黨政治中的機會主義,必須首先對現代政黨進行深入研究,禁止任何政黨把自己的利益凌駕于人民的利益之上,禁止任何政黨的黨員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而損害國家利益和其他公民的正當利益。
機會主義在不同政治環境中的表現
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不同,因此,機會主義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建立在社區自治基礎之上的聯邦體制國家,機會主義更多地表現在社區選舉之中。在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之下,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在這種金字塔結構中,根據官員的忠誠程度選擇領導干部。正因為如此,長期跟隨在領導身邊的秘書經常擁有分享政治權力的終南捷徑。我們常說的“秘書政治”,是對機會主義的一種政治上的概括。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青年寧愿放棄到基層鍛煉的機會,也要選擇留在領導干部身邊。這種行為是一種典型的機會主義表現,因為擔任領導的秘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擁有了“保護傘”,意味著掌握了登堂入室的鑰匙,坐上了分享政治權利的“直通車”。
又如,一些官員很善于利用政治換屆選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獲取政治利益。譬如,一些官員在選舉即將到來的時候,申請易地做官,從而巧妙地擺脫了長期執政形成的政治矛盾。筆者在廉政研究的過程中,對一些地方換屆選舉的選票進行私下的調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如果一個地方的黨政領導剛剛從外地調入,那么,在選舉的過程中往往能夠獲得比較多的贊成票;反過來,在當地長期工作的領導在選舉的過程中往往得到比較多的反對票。正因為如此,有人巧妙地選擇政治換屆選舉的時間,可以有效地避開政治風險。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政治現象,當然也是政治機會主義的表現。這種現象之所以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表現得非常明顯,就是因為中國正在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央在選擇地方領導干部的時候,越來越重視干部獲得的選票。如果被提拔人十分幸運地在選舉的前夕調出長期工作的地區,往往都能順利過關。反過來,如果在一個地區長期擔任領導職務,在處理各種矛盾的過程中得罪了一些政府官員,那么,在換屆選舉的過程中往往會得到很多反對票。
領導干部選拔之所以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強調干部選拔的群眾基礎時,沒有意識到現有的人事制度存在著大量的機會主義。當前,一些地方之所以會出現群體性的腐敗,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領導干部意識到中國換屆選舉中存在的機會主義,他們巧妙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收買人心,從而使公共權力變成了“內部人控制”的權力,把合法的執政行為變成了“政治分贓”。部分領導干部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機會主義,不僅在工作中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而且在生活中關心部下及其子女和家屬,甚至讓一些領導干部的子女走上領導崗位,以這種方式籠絡人心,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
以制度設計約束機會主義的滋長
在中國現有制度框架下,機會主義仍有巨大的生存空間。可以這樣說,中國官場上的機會主義是制度化的機會主義,或者說,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和滯后為機會主義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這種制度設計的缺陷不僅表現在干部的任用方面,同時還表現在干部的政績考核方面。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政治綱領指導下,干部的政績考核圍繞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展開,如果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國民生產總值增加較多,那么,這個地區的領導人升遷的機會也就越大。正因為如此,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在執政的過程中追求短期效益。部分地方領導干部大舉借債,在自己的任期內大興土木,從而使當地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非常普遍的例子是,許多地方政府過分依賴土地財政,通過土地的征收和房屋的拆遷,擴大政府土地儲備規模。一些地方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土地出讓權,不斷地哄抬土地價格,一些開發商揣摩透了政府官員主觀偏好,投其所好,不斷地提高商品房價格。少數房地產開發商沒有意識到土地財政的意義所在,更沒有看到一些政府官員追求政績的機會主義心態,遭到政府官員的嚴厲制裁,不得不為自己擅自降低商品房價格的莽撞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在機會主義的驅使之下,一些政府官員盲目鋪攤子,整個城市猶如一個大工地。城市居民不僅要背負越來越大的財政赤字,而且要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付出巨大的代價。不得不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官員奉行機會主義,盲目追求政績的結果。 筆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一些官員認為在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上出現重復浪費現象是好心辦壞事,他們并不認為“超前”發展是機會主義的表現,相反地,他們認為這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從而使中國盡快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的必然表現。他們把民眾的呼聲看作是一種落后保守主義的表現,主張采用強力手段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群體性事件。正是這種指導思想和機會主義表現,使得中國的現代化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如果不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就可能失去自我更新的機會。
當前,中國共產黨正致力于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從而解決執政黨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與此同時,也應得到重視的是,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和滯后是政治機會主義滋生的溫床,而一系列不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則是機會主義蔓延的土壤。所以,在反對機會主義的過程中,既要看到制度設計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要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盡快改變傳統的評價考核體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