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監督是公有制成敗的關鍵
余斌
2009年05月20日13:32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9334710.html
企業經營管理的根本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這樣一個問題,明晰私有產權和實行激勵機制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真正的解決方案只能是來自監督,特別是來自勞動者的監督。勞動者的民主監督是公有制成敗的關鍵所在。
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 但是,我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卻看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對傳統公有制的否定,這是為什么?既然生產過程會再生產出生產關系,那么為什么過去傳統的公有制缺乏再生產能力,而頻頻敗給非公有制呢?
筆者認為,這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公有制并不是真正的公有制,不僅未能妥善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甚至還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問題。
我國當前的國有企業,也就是傳統的公有制企業,以前叫國營企業,它更接近于各個國家都有的公營企業。我國國營企業是從沒收官僚資本開始的,其經營方式實際上只是對官僚資本企業做了些形式上的修改。隨后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所搞的公私合營等等,也是參照國營企業的模式來進行的。這種傳統的國營企業,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有制企業。
在這樣的國營企業里,“政府作為出資人是同私人投資者一樣握有資本權力,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仍是資本支配的。” 而企業的管理層則與資本家的代理人一樣,是政府這個老板的代理人。因此,雖然工人,甚至農民,對企業的國有資產擁有名義上的所有權,但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只是意識形態上的,并沒有落到實處,工人仍然處于一種被雇傭的地位。
有所改變的只是,對工人直接粗暴的壓迫方式被取消了,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但工資依然是很低的。接近政府的工人,比過去接近資本家的工人更多地走上了代理人的位置,甚至直接進入了政府。
傳統公有制企業中工人的這種事實上的被雇傭地位在改革開放以后明顯地表現了出來,被迫下崗和買斷工齡就充分地表明了這一點。
正是由于傳統的公有制企業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有制企業,才使得其再生產過程無法完成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任務。并且,由于政府的抽象性導致傳統公有制企業的所有者缺位,而使得傳統的公有制企業在競爭中頻頻敗給非公有制企業。
前些年,當股份合作制被視為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時,筆者曾經設計過一種能夠化解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的股份合作制,盡管這種股份合作制能夠防止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條件的再生產,但它還不是真正的公有制,只是一種可以選擇的過渡形式。
按照錢津的說法,“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直接所有者,并且是作為所有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這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原則要求。”但是,過去的一些自耕農也是其生產資料的直接所有者,并且也是作為所有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但那并不是公有制。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原則要求,應當是“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者,并且是作為共同所有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
那么,這樣一種原則要求又如何在傳統的公有制企業中得以貫徹,或者說,傳統的公有制企業如何才能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有制企業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明確和落實這種共同所有權的內涵。
第一,共同所有權是不可分割和轉讓的。第二,共同所有權的收益是不分配的,只能用于企業的積累。國家對于這種企業的權力和義務與對于非公有制的企業相同。第三,企業內擁有共同所有權的勞動者有按一人一票制選舉和罷免公司董事會及監事會成員的權力。董事會有任免經理層的權力。第四,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對勞動者全體大會負責。第五,除非勞動者全體大會決議,個別勞動者不被開除。第六,因違反法律等原因被開除的勞動者,自動失去共同所有權。
在這里,最核心的是要保證勞動者對企業高管層的監督權和任免權。實際上,企業經營管理的根本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這樣一個問題,明晰私有產權和實行激勵機制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真正的解決方案只能是來自監督,特別是來自勞動者的監督。勞動者的民主監督是公有制成敗的關鍵所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