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富、86歲的李嘉誠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特別是在收購英國資產方面顯得尤為活躍。
李嘉誠上周就搞了兩個大動作:一是斥資100億英鎊(約合938億元人民幣)從西班牙電信商手中買下擁有2400萬客戶的O2電信公司。二是以12億英鎊(約合112.5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埃弗肖爾特鐵路集團,他旗下的長江實業和長江基建各出資6億英鎊(約合56.25億元人民幣)。
這兩個大手筆的投資再次強化了李嘉誠作為英國最大的投資者之一的地位。目前,他已經擁有了英國鐵路、天然氣、電氣公司以及其它投資項目。從藥品連鎖巨頭屈臣氏到港口,他的投資觸角幾乎伸到英國的每一個領域內。
有人做了一個比喻,幾乎25%的英國家庭使用的天然氣需要通過他所有的天然氣管道;英國電力網絡(同為李嘉誠所有)為超過30%的英國居民提供電力供應,其電力網絡覆蓋倫敦和英國東南部。
難怪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每日郵報》1月25日撰文指出,李嘉誠這位亞洲富豪快買下大不列顛帝國了……毫不夸張地說,某種程度上,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已經主宰了英國的經濟與民生。
人們也許會問,李嘉誠為什么對收購英國資產情有獨鐘?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只要深入分析他的企業的歷史和現狀,就會發現,他的“商業帝國”遷移英國的真相,一方面他的運營模式及其與英國資金的深厚關系;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投資環境的變化,已不利于他的生存和發展。
翻開李嘉誠的發家史,除一部分與香港有關外,更多的是與英國有關。歷史上的和黃集團本是由兩家英國公司聯合組建,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與怡和、太古、匯豐并稱為香港四大英資洋行。1979年,李嘉誠開始暗中吸納和黃的股票,隨著匯豐銀行將手中所持股份全部轉讓給他,終于在1980年徹底控股,當上了董事局主席。
可以說,沒有匯豐的幫助,李嘉誠就不可能拿下和黃,更不可能利用該集團手中的工業用地開發房產,最終成為香港富豪里的一哥。
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英聯邦對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那么重要,但李嘉誠也許是一個例外。畢竟,李嘉誠最原始的積累,起步于英國統治香港時期,他的文化背景也帶著很濃厚的英國傾向。因此,李嘉誠的資本離開香港而大肆進軍英國,就是港資外流的一個預演和序幕。
不可否定,李嘉誠是商業天才,他在香港發家的歷史也留下了若干傳奇性的經營手段,但他在中國的成功,尤其是在地產業謀取的巨大資產和利潤,背后有著明顯的權力影子。他在國內長期囤地而不開發,幾乎不攤成本而坐享地價上漲之利,若干地方政府對其無可奈何,這絕不是“商業天才”所能解釋的。
別的不說,李嘉誠所建設的北京東方廣場就是一個例證。這個廣場坐落于北京東長安街1號之絕佳位置,其占地1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80萬平方米,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商業建筑群之一,是真正的北京“城中之城”。上個世紀90年代,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公司拆遷了長安街十幾個部委和無數有權官僚,想一想,他如果沒有通天的政治關系能夠做到呢?答案是否定的。
從經濟角度來看,李嘉誠已預見到中國的經濟危機,靈敏地嗅到人民幣資產將大幅貶值,或者看淡中國樓市。比較接近政治八卦的說法是李嘉誠自己一輩子長袖善舞,在中國結下了深厚的政商關系,但擔心身后兩個兒子不能很好地繼承和繼續發展這些關系,遂一走了之,另尋善地。
于是,進入2015年后,李嘉誠就在香港宣布將旗下“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合并重組,長實改為“長和”,主理非地產業務;原來長實與和黃的房地產業務則交由新公司“長地”負責,其注冊地均由香港改為開曼群島。而開曼群島屬于英國領土,假如李嘉誠日后若遇到官司,最終審核權由香港終審法院變為英國最高法院。
此事引來輿論場議論紛紛,有評論視之為“長實”與“和黃”變相遷冊。李嘉誠到底是深謀遠慮,還是老來失策,解讀者熙熙攘攘,但卻無法從這個被稱為李超人的言行上看出可信的解釋。
也許人們無意對李嘉誠的動機妄加揣測,在信息不充足的情況下,這大概也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就種種跡象來判斷,李嘉誠確實是在撤離中國大陸和香港,將“商業帝國”轉移到英國。從李嘉誠的“脫香港入英國”,聯想到國內一些富豪們的“脫中國入歐美”,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至少起到了瓦解中國經濟的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