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紹興的咸亨國際影城看完電影《蘭亭》,我第一個帶頭鼓掌。劇場的掌聲持續了很長時間,說明觀眾受到深刻的感染。我從這部別致的抗戰片中,感受到了電影的魅力。
影片的魅力首先來自低調,來自接地氣。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做到了令人舒服的簡潔干凈,做到了本分和低調。比如主人公最后自發地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時候,沒有說什么宏大或高尚的口號,而是對日本侵略者“太欺負人”感到義憤和不能容忍。這是很日常生活的表述,跟國家存亡、民族大義都沒有必然的聯系。這種低調敘事很接地氣,它的感染力比那些高尚的內容可能來得慢些,但是很可能來得更加渾厚,更加持久。
而從電影的呈現方式來說,一以貫之地很單純,很簡潔,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大喊大叫,沒有大場面。但是,整個氣韻特別飽滿,特別是后半部,氣很足,很滿,甚至有點來自大地深處的慷慨豪邁。我認為這是一部很精彩的藝術作品,我深受感動。
下午到蘭亭風景區參加座談會,一進院門我看見男一號,這不就是剛才那個對日本侵略者奮起反抗的熱血男兒嗎?我的親切感和敬意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在他肩上拍了一下。拍過之后才想起這不是那個抗日的人,而是那個演員應岳飛。我說:我剛看了你的電影,很好。我這么主動地招呼他,完全是本能的反應。在社交活動中,我一般是被動社交而非主動社交,見到這個男一號應岳飛時我是少見的主動社交,這種表現甚至讓我自己過后感到驚訝。這說明我已經完全被這部電影所感染,電影人物已經深入我的內心世界。
盡管我這么喜歡電影《蘭亭》,但我還是要很坦率地指出它的不足,可能夠編劇和導演喝一壺的。由于編劇和導演的努力追求,電影涉及的一些問題很重要,表現出的一些思考傾向很有代表性,很值得我們探討,所以我就不揣谫陋,談談個人意見。這些意見可能很尖銳,所以我說夠你們喝一壺的。
電影的前半部似乎有點猶豫。怎樣展現中日戰爭,用什么態度,從什么角度,把持一個什么價值高度,這方面都有猶豫。這個猶豫在結構上、節奏上、人物關系安排上都有表現。比如電影中的愛情線,一定要寫一個中國男人和日本女人的愛情故事,試圖用愛情將國別與戰爭淡化,試圖顯示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了同樣深重的災難,這有點“普世價值”的意味。中國丈夫反復表述,人做一切都是為了活得更好,要有更美好的生活。雖然日本妻子沒有反復表述,但是作者暗示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從書面上來說,從所謂的“普世價值”上來說,這樣的表達是非常準確的,在政治上永遠正確。
其實還有一種更直接的表述,就是世界上誰也不喜歡戰爭,沒有人喜歡戰爭。這句貌似正確的話,實際上恰是一句淺薄的、不著調的文藝腔。世界上怎么會沒人喜歡戰爭呢?如果沒人喜歡戰爭,世界上怎么會每天都有戰爭呢?所有的戰爭不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嗎?
很長時間以來,至少三十多年以來,我們在文化上,在藝術上,在意識形態上,沒有把準一些東西的本質,很容易跟著流俗走,尤其容易跟著國際社會的流俗走,流俗說什么我們就說什么,來不及動動腦子,想想對錯。
用“世界上沒有人喜歡戰爭”這句話的邏輯來推導,很容易推導出這樣的結論:日本侵略中國,不但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痛的苦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痛的苦難。這句話在人文學術層面說的非常正確,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它就未必對了。為什么當年日本軍人開到中國來的時候,日本母親對兒子說:“你一定要為國捐軀,你活著回來就是這個家的恥辱。”為什么日本的母親會這樣說話,戰爭是給這個母親帶來了苦難還是精神上的滿足感?你要知道,日本母親的這種精神滿足,是通過鼓勵她的兒子對中國人的屠殺來實現的。你能說這個母親不喜歡戰爭嗎?你能說這個母親是侵華戰爭的受害者嗎?
為什么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時候,他在美國的支持率是最高的,高達百分之七十一?為什么美國人民如此喜歡攻打伊拉克、屠殺伊拉克人民?最近奧巴馬講要去打敘利亞,美國人民確實表達了反對的聲音。但是,他們反對攻打敘利亞,并不是說這不符合他們的普世價值、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不符合人權,并不是說他們不喜歡戰爭,不喜歡屠殺外國人。他們說什么,他們說我們花這么多錢打敘利亞,我們的收獲配得上我們的代價嗎?還不如用來給我們自己搞福利呢。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不喜歡戰爭,他們只是有時候不喜歡為戰爭付出的代價。他們只希望被侵略的一方付出代價。但是,如果收獲足夠大,自己付點代價也是舍得的,即使讓兒子戰死,也在所不惜。這就是那些野蠻國家、野蠻國民對戰爭的真實態度。
可見,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歡戰爭,幾乎所有的野蠻人、惡人、壞人、強人都喜歡戰爭。他們不但喜歡戰爭,還要制造出自己不喜歡戰爭的謊言,來遮掩他們的欲望和罪行,好像日本人屠殺中國人是我們中國人逼的,美國人屠殺伊拉克人是伊拉克人逼的。
世界上沒有人喜歡戰爭,戰爭販子講這話純屬謊言,我們受害者跟著說則是文藝腔。中華兒女用幾千萬生命的代價打贏了抗日戰爭,可是幾十年后我們在精神上卻可能重新失敗了。中國人民如果用這種文藝腔反思中日戰爭,只能說中國人在精神上已經重新倒下。近代以來,不少中國洋奴都說,近代史上外國人之所以侵略我們、屠殺我們,都因為我們做錯了,都是我們惹得他們不得不如此。因為世界上沒有人喜歡戰爭,如果不是我們做錯了,他們就不會發動戰爭。今天許多網絡大威,以及民國以來許多名滿天下的碩學鴻儒,持這種看法的大有人在。
十幾年前,南京一幫糊涂的政協委員提供了一個提案,要把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改為中日友好紀念館,好像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我們都不應該再提了,也不能總結教訓了,好像日本的屠殺是賞給中國人一個中日友好的機會,這幫精英委員真是比碩學鴻儒和網絡大威更加文藝腔。
所謂戰爭給雙方都帶來苦難,帶來災難,這個認識跟現實完全不符合,跟現實世界的利益關系、政治關系、權力關系完全不符合,跟戰爭的結果,也完全不符合。八國聯軍除了戰場上的屠殺和掠奪之外,還通過條約掠奪了中國幾億兩銀子,這是戰爭的直接回報,即使是最不平等的貿易也不存在這么高的回報。
幾億兩銀子給這些國家帶來經濟繁榮,每個國民都可以從中受益,怎么能說侵略者的國民也是受害者呢?他們不是受害的問題,而是為了獲得巨額利益必須主動地付出一點代價的問題。為了獲得巨大利益主動付出代價,跟受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戰爭是不同圈子之間基于根本利益的生死對決。大多數時候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對決。日本人為了擁有整個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如果他們成功,他們就會成為東亞老大甚至世界老大。當然最后他們失敗了,他們像經商一樣折本了。經商折本是商業上的主動擔當,侵略失敗也是戰爭倫理上必須承受的后果,是他們主動選擇戰爭時就能夠意識到的代價和后果,這跟受難完全是兩回事。
這些年我們經濟搞上來了,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精神卻趴下去了。眼下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對很多問題的認知,沒有站在中華民族的政治立場和利益立場上,我們被西方侵略者編造的謊言洗腦,一心信奉西方的政治、西方的學術,天天忙于跟著他們放屁,而沒有時間檢視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認知。近代以來尤其是最近幾十年來形成的這種錯誤認知,也體現在這部電影中。
電影最后的鏡頭,中國丈夫和日本妻子都被侵略軍殺害,兩顆頭顱并排掛在同一根木頭上示眾。它最強烈地暗示了日本人民跟中國人民一起承受了戰爭的苦難。我個人感覺,這種鏡頭有點傷害中國人的感情,至少對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實際上日本侵略中國給日本帶來多大的財富積累,這么多的資源,這么大的國土,這么廣大的中國勞工為他打工,他賺得太多了。日本人根本不憐憫被日軍屠殺的億萬亞洲人,只憐憫他們為了屠殺他人所付出的代價。我們作為被侵略者,竟然要在中國人苦難的同等水平線上,來憐憫他們日本人的苦難,我覺得太傻了,太圣母病了,太假仁慈了,太沒有自尊了。侵略者所付出的代價,是他們應該承受的報應,要反思就由侵略者自己去反思好了,犯得著我們被侵略者自作多情、越俎代庖嗎?被侵略者最基本的反抗策略,就是擴大侵略者的代價,如果我們對他們的代價憐惜有加,怕是有吃錯藥之嫌。
我們中華民族如果在中國近代史的框架中,在國際政治框架中,在國際經濟關系框架中,永遠懷著這種吃錯藥的文藝腔,我們在文化上、精神上就永遠立不起來。我們的學術、文化、藝術如果永遠在這種文藝腔基礎上進行創作和思考,我們就永遠無法擺脫西方中心主義學術體系的洗腦和欺騙,永遠只能跟著西方人(包括日本人)制造損害中國人民利益、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錯誤作品。
當然,針對一部電影來討論這么重大的問題,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事實上我這里的批評意見,遠不是針對這部電影的,主要是針對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立場和思想高度,再好的藝術家也只能跟著別人起哄,白白浪費自己的才華,而無法為民族發展貢獻正能量。中華民族處于全面崛起的臨界點上,當前急需在思想上厘清這些基本認識,否則民族復興就沒法真正實現。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年代,這是一個需要把顛倒的評價重新理順的年代,中國思想界任重道遠。中華民族在精神文化上的覺醒和挺立還有待于我們的共同努力,任何偉大的藝術品都需要經過思想煉獄的掙扎搏擊,最后才能拔地而起。《蘭亭》的探索給了我們相當多的啟示,值得我們總結經驗教訓。我把批評送給中國思想界,我把贊揚送給電影《蘭亭》,我把感謝送給電影的編劇程曉玲女士和導演肖風先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