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詩的龔自珍是清代人。清代的科舉程序全面繼承了明代以鄉試、會試、殿試等三個步驟組成的正式考試,和由縣試、府試、院試等三個步驟組成的先期選拔考試,對于可能發生的舞弊行為防范機制不可謂不嚴密,對暴露出的舞弊行為處理手段不可謂不嚴格。龔自珍自己是27歲中舉,38歲中進士,而他寫這句詩的時候已經48歲,不存在柳永那種“明代暫遺賢”的怨怒。所以說此詩的意思并非是指責選拔的程序不夠嚴密,或是指責在此框架內制度執行得如何不利,必須要另出幾套程序或者另頒布幾個處理辦法。
那么詩中的不拘一格指的是什么呢?清代科舉的考試內容是《四書五經》,可是從治國安邦、富民強兵到造船造炮通過科舉考試的不一定行,行的倒是很可能沒通過,不切實際。清代的選拔方式,除了科舉,雖說另外還有捐班和恩蔭等渠道,但更不公正。選拔內容和選拔方式的拘于一格,才是龔自珍所呼吁改變的痼疾,也是清王朝最終走向滅亡和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見,根據不同的工作需求,確定相應的選拔內容和采取多元化的選拔方式,從實際出發,不犯鄭人買履的錯誤才是不拘一格的實質。對人才的不拘一格,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具體體現。
仲祖文的文章:《不拘一格選人才》,文章題目立意是好的,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則。不過文中把“志愿到武威工作的清華大學畢業生焦三牛通過嚴格的公選程序,以知識測試、面試、差額考察、差額推薦、差額票決全部第一而中選”作為改革的典型,卻是值得商榷。
公選程序確實中規中矩,但是這就能夠代表了不拘一格了么?不客氣地說中規中矩本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意味著拘于一格,至少不代表不拘一格。
更為重要的是,程序正義不代表內容正確,也不代表結果正確。作為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焦三牛來說,理論考試是他的強項,而工作實績和工作經歷恰恰是他的弱項。從仲祖文提供的資料來看,看似公平的程序,卻只有有利于焦三牛的項目,至于“全部第一”恰恰證明了他的弱項根本就沒有體現出來。就這個結果來看,選拔的內容未必科學,選拔的結果也未必正確吧?除了招聘,就不能正常升遷了么,招聘以外的正常干部梯隊建設應該是什么比重?正常升遷和招聘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尊重人才,首先要尊重勞動和尊重實踐,讓具備了一定理論知識的焦三牛多實踐一點,多一點基層工作的實績和經驗,不拔苗助長不是更好么?說句不中聽的話,考試的作用是有限的,既然考試如此權威,索性國家領導人也考出來好了,要是國家領導人沒有人能出題目,就從仲祖文先生的職位考起好了。不過,似乎還沒有一個國家科學到用考試來定領導人,倒也算得不拘一格。
說到不拘一格,筆者想到了胡錦濤總書記好幾年前提出的“四個不唯”。個人認為,這才是“不拘一格”的實質。筆者建議仲祖文先生多在如何把“四個不唯”落實到選拔使用人才上來下工夫,優化選拔內容,多元化選拔渠道,使學歷、資歷、職稱、身份不再成為人才選拔的障礙,使勞動者、實踐者和有實績的人一樣有他們的發展空間。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