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9月16日訊:“美國財政部公布了截至2011年7月底的世界各國及地區持有美國國債的狀況。7月中國所持有的美國國債總計11,735億美元,高于6月的11,655億美元,環比增持80億美元,繼續位列各國及地區之首。中國已連續四個月增持美國國債。”在美國經濟危機愈加亂象橫生之際,讀到此一資訊,實在有些震驚!
近日又從《人民日報》“不能忽視外儲持有美債過多的風險”一文中,讀到了這樣一句話: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不是一般意義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
那么,中央的錢,是不是國家的錢?而國家的錢又應該屬于誰的呢?
對于我國的外匯儲備來源,專家們的解釋是:企業出口商品創回外匯,是國家用等值的人民幣將這些外匯買了過來。因而這些外匯儲備與“老百姓的血汗”無關。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解釋吧。所謂的“用等值人民幣買回”,就是說,企業出口貨物掙回了外國的錢,國家便用印出的人民幣將這筆“外國的錢”買下來,做為“外匯儲備”。這對于企業來說,倒也沒有什么損失;這種“外匯儲備”,對于國家來說則是地地道道的財富儲備。關鍵的問題是,如果國家的外匯儲備不能有效利用的話,卻在投資外國國債上打了水漂,那么國家儲備的外匯就不是財富。這就等于,本國把貨物贈送給了外國人,卻是本國自己印出紙幣來頂賬。這樣,國內輸出的貨物越多,國家印出的紙幣就越多。想想看,后果是什么?這豈能與“老百姓的血汗”無關?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說:“外匯儲備還有一部分來自外商投資等資本流入,這部分恐怕談不上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了”。那就要再問問這位丁先生了:外國人帶1000美元到中國來,按現在的匯率,你央行是不是要印6700余元人民幣兌換給人家?看來好像是以“白紙”換回了外匯,與“人民的血汗”無關,但是,外國人是要用這6700余元“白紙”從你中國拿走等值貨物的呀。如果是 67000余元、670000余元、6700000余元、67000000余元……,那又是何樣的數字規模?在這些等值貨物中,又有多少中國人的納稅在里面?在中國當前的勞動分配狀態下,又有多少廉價的勞動力成份凝結在里面?再說,你這些額外印出的“白紙”在中國市場上流通時,又要沖淡多少人民幣的價值?中國老百姓又要為貶值的人民幣付出多少代價?豈止是你央行在白紙上一“印”了事,而說與中國老百姓的血汗無關?!
所購買的萬余億的美國國債,究竟讓我們“中央的錢”虧了多少?面對著民眾的關切與質疑,專家們往往強調最多的是:外匯儲備不能無償“分給民眾”。然而,并沒有民眾曾奢望無償分到這些錢。既然“中央的錢”是“國家的錢”,且如此富裕,可不可以拿出九牛一毛來,多改變一下我們的旱澇、污染等環境問題?可不可以為貧困地區多修一條路、多修一架橋梁?能否不讓我們繼續聽說哪個山區仍有學生用滑索過河上學、仍有老師背著學生過河回家?中國人以廉價勞動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量出口,國內卻維持著高物價,且又將“折兌”下來的外匯大量地購買不斷貶值的美國國債,而且明知賠本還要買,這與“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邏輯有何區別?
專家們還在高調地宣傳著:目前美國國債仍是全球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流動性最好、信譽最佳的國債。“越是形勢動蕩,美元資產就越是‘避風港’。”這就是說:我們對于美國國債仍然看好,美國國債仍是“信譽最佳”的國債,我們還要堅持買下去。──聞后,我們震驚!還是震驚!!
2011.10.17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