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華爾街”抗議的活動持續多日而未能平息,至少說明這個抗議并非是一小群人的無事生非,而是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連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對“占領華爾街”抗議態度也從強烈指責逐漸變為表示理解了。
誠然,我們從不否認進入華爾街投行工作的精英們,學識斐然,氣宇軒昂;也不否認他們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和演講,以促成一宗交易。不過付出同樣智力、精力和體力代價的群體并不只有華爾街的精英們,而他們得到的回報卻遠遠比不上前者。游艇、豪宅、美酒往往是華爾街精英們辛苦勞累之后的生活點綴,但這些高級消費品卻遠離了絕大多數人。
長期以來,華爾街享受著高額利潤,而監管當局卻從未有所非議,甚至在華爾街處于生死存亡時,政府還屢屢出手相救。其背后原因只有一點:這兩者的利益已經相互綁架了。
大型金融機構與政府利益的相互捆綁,不僅在美國如此,在歐洲亦是如此。
最近,法國、比利時合資的德克夏銀行為避免破產而接受政府救助。而就在三個月前,歐洲銀行管理局表示,德克夏銀行輕松通過所謂的壓力測試。一份 7月15日的新聞稿標題如下:《2011年全歐盟壓力測試結果:德克夏銀行無需籌集額外資本》。一年多前,類似的一幕還在愛爾蘭銀行和愛爾蘭聯合銀行上演過。
這無疑宣告,之前所謂的壓力測試,乃至政府監管都是一種偽裝。
很明顯,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一樣,試圖告訴外界金融機構的利潤合法且合理。即便這些金融機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還要試圖粉飾太平。到最后實在粉飾不下去了,就以政府注資的名義挽救。只不過,很不幸,即使這樣的掩蓋也挽救不了一些金融機構內部引發的瓦解。在2008年我們見識了美國銀行業的倒閉潮,而現在我們或許會在歐洲看到這一幕的重演。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人們一度以為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能夠痛定思痛,汲取教訓,防范危機和風險。然后,現實是華爾街金融機構竭力游說國會,使得相關的金融監管法案內容趨于空洞。旨在監管華爾街、保護消費者、改革金融秩序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生效迄今已經超過1年,不過至今仍似一紙空文,毫無實施細節。
面對越來越多和遲遲未息的抗議,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監管部門都需要更徹底的反思。因為這一次,需要重新樹立的不僅僅是投資者對市場信心,而是民眾對金融機構的信任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